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夢依舊欣
-
2 # 言勸
經常爭吵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一、夫妻經常爭吵雙方心存怨氣,容易拿孩子當"出氣筒",動輒就吵罵孩子。使孩子的心理負擔加重,要麼使孩子更叛逆,要麼使孩子心情抑鬱,難於走出家庭爭吵的陰影,這樣導致孩子有自卑傾向。
二、夫妻經常爭吵對孩子無形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孩子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也會像父母一樣,不能相互正常溝通,或者說話方式不對,甚至會影響其長大後的人際交往和社交能力。
三、夫妻經常爭吵影響孩子的學業。不管是學前教育還是各學習階段,孩子腦子裡全是父母爭吵的雜音,根本沒有心思上課學習,甚至會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
四、夫妻經常吵架會影響孩子成家後的夫妻不和。孩子因受父母處理家庭矛盾方式的影響,不是吵就是罵,從小不知道什麼是理解和包容,長大組成家庭後就會重蹈父母覆轍。
總之,在夫妻不和經常吵架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僅心靈深處遭遇嚴重創傷,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故而,家庭不和夫妻應靜下心來,冷靜的替孩子想想,多一些溝通和理解,多一些包容和忍耐。如果夫妻難免爭吵也要儘量避開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夫妻應和好如初,和為貴!
-
3 # 雪地留心
經常爭吵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惡劣。
一、父母爭吵會讓孩子心生不安心,感覺惶惶不可終日。父母爭吵的家庭孩子往往膽小懦弱。為了讓爸爸媽媽不爭吵、少爭吵,在父母面前壓抑自己的情緒,謹小慎微,不敢輕易撒嬌,心理上會和父母保持距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就害怕失敗,害怕受到責備。
二、父母爭吵會讓孩子學會推卸責任。父母的爭吵很多是因為互相推卸責任,不想承擔責任,孩子斤斤計較。孩子小,沒有辨別能力,不知道到底誰對誰錯,而且家事本來就不好說對錯。父母的做法就是孩子將來榜樣,以後遇到事情他也會推卸責任,不願擔當。
三、父母爭吵讓孩子學會粗言粗語。父母不注意的語言交鋒,讓孩子過早學會成年人的話語,形成習慣。很多說話好罵人的孩子,父母大多也是愛說髒話粗話的。
四、父母爭吵容易讓孩子對生活失望甚至麻木。父母的生活或許就是孩子想象中他的未來生活,父母爭吵讓他看到了生活中的糟糕和無奈,慢慢地,他會對目前的家庭生活感到麻木,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他努力學習?
五、還有可能就是讓孩子形成極端的性格。爭吵,大多是極端思想、極端行為的結果。父母爭吵時,各自為戰,互不相讓,非此即彼,說也別想說服誰。孩子也會用這樣極端的邏輯來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不會平和地處事,也不會調整心態,非怎麼不可。很多犯罪行為、心理抑鬱症、精神病等等可能就是的極端思想行為的嚴重後果。
……
父母爭吵,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影響惡劣的,讓孩子一輩子生活在陰影裡。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
4 # 堯媽成長記
經常爭吵的家庭對孩子最大影響應該就是性格方面的影響吧,我覺得經常爭吵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沒有安全感、不自信、自暴自棄甚至也會造成有暴力傾向的性格!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家庭是孩子出生後身處的第一個環境,孩子與外界建立的第一段關係就是和自己父母的的關係。
他在這個家庭里長大,每天觀察、感受、學習自己的爸爸媽媽如何說話、做事、彼此之間如何溝通,慢慢的他就學習到了父母的行為模式和溝通模式。
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像個影印機一樣影響著孩子,所以為了孩子在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中成長,請夫妻倆處理好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吧!
