回覆列表
  • 1 # 叮叮悅讀書

    現在讀論語有什麼用?

    首先得明白什麼是論語?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語錄體,是流傳下來的語錄體的彙編。

    論語也是漢語文章的典範。

    其次瞭解讀論語的好處有哪些?

    一是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學會做價值判斷,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

    二是開闊眼界,鍛鍊思維。

    三是積累國學素養。

    四是提升寫作能力。

    …等等好處

    最後怎麼去培養讀論語的好習慣?

    一是好習慣從小培養。

    學齡前兒童讀《論語》,最有益的是從小培養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比如最著名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告訴孩子,學習要不斷地複習;“溫故而知新”,時時回顧舊知識,才能有新的收穫,記憶知識更牢固。

    二是多讀,善讀,愛讀。

    三是營造國學氣氛。

  • 2 # 津沽一頁書

    《論語》是一部溫暖的書,是一部喚醒的書,現在讀他,可以讓人腰纏萬貫,但更重要的是讓人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它是一群懷有熱愛之情的學生,記載被自己所熱愛的老師的言行合集,任何一個初次翻閱《論語》的現代讀者,都會首先得出一個印象:這是一部內容鬆散的格言集。體系大師黑格爾就曾經批評《論語》毫無體系,因此不配稱為哲學。黑格爾在漢語世界有很多信徒。他們未必能夠讀懂黑格爾,卻把黑格爾的審判奉為定論。原因無它,這些人都以為哲學的目的就是建造體系。

    可是,蘇格拉底說,驚異才是哲學家的標誌。像蘇格拉底、孔子這樣的人,不是為千年之後的某個體系而活,他們是為“雙重視野”裡所發現的那些“異象”而活。他們的弟子,也把老師視為最最值得驚異的“異象”: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所以,要是想從《論語》裡尋找體系,現代讀者將一無所獲。除非,他放下體系癖,學會發現驚異。《論語》的真正價值,在於喚醒驚異。如果不是被老師的某句話某個表情喚醒驚異,弟子們根本不必津津有味地記錄、追憶。畢竟,他們不必參加《孔子思想概論》的考試。

    我們從《論語》裡找出幾章,試著幫朋友們讀出一點驚異。

    為政: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是《論語》的6章,不妨把它們讀成 6 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孔子和子張。子張是孔門著名弟子,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幹祿”,姑且理解成求職、做官。子張向孔子請教做官之道,孔子給出了一個很像道德格言的回答: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你所要求取的東西,就在其中了。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孔子和魯哀公。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使人民臣服。孔子的答覆,看起來也只是一則道德格言: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衛靈公和孔子。衛靈公想向孔子討教排兵佈陣的技術。孔子竟然不耐煩:禮儀方面的事,我還懂一點;用兵打仗的事,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第四個故事的主角,是王孫賈和孔子。王孫賈是衛國的軍事統帥。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但在這個故事裡,孔子對他不太客氣。王孫賈要談論的,是祭祀的問題。他似乎是要指導孔子: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灶神的賜福。孔子直接反駁:“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麼祈禱也沒用。”

    第五個故事的主角,是子路和孔子。子路也是孔門著名弟子,名仲由,字子路。子路是孔門弟子裡最有英雄氣概的人。他對老師最直率,也最忠誠。因為直率,他常受老師批評。可是在孔子蒙難之際,他又是老師最忠誠的捍衛者。有一回,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早就祈禱了。”

    第六個故事的主角,還是子路和孔子。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地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6 個故事,看起來互不相關。不是一些道德格言,就是對孔子倔脾氣的記錄,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驚異的地方。《論語》我讀了很多年。早些年,也不覺得這樣的文字有什麼值得驚異的。近幾年,我越來越覺得似乎有一個線,可以這些小故事串起來,串成一個值得驚異的大故事。

    粗讀起來, 6 個故事都只是一來一往的簡單問答。但若細品,你會發現每個簡單的問答都包含一次視野的轉向。

    子張關心的是幹祿,孔子卻引導他把重點轉到德行的完善上。孔子不講大道理,只是告訴他如何說話、如何行事。但這樣的實踐指南,實際上不是針對高效地求職,而是一條針對德性修養的向上之路。如果用更概括的語言轉述這次師生問答,大概是這樣:子張問,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官?孔子說:你該關心如何才能做個更好的人,你所欲求之事,只是你所當求之事的附加產品。

