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欣歌

    文化沒有速成的可能!除了積累還是積累,必須下功夫,多看書,文史書籍多涉獵!所謂讀萬卷書。多與別人交流,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多出去看看,所謂行萬里路…眼界開拓,結合讀過的書籍,最終達到活運活用的目的!

  • 2 # 千堯塗棠

    二十四史。古代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計3217卷(《漢書》、《後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範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 3 # 雨彤文武燴

    易經太難,還是論語吧。半部論語治天下,經世致用,為人處事,修身養性,書裡包含的內容太多了,雖然不到1.6萬字,但是可以反覆回味,還要化為行動。真讀進去了,性情和命運真會改變。

  • 4 # 爾娛吾樂

    這個問題其實我可以不用正面回答你要具體看哪本或者哪些古典書籍,因為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所謂千人千面,如果真的想豐富自己知識儲備,不妨先發現一下自己的愛好,你自己喜歡鑽研哪方面的知識你就可以朝你喜愛的那一面去探求知識,不要為了別人去讀書,要為了自己去讀書,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 5 # 月夜的雪狼

    文化內涵不可速成,沒有海量的閱讀,鯨吞的容納,是不可能滿腹經綸的。如果想看古籍的話,個人建議看看《道德經》,初讀難以理解,遍數多了,自然就明白其內涵了。如“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讓我們真正懂得了吃虧是福,正如佛家所謂的因果報應,也可以說是最大的無私成就了最大的自私。

  • 6 # 夢蝶也逍遙

    從先秦諸子開始入手吧

    道家儒家都該看看的

    楚辭漢賦要選擇性的讀一點

    這個時候可以順便把笠翁對韻也看了

    史記可以看看的

    魏晉的自然主義要做點初步瞭解

    散文方面可以看看八大家

    古文觀止也是不錯的選擇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可以看看

    慢慢就會喜歡上讀書的

    那個時候就不用刻意追求滿腹經綸了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信念有了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有了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種的不期而遇是收穫也就有了

  • 7 # 雲遊龍鄉

    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踐行,沒有什麼古典書可以讓人滿腹經綸,孔子也是周遊列國,死學就成孔一己了,向紅塵學,向古人學,讀經典,有體驗,有人品,有氣質讓人感覺你滿腹經綸。

  • 8 # 國民雞湯

    需要看的太多了資治通鑑、詩經、春秋戰國、唐詩宋詞、史記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長積累把自己的知識豐富起來,不是簡單讀兩本書就可以了。

  • 9 # 文筆山人

    應該說只要是古代的經典典籍都可以讓人滿腹經綸,但要學精學透。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是讀了點皮毛,真正讀懂的少之又少。

    看古籍首推《周易》《論語》《道德經》《詩經》等,其次是《史記》《資治通鑑》等,再次是一些古典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無外乎古代人所說的經史子集。

    當然,文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點一滴的去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 10 # CE88

    我認為是道德經

    理由是,其書非儒非佛,說天說人。貌似一人所作,實則一門學說。

    其書無年代感,類似哲學,適用古今。其詩體易記易誦。

  • 11 # 無兩書房

    經史合參!經典和史籍結合起來學習,會讓你事半功倍。只讀經典,沒有事例佐證,難以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只讀史籍,沒有經典指導,難以摸透歷史規律增長智慧。因此經典和史籍都要學習。經典從容易理解的入手,結合大家的解讀來看,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話說中庸》《易經雜說》《老子他說》就非常好;史籍,《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是必讀的,其它的史書品類繁雜,儘量少看野史即可。

  • 12 # 不平事

    《資治通鑑》,《道德經》,《古文觀止》,《史記》,《易經》,《二十四史》,《宋史》,《南史》,《北史》,《新唐史》,《舊唐史》,《前漢書》,《後漢書》……簡直沒法羅列,我也沒看幾頁,知之甚少,僅知能吃透幾本就很了不起了,這些書包羅永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函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內容。

    有遠大抱負的朋友,可以翻閱,滿腹經綸要靠自己去精心研讀,要下一番苦心,要銘記在心,……

  • 13 # 太極雲昇

    個人認為看任何書籍都可以提高自己,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如何認識,活到老,學到老,不存在是否滿腹經綸,而是豐富自己的認識與對人對事的理解