-
5 # 豆媽靜思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爭吵不休的環境中,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還是有蠻大的影響。
具體羅列如下:
一、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二、孩子缺乏自信。
三、孩子對未來的婚姻生活充滿恐懼。或者步入婚姻了,也會和另一半不停爭吵,儘管孩子的潛意識中會告訴自己: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小時候揮之不去的陰影會一直影響著孩子。
四、孩子可能沒有那麼樂觀,看待事物悲觀情緒大於樂觀情緒。
五、孩子有時候會不合群。
六、孩子有點情緒化。
總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應該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
6 # 靜雅123456
經常爭吵的家庭,孩子沒有安全感。特別是一爭吵就說離婚的父母,孩子總是害怕父母真的離婚,總處於種擔驚受怕的恐慌之中。所以,作為父母,有必要剋制彼此的情緒,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
7 # 林姑娘與波斯貓
大家說的都對,也比較全面。
我想說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會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好,有的壞,這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擺脫的。
好的健康的和諧的幸福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積極的,正面的,陽光的。這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的呢?是父母恩愛,相處融洽,溝通模式是平和的,對孩子是尊重的,平等的,全家人總是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是一個溫和有禮的人。
而不好的不和諧的冷冰冰的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有破壞性的。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裡,父母總是爭吵不休,一點兒小事兒都能升級為一場大戰,之後有的會冷戰,有的甚至會大打出手。爭吵後,家裡的氣氛壓抑,沉悶,冰冷,對孩子也沒了耐心,孩子變成了你們爭吵的犧牲品,你們極有可能將那些未殺完的氣一股腦兒發洩給孩子,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在性格上可能會比別人有更多缺陷。
性格決定命運啊!
我們現在的性格里藏著的都是自己原生家庭的模樣。
經常爭吵的父母很有可能會讓一個孩子覺得是自己導致父母吵個不停,從而變得自我價值感很低。一旦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很低,他會在以後的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婚姻中總是碰壁,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在人際關係中也會將自己放在一個很卑微的位置上,他會發現自己總是會遇到欺負他的人和事,他很難擺脫這種模式,因為他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見什麼樣的事。
好的原生家庭給一個人的影響總是正向的,建設性的,他培養的孩子也會是這樣的人。不好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是有破壞性的。它有可能產生兩個極端:一種是孩子在長大後發誓不走父母的老路;另一種卻是即使我們十分厭惡父母那樣的相處模式,也想極力擺脫,可到頭來我們還是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還遭,遺憾的是,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二種。
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好孩子,可是養著養著就大不一樣了,根源在於每個家庭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們真的愛孩子,就請好好相愛吧、即使不能,也請不要再吵鬧不休了。
-
8 # 小喵媽媽說育兒
父母是孩子長大成人後的影子。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父母離婚率相比30年前真是高之又高,單親的孩子不是不好,而是內心真正缺乏安全感,從而單親孩子的婚後生活一般也不會很幸福。
第一,孩子長大後會恐婚父母經常性的爭吵,對於幼兒期的小孩來說,他沒見過其他家庭是什麼樣子,他以為他見到的就是全社會的常態,他會認為也許結了婚以後,夫妻間就是要因為家庭瑣事而吵吵吵,吵個不停,這對於孩子來說,會懼怕結婚,也就是恐婚,因為婚後父母的爭吵已經在他心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無法清除。
第二,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和和睦睦的,如果看到父母吵架,小孩子肯定是會害怕的,如果還經常吵架,害怕很多次之後,孩子膽子會越來越小,相信吵架後的父母也不會對孩子有更多的關心,孩子會覺得爸媽也會這麼兇自己,所以做事畏首畏尾,不敢做錯,長此以往會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已經生下了孩子,那就請對他負責任,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有問題要及時解決,不合適就分開,分開以後也要各自對孩子好,這樣讓孩子能夠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
9 # 陽光悅心向陽花開
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首先,就是性格的影響,原生家庭決定一個人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從家長那裡習得的,不管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家長的一切行為孩子都能看到,也能學到,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所以,經常吵架的家長,有的是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不止看得到,也能感受得到!他(她)會有恐懼、不安、焦慮等情緒。一次的吵架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會小一些,緩和的也會快一些,如果是經常這樣,孩子的性格多多少少會產生影響,必須他(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棘手的問題,和同事,同學鬧不愉快的話,首先想到的辦法不是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談這個事怎麼解決,更多的可能會用爭吵或者用武力去解決。這些也許不是他自己想這樣的,是一種自然反應。所以,夫妻兩個人如果有了問題需要爭吵最好在孩子不在家的時候,或者爭吵過後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給自己一些安慰,不要覺得他(她)是個孩子,什麼也不懂,其實久而久之這些在孩子心靈上都會留下一些痕跡,應該及時處理!
