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人愛吃麵

    劉邦和項羽,一位是取得天下的漢高祖,一位是萬人敬仰的英雄,他們二人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傳奇故事。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那麼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待,項羽的失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鋒芒外露,缺乏城府。

    沒有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可以說是項羽致命的弱點,他渴望取得天下,但是內心卻又圖虛名。

    根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看見秦始皇巡遊之時,本能反應的說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可見他內心的狂妄,在推翻秦政以後選擇與諸侯平分天下,這也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一些禍根。

    2、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勸告

    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受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在《鴻門宴》中范增幾次提醒除掉劉邦,而內心狂妄的項羽天真的以為劉邦不會反他。從而也證明了項羽高估了自己。他始終認為以武力來征服天下,而其根本原因我認為還是他內心有些脆弱。

    而劉邦則不同,他能夠忍辱負重,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也為他後來能夠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劉邦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振臂一呼,天下英雄雲集,他知人善用,從善如流。他講究以文治國,所以他麾下英雄文能安邦,武能治國。比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曹參”等等。

    在這其中“韓信,陳平”以前都曾在項羽手下,但是都未能夠得到重用,拜到劉邦賬下卻得到重用,為漢室江山立下了漢馬功勞。劉邦知人善用,尊賢重士,與項羽的剛愎自用對比更具有王者風範。

    他曾說:“要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軍糧,保證作戰時不缺乏糧食,我不如蕭何。要論率百萬之眾,攻必勝,戰必勝,我不如韓信……”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他們的成敗也是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項羽依然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其實我認為項羽和劉邦比起來,心有仁慈的一面,優柔寡斷,不如劉邦心狠手辣。

  • 2 # 歷史小公子

    項羽有以下幾個敗點:第一,項羽殘暴不仁,肆意屠城!坑殺,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鉅鹿大戰後,項羽因為糧食短缺,直接就把秦兵20萬給坑殺了

    第二,喜歡煮人

    在劉邦沛縣老鄉王陵投靠,項羽時候,項羽因為王陵老媽不想讓他兒子效忠項羽,就直接把老人家給煮了,那這不就徹底造就了一個死敵麼?

    第三,分贓不均

    大家之前說好的誰先拿下咸陽城誰封王,可你項羽仗著人多兵強,欺負劉老三也就罷了!可田榮他已經是佔據了齊國,你還讓別人去做是啥意思?

    還有陳餘明明有大功,你不封他也就罷了,還讓他的死對頭成了趙王!這是要幹啥?

    第四,驅逐義帝

    即使義帝羋心再沒有權利,再不堪,那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呀,你直接派人趕跑不說,還命英布暗殺他,這不是作死麼?

    第五,猜忌之心太重!

    陳平用了同一個離間計,只是在不同時間段時間,結果你就徹底猜忌自己左膀右臂,龍且,范增,這又是做什麼?

    第五,不懂得用人!

    當時項羽聚集 了天下英豪,武有英布,龍且,彭越,韓信,等等。文也有,陳平,范增,可最後呢?英布,彭越,韓信,陳平到劉邦手下,也徹底為自己敗亡埋下了伏筆。

    您說這麼多敗點,項羽焉有不敗之理?

  • 3 # 素雪禪心

    據《史記》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霸業,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為什麼強悍的霸王項羽敗給了漢王,而漢王劉邦反成就了漢室大業?究其原因,歷代的學者各有評述不盡一致。

    劉邦乃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主因是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劉邦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籠絡人心、如何知人善用人才為己所用,劉邦說:治國不如蕭何、出謀策劃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由於他能夠有效使用這三個“人傑”,所以能得天下,其成就漢室霸業乃帝王權術。

    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這樣批註:“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用了“高明”這兩個字來評價劉邦,這在毛澤東品評歷史人物時罕見的,可見他對劉邦這個“布衣皇帝”的推崇可見一斑了。

