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昊然氣

    先介紹一下大家似乎很陌生的暹羅吧。暹羅就是現在東南亞國家的泰國。暹羅自13世紀建國,歷經了四個時代,在1939年改名泰國。之後,由於反對又於1945年重新改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並一直沿用至今。

    朱隆拉功是泰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國王,十六歲就登上王位,在位時間是1868至1910年。朱隆拉功改革是泰國近代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為現代泰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的主要內容,與中國的洋務運動相似,是“向西方學習”。他引進西方的行政、稅收、教育、軍事制度、廢除在泰國延續了幾百年的食田制與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泰國的君主制。

    首先,泰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最大的收入是大米的出口,國內的民族工業剛剛起步,重點還是紡織、水泥等基礎工業,沒有稱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大資本。

    其次,軍事實力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泰國人口本身就少,這決定了它無法組織龐大的軍隊。1910年改革完成後,泰國也僅有9個師4.5萬人。這麼多人守衛國家都有點捉襟見肘,更不用提外出作戰了。

    第三,是民族意識。日本明治維新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採取愚民政策,而泰國卻因朱拉隆功的改革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更何況,朱隆拉功以佛教為國教,佛教反對殺戮與掠奪,因此泰國人民本質上也不願意成為帝國主義國家。

  • 2 # 志博雲天

    首先普及一下問題中“暹羅”這個詞,“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裡、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複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回顧亞洲國家的近代歷史,我們經常提到日本是如何透過明治維新,成功擺脫了被殖民地化的厄運,轉而走上帝國主義之路。其實在這方面我們還忽略了一個國家,就是最近由於國王去世,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之一的泰國。

    當然泰國並沒有同日本一樣走上窮兵黷武之路。在東南亞國家紛紛成為西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雖然泰國也丟掉了不少領土,比如現在的寮國、柬埔寨和北方現屬於緬甸的一部分,但泰國成功保持了獨立,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泰國卻克里王朝第四任國王蒙固,也就是拉瑪四世(延伸閱讀《泰王頭銜中“拉瑪幾世”是怎麼來的?》)。他的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安娜與國王》,是影片中周潤發飾演的暹羅國王的原型。

    (◥左圖為登基後的拉瑪四世,右圖為登基前出家為僧的拉瑪四世)

    拉瑪四世於1851年繼位時已經47歲,在此之前,他已經以僧侶的身份修行長達27年。此時的泰國,正逐漸感受到來自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殖民大國的壓力。英國勢力在泰國的西邊,牢牢控制著南亞次大陸,而法國在泰國的東邊,以越南為基地,不斷向整個馬來半島擴張。於是泰國就夾在了英法之間,成為雙方勢力的緩衝區。這一形勢為泰國周旋於兩國之間提供了條件。

    (◥1861年6月27日,泰國使團覲見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

    但是這種脆弱的地區平衡並不能保證泰國的自身安全與獨立。因此,拉瑪四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家改革上。

    任何改革都是始於觀念。來到泰國的西方人將“地球是圓的”這一觀點教給了當地人。但是泰國人對此很難理解和接受。因為泰國人普遍信奉佛教,而佛教認為世界是扁平的。因此關於地球究竟是圓的還是平的這一問題,曾經引發泰國社會的全民大爭論。

    早在拉瑪四世繼位前,作為僧侶的他就已經在為推動泰國民眾觀念革新而努力。首先就是引導泰國人接受包括現代地理學在內的所有被貼上了“西方”標籤的科學知識。其次則是尋求佛教理論的革新,成功在東南亞地區佔統治地位的小乘佛教中創立了一個新的宗派。

    拉瑪四世即位後,他立即聘請英國和美國傳教士為王室子弟教授英語,開設學校講授現代地理學和天文學知識,僱傭西方職業軍人訓練泰國軍隊。在他的支援下,西方傳教士幫助改進了泰國的印刷技術,並在泰國發行了第一份現代報紙。

    根據泰國宮廷的傳統和法律,任何人覲見國王時是禁止穿著外衣的,尤其是男子必須赤裸上身,以防有人攜帶武器威脅國王。西方人據此批評泰國人野蠻。拉瑪四世即位後,要求所有的貴族和官員覲見時必須穿著襯衣,以此向西方表明泰國人不再是野蠻人。