其次,在孩子的擇偶方面會有一些影響,看到父母的婚姻除了爭吵就是爭吵,從來沒有過正面溝通,心平氣和的說話,尤其是爭吵的時候面目可憎的樣子,其實很可怕,孩子到了戀愛的年齡,他(她)可能不會和異性相處,因為他(她)沒有在家長身上學會,所以他遇到了自己心愛的人一方面不知道怎麼表達是對的。到了結婚的年齡,他(她)可能會出現恐婚,就算是自己相處很好的男(女)朋友,他們也會想,結了婚也會像自己父母一樣爭吵,所以他(她)會恐懼,會覺得不敢踏進婚姻。以至於對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他(她)遲遲不答應。
最後,如果家長經常吵架,孩子可能會認為,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爸爸媽媽才會吵架,是不是因為我犯了錯誤,導致他們吵架,我如果不犯錯了,他們是不是就不會吵架了?孩子可能會自責。
當然,以上三種現象不是絕對發生的,也和孩子的承受力有一定關係。所以,建議家長們:
第一,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可以溝通,可以商量,但不要爭吵,更不要動手。
第二,如果爭吵了,要告訴孩子一個事實,就是爸爸媽媽不是因為你而爭吵,也不是因為感情不好爭吵,只是對一件事上有了分歧,你不要害怕,以後爸爸媽媽注意方式(給孩子一個心理上安慰)
最後,祝大家都可以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
10 # 王麗霞
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家庭中孩子的位置與角色,與孩子在家庭中對自己位置與角色的認知及處理方式,基本奠定了孩子在社會上對自己的角色與位置的認知。
如果一個家庭是和諧的,那麼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會體驗到內在的和平,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關愛,他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應當被公平地照顧到,這些品質會無形之中,成為其特質伴隨他的一生。
如果一個家庭是整天爭吵的,孩子就會在爭吵中陷入恐慌,害怕衝突,衝突發生時的焦慮以及想要調和的心態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不安全感、動盪感會深深地刻畫在孩子內心,然而,越是害怕爭吵的孩子,會越是容易陷入爭吵的環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強迫性重複”的理論就是解釋這種現象的。
萬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這種影響會產生鏈條式的反應,代代相傳,直到有人意識到它的錯誤,並加以打破。
有時候,極度不穩定的家庭會產生出一個“叛逆者”,他會打破這種極度不穩定,扭轉它,重新塑造一個穩定的家庭。
所以,問題不在於指責爭吵的家庭,真正的問題在於面對爭吵的家庭,如何轉化為對我們自己有利的因素。
指責爭吵的家庭,就彷彿在指責我們的父母一樣,我不想那樣做,我也建議任何人不要那樣做,不管父母怎樣,對父母我們唯有感恩。
那麼,如果我們的父母就是帶給了我們爭吵的家庭,我們如何將它轉化成有利的因素呢?我們如何將家庭的影響消除,並重建我們的和諧呢?
我的建議是,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不想像父母那樣陷入爭吵,我們自己本身就在家庭中爭取做到不要爭吵。有時候,受父母的影響,我們會不自覺地採用父母的方式解決問題,但現在我們意識到了,那麼就有責任採取更為中性、更為人性化的方式解決爭端。
我們無法消除爭端,但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行為向我們自己的孩子傳遞解決爭端的正確方式,如此,我們就在扭轉不穩定的家庭,如此,我們就將不利轉化成了有利,也許你的孩子來到這裡,就是想透過你們學習這段寶貴的經驗呢。那麼,就將解決爭端的方式呈現給他吧。
和諧的創造,也包含著對不和諧的處理,這是非常有益的。所以,不要指責爭吵,去在爭吵中找到和平吧!