    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楚強漢弱,可是戰爭的結局是楚敗漢勝。

    項羽起于田野民間,才三年就率領著齊、趙、韓、魏、崐燕五諸侯國的軍隊滅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項羽釋出,他的王位雖然未獲終結,卻也是近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了!待到項羽背棄關中而懷戀楚國故土,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這時怨恨諸侯王們背叛自己,可就很難說得通了!卻自我誇耀戰功,一味逞個人小聰明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就是要用武力征伐來經營治理天下。結果只五年的時間,終於失掉了自己的國家,自身死在東城,卻還不覺悟、不責備自己,反倒藉口“上天要滅亡我,而並非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荒謬之極嗎?

  • 4 # 逸之梅

    先說項羽之所以是失敗的原因:

    第一, 項羽很容易滿足。項羽少時學字不成,就去學劍,學劍不成,又要去學兵法,兵法同樣看了細節末節就放棄了。還有當項羽滅秦之後,他想要的是封自己為王,為此還專門分封了十八個王,這種做法就如同兒戲一般,以項羽當時的實力,直接自封為王又有誰會反對?當時名義上的君主是義帝,後來被項羽暗中殺害,其實他如果真要做皇帝,正大光明地殺了義帝,誰敢反對直接滅了就是。第二, 項羽心智不夠成熟。鴻門宴放走劉邦、滅秦後卻只想回江東炫耀一番、楚漢對峙時提出要與劉邦單挑,兵敗時又聲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種種行為都反映出項羽的不成熟,重武力而輕智謀。第三, 項羽殘暴不仁。坑秦降卒、屠燒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而劉邦則懂得約法三章,兩者高下立判。

    綜合以上,項羽是一個武力值接近滿分而智力值卻不一定能及格的人物,有一范增輔佐卻不能用,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至於劉邦的成功,也並非巧合:

    首先,劉邦懂得用人,知人善任。就如劉邦自己的話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一個人的武力值再強,終究只是一個人,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更何況是張良、蕭何與韓信。

    其次,劉邦識時務,心智成熟。楚漢相爭初期劉邦是屢戰屢敗,但他並沒有就此罷休,他選擇重整旗鼓再戰。真正的勝利,我只要勝利一次就可以。項羽找他決鬥,他明確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要煮他老爹,他說要分一杯羹。這樣的人又怎麼是項羽能夠輕易打敗的呢?

    劉邦明白能用智就絕不用力,而項羽看重的是力而非智。所以項羽力能扛鼎,但像他這樣的人能有幾個呢?如果項羽軍中士卒都如他這般勇猛,那劉邦就不用打了。

    武力只有在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下才可能戰勝智謀。

  • 5 # 學史小作坊

    劉邦成功是因為劉邦“能鬥智絕不鬥力”,而項羽則正好相反。

    劉邦出身布衣,以三尺劍奪天下,劉邦“不事生產”,放現代就是個混混,但他有一項特別的天賦——善於馭人,這是他最大的優勢,是其【智】的呈獻。

    劉邦在得天下後,世人就對楚漢之爭的結果做了分析。

    第一,劉邦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劉邦之初不過是沛縣的亭長,沒有多大的權利,但他利用亭長身份,廣交豪傑。在聽聞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遠見的人紛紛投向劉邦,如蕭何,陳平等,後來更是得到兵仙韓信的歸附,“三傑”為劉邦的成功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為大智。

    反觀項羽身邊,有能力的人本來不少,但能力越大,越受到項羽的猜忌,連亞父范增也得不到重視,謀士不敢言,無異於自斷臂膀。

    第二,劉邦善於籠絡人心,漢軍每佔一城,都要封賞將士,使得漢軍能夠上下齊心,同仇敵愾。是為明智。

    項羽“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

    第三,劉邦出身布衣,懂得“匹夫報仇,十年不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劉邦鴻門宴上卑躬屈膝,為後來反敗為勝提供了基礎,劉邦的流氓特性更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反觀項羽,垓下之圍時,四面楚歌,項羽已經跑到烏江河畔,看到漢軍追來,乾脆烏江自刎,項羽孤傲不群的性格使得他錯過了翻盤的機會。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引用一下杜牧對項羽烏江自刎的評價。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這裡看來,劉邦更像是智者,項羽莽夫也。