    (◥身著海軍軍裝的拉瑪四世和他的兒子,後來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

    拉瑪四世注重提高婦女地位,將大量王室的妃妾釋放出宮,併為他們尋找婚配,禁止任何形式的強制婚姻,下令透過買賣婦女來還債的行為非法。

    另一方面,由於清王朝剛剛在鴉片戰爭中失利,使泰國看到了清王朝的衰落。因而拉瑪四世一改過去歷任國王高度重視向清朝遣使朝貢的態度,對朝貢越發不上心,反而注重與英法等國打交道。

    1854年,僅僅繼位3年後,拉瑪四世與英國派來的特使,時任香港總督約翰·寶靈達成協議,簽訂了《寶靈條約》(the Bowring Treaty)。條約允許外國人在曼谷自由貿易,不再需要向王室繳納高額稅金。允許英國在曼谷設立領事館,在泰國的英國人享有治外法權並可以擁有土地。無疑,這一條約也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由於已經見識了鴉片戰爭中英國所展現出來的武力,因而拉瑪四世決定放棄對英國的貿易擴張採取抵抗政策。條約簽訂後,其他西方殖民國家也紛至沓來,均以《寶靈條約》為藍本。

    (◥時英國駐香港總督約翰·寶靈及條約的泰文版本)

    雖然這些條約損害了泰國王室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無形中為泰國政治、經濟、法律各方面的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條約使泰國迅速加入到了全球貿易網路中,泰國於1860年開始建立第一家貨幣鑄造廠,依靠大米和蔗糖資源建立起現代大米制粉和蔗糖工業。由英國出資修建的公路則極大改善了泰國的基礎設施。

    後來,泰國還是透過割讓領土給英國和法國,換取了他們對泰國王室的政治支援,確保了泰國的政治獨立。

    所以總的來說,泰國主動改革,推動國家現代化對確保國家獨立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真要回答為什麼泰國沒有淪為殖民地,還是不得不說一句:因為淪為殖民地的地方都已經不是泰國的了。

    (◥1867年至1909年間泰國割讓出去的領土及時間)

  • 3 # 超甲巡2

    |我來回答。

    毫無疑問,朱拉隆功大帝改革後暹羅就是一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

    朱拉隆功維新的成就不次於明治維新,其名不顯主要是泰國所在的軸心國集團戰敗。暹羅(泰國)在朱拉隆功大帝維新後迅速實現了現代化,國家經濟飛速增長,是東南亞唯一獨立國家,世界上獨立國家中唯一沒有外債的國家,堪稱世界經濟奇蹟。但是國力比英法還有不小差距,外交上只能暫時隱忍。在朱拉隆功大帝時代一舉實現現代化的暹羅,經過飛速發展二戰前已經成為新的帝國主義強國,深受希特勒和日本軍政府的倚重,是軸心國主要成員,也是法西斯在東南亞的戰爭策源地。尤其戰前海軍已經在日本引進多艘潛艇,是亞洲僅有的兩個有潛艇部隊的國家,還有兩艘擁有重巡洋主炮的大型海防艦,另有多艘現代化海防艦,魚雷艇。更是舉國節衣縮食在義大利訂購了兩艘世界一流的條約型輕巡洋艦,是亞洲第二海軍強國,超過土耳其,民國海軍,是東南亞的海上小霸。基本完成對英法戰爭準備後,印度支那的法國艦隊都對暹羅海軍強大實力感到絕望。參加二戰後,暹羅軍隊以善戰聞名。陸軍四方出擊,多有斬獲。北上曾遠征雲南,初期大敗中國遠征軍,可惜因配合作戰的日軍戰鬥力低下配合不力最後退回。精銳部隊海陸空協同南下靠閃擊戰攻入馬來半島,英軍不能抵抗,奪取馬來西亞多個州,二戰後才歸還。精銳裝甲部隊更是突入法國殖民地,佔領大片法國殖民地,大敗法國殖民地軍迫使法國維希政府求和。還曾經計劃和日軍聯合,遠征印度和孟加拉,一旦成功將對孟加拉進行殖民統治。日本投降後,暹羅不敗爾敗,自此衰落,成為一個普通的東南亞國家,失去了地區霸權。