-
11 # 七七醬的追劇生活
影響是無窮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環境影響人,特別容易影響一個心智還沒成熟的人。
對於一個整天爭吵的家庭來說,他們不僅僅是使大人心中不愉快,更是給孩子流下了心裡陰影。孩子會對父母失望,導致心情不好影響成績,這是其次,主要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讓他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流,變成一個不愛說話,愛獨處的小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希望廣大父母們為了孩子放下你們的爭吵,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12 # 國輝影視劇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來應該是天真無邪快樂的童年,如果大人天天吵架,小孩子的心情可想而知,古時候還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怕學壞而孟母三遷的故事,何況你們經常吵架,那樣的家庭,性格懦弱的孩子可能會哭,好強的孩子說不定會離家出走,懂事點的孩子可能會勸你們不要吵架,估計你們也不會聽,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肯定會出問題,留下陰影。
曾經看到一對夫妻在飯店吵架拿孩子出氣的,吵完了那女的想先回去,就叫她女兒一起走,結果她女兒生他們的氣不想走,那女的直接拿手機就砸向她女兒,10歲左右的孩子當時哭的那是看著都心碎,他老公火了,衝過去對她老婆就是拳打腳踢,幸虧他們朋友拉開,當然最可憐還是那小女孩,一直哭,誰哄都哄不住,本來和她爸爸關係好點,孩子這時候哭著說:“爸爸也不要了”,可想而知,那孩子的心理有多崩潰。
當著朋友的面都是又吵又打的,平時的境況真是不敢想象。
-
13 # 山青水秀167193282
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燈,在他成長的歲月中,可以說父母指向那裡,他就會走向那裡,至於走的對不對,那就看父母如何去引導他了,而這個引導往往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它所折射出的焦點,正是對一個父母最大的考驗,稍不謹慎和注意,便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厭惡的情緒,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自己的形象,將原有的個性逐漸退化,以至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刁鑽古怪,甚至不可理喻,甚至少言寡語,更有甚者甚至不用心去學習,不專心去學好。這就是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正面地去培養和教育好自已的孩子,讓孩子自幼受到良好的薰陶,長大後會有禮有貌,有情有義,並且遵紀守法,正規行事,不然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最終苦不堪言。從這點來講,父母一定要以身示範做出表率,千萬不能大吵大鬧,鬧長了,鬧久了,孩子也就灰心了。但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控制好自已的情緒,給孩子營造一個祥和的春天和環境,讓他在春天的懷抱裡感受到父母的溫暖,父母的關愛。任何對孩子不利的舉動,應當有所剋制,有所收劍。最後謝謝邀請!
-
14 # 成潔老師幸福有約
我想從四個方面簡單概括對孩子的影響。
一、眼前:首先父母的經常性爭吵會給孩子一個壓抑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環境,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一般會在內心積蓄大量的恐懼憤怒和其他的負面情緒。他們或者格外乖巧懂事,或者格外叛逆,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是孩子的真實狀態,都會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和社會:在父母關係不良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因為內心積蓄負面情緒過多,他們的狀態更像是一座火山,些許的觸動就會導致他們的爆發。所以這些家庭走出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出現問題的機率遠遠高於普通家庭走出的孩子。對其他孩子來說無關痛癢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可能天崩地裂。
三、行為模式:孩子生活在家長身邊,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並內化成他們的行為模式,所以這樣的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往往更缺乏理性思考和智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會情緒化地解決問題。
四、婚姻模式的傳承:父母的婚姻關係不良,兒女的婚姻關係也往往會不順。在婚姻關係裡怎樣互動和相處,我們的老師只能是父母,我們是看著他們的樣子長大的,我們會自然地習得他們的模式。甚至有的時候,分明我們對父母的整天打架深惡痛絕,併發誓不重蹈覆轍,可是好多的時候還是難逃覆轍。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找物件更多的人會拒絕跟離異家庭的孩子結合的原因。
-
15 # 碧水閣主人
我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
小時候老爹愛喝酒,愛折騰,幹了很多買賣都沒怎麼掙著錢,反而把地裡的活耽誤了,我娘拽著我和我妹,忙活著地裡的活計,累的脾氣暴躁,和我爸倆人動不動吵架,至今記得他倆一個站院子北頭提溜著刀,一個站南頭提留著大鐵勺,聲竭力嘶對罵,一口一個“離婚”,我和我妹坐中間嚎啕大哭的樣子。
這樣長大的我們,超級沒有安全感,活的小心翼翼,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心裡很苦,活的很累,有抑鬱症傾向。不懂得愛自己,性格自卑,悲觀。
所以,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再受這樣的苦!