  • 6 # 半卷湘簾1123

    秦末起義打了三年,楚漢戰爭打了四年,最終,劉邦成為了勝利者,而英雄一世的項羽最終成為一個失敗者。

    項羽失敗原因可以歸結為:1、自大、自以為是。 2、不重用人才。

    項羽世世代代都為楚國大將啊,身價顯赫不說, 名門之後。祖父項燕為所有楚人景仰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大家是知道的,項羽的確是所謂的“高富帥”,出身好。

    其次他自己本人從小也聲名遠揚,“力拔山河世蓋兮”“身高八尺”,所以他在江東初期起兵反秦時有很多人追隨其左右,大家跟著如此有氣魄的將軍打仗也十分有信心嘛,故初期項羽屢次大捷更進一步加深了他自負自大的性格。

    爾後,項羽負面情緒很快顯露出來,與諸位大將鬧不合尤其是亞父范增,導致楚營失去了主謀軍師,(有歷史記載是劉邦故意派人混入楚營離間他們)。接著一系列的失敗導致楚營軍心渙散,項羽卻極其肯定地說:“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於是乎自刎烏江。

    劉邦

    成功原因可以歸結為:1、謙虛。

    2、有很多人才輔佐。

    眾所周知漢高祖直道40多歲都是個遊手好閒的混混,樸素市民、俗稱“草根”。可是常有人說他是龍子、有龍的面相、睡覺時常有龍若隱若現。

    可能是他家境的影響,十分謙卑團結,不自負(沒有資本嘛~)早期簫和、曹參都願意追隨他。劉邦慶功宴上謙虛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7 # 我的乾坤

    1、劉邦仁厚,天下歸心;項羽殘暴,天下離心;

    2、劉邦政治軍事經濟手段交替並用,而項羽專嗜征伐,劉邦手段境界高去項羽多矣;

    3、劉邦據關中之險,東出爭天下,得地利;項羽都彭城,四面受敵,失地勢;

    4、雍齒背叛,終為列侯,劉邦心胸寬廣;陳平及英布稍有小過,項羽便心懷不滿,痛失臂膀英才;

    5、劉邦識人知人用人,放手讓部下建功立業,不與臣下爭功,能最大程度激發追隨者的才智與幹勁,是大才;項羽每戰親臨,剛愎自用,奮其私智,士卒疲憊,將帥無用武之地,是小才;

    6、漢營君臣一心,劉邦高智商兼有高情商;楚營只一范增而不能用,項羽高智商卻低情商;

    7、劉邦為義帝復仇,師出有名;項羽毀關中之約,失信於天下;

    8、劉邦對功臣行功爵邑,非常大氣;項羽吝於封賞,氣量不夠;

    9、劉邦唯才是用,得天下英才而用之;項羽只重親族,有真才實學者紛紛離去;

    10、劉邦一敗彭城,二敗滎陽,三敗成皋,屢敗屢戰,堅韌不拔,終成大業;項羽戰鉅鹿,平齊地,克彭城,無往不勝,然垓下一戰,便身死東城,項羽勝得起敗不起;

    劉邦有十勝之理,項羽有十敗之由,因此劉邦最終成為楚漢相爭的勝利者。

  • 8 # 每週精選世家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有云:

    所以題主,你知道漢初一百四十三位功侯都有些誰嗎?

    劉邦能贏,靠的也可不是題主你以為的那幾個人,而是那一百四十三位列侯。

    什麼是列侯?除王爵之外封無可封,建侯國,用紀年,橫行郡縣,直屬中央,這就是漢初的列侯。

    另外題主你只看到了劉邦是亭長,那你可曾知道劉邦的地位升遷是什麼樣的?