    魯哀公關心的,是身為統治者的權威。他有權力,因此關心權力的效力。民服,才能說明他的權力有效。我猜,他更希望孔子提出一份關於如何鞏固權力的技術指導。可是孔子卻說,比起權力的效力,你更應該關注權力的正當。百姓服從的前提,不是權力,而是正當地行使權力。

    衛靈公跟魯哀公一樣,都關心權力。魯哀公關心的是對內的權力,衛靈公關心的是軍事,對外的權力。孔子卻暗示,對戰爭和權力的熱衷本身就不正當。對於一個文明邦國而言,國君應該關心如何文明行事,而非縱容戰爭狂熱。

    王孫賈並非不敬神之人。但他的敬神,已經降格為俗世欲求的輔助手段。套用蘇格拉底的話,他不是做神所悅喜的事,而是挑選、賄賂自己所悅喜的神。孔子的回答不是什麼惡毒的詛咒,只是重申人和神的正當關係:人和神之間,神是決斷的一方,神不是可以由人挑選的工具。

    子路為老師祈禱,當然是出於對老師的熱愛。他的祈禱方式,和大多數人習慣的方式沒什麼不同:用一份祭品換一個回報。孔子卻告訴子路,還有另一種祈禱,是把人的虔敬的一生當成祭品。這才是真正嚴肅的人神關係。

    在陳絕糧時,子路的焦慮也屬人之常情。面對困厄,人之常情就是感覺不公。越是努力過正當生活的人,越是容易因不公而委屈,而惱怒。孔子卻引導子路,把視線從生活的報償拉回生活本身。如果說正當生活有什麼回報的話,那個回報不是躲避苦難,而是以正當的方式面對苦難。對君子的報償,就是讓他時刻做君子;對小人的懲罰,就是讓他處處做小人,就是讓他的強硬而肆無忌憚的心靈喪失治癒的可能。

    有些《論語》的註釋者會說,子張問幹祿一章是要批評子張之俗。我覺得不是。學子謀求出仕、從政,君主謀求統治和權力,富貴者希求福報,學生祈禱老師延年,君子深感在世間遭遇不公,這些全都無可厚非,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常人視野。上面的 6 個故事裡,子張、魯哀公、衛靈公、王孫賈、子路,就展現了這種常人視野。常人視野的問題不在於錯誤,而在於不完整。孔子的技藝,恰恰在於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完整。6 個故事裡,提問者從常人視野出發,關注各自關注的事。孔子告訴他們,在所有這些迫切需求的背後,還有更值得關注的事。常人視野裡,最緊迫的事情,是“我想要”。孔子說,比“我想要”更緊迫也更重要的,是“我是誰”。所有向外張望、被“我想要”困住的心靈,都該向內審視,問問“我是誰”。在孔子這裡,“我是誰”不是對“我想要”的否定、逃避,而是對它的成全。

    這就是我說的視野轉向。《論語》裡很多篇章,都在講這個視野轉換的故事。透過簡短的問答,孔子把對話者從不完整的視野中拉拔出來,讓他把自己的欲求放到更完整的視野和秩序裡。這種談話技藝,蘇格拉底稱之為辯證法。

  • 3 # 節度使95

    《論語》,自修治世都有用啊!簡單點是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論管理的決策思維與行為都有用,而且《論語》是大道的修證漸進之序和守度之則。

    只是,讀懂《論語》要先懂內經,尤其內經前五章。不過,這五章要讀懂都能折騰得人慾仙欲死[淚奔]讀懂後,合著河圖《論語》也是在說人生的修行與提升。對中醫生來說,不入仁道,不入聖人之道續修續證,那針灸推拿搭脈都能過病氣,從醫都成了耗神短壽的事。尤其針灸推拿,效果越好的醫生其實是渡真氣越多,久而久之,醫生陽虛是必然的,帶來的神志病會引起斷病不準……對目前中醫的狀況,無以言表地鬱悶。《論語》第十四憲問篇是修大道築基期的守則,過了這個時期就是成大醫,能護得住自己了。所以明朝醫訓:從醫者先習儒業,太對了!直接習《論語》就行了。

