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秀兒娛樂影集
-
2 # 易簡齋
劉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厚黑”學,根本不是什麼真仁德。教育自己的孩子,既要選擇教孩子真仁德,也要教育孩子點“厚黑學”。二者並不是截然對立和矛盾的。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寧學桃園三結義,莫學瓦廬一炷香。
劉備很仁德啊!跟著他混的兄弟,一個個都名留青史了。
二弟關羽,直接封神了。三弟張飛,留下萬人敵的美名。諸葛亮,進了“武廟十哲
”,還被譽為千古一相。趙子龍,忠肝義膽,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甚至,連投靠他的馬超,也封了斄鄉侯,得到了善終。
跟著這樣的領導,這樣的兄弟,一起創業,絕對值了。還要啥腳踏車啊?
至於題主說的,教孩子“厚黑”還是“仁德”。我的觀點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再者說了,現在又不是亂世,我又不想讓孩子“謀反”,學什麼劉備啊。每個人的成功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跟孩子講再多道理,還是需要他自己經歷過“坎坷”,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道理。
你真以為劉備的事業是靠“皇叔”的牌子混出來的?別逗了,劉備那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憑著這真本事幹出來的。他沒點本事的話,那些豪強士族根本不會鳥他這個賣鞋的“皇叔”。
劉備也確實不容易,一直“打工”到47歲,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基業。這期間,老婆還被人搶過,孩子還差點丟了。換成一般人,早崩潰了,早找個山溝隱居了。
-
4 # 好好工作吧
翊之來答:翊之認為劉備是真仁德的,那為什麼會有人認為他厚黑呢?實則是因為劉備自稱漢中王,以至於自立為帝,給天下“示之以私”,就是不符合他“復興漢室”的志向,給人一種藉著“復興漢室”來實現自己稱帝的野心。接下來翊之給您詳細分析。
據《三國志·蜀志十五·楊戲傳》記載,楊戲曾將作《季漢輔臣贊》這樣評價劉備:“初自燕、代則仁聲洽著,行自齊、魯則英風播流,寄業荊、郢則臣主歸心,顧援吳、越則賢愚賴風,奮威巴、蜀則萬里肅震,厲師庸、漢則元寇斂跡,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復皇漢之宗祀也。”雖說楊戲是季漢的臣子,對先主劉備多有讚譽,但是不能否認他說的跟事實相差不多,要不然《季漢輔臣贊》怎麼可能流傳下來?要是過於誇大,肯定在晉朝就被禁了。接下來看一下其他人對劉備的評價如何。
(1)孔融對劉備的評價
想當初劉備被公孫瓚任命為平原相,黃巾攻打孔融,孔融命太史慈向劉備求援的時候說“以君(翊之注指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劉備聽到孔融對他這麼高的評價,很吃驚,說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劉備對孔融這麼高的評價顯的很吃驚。從劉備的反應我們可以推測出劉備肯定和孔融沒見過,要不然劉備不會如此吃驚;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不得而知孔融是從哪裡知道劉備的仁義之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劉備的仁義之名是肯定有的,要不然沒人傳播,孔融怎麼會知道呢。孔融劇照
(2)陶謙、陳登對劉備的評價
當陶謙臨死前就層說過:“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很明顯,陶謙很推崇劉備,這麼看重劉備,要以州相托。
當陳登秉承陶謙的遺願去請劉備入主徐州時,劉備擔心自己不能服眾,推辭說:“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陳)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同樣的,作為徐州豪族的代表,陳登認為袁術不是“治亂之主”,那反過來,他就認為劉備是能“治亂”的主君。針對劉備推辭這件事,孔融也勸道:“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這從側面說明徐州百姓也是認可劉備的。陳登
陶謙劇照
(3)曹操對劉備的評價
曹操對劉備的評價,那句名言因為《三國演義》而廣為大家所知。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在漢末什麼是英雄呢?“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總的來說就是文武雙全。劉備的武力自不必說,白帝城託孤時他讓劉禪看的那些書(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也說明劉備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曹操劇照
(4)袁紹對劉備的態度
當劉備被曹操擊敗,隻身前往投靠袁紹時,發生了這一幕“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袁紹親自出城200裡迎接先主,試問,歷史上這種事情有幾個?沒有一個別人信服的名聲,袁紹會出城200裡嗎?袁紹劇照
(5)劉備與袁紹、曹操的異同之處
同:在漢末,有一點他們三人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曾被推舉為州牧。在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後,有的州牧是由天子任命的,如陶謙的徐州牧,劉表的荊州牧;還有的州牧是以武力奪取,如袁術佔揚州,公孫瓚殺劉虞佔據幽州,呂布襲取劉備佔據徐州;但是袁紹、曹操、劉備三人是被推舉為州牧的。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因為韓馥讓州而被推舉為冀州牧;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被東郡陳宮及鮑信等推舉為兗州刺史;劉備則在興平元年(194年)由陳登等推舉為徐州刺史。
但是劉備又與他們兩個有不同之處,袁紹時脅迫韓馥;曹操是因為殺了名士邊讓,差點讓陳宮、張邈聯合呂布搞死;而劉備呢!他是真正由徐州士民所推舉。這就足以說明劉備的仁義之名不假。
為什麼說劉備“厚黑”?後漢書記載:“劉備自稱漢中王。”從“自稱”可以看出,劉備即位漢中王肯定是不合法的。只有獻帝冊封才能算是正式,但是獻帝被曹操控制,劉備沒法即位漢中王。但是國人遇見這種事情都會援引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事實來作為理由。
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群臣勸劉備即位漢中王援引的就是東漢初年河西五郡推舉竇融為元帥的故事:“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這有一種政治含義就是:經由同層級的諸侯推舉,可以臨時產生更高一級的權力。
所以勸進表中第一個人是馬超,因為當時只有馬超的職位是低於劉備的,且是漢室冊封的(偏將軍,封都亭侯)。馬超劇照
劉備自稱漢中王,與他“欲信大義於天下”的人設是相矛盾的。
更何況後邊劉備還稱帝了。劉備把討賊和稱帝兩件事搞反了,當曹操病死的時候,劉備沒有興兵討賊,北伐中原;曹丕代漢的時候,劉備也有發文譴責,聲討其罪;相反的是,劉備忙於自己稱帝。這絕對是“示天下以私”。
所以好多人認為劉備是藉著“復興漢室”來實現自己稱帝的野心。就說劉備是“厚黑”。
結論綜上而言,翊之認為劉備總而言之是一個仁義的人,他並不是厚黑,他只是政治手腕太差,不能夠理清稱帝和討賊的先後關係。
這裡是翊之讀史,感謝您一閱! -
5 # 方甲子
首先,劉備是仁德還是厚黑,無法定論!