    是,他開始是亭長,但因為一些事被迫落草為寇時的境遇你怎麼不說?他更多時期作為平民的境遇你怎麼也不說?偏偏說一個不咋地的亭長,有意思嗎?

    而劉邦的一生履歷則應該是是這樣的:

    所以劉邦是靠什麼奪取的天下?

    靠的是自己的能力,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從平民身份一步步爬升到皇帝之位的。而大多數人只看到劉邦後來的飛速,可曾看到劉邦前面的積累?

    還抓住個劉邦亭長的身份不放?劉邦當通緝犯時有家不能回,連普通百姓都不如的時候你怎麼不說?

    當然,平心而論,劉邦的成功的確也有運氣的成分,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劉邦這個人自身的不凡和偉大。

    都說劉邦不喜歡學習,可有多少人知道,人家只是不喜讀書,並不是不讀書。

    如上,這都是史書明文記載的,劉邦少年時期和盧綰一同學習,所以怎麼就在很多人的眼裡劉邦就是不識字的大文盲了?或是沒文化的老流氓?

    如果真的是一個學問很低的人,沒有水準的流氓?你們覺得是張良傻呢?還是陸賈傻呢?

    張良在和劉邦交談過後,都不由得稱讚劉邦一聲:“沛公貽天授”,並從此放棄去投奔楚王的打算,願意誓死追隨劉邦。而當時的張良是什麼身份呢?舉世聞名的刺秦壯士,且五世相韓,家族顯貴到天下聞名,至於張良的學問,更是不用說,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居然會對劉邦心悅誠服,請問劉邦能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流氓嗎?

    再說陸賈,學問名滿天下,一部《楚漢春秋》更是作為太史公寫《史記》中關於楚漢戰爭的主要參考資料。至於陸賈所寫的《新語》,更是被劉邦作為了治國之學,那麼請問劉邦如果不學無術,他是怎麼看了一遍後就認定陸賈寫的書可以治國呢?

    這是史書中的原文,大家可以自己看。陸賈每寫一篇,劉邦看後就立刻稱道,那麼請問有這樣水準的人,在當時又有幾個呢?

    所以說,劉邦當時所謂的“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的話,不過就是一時玩笑話罷了。你要是當真,你就真的輸了。

    畢竟劉邦喜歡和大臣們開玩笑這是事實,別說是陸賈了,之前的酈食其不也是如此嗎?

    如上記載,劉邦假裝一副完全不把酈食其放在眼裡的樣子,區區一個儒生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結果呢?

    劉邦在被酈食其嘲諷後,頓時起身整理著裝,鄭重向酈食其道歉。

    而再看看後世那些君主,有幾個有這份胸懷和氣魄的?

    話說回來,劉邦能贏,也的確是靠過很多人:

    在起義時,有呂家的幫助,有蕭何等人的協助,也有王陵等人的支援。但是之後呢?豐邑一場兵變,讓劉邦有家不能回,只能帶著區區數千人遊蕩於各地,可劉邦放棄了嗎?沒有,劉邦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集結起了一支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的殺向了豐邑。