    《論語》還指示了人道思維提升的途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是自修自進,忠、信是決策思維之用,合起來是決策思維的漸次提升途徑。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論管理的書籍還沒有到達決策管理層次、且能將個人與集體的管理統合的吧?第十二顏淵篇決策之道,第十三子路篇管理之術。

    《論語》全書翻來覆去說識人。識人之用不只對我們的生活有用,能減少很多麻煩,還對管理者有特別的意義――文武之道在人,用人決定管理的戰略承繼與實施。

    《論語》每篇章節之間的內在含義是連貫的哦!篇章的劃分也是用了心的,也連貫。《論語》是人文聖典,大象無形,質真若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證明了它的地位。

  • 4 # 趙日金141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本人《論語》不離身,有事沒事常翻,好處多了去了。

    大街上,看到兩夥人相爭,記住孔子曰,君子群而不黨,矜而不爭。不參與,參與了難免惹禍上身,要吃虧的。

    在家裡,老婆嘮嘮叨叼,不管好聽不好聽,牢記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不跟頭髮長的一般見識,假裝聽不見,不予理採。

    與人侃大山,別人打聽你的家事,即使有不愉快的事兒,要牢記孔子教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家醜外揚,丟臉。

    工作上,領導訓斥兩句,牢記孔子教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頂嘴,還要裝笑臉,這樣,領導不提拔,至少認為是聽話的,不給你小鞋穿。

    最大的好處,牢記孔子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千萬別信任何人說的道,頭頭是道,今天早晨聞了,活不到明天早晨。

    說這些了,盡是胡說八道,別當作真的道。哈?

  • 5 # 弗學漫話

    這是很多人比較糾結的一個問題,不單單是讀《論語》有沒有用,可以上升到:讀國學有沒有用?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看清楚論語乃至於國學在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實際位置,人類的現實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等等,所以,從整體上看這個問題,才不致於迷失方向。

    國學不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生存,要衣食住行,要賺錢,要結婚生子,要養家,要處理公司事理,要處理人際關係,等等,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接觸生活中、工作中所謂的正事、瑣事,而這些事,大部分都需要實際和生活技能,即所謂的技,而不是國學中所講的道。

    所以精神世界的東西歸精神世界,如果想讓精神直接地轉化為物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點不現實,倒是為了這點精神把大把的銀子掏給別人。所以,現在的整個國學都存在這種被誤解的狀況。為什麼?

    因為中國文化的傳統,是崇拜古人,我們在世介面前總引以自豪四大文明古國,有老子、孔子等等,所以我們看古人非常了不起。古人的言語蘊含著最偉大的哲理。如果我們悟透了這個哲理,就能迎刃而解現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就可以成為智者,所以啊這個傳統就很強烈,以至於老子、孔子說的大白話,我們也非要挖掘出高大尚的大道理來。

    然而有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雖然儒、釋、道各在典籍博大精深,越究研則越困頓,最後研究成了又酸又臭的究書生,如果是有錢的企業家,越研究則企業生意越不好,這是為什麼?

    這就需要對整個國學如何看待了。

    國學屬於形而上的哲學或人文精神的匯聚疇,它和我們現代科學相比呢,是不擅長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的方向主要解決有形的外在的物質世界的問題,而這一部分恰恰是我們生存層次的需求。而人們生活的絕大部時間是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學不學論語,甚至於國學,與它們生存並沒有實際關係,而不學一技之長則與生存有著極大關係。

    面國學則不是,國學是向內求,向內求取無形的精神的內心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悟道了,並不能悟出二斤糧食和三斤豬肉。論語也好,道德經也好,或者佛經也罷,他們重視的是道,精神層次的,以論語來說,以追求道德標準看作是人生的終極真理,佛家則把世界看成空,這些理論能用到爾虞我詐的商業社會嗎,能用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嗎?所以物質的世界有物質世界的規則。

    國學善於解決人的精神層次問題

    國學可以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視野,對歷史觀、人文觀有個徹底的瞭解和思考,並可以孕育人的智慧。國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氣質,所以說,我們去聽國學大師的講座,從精神方面的需求來說,和一些求神拜佛本質上是一樣,這樣說可能不太妥當,但實際上只是在精神追求的方向上不同罷了。

    人在滿足了物質的相對需求後,就要追求精神,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往往是一種科學無法證明的形而上的學問,