-
16 # 李夢龍
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觸的第一任教育,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以說家庭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並且是會影響孩子終身的。
因為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在孩子的行為與好奇的敏感期會模範家長的行為與舉止,而家長又是孩子平時接觸時間最久的物件,因此無論是家長的行為習慣都會對孩子照常巨大的影響。
那麼如果家裡父母經常吵架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第一:缺乏安全感。
家庭如果經常吵架的話會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的爭吵行為會讓孩子覺得恐懼,因為孩子的內心相對比較敏感脆弱,父母激烈的爭吵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刺激,不要覺得孩子不懂孩子對於父母的行為是有認知的。
第二:影響性格。
雖然說性格絕大部分還是天生的,但是家庭或是環境還是很容易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的,如果家庭經常吵架的情況下,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與不自信,也可能變得暴躁容易與讓人產生矛盾同時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第三:習慣與能力。
家人吵架之後情緒都會比較激動,很難平靜下來去陪伴或是培養孩子,並且有的家長甚至會拿孩子撒氣,因為缺乏良好的教育與引導,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孩子良好的習慣與能力的發展。
-
17 # 壹父母
原生家庭裡父母的相處模式一定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就爭吵這個細節來說,事實上,當兩個在不同家庭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兩個人重新組織成一個新的家庭,分歧或者爭吵其實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某種程度上,爭吵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不吵架的家庭鳳毛麟角,而磕磕絆絆,吵吵鬧鬧似乎更符合大多數家庭的實際狀況。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很多育兒文章會講一個在爭吵聲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的缺少安全感、自卑,甚至影響自己的親密關係、婚姻觀和家庭觀。但是父母吵架是否會帶來如此絕對的影響,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除了不同孩子個性不同,去內化和處理這種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的能力不同外,更多我們還要看父母之間在爭吵之外是否還有更加健康的互動和溝通方式,以及他們在爭吵之後,對孩子情緒的關照和解決方法。
對於那些家裡只有不斷的爭吵,缺少欣賞、鼓勵和愛的家庭,孩子的確會比較遭殃,他們會時刻生活在恐懼、無助和不安之中,也更加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孩子可能會因此恐懼或者不知如何應對親密關係,性格也更容易變得執拗或者偏激。
但對於那些除了爭吵,依然還會欣賞彼此,並在孩子面前表達出來,依然有自己的溫馨時刻的家庭來說,這種爭吵帶給孩子的傷害可能沒有那麼大,或者會非常正式地去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爭吵,以及這種爭吵不會影響到爸爸媽媽之間彼此的愛和對孩子的愛,對於這種能夠在事後坦誠交流的家庭,會較大程度上消解掉因為吵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所以這還真不是個能一概而論的問題。
-
18 # 媽媽充電屋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強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
父母經常吵架,孩子一般會表現出比較高的“情商”,但這種高情商是讓人心酸的。
我跟我老公偶爾吵架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的特別乖,會刻意壓制自己的需求,想辦法哄我們開心。
他的內心是害怕的,他怕因為自己做錯事讓我們吵架,怕我們吵架後不管他不理他,所以他刻意討好我。
看到他小心謹慎的樣子,我會覺得很心酸。偶爾我們說話聲音大一些,孩子也會特別小心的問,“媽媽,你們在吵架嗎?”能看出他很擔心我們會吵架。
所以我們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尋找更平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吵架,是解決問題的下下策,僅僅比動手好點。經常吵架的家庭,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會一次次經歷害怕擔心恐懼,久而久之,很容易變得麻木,不敢愛,不會愛,會影響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能力。