  • 4 # 偉心透明20轉好

    )謝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將一個消條甚弱的日本民族,迅轉為一名強大到可怕的帝國主義的國家,殃及到整個大大個亞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全是由於帝主義的強大所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搭幫明治維新所致。至於暹羅朱隆拉功,即今日泰國.要給日本比盛衰,那不是同一個佛尊之相。造成這個差別的,不應該是地域,而應該是民族者的人民。

  • 5 # 坐古談今

    公元13世紀,在蒙古民族縱橫天下的時候,我國部分傣族人民南下進入了泰國地區建立了暹羅政權。由此,泰國主體民族被稱為泰族。傣泰民族在寮國屬於人口第一民族,在緬甸屬於第二民族人口,在柬埔寨的人口也不少,印度北部一些地區也有一些。

    朱拉隆功(1853年9月20日—1910年10月23日)

    (1)暹羅在明朝、清朝都是中國的好鄰居,人民性格和善。日本和暹羅的人性就不一樣,當然不可能成為帝國主義、軍國主義

    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民族以自己的民族德性為特點,吸收了西方先進的國家治理手段而形成的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帝國主義列強。

    暹羅(1936年改為泰國)則是在傣泰民族熱愛生活、尊崇佛教的民族特點下,英法美等西方列強對暹羅進行了殖民。朱拉隆功改革從1868年—1910年開始,改革發展效果比較好,暹羅的經濟、行政、民生都有很好的發展。但要注意,暹羅的改革是社會制度從“封建社會加奴隸制為主”變成了“封建社會為主體,資本主義為輔助”的情況。

    從表面上,暹羅的社會制度和日本類似,皇帝、泰王都是主體,然而,日本和泰國的人性是不一樣的。暹羅在軍事上實力不行,1880年代曾被法國侵略,之後一直到1920年代都受有“法屬印度支那”的威脅。

    普密蓬·阿杜德(1927年12月5日出生,1946年繼位—2016年10月13日病逝),即拉瑪九世。

    (2)朱拉隆功改革並不成功,只是最適合泰國人

    朱拉隆功的改革,是以佛教為理念、國王為根本、西方為結交三大現象。這個“結交”就是泰國在當時的世界主要交流基礎就是西方,因此,在國王做根本、佛教為理念的基礎上最大化地與西方的思想和道德規矩做統一。

    然而,暹羅的發展在當時世界的“叢林外交”下,可能會得到和平嗎。由此,1932年,軍方發動軍事政變,為了讓暹羅百姓支援軍政府,暹羅軍政府向我國傣族地區提出了“極端民族主義主張”。由此,暹羅軍政府、泰國軍政府在1933年到1945年與日本軍國主義沆瀣一氣。

    好在,泰國國王的威望較高,特別是普密蓬·阿杜德在位的70年裡,泰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但是,和當年的朱拉隆功一樣,佛教為理念、國王為根本、西方為結交的問題越來越多。

    他信和英拉

  • 6 # 慢速搖滾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和日本是個島國有莫大關係!島國外患相對少,頂層的意治容易至上而下執行。陸地國家則不同,外患一直就是頭痛的事情。內部穩定是治國第一要素,變只是迫不得以的最後一步,等到他們變革時已經是國家內憂外患的絕境了。。。。

  • 7 # 瀛史拾貝

    泰國所謂割讓的領土,其實都是泰國強盛時期,強迫周邊小民族土司稱臣納貢,並沒有實際的統治力。當英法殖民者征服了這些鬆散弱小的土司政權,泰國也只能承認既成事實,但是心裡不願意,覺得是喪失領土了。東南亞的領土糾紛很多都是這種扯淡,地圖開疆,然後覺得自己吃虧了。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暹羅就是如今的泰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東亞只有中國、日本和暹羅三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維持了國家的獨立狀態,為了避免徹底淪為列強殖民地的命運中國進行了洋務運動、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事實上暹羅在當時也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這就是朱拉隆功改革。