    人們的精神追求不是必須的,但是,精神是思想的源泉,對於有思考能力的人來說,達到一次層次,沒有精神的食糧也是孤獨難耐的。

    對於佛教徒來說,佛國世界所創造的精神33天,是人們實證的精神享受,是物質世界是無法享受的。

    所以精神的追求,層次遠高於物質的享受,但是沒有物質生存的前提,但何來精神的追求。

    國學流行的原因

    所謂的國學家,他們都有一個秘訣。他們在研究大眾心理時,拿古今兩種東西進行給合時,即要吸引人,又要讓你沒辦法檢驗。

    古代典籍的選擇:國學經典論語老子、莊子這些形而上學的內容,越含糊越好,而不選擇九章算術、天工開物,因為前者可以微言大義,而後者太過於實在。

    現代人類而臨問題的選擇。如人生、理想、家庭、事業等等。人們越急迫解決的問題,並且這個問題越大越好。

    你看,通俗國學家們把上面的古今一組合:從論語中論人生,從老子中談命運,從心經裡看命數,從周易裡談趨利避害,等等,全是好選題,這樣一來,國學典籍有的是,現代人們的願望也很多,所以就可以無窮無盡的研究下去,講座啊,出書啊,做節目啊,等等,於是乎越博大精深,讓一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也來研究一番。

    況且,現在中華民族要復興,要實現中國夢,也提倡中華傳統文化,不懂一點怎麼行呢,不然不丟人嗎,你看,那些大領導,做報告都是引古喻今,連外交部發言都是傳統文化,所以,國學還是要學一些的。

    理性的看待國學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國學自有其自身的價值,是人們精神世界的食糧,也是一種拓展智慧的有效途徑,但要分清楚那些通俗國學家們的招搖撞騙和忽悠。

    總之,讀論語等傳統國學有什麼用,就是提高你的精神層次;你若是一個甘於寂寞而追求精神昇華的人比較適合讀國學,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也必須讀國學,想提高個人的精神境界和個人智慧,更應該讀國學,但如果是想解決生活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想賺錢養家養孩子,想物質極大豐富,那還是多參加一些職業技術培訓吧,因為國學解決這類問題,費勁且無效。

  • 6 # 吾是四五六

    現在談論語有什麼用?

    首先得明白什麼是論語?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語錄體,是流傳下來的語錄體的彙編。

    論語也是漢語文章的典範、、、。

  • 7 # 色即是空710

    學智慧。就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一輩子夠用。學了古聖賢的東西,不斷實踐以啟智。現在關鍵是許多人不相信他有用了,從哪裡讓人信入呢?現在人喜歡養生,從仁義禮智信五常扶人浩然之氣,對扶正五臟六腑系統之氣有絕對關係。先培育真正的中醫吧,像扁鵲,李時珍,孫思邈那樣的。

  • 8 # 夜秋吟

    個人覺得論語有用且很有用,很實用,他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孔子平日生活中的言行記錄摘錄而成的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2500年左右,雖然有部分內容,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制度,生活環境的變化。已經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脫節不再使用,但論語講述的內容是分兩部分的一部分是可變內容,也就是環境因素意識形態部分,這部分可能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已經不能直接拿來運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辣另一部分是不變內容,指的是人性方面的問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人性是基本不變。 理論的東西不講太多,我透過例子來談談我本人閱讀論語的部分體會吧。例如論語裡面講到的公寬信敏惠五個字。不管在家庭,學校,社會都非常實用,公測不五是想一個自己平時品行都不端中言行不莊重的人,怎麼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呢?你人不答反其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寬則得眾,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對待周圍人的故事不依不饒,窮追不捨,不給別人臺階下,到頭來只能是自己無朋友。信則人任。信不足以有不信焉,很多人抱怨別人對自己不信任或者得不到重用,很多時候是平時自己的言行不一造成信譽度不夠的原因。敏則有功,天道酬勤都懂的。惠則足以使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候一呼百應,這個字就必須要在平日裡做好了,宋江沒什麼武功卻能成為梁山108梟雄首領,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這個繪製的理解運用的程度之高。

  • 9 # 珩璐

    現在讀《論語》,的確仍有許多我們可借鑑的思想與名言,但作為一部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引用了兩千多年的思想,我們需要理智,批判的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文化的批判顯得失去理智,但也情有可原,因為不破就難立,不暫時讓他靠靠邊,法治,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怎麼能深入人心!"存天理,滅人慾。"企圖以道德理想來推行所謂的仁政,如今看來,即有悖人性,又不切實際,以所謂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來簡單地把人分成君子與小人,那麼如今的社會普天之下也很難找出幾個君子了。他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對現代的社會來說也沒有幾個能成全他所謂的孝道,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在"遠遊"。總之,《論語》的確值得一讀,但其中也不乏過時的思想看起來無懈可擊,實則經不起推敲,我輩在讀此類經典千萬睜大眼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迷信經典,亦不能小看野史雜記!