其次,仁德好還是厚黑好,也無法比較!
最後,至於孩子,你教他未必會,學劉備未必成,人先要學會找到自己,才能知道會成為什麼!
-
6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劉備是否厚黑,這個問題有一個誤區,漢末三國群雄並起,有哪一位英雄是所謂的一招鮮,也不說呂布曹操這樣的一流人物,就連經常被人嘲笑的袁術,說起他厚黑的經歷,也絲毫不遜於劉備。
這說明什麼?說明厚黑是成功路上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這些英雄異於常人的能力和魅力,個人能力強和會走關係那種人能成功?這兩種人都有自己的弊端,成功的人是兩條腿走路的人,能力是基礎厚黑是手段,這樣才能相輔相成,有能力做基礎就不怕別人使用厚黑的手段,有厚黑的手段就可以在實力相當的時候戰勝對手。
另外,厚黑手段的使用是大智慧,需要吃虧上當的人生經驗做基礎,切不可把厚黑理解成只佔便宜不吃虧,那時最愚蠢的理解,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像司馬懿那樣,裝的了傻,下得去手,才成的了事。
-
7 # 大白話說金融
劉備兼有厚黑和仁德,從性格以及人物一生上講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中劉備無疑是最仁德的,有人會說劉備是偽君子 是裝出來的,無論是不是裝出來的,至少可以看起來是仁德的,而曹操嗜殺無度,尤其稱魏王之後,更是毫無顧忌,孫權晚年多疑嗜殺,唯有劉備在這方面是很有剋制力的,所以 首先劉備是仁德的,其次劉備也很厚黑,從一個擺攤的小販到跨有湖北四川雲南以及陝西部分地區而稱王,這其中的曲折是極其困難的,他自身不像曹操少年有成,自己一人胸才大略,環境更沒有孫權那樣運氣好,有現成的一片基業,用劉備自己的話說,年過半百一事無成,無立錐之地,而且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其韌性絕非常人所能比,換作一般人,可以承受幾次創業失敗?所以,露背的厚黑在於不放棄的堅韌,這兩點兼而有之,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
8 # 有條可待
劉備是厚黑還是仁德這你得問他自己去,後人再具有權威性的回答也只是猜測,所以這個問題,在前面你要加上你認為這三個字。
再回答,我認為是真仁德,為什麼,古人不比咱們現代人笨,可能那會沒有厚黑這個詞,但是肯定有這個想法和做法。
劉備既然能擁得後世這麼多人喜歡,肯定不可能是所謂的什麼厚黑,其實我特別反感這些東西,明明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非要打破砂鍋,你比如白帝城託孤,很好的一個故事,非要猜測人劉備當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人什麼意思管你什麼事?人家就是誠心誠意的託孤,咋了?而且後來諸葛亮確實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後已。
當然,很多事情也確實需要換個思維換個角度去想去思考,但你自己想想就行嘞,不要說把這種想法公之於眾,搞得好像別人不知道你聰明似的。
咱們再說,教育孩子,厚黑?你要真這麼做了真是枉為人父母,孩子當然是需要正能量的,而且是是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憧憬,你小時候聽灰姑娘的故事爸爸媽媽和你說這個灰姑娘其實是一個早就有預謀要報復她兩個姐姐的人,於是故意把鞋子給弄丟了?等等等等的?
扯淡!
記住一句話,我說的:善戰者亡,善水者溺,玩火自焚,作法自斃!
這些歪七扭八的東西,你學的越精,你死的越慘,而且不是死在別人手上,偏偏就死在你自己手上。
當然,我不是批判這些東西不可以學,可以學,不過只能是說用來防身,害人之心萬不可有。
回覆列表
在歷史上劉備(字玄德)這種做事性格被後世成為厚黑學。
在最早的時候,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人基本都是佔蜀國的。
但是後來厚黑學一出世,從表面直接剖析到內在,就會覺得劉玄德是很虛偽的。
劉玄德生於貧苦家庭卻胸懷大志,他禮賢下士,思賢若渴,所以能籠絡一大批像關羽、張飛、孔明等有能力的人盡心輔佐他。
他關心天下大勢,渴望建立豐功偉績,這也使他被當時人所敬重。
歷史上的劉玄德,作為與曹孟德、孫仲謀鼎足而立的天下英傑,蜀漢政權的開國之君。
既有“明君”之譽,又有“梟雄”之稱。
劉玄德一生作為基本符合古人對“明君”的最重要的兩點期待。
一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史書對這兩方面都記載頗多。
就“仁德愛民”而言,劉玄德大半生顛沛奔走,屢遭挫敗,施仁政於民的機會並不多。
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因而爭取到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