建議家庭成員好好反省,好好溝通,減少爭吵,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推薦《溝通的藝術》《非暴力溝通》 。
《溝通的藝術》主要從三個角度講述溝通的要訣,看人入裡,主要與是與自己,即溝通者有關係的內容;看出人外,介紹的是除“我”之外的溝通要素 ,資訊、渠道和傾聽;看人之間,介紹的是如何處理關係 關係的發展演變,衝突的處理方式,溝通氛圍的改善方式。從瞭解自我、瞭解溝通對手和溝通方式入手,學習有效溝通,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
《非暴力溝通》用大量的案例闡述瞭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解決生活、工作甚至政治領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步驟: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透過著四個步驟,客觀的提出問題和自己的訴求,注意傾聽對方的反饋,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我而言,本書更大的意義在於讓我意識到曾經的“暴力溝通”對家人、對自己的傷害。內心想要改變,並有意識的運用“非暴力溝通”修復親密關係。
-
19 # 姓名名
可以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先舉一個前幾年震驚整個英國的事件吧。
1989年出生在英國名流家庭裡的皮馳斯於2014年去世。她發表的最後一篇推特是兒時與母親的合照,文字是:“我和我的媽媽。”因為她的媽媽——著名主播葆拉在2000年去世,並且兩人死因極為相似。葆拉於家中吸毒身亡,家中只剩她3歲大的女兒;皮馳斯於家中吸毒身亡,家中只剩她11個月大的兒子。
英國的主流媒體和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基因導致的,然而縱觀這對母女的一生,她們的生活軌跡也幾乎相同。
葆拉兒時遭受過虐待,12歲開始吸食海洛因,性生活也很放縱,工作態度冷酷愛發號施令,婚內出軌,虐待女兒(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多次嘗試自殺(皮馳斯親眼目睹過其中的3次)。皮馳斯在幼時遭受葆拉虐待,之後父母離婚,她需要在兩邊家庭度過,然而都沒有給她足夠的關愛。16歲之前就長期吸食毒品,濫交,工作態度冷酷、愛發號施令。
所以,這和基因無關,都是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天生非此》的副書名就叫做《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具體剖析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承認家庭和成長環境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天生非此》的作者是被《泰晤士報》譽為“英國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他指出,由於我們兒時的都會有一些需求未被滿足,於是我們心生不滿,就可能去虐待別人,也被人虐待回來。
只有我們瞭解了我們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瞭解人生是可以塑造的,我們就能擺脫過去對我們的影響,從而健康的生活。所以下面我詳細講述一下家庭的影響,還有虐待的情況,以及最後會提到該如何爭取改變,文字有點多,不好意思。
一.全形度看孩子是如何受到父母影響的?1. 言傳。
父母和大人都會用語言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和錯誤。
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響、大人說話不能插嘴、不許說髒話(請注意“不”字帶有消極意義)等,這些是約束孩子言行。
2. 身教。
有次在公交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吃瓜子,她的言行從吃瓜子到扔瓜子皮、從取笑男同學到和他打鬧,我都彷彿看到了她的媽媽。
家長可能把工作帶回家做、吃飯時接打電話、說髒話、欺負家中力量較小的人、忽視孩子一起玩的請求、闖紅燈、調戲異性等,孩子會模仿大人。
3. 身份認同。
孩子表現得越像父母,就越會得到父母喜愛,也就會得到更多的生存資源,所以孩子會代入父母的身份角色到自己身上。
比如父母的宗教、政治、經濟理念,社會地位,還有父母未盡的心願等。孩子的生存越受到威脅,或者愛父母,就會越認為自己有必要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或滿足父母的期望。
4. 虐待。
類似蝴蝶效應,當父母遇到不順,可能會把不滿用軀體虐待或精神折磨的方式傾瀉到無力反抗的子女身上。
用作者奧利弗的話來說是一種——“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形式,概念相當於:因為你不好,所以我能指責你,更能證明我很好。父母得到快感,從而暫時緩解壓力;孩子自責都是自己的錯,還學到這種不良的發洩情緒的方式。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這個孩子可能會從此用這種方式虐待所有人,也就不再被人善待。