  • 10 # 眼淚裡得魚

    1、教學方面,可以給老師建議,要因材施教。

    2、學生方面,可以教導我們尊師重教,文明禮貌,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可以從全方面的培養孩子的人格。

    3、可以傳承中國經典文化,讓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影響中國人,更多的是要入黨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樣就可以彰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與強大。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lùn”,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經典語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11 # 崑崙139100429

    此問單講好處,其對應的便是不好處,說清一面也可對應出其反面。只有全面地、歷史地看才能說清、獲益。首先應搞清《論語》的本源、導向和實質,同時洞悉現代社會才能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論語》是孔子“述而不作”,源於對周禮以姓氏家族合於國權的、家國一體的、處理相互關係的(父子、君臣、士卿、上下、左右、血脈親疏)、實質以倫理為核心的、群撰的、師生一體語錄體的著作。儘管其呈現的零言碎語,但細梳便知其原於一個基礎和核心“孝”,即“百事孝為先”。並由此而展開並上升到國家層面以孝父而侍君,延生為“忠”。以血緣親疏拓展出不同等次的愛,“仁者愛人”,仁由愛生,愛與仁同。愛有等次、忠無虛假,篤行踐之便生“義、信”。再拓展至對人的教育和治國行政……。但它的總導向、總目的、總要求是“克己復禮”“一日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脫開其本意和初衷,單抽出“忠、孝、仁、義”對今天仍有好處。但前提是必須適應、融入、服從於今天已變化了的現實及其社會主義的主導思想。其忠的含義應脫去君主而忠於祖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其孝當守,但舊的進乎自然農耕狀態的家族形式已大變,城市化的不斷擴大已打破了舊秩序,僅以血緣分親疏也與法制、民主相沖突;仁愛當尊,但其等次之分不符於今天的人民性、大眾性;今天的“信、義”亦非舊時的上下左右,而已是人民性、世界性的大義。總之,不能死學、照搬。歸納總括其好處並適於今天改造利用的是:在處理內部矛盾的某些問題時、在社會較安定、平穩的狀態下是有利的、可用的;但其“復禮”的主張是不行的,其面對動盪、混亂和外部強敵更是不行的。歷史的事實已經做出了回答……,從八十年代有人開始主張“興孔”已近四十年的效果如何也對上述提供了證明……。

  • 12 # 道鹹齋

    這個是問題嗎?

    任何一個人,只要想成就事業,就尋找蛛絲馬跡。

    想一想被破壞的,或者說被篡改的論語。還真的需要我們去問一問。如果把《論語》解讀符合本意,那麼現在讀論語中的每一句都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指導。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論語是教誰的?其次問一問他是教什麼的。最後問一問是怎麼教的?

    這三個問題如果弄透徹了,論語就產生了他不可估量的價值。

    論語傳說計劃在2020年出版。期待著能給大家帶來智慧的提升和實用性的指導。

  • 13 # 耐思星球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一書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人們為人處世都有教育和引導的作用。現在我們讀《論語》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更好地為社會和國家服務,讓自己的品德得到薰陶和昇華,成長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人。

  • 14 # 小美影視分享

    讀《論語》的意義:

    首先,其作為基礎教育教材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它的價值存在於三個體系,是哪三個體系呢?聽我給你娓娓道來。

    第一,它是一個知識體系,這本書中包含了許多的、大量的、密集的、精煉的,而且是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且含量非常高。舉個例子,在這本書中,大約會有一萬六千多字,會有一百多個成語,而且這些都是成語最開始出現的地方,也是成語最為原始的意思,不是成語字典當中那些教條的意思。這本書中的幾百句話,隨便一句話都可以成為一個人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我們現在的教學教材相比的話,真的是高出了不知道是多少。一個讀了這本書的一年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會有多麼巨大的差距,根本就不用考試來證明。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向上走去,走的時候會非常的吃力,但是卻會讓人得到提升。但是如果每一步走的都非常的輕鬆的話,那麼肯定是在向下走。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問題,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站在高處,一個是站在深谷的。