  • 14 # 嬌子的無為境

    看書從來不會讓我們滿腹經綸,而在於將書本的知識套用在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實踐,再反思總結,這才會成為自己的一套理論。

    像我遇到過一些老師,知識懂的挺多的,但是一遇到事兒就暴露了他自己“白讀了”,我並不覺得他們滿腹經綸,哈哈哈。

  • 15 # 老K茶室

    首推【易經】和【道德經】

    【易】為群經之首,是上古數千年間生活在中華土地上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經驗的集大成。想深入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必讀易,自孔子起,中華歷代知識分子對易的註解不記其數。可見歷代對【易經】的重視。現在我們的漢語很多成語也都出自【易經】,比如飛龍在天,否極泰來等等。

  • 16 # 知行合一時

    《周易》:“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

    滿腹經綸引申意為有才識,才高八斗。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滿腹經綸?

    當然是讀那些有營養的書。

    哪些書有營養呢?

    當然是那些被牛人印證過的書。

    只要是經過大浪淘沙,幾千年來留下來的中華古籍一定是有營養的。不論儒、釋、道,還是詩、詞、文,都可以去讀,時間會改變一切。

    建議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自己的文化程度靈活掌握。

    可由《大學》到論語,到《孟子》,再到《中庸》,依次來讀。

    讀完了儒家再去讀道家,讀完了道家再去讀佛家。你會發現腹有詩書氣自華,那時你真的是“滿腹經綸”了。

  • 17 # 快樂25201974

    包羅永珍的《聖算》《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易經》《本草綱木》《孫子兵法》《玉匣記》《大唐西域記》《萬法規宗》佛教的各種《佛經》道教《道德經》等,中華古籍書名多的寫不完。

  • 18 # 威爾觀世界

    這問題很有意思,就看你對"滿腹經綸"如何理解了

    1.《永樂大典》

    如果你能有此全書的話,明朝以前所有的歷史,技術,文化,你都將瞭如指掌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但《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詢驗方。

    2.《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3.《康熙字典》

    古語有云:一字一意,疊字一詞,四字一句。《康熙字典》雖為工具書,但是如果完全讀懂,瞭解每個字的用意出處,滿腹經綸也就不在話下了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玉書、陳廷敬等,它是在明朝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學習無止境,愛拼才會贏!

  • 19 # 一方漫談

      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於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譽千年,在於它獨特而充滿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黃鶴樓依然聳立、紫禁城仍舊巍峨;長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魚仍是中華名菜;山東有孔廟、敦煌有石窟;李白的文字、納蘭的故事、蘇軾的詞譜成了“明月幾時有”的樂章;清茶,水酒,依然論英雄.細細數來,民族文化,始終在我們身邊,息息相關.旅遊,有古城的瑰麗;武俠,有詩仙的豪情;一茶一飯,有中國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積澱.藉助這樣無刻不在的平臺,五千年文化的源遠流長,可以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弘揚的出發點.多一分細心和探究,可以在點點滴滴間漸漸還原歷史的足音,滕王閣的解說裡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蓬勃氣勢、莫高窟的壁畫上既篆刻著一段歷史的奇絕工藝完美想象,也寫下了另一段歷史的落後與愚昧.走近歷史,瞭解歷史,文化,是最好的視窗.

      

      

  • 20 # 王小滿滿滿

    首先題主要知道的是“滿腹經綸”可非一日鑄成,這裡就推薦兩本大家日常可見的,又容易被忽略的古籍。

    《三字經》:很多人都會交學齡前小朋友念“人之初,性本善...”,一個原因是其朗朗上口,二也較為淺顯易懂,但是很多人僅熟知於前面幾句,或者只是順口溜一樣朗朗上口,後面很多字義並非理解,更別提去在生活工作裡引經據典了。

    譬如"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這幾句話的意思指:蘇洵27歲開始發奮讀書,後面成為一代名士。他老年的時候就特別後悔開始讀書太晚,如若早讀書成就可能更更高。你們這些小朋友啊,可要從小就抓緊讀書。

    《弟子規》:同樣,《弟子規》也絕不僅僅是兒童啟蒙讀物,我個人認為該古籍內的字義會比《三字經》更難理解一些,如若你就要搞懂《弟子規》文中引用了哪些聖賢書,最好多看看一些註釋,或者相應去惡補對應的典故,這樣才能真正消化內容,也能增加你的學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講述的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