    1868年10月1日朱拉隆功登基成為暹羅新國王,1873年年滿20歲的朱拉隆功開始臨朝親政。這時暹羅全國的土地幾乎都集中在封建貴族手中,廣大平民和奴隸只能依附於封建貴族。這些封建貴族千方百計是佃農和奴隸束縛在土地上為自己勞作,不斷榨取佃農和奴隸的勞動所得,而拒絕在暹羅發展新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因為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他們對這一新生事物的不確定性還充滿排斥感。與此同時暹羅也面臨嚴重的外患:西面的緬甸已被英國納入英屬印度,南面的馬來半島建立了英屬海峽殖民地,東邊的越南被法國征服,暹羅只能在英、法兩國之間夾縫求生。

    早在1864年主動與英國簽訂了《寶靈條約》:允許英國在曼谷自由貿易,暹羅對英國商品所徵收的關稅稅率不得超過3%。兩年後暹羅和西方七國相繼簽訂了類似條約。1867年暹羅割讓自己湄公河以東的屬地高棉給法屬印度支那。1893年暹羅有和英、法兩國分別簽約:割讓撣邦給英屬緬甸,割讓寮國給法屬印支。1909年又割讓南部的吉打、吉蘭丹等地給英屬馬來亞殖民地。朱拉隆功艱難地周旋於英、法之間——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使之互相牽制,這才勉強使暹羅成為英法兩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然而這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只有改革自強、順應歷史潮流才能在嚴酷的叢林法則中生存下去。對此朱拉隆功是有清醒的認識的:早在他還是太子時就係統學習過泰文、英文、巴釐文和梵文,還學習過射擊、武術、騎馬、騎象等科目,酷愛古代歷史和文學。1868年8月他參加過法國科學探險隊在距曼谷以南一百四十英里的三禮育觀測日全蝕的活動。1870年和1871年尚未親政的他兩次訪問新加坡和爪哇;1872年底又訪問了印度。朱拉隆功作為暹羅歷史上第一位出國訪問的國王對暹羅國情和世界形勢都是比較瞭解的,當他從印度回國後就下令在皇宮內設立兩所學校:一所教泰文,一所教英文,命名為“玫瑰園學校”。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以寺院為中心、以僧侶為教師的傳統教育方式,開創了泰國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事實上這已開啟了朱拉隆功改革的序幕,由朱迪·福斯特和周潤發主演的《安娜與國王》就是根據這一史實所拍攝的。

    親政前的朱拉隆功更多是在自己的皇宮內透過對周圍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向其灌輸改革理念,還並沒真正涉足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體制層面。在這一時期暹羅宮廷成員改穿西式禮服、免去跪拜之禮、廢除宮廷肉刑、改留西式髮型。隨著朱拉隆功在1873年親政終於使其可以放開手腳對國家進行全面改革了,而他選擇的改革突破口是整頓國家財稅制度:在1824年—1851年國王拉瑪三世執政時期暹羅盛行起包稅制——政府將收稅的權力轉包給有官方背景的商人,這使大量資金落入包稅人的私囊;而國家的資金則儲存在王庫裡,這時王庫和國庫並無任何區別,暹羅人尚未意識到要將國家財政體系和國王的私房錢進行分別管理。1873年朱拉隆功親政後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稅務廳,頒發保護稅收條例,統一規定全國的稅率,同時廢除包稅制,至此暹羅中央政府從包稅商手中收回了收稅權,從而有效地制止各種偷稅漏稅的不法行為。此後從1892年開始暹羅正式將國王的私庫和國庫進行分別的預算管理。同時暹羅從法律上規定和確立私人土地所有制,實行徵收貨幣地稅並不斷降低土地徵稅率。