    而作為一成熟的人一定是要心智成熟,而作為一個成熟的人則是有三個方面,是哪三個方面呢?第一,一定要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第二,一定要能夠正確的認識到其他人和環境是什麼樣子的,第三,一定要能夠正確的處理自己和其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但是現在的教育教材之中,本身就不具有非常深入的解釋和延伸的可能性,書越讀越傻,這並不是書的問題,而是要讀什麼書的問題,隨後如果我們這樣到社會上去混的時候,混的圓滑的不得了,混得滿足跑火車,這也叫做不成熟,真正的成熟是一定能夠非常的正派,一定要知道規矩是什麼樣子的,同時一定要溫柔,善良、謙恭、節儉、謙讓的。

    而這本書的第二個體系就是價值體系,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什麼樣子的政治,是一個理想的政治,什麼樣子的人才會是一個理想的人,簡而言之,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什麼樣子的人生是一個理想的人生。而且這本書還會教會孩子如何進行價值判斷,這其實比第一個的那個知識體系是更加重要的。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關於理想的書,這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那麼什麼是信仰呢?信就是對於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東西進行相信。基本的價值觀是不需要進行驗證的,是需要被認同的。那麼什麼是仰呢?那就是相信一個比自己高的東西,相信一個可以讓自己向上提升的東西,這不是信服,這就是叫做信仰,一定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去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東西,但是這不確定的東西,卻是一個可以向上走的,並不是什麼不確定的東西都是要去信的,那些讓人會墮落,往下走的東西就不能相信,信一個不確定的,但是可以引領自己往上走的,那才叫做信仰。

    那麼這就必須會出現兩個前提了。第一,一定要相信這個世界是有人比我們更加的崇高的,我們雖然可以甘於做一個普通人,但是不可以認為所有的人就一定會和我們一樣普通,一樣過著普通的日子,平平淡淡的生活。這個世界上是有高尚的人的,人類是高貴的,但是要記住一點,人類雖然是高貴的,但是並不是體現在了每個個體的身上。人的高貴往往會體現在那些偉大的人物身上,他們那種高尚的人性光輝,則是要讓我們去仰望,去信仰,這才是信仰。

    而這本書中則是給了我們一個信仰,人生活在現實的世界當中,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並不是有著許多的美好的事情,也有黑暗,不愉快,傷心的事情,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我們和動物不一樣,動物只會被動的娶適應環境,適應不了就會被淘汰。但是人是不一樣的,人是可以改變環境的,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加的美好,我們所向往的那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才會努力的不斷去奮鬥,但是當我們失去了對那個美好世界的嚮往的時候,我們似乎就會失去生活下去的理由了,我們也就會失去了奮鬥的動力。

    當每一次那些心靈雞湯不斷的跟我們說這就是現實世界,這就是現實的生活,你什麼都不能改變,你就忍了吧,還有的人比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沒有腿的時候,於是就開始讓我們不要抱怨我們自己沒有鞋子了。人生雖然都會有各自的遺憾,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下去的,我們繼續活下去,不就是為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生活嗎?教育,不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嗎?一個嬰孩兒降臨到這個世界當中,我們就應該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的美好。

    我們讀這本書是要懂得我們為什麼要做人,這跟科學沒有關係,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依據。我們讀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價值判斷,如果不能夠了解的話,我們就永遠不會明白,文化是什麼?人類需要建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有了理想之中的社會,我們對照著現實的世界,我們才能夠進行審判,只有能夠神判,人們在平時的時候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信仰在於一個信,一個仰望。文化的本質,不就是賦予我們一個信仰嗎?佛祖不是科學,上帝不是科學,但他們都是信仰,他們不在這個世界之中,但是他們在人們的心裡面,在心裡面那就是信,你相信它,它就會存在,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這個世界之中,對於《論語》,這也不是關於科學的討論,而是在於我們信不信的問題。

    這本書中的話總是那麼簡單,但是裡面卻包含了種種的價值之間的評估和判斷,我們為什麼要以德報怨,這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這個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如果這個人是沒有德行的人呢?那麼就可以以牙還牙了。