上面四點,克服的難度逐漸增大。言傳身教在孩子有判斷或被指引後能夠較大改變;身份認同要難一些,因為那些已經化成身體的一部分;虐待最難,遭受的虐待種類越多、時間越久,精神壓力越大,患精神疾病的風險越高。
二.為什麼父母會虐待孩子?再次強調:虐待不只是暴力,它的方式有很多種:禁閉、捆綁、凍餓、有病不給治療、強迫過度體力勞動、精神上的摧殘、侮辱和性侵犯等。
一項實驗:把一群性情不溫順的小猴子分別交給兩群母猴,一群是溫柔的,一群相反。結果顯示不管小猴曾經多麼暴躁,由溫柔母猴帶大的小猴成為父母后會溫柔地養育子女,另一群相反。
實驗否定了基因學說,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父母會虐待孩子。
1. 母愛教育。
孩子如果是被父母呵護長大的話,那ta會很有安全感,包容性也很大;如果孩提時候遭受過虐待,只學過一種方式對待孩子,就很可能用那一種方式虐待孩子。
2. 父母的壓力過大。
生養孩子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疲勞、孤獨、社會脫節、收入和開銷等問題,當積累到不能承受的時候就會爆發。
3. 孩子是“惡魔”。
早產兒、出生體重過輕、孕期時母親吸菸喝酒等問題,會導致孩子更加敏感,因此總是需要父母的關愛、不易滿足,表現得像是在折磨父母。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讓大人虐待兒童的原因,例如很多家長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就是“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形式,想要因此擺脫自己的無能,進而獲得快感。
還有很多項針對罪犯的調查都顯示:約有90%的罪犯都在童年遭受過虐待。這雖然不是他們犯罪的理由,也不是得到寬恕的理由,但我們可以藉此瞭解到,兒時的虐待帶給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三.如何成為少數的30%——不施虐於人?一項研究顯示:受過虐待的母親中70%會虐待自己的子女,或者對子女的照料要求不迴應。
由於這項研究的物件只有180人,也沒有提出研究的環境和背景,同時忽略了父親的影響,所以對這個數字的真實度值得懷疑。如同上面交代的,人習慣用學到的方式對待別人,還有如開頭提及的那對母女,她們都公開表示不願意讓子女再次體會自己的遭遇,但葆拉還是虐待了自己的女兒,皮馳斯還是讓兒子承受被遺棄的痛苦,所以70%的數字我認為是很保守的。
不過對了不讓孩子繼承上一代的悲哀、能夠更健康地生活,誰都有必要改正自己不健康的思想和情緒,有以下3點可以參考。
1. “我很好,你也不賴。”
首先需要肯定父母積極的一面(如果他們照料了孩子,就一定有好的方面);其次理清自己發洩情緒的方式——是學到錯誤的方式了嗎?最後提醒自己需要改變。尊重他人:別人那麼做沒什麼不對;理解自己:我可以學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2. 分清好壞,自己仲裁。
言傳身教可以透過合理辨別進行改正;身份認同需要深刻的批判性思考;虐待可能需要專業的治療和幫助。但我們需要保持對自己的瞭解,清楚壞的部分已經過去,未來是可以透過積極得態度塑造好的。
當再次面對自己在重複父母的情緒時,將父母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分離,同時用成年人的眼光客觀的看待問題,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對錶現得像孩子的自己表示理解和愛護。
3. 對孩子設定正確的期望。
首先給孩子的教育要儘量做到言傳和身教相符,讓孩子學到的是清晰統一的內容。其次尊重孩子的感情。ta愛父母,但ta還是有獨立的感情和人格,ta不承載父母的夢想,也不應該承受父母的痛苦。最後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就很可能希望成為父母的樣子。不是設立多麼偉大的目標,盡力做自己能做好的,就是給孩子做的最好的榜樣。
“原生家庭”這個詞被讓很多人痛恨、痛苦,是因為童年的經歷是痛苦的。《天生非此》告訴我們,基因決定不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對過去都沒有辦法,卻可以對父母的行為盡力理解,還可以創造未來。
我們不想自己的人生悲劇,不想自己子女的人生悲劇,就更需要對自己的家庭、情緒和性格瞭解透徹,進而釋然和改變。而這一切,只要不放棄,就可以做到!
回覆列表
性格肯定會有缺陷,而且會有嚴重的心理陰影。偶爾的關懷是不夠的!
婚姻幸福與否,常常受著童年父母婚姻幸福與否的影響。因為孩子是有模仿能力的,比如在一個充滿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他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的爭吵,毫無愛情的冷漠等,他會感到家庭原來也是不快樂的,可能會覺得男人打女人是家庭生活中的常態,暴力是男人對女人最好的管束方式。他的性格會扭曲,人格會扭曲,即使有很好的學校教育,但是潛移默化的惡劣影響一定會留下來,在某個時刻會爆發出來,這是無疑的。同理,在一個幸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滿眼充斥著愛。他看到父親對母親怎樣的溫柔體貼,父親怎樣挑起家庭的重擔,負起男人的責任。這些印象內化到他的內心,他開始把父親當榜樣,並且埋下成年後也要建造一個類似家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