    1874年朱拉隆功開始釋放他親政後又一個改革大招——廢奴:在此之前暹羅的奴隸制已存在了6個世紀,當時暹羅的奴隸儘管按法律規定可細分為七種之多,但實際上大體都可以歸為可贖身奴隸和非贖身奴隸兩大類:失去土地的農民因債務問題賣身為奴者有的是與主人約定服役年限,有的則是永久為奴。奴隸作為主人的私有財產主人除無權把他們殺掉以外,可以隨便把他們轉賣或轉讓給他人。母親如系非贖身奴隸,其子女也是奴隸。朱拉隆功在自己親政的第二年就明確在法令中規定:1868年以後出生的奴隸之子全部變為自由民,家生奴21歲後即可獲得自由並廢止債務奴。到朱拉隆功去世前兩年暹羅已基本完成廢奴運動。朱拉隆功的廢奴運動一方面解放了暹羅的奴隸,使他們擺脫了被人奴役的悲慘命運;另一方面削弱打擊了地方封建貴族的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併為國家發展近代資本主義體系下的農工商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同樣是在1874年朱拉隆功下詔設立參議院協助國王處理政務並對將要頒佈的法律進行討論,隨後不久又成立了作為國王的私人諮詢機構的樞密院。1892年暹羅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內閣制對自己的中央政府進行改造,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並未改變暹羅國王作為專制君主大權獨攬的地位,泰國的君主立憲並非始於朱拉隆功時期。在改造中央政府的同時暹羅的地方治理結構也進行了重大調整——在此之前暹羅的地方治理模式有些類似於中國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實行的分封制:國王按功勞給貴族授予爵位和封地,這些封建貴族和國王派駐各地的大臣一同治理當地。朱拉隆功廢除了祿田制度,對獎勵有功人員改為發放薪俸。此後暹羅的地方官員完全由中央統一任命。軍隊作為支撐政權的基石也和地方一樣完全掌握在以朱拉隆功為核心的暹羅王室手中:國王同時以暹羅軍隊的總司令身份牢牢控制著軍隊。按照1910年的規定: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獲得中將以上的軍銜——當時暹羅的13個少將中有6名王室成員,一半以上的師長出身王室。

    隨著這一時期暹羅在行政管理制度和社會經濟形態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以及暹羅面對的國際形勢的變化傳統的以寺院為中心、以僧侶為教師教育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點早在朱拉隆功親政前就已注意到並在宮內率先進行了示範性改革試驗,然而相比對財稅體制、土地制度、行政體制的改革而言:朱拉隆功的教育改革儘管起步較早,但發展程序一直是相對比較滯後的——宮裡的“玫瑰園學校”遲遲沒能普及開。1881年朱拉隆功才創辦暹羅第一所西式大學——宮廷侍衛學校並在同一年開辦了圖書館,儘管這所學校後來演化為朱拉隆功大學,但一開始仍是立足於培養宮廷侍衛的皇家御用學校,對暹羅的整體教育改革並沒太大實質性影響。1887年暹羅仿照歐美模式成立了專門的教育部負責管理國家教育和規範教育體系。同年朱拉隆功在薩拉隆行宮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現代軍事指揮人才,隨後又創辦了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學校。此後新式的法律、警察、師範學校等陸續建立。朱拉隆功還下諭選拔留學生,派往國外學習。到朱拉隆功晚年受教育已不再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平民教育開始在暹羅全國形成熱潮。

    朱拉隆功按西方建制改革軍隊,制定軍事條例,結束了此前暹羅臨時招募士兵的慣例,開始給將士發放固定的薪俸。1887年以後由於法國的武裝入侵暹羅改編和擴充了陸軍、配備新式武器。在丹麥人里舍爾的幫助下暹羅建立了第一批新式軍事院校,這一時期暹羅海軍正式建立成軍並開始自建戰艦。1893年暹羅成立國防部。1904年制定的徵兵條例對過去用犯人的後裔補充軍隊和在地方行政長官的統率下進行戰鬥的傳統做法做出禁止性規定。到1910年泰國軍隊共有9個師5.4萬人,和法屬印度支那的軍隊相當,甚至甚至一度在同法國的戰爭中小勝對手。