    人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動物,但是理性和道德是兩回事情,所謂的理性,是從自己的個人的利益如何獲得最大化的自我考慮的,道德並不是讓人去改變自己的理性,而是去引導人該怎麼理性,讓做了好事的人可以得到好的回報,讓壞人做了壞事以後可以得到應該有的懲罰,讓他們感覺到有壓力,引導他們不會再去做壞事了,讓他們可以去做好事,這不是要改變人的本性,而是在順應人的本性而已。

    我們的生活,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美,從我們的基礎教育開始,我們可以多多的教育我們的孩子一些傳統文化,一些經典,然後在孩子的興趣之於,我們還可以教他們怎麼畫畫,怎麼下棋,怎麼彈琴,怎麼寫字等等,這樣以後無論是在精神方面還是生活方面,我們都會形成我們獨有的真正的精神和氣質,只有真的文明瞭,才能夠讓我們真正的強大起來,這才是我們民族需要的教育,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產生認同,這樣才會形成我們自己的凝聚力,正因為我們對我們傳統的一些東西的丟失,才讓我們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歡過外國的節日。

  • 15 # 小小馬哥

    一部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引用了兩千多年的思想,我們需要理智,批判的接受。讀此類經典書籍,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16 # 讀走西藏

    如果你要為自己的孩子選一本國學入門讀物的話,那非《論語》莫屬!作為家長,讓孩子讀《論語》有什麼用呢?將受益終生喲!不信麼?

    《論語》是記載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可謂漢語文章的典範。《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孔門弟子的形象:子路率直魯莽,顏回溫雅賢良,子貢聰穎善辯,曾皙瀟灑脫俗……這些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我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因而被人們稱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那好處呢?我看無外乎有這麼幾點:一是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好的習慣。最有益的是從小培養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告訴孩子學習要不斷複習;“溫故知新”,時時回顧舊知識,才能有新的收穫。

    二是要教會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在小學階段學《論語》,有利於修正行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比如說誠實、毅力、善良、真誠、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識別能力等等。只要具備了這樣的品質,你就不用擔心孩子將來沒有工作沒有朋友。

    三是鍛鍊思維開闊眼界。從《論語》孔子師生對話中,尋找先賢的思維方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開拓視野,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四是可以積累國學素養。《論語》包含了上百個歷史典故,對現實生活很有指導意義。上學的孩子學習《論語》,也能學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跳脫固化的思維方式。

    五是提升寫作能力。《論語》是一部難得的作文素材寶庫,僅僅一萬六千字,卻包含了密集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光是成語就有一百多個。《論語》裡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還怕孩子寫不好作文嗎?

  • 17 # 諸子詮釋

    孟子說:亦曰仁義而已,何必曰利?

    你說有什麼好處,就已經功利地看待儒家思想了,學不到精髓,對你也沒什麼好處。所以不用讀。

    《論語》是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是孔子唯一一部語錄集,價值巨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你讀這樣的說,瞭解中國文化,還問對你個人有什麼好處呢?

    《論語》可以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

    這點如果你願意,可以學習一下。如果指望它給你掙錢,不可能的。

  • 18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只要人還是人的本質沒有改變,《論語》就有價值。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門人輯錄的孔子語錄,比較真實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最為重要可信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思想、人格、精神都包含其中。

    《論語》中有很多章句涉及到做人處事的問題,即使今日,依然有著很大的人生指導意義,對我們建設精神家園很有幫助,這是我們現在讀《論語》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好處。

    儒家思想有很多東西現在依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甚至對我們人生都有著積極意義,我們有必要了解它,認識它。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論語》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尤為突出,所以有必要去讀。

    《論語》是教育部推薦給學生必讀的書目中排在前面的一部經典,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通讀《論語》,我讀過數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強烈推薦通讀《論語》。

  • 19 # 名人雅閣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建立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絡,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宋朝第一文臣趙普曾言“半步論語治天下”可見其重要性!

  • 20 # 清天然

    現在讀《論語》,直接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紮根一輩子,學會做人處世,開闊心胸,學會辯論,引用經典,增強信心,明辯是非,有據可循,不再茫然!

    《論語》像人生的指路明燈,引導走向光明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男朋友覺得我特別好還要和我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