    在抗秦之時,劉邦從泗水郡開始,轉戰各地,不斷的吸收外來人才,並調整自身的部署,如此才能讓劉邦這個底層之人迅速脫穎而出,為楚懷王所尊重,受封武安侯。

    滅秦之時,劉邦在獲得極大勝利的情況下,卻能虛心聽從下屬建議,與秦民約法三章,與諸侯往來交好,這才為之後鴻門宴後世受封漢王奠定了基礎。

    反攻三秦之役,劉邦破格提拔西楚降將韓信為大將軍,任一切可用之人,唯天下賢才是舉,才讓劉邦順利攻入關中,一舉拿下了之後統一天下的帝王之資。

    彭城慘敗,劉邦幾乎失去所有,連妻子和父親都被項羽擄走了,可是劉邦在被呂澤護送回去後就是一句話,全面變革漢軍,重新組建郎中騎兵,迎戰西楚。

    滎陽慘敗,漢政權幾乎三分之一的高層被項羽給一鍋端了,甚至劉邦都差點命喪黃泉,但是劉邦放棄了嗎?並沒有,而是繼續吸取失敗經驗,再戰西楚。

    漢四年,當韓信和彭越故意失約,導致固陵慘敗,漢軍再一次遭到西楚重創時,劉邦仍然沒有放棄。而是藉助張良的計策,大封韓信和彭越,由此才攜眾人之力,在垓下絕殺西楚。

    所以說,劉邦確實靠過很多人,但是你要說他具體靠的是什麼人?筆者只能說,劉邦真正靠的是自己。

    漢五年,當劉邦成為皇帝后,年過五十的他本該好好休養休養了,但是為了穩定新生的帝國,他還是沒有停下來。

    北攻燕國和匈奴,內定陳狶叛亂和英布叛亂。

    一直到高帝十二年,劉邦最後除掉英布之後,他才真正算是能夠休息了。

    所以那時的他,在經過家鄉時,寫下了他這一生最好的一段詩詞:

    只是可惜,那時的他已經沒有時間了,垂垂老矣,且身負重傷的他,在回去數月之後,便戛然逝去。

    但儘管如此,臨終前的他,又和眾人開了一個玩笑:

    是啊,他覺得自己確實就是運氣好,所以能夠避開那麼多危難遭遇,因此大家就別擔心?要是老天真想收我老劉的命,拿去就好了,又能如何?然而老天這次真的拿去了。

    以上,就是他的最後。

    看完了上面這些,相信大家就應該對劉邦為什麼能夠奪取天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

    一句話,相比沛縣的那些人,劉邦能夠奪取天下的最大憑藉,還是自己。

    所以一直以來,筆者都更好奇劉邦的前半生是如何度過的,他到底是如何成長的,才會讓他變得如此優秀和卓越。

    更多的是,他有這些優點

    1.知錯能改:劉邦雖然很流氓,不喜歡儒生,甚至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用,但他卻能知錯能改。酈生初次與劉邦見面時,劉邦擁著美人在洗腳,態度十分的傲慢。但在聽了一遍酈生的說叫後,馬上整理儀容,以禮相待。

    2.善於納諫:這一特點不僅僅體現在,對張良計策的聽從,還體現在對小人物計策的採納。劉邦在東伐項羽時,有一叫董公的長者,獻計劉邦,讓劉邦為義帝發喪。

    3.堅韌不拔:縱觀劉邦的一生,有很多軍事上的失敗,甚至覆滅。但每次劉邦都能,鍥而不捨的再次戰鬥屢敗屢戰。

    4.捨得分賞:劉邦在攻打項羽失利,詢問了張良為之奈何。張良告訴劉邦,只要劉邦能夠承諾分封張良彭越英布,事情就不難辦。劉邦沒有猶豫,毫不吝嗇的採納其建議。

  • 9 # 秦血漢骨

    你這說法很有意思,不過想想也確實如此,歷史上的楚漢相爭何嘗不是兩者的創業之爭呢?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劉邦和項羽相比就好像一個矮窮矬比一個高富帥,按理來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高富帥如果想滅矮窮矬那是是分分鐘的事,但最後卻是劉邦勝出了,這或許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屌絲逆襲的案例了……

    一,項羽高富帥式的崛起

    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項梁和項羽藉助家族力量也跟著起兵創業,僅僅子弟兵就有八千人,而且都是精銳,不得不說高富帥的起點就是高。起點高,買賣自然好做,開業沒多長時間,項羽隊伍迅速成幾倍擴充套件,尤其是在鉅鹿獲得了章邯二十萬秦軍的投降,這時候的項羽意氣風發,放眼望去,全國範圍都看不到可堪一戰的對手。