    19世紀90年代朱拉隆功開始著手建設近代化的交通和郵政事業,成功使邊遠地區和首都曼谷連線起來,這大大利於邊遠地區的開發事業和國防建設,使整個國家聯結成比較緊密的經濟整體,促進了全國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由於這一時期的鐵路建設使暹羅的主要產米區湄南河三角洲與中部和北部的新興水稻種植區連線起來,大米出口成了暹羅最大的收入來源。雖然林業和礦業被外國資本壟斷,但仍需向暹羅政府繳納所得稅,同時暹羅的民族資本也開始蓬勃發展。以國王為首的暹羅王族和華僑富商將大量金錢投入碾米廠、罐頭廠、水泥廠和紡織廠。暹羅國家財政收入越來越高,國庫越來越豐富。暹羅利用豐厚的財政收入進行土木建設:開挖運河,修築鐵路和水閘,架設電線和電報線,建設警察部隊,創辦醫院、博物館和圖書館,開辦新式學校。到了1909年暹羅的人均GDP甚至達到清政府的17.3倍。暹羅人口從朱拉隆功登基時的500多萬增加到900萬,醫療條件的改善使暹羅的人均壽命提高了5歲多。儘管每年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很大,但國家財政連年贏利,達到“既無外債,也無內債”。

    儘管朱拉隆功改革奠定了暹羅近代化轉型的基礎,捍衛了國家的獨立,但暹羅並沒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樣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1893年法國尋找藉口挑起雙方紛爭,然後將炮艦開進曼谷河段,強迫泰方簽訂《曼谷條約》:將附屬於暹羅的寮國割讓給法國屬下的印度支那並賠款300萬金法郎。朱拉隆功為此大病一場,甚至一度拒絕治療。1904年暹羅又被迫使簽訂條約完全放棄湄公河以東的土地。朱拉隆功晚年還以割讓領土為代價,取消了英法兩國在泰國的治外法權。對暹羅而言:國家獨立的維持是以喪失大片領土為代價而實現的。那麼為什麼暹羅即使在改革後仍未能完全擺脫捱打的命運呢?個人以為這主要是因為暹羅的地緣形勢遠比日本糟糕——列強之中歐洲各國皆是自西向東擴張到亞洲,隨著地緣距離的日益疏遠後勤補給的難以為繼,事實上列強擴張到印度、南洋就已經是極限了,至於中國這樣一個遙遠的東方大國,列強是無力征服的,只能把中國作為自己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半殖民地。如果再把戰線向東延長到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對歐洲列強而言就有得不償失之感了。相比之下從太平洋方向而來的美國就不一樣了,如果美國想從巨大的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的話,在其通往中國的航線上需要一箇中轉補給站,日本正好適合扮演這個角色。可此時的美國尚處於國力不強的童年時代,根本無法和英、法、俄羅、德等列強抗衡,所以美國在完成在北美大陸的西進運動擴張到太平洋後就幾乎不怎麼參與列強瓜分殖民地的戰爭,像關島、波多黎各少數幾塊殖民地都只是呈點狀分佈的殖民據點,美國幾乎沒有像其他列強那樣整片大塊的殖民地,更多是透過要求被侵略國門戶開戶的方式進行經濟滲透,所以其實美國對日本的內政也並不太關心,只要日本同意開放門戶充當其通往中國的中轉站即可。相比之下暹羅處於英、法兩大強國之間,儘管改革後國力有所增強,但也強不過英、法,要想避免被英、法瓜分的命運就只能盡力周旋以夾縫求生。在這種狀態下生存下來的暹羅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而言有更成熟的外交心態——將自己定位成英、法之間的“緩衝國”以左右借力試圖自保:19世紀50年代暹羅試圖與法國結盟以對抗英國的侵蝕;當法國勢力在暹羅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暹羅就利用英法之間的微妙矛盾聘請英國顧問和授予英國商人部分礦產開採權以換取英國對泰國主權的保護。而暹羅的佛教信仰本身是講究與世無爭的,以致於在面對英、法入侵時暹羅的心態倒放得很寬:既然反正打不過,索性讓出邊緣地區,一心一意只發展核心地盤的經濟。

  • 9 # 長空雄鷹46

    或許是地緣的原因吧,日本人的危機感來自於漂浮的海島,這個理由驅使日本人不死不休的嚮往廣袤的大陸,而另一方面的暹羅則面對的是曾經的宗主國無論如何底氣都是不足的。說白了就是發展的動力不同,結果就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女孩子,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