    而項羽也有富二代的通病,在入咸陽時,發現被劉邦搶了先,或許是氣急敗壞,或許本就是恨秦人,所以任性的在咸陽燒殺搶掠,逐漸讓軍隊當中的秦人離心。

    二、矮窮矬被逼創業

    相比之下,劉邦的創業就顯得寒磣了,隊伍裡除了地痞流氓夥伴就是一些倒黴的差點去修秦陵的徭役了,甚至這夥人的創業也是被逼的,因為不創業就沒飯吃。在項羽華麗的崛起的時候,矮窮矬劉邦死皮賴臉的率領他的烏合之眾也加入進來。

    劉邦是矮窮矬不假,但他可以跟在高富帥後面一邊學習業務知識,一邊招兵買馬、籠絡人心。尤其是劉邦趁項羽和秦軍作戰時第一時間趕到咸陽,不但接受了子嬰投降,更是約法三章,獲得了秦人的擁護。

    三、錯過無數次消滅對手的機會

    跟現實一樣,在他們兩個創業初期,項羽如果想滅掉劉邦那是分分鐘的事,可以說有很多機會。

    1,起步階段,項羽起兵時候,如果項羽想要幹掉劉邦那是一句話的事,然則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事業初創期間,項羽雖然看劉邦不順眼,卻不好對他下手,更何況劉邦最擅長的就是拍馬屁,沒用多長時間,項羽卻把劉邦引為知己甚至都稱兄道弟了。

    2,鴻門宴,這時候的劉邦也基本完成了蛻變,有家庭有事業也有人馬,人們不能再稱他矮窮矬了。或許感受到劉邦的威脅,項羽的軍師範增一手編寫了鴻門宴的劇本,希望項羽可以聽話一次,勞駕稍微費心一次,按照劇本好好演,以殺掉劉邦,以防可能的陰溝裡翻船。但是,很遺憾,項羽任性也好,宅心仁厚也好,反正是丟掉了最好的隨手捏死劉邦的機會。

    3,高富帥項羽除掉劉邦的機會很多,在垓下之圍之前,大部分時間裡劉邦的草臺班子是玩不過高富帥的,然則憑藉一點點的優勢積累,最終項羽還是破產了,破產就破產罷,只要吸取教訓,堅強奮鬥,也不是沒有機會重來,但心高氣傲的富二代項羽忍受不了地位的落差居然玩起了自殺,令人扼腕興嘆阿。

  • 10 # 愚公的無神論

    《史記》中劉邦自己已非常明確的回答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1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劉邦有這樣的本事

    劉邦身上有以下一些品質。

    其一,劉邦志向遠大。劉邦當了一個小亭長,但是他根本就沒把這個小亭長放在眼裡,說丟就隨便丟了。在呂太公的宴席上,劉邦嘲笑那些兢兢業業的小官吏,這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這說明劉邦其實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不是願意安於在一個小池子中討生活的。

    其二,劉邦好交朋友。劉邦的人緣是非常好的,朋友是非常多的。連沛縣衙門裡的蕭何、曹參等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丟掉押解的囚犯躲到深山裡以後,很快就有上百人前來投奔他。

    其三,劉邦察納雅言。劉邦雖然年紀不小了,但是他不固執。別人說的話,如果是對的,他都能夠接受並採納。

    其四,劉邦氣度不凡。呂太公能夠把寶貝女兒嫁給他,而且後來,就算他到接近50歲年紀依然一事無成,呂太公也不著急。由此可見,劉邦身上有一種非凡的氣度。

    現在我們來看看,劉邦身上的這些品質,如果生在當下,他一定是能夠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石屬於觀賞石,而觀賞石不一定是奇石,奇石是小眾愛好,絕非大眾消費,您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