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柴歷史筆記

    吳三桂若被騙去清廷,康熙皇帝誅之。其部下造不造反無非有三種情況,一是造反,二是屈服接受朝廷的接管,三看局勢而定。

    造反吳三桂我們都知道,他是前明的舊將,後來降清了。但是他的部隊早已認定他是主帥,所以說如果吳三桂在京城被殺,其部下造反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是吳三桂建立了這隻部隊,吳三桂是這隻軍隊的軍魂。

    吳三桂也是這隻部隊的庇護者,沒有了一把手,自然又不會等著任人宰割。

    吳三桂是漢人,若吳三桂被殺,其帳下將士會覺得清廷的話不算數,什麼滿漢一家都是扯淡。何況吳三桂帳下士兵幾乎全是漢人,從大清建立以來,旗人總是感覺自己高貴於漢人,漢人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壓抑了很久,這也是起兵造反的一個原因。既然吳三桂能被騙去京城,其子吳應熊自然就不會作為清廷的人質了。一旦得知吳三桂被殺,自然會進行戰備狀態,糧草軍械自然是一應俱全。

    吳三桂是平西王,算是個土皇帝,佔據雲南,當地軍政大事均是他在節制,死後其子吳應熊必然接位,長期以來清廷約束不了雲南。就算朝廷派有巡撫,但是強龍難壓地頭蛇啊,吳應熊必會掃清一切障礙用以震懾軍威,置之死地而後生。

    吳應熊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必會通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甘陝提督王輔臣過府議事,甚至包括臺灣的鄭氏後裔。這幾家兵馬加起來足以抗衡清廷,兵馬器械糧草在雲貴、兩廣皆可籌備,佔據長江以南,再圖天下。接受管制清廷對吳應熊封官進爵,比如說讓他承襲爵位,以雲貴總督加上尚書之銜進行勸說,或者進京封他個大學士,或者太子太保之類的。吳應熊可能會心動,畢竟吳應熊的軍事能力遠不及吳三桂,若衝動造反,江山未圖,反倒成了刀下鬼。其餘兩大藩王的競爭勢必激烈,是不是會考慮吃掉吳應熊,儘管吳應熊節制雲貴兩省,但是長期參與政事,其軍事能力有待斟酌。這是為了自保,他可能會去選擇利益。

    就算三家協商舉事,但是如果圖得了天下勢必更加激烈,吳應熊沒有吳三桂那麼大的號召力,為了雲貴兩省的軍民投降清廷不失為明智之舉。

  • 2 # 享閱匯

    就算吳三桂死了,他的兒子和部下遲早也是會反!說說我的看法。

    “三藩之亂”發生的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天下之賦,三藩耗其二”:

    就大清王朝而言,他們之所以任用漢人吳三桂,是為了消滅大順政權餘部,是為了消滅南明王朝餘部,是為了建立大清王朝對全國鞏固的統治。為了這個目的,大清王朝的幾十萬八旗兵和吳三桂等人的幾十萬綠營兵,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才將各地農民軍餘部和南明王朝餘部武裝逐一消滅。

    但是,我們知道,戰爭實在是太能耗費錢財了,戰爭對於錢財的花消,實際上是個無底洞。當時,政府在財政上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以康熙即位前一年為例說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云南一省支出就達900萬兩——竭盡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即位以後,情況稍有好轉,但也是“天下之賦,三藩耗其二”。因此,這個時候,政府財政上的壓力的確很大。

    財政壓力一大,清王朝中央政府,勢必與吳三桂及整個利益集團產生矛盾,而不僅僅是與吳三桂個人的矛盾了。

    2.直接原因:康熙皇帝“撤藩”決定:

    因為,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這些十分正確的措施,對於吳三桂及其利益集團來說,卻完全不是一個好的訊息。

    我們要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對於投機者或賭徒來說,促使他們出手的情況一定是下面兩種情況中的一種:或者是形勢一片大好,此時出手對於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也就是說,撤藩是可以的,關鍵在於撤藩之後如何安撫這些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要先出臺這些政策。

    如果,你沒有什麼好政策的話,人家必然就會覺得你有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之嫌。因此,這個時候不僅是吳三桂,而且是整個吳三桂集團。他們可不想激流勇退,他們需要享受長期征戰、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他們的屬下更加需要享受這些勝利果實。

  • 3 # 小龍女5505

    康熙歷史上即使把吳三桂騙到京城來再誅殺,吳三桂的兒子和部下依然會起兵謀反,還會打著為吳三桂報仇的名義起兵。

  • 4 # 麒麟娛樂圈

    首先不可能的。吳三桂又不是傻子。他怎麼可能被康熙騙嘛。那時候康熙執意削翻。已經動了殺機。所以康熙才把吳三桂兒子留下作為人質。所以吳三桂是不會被騙過去的。反過來說。吳三桂另可犧牲自己兒子也不會去上當。

  • 5 # 濤濤歷史屋

    一定會的。

    1.吳三桂在雲南經營多年,人員資金各方面都在做造反的準備,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就差導火索。

    2.康熙撤藩鎮決心已下,各地藩王都知道無法改變,反也是撤不反還是撤,不如反一把。

  • 6 # 不太發表意見的人

    削藩是必然。反叛亦屬必然 吳氏只是無奈之舉。但康熙操之過急 進退失據 若效法漢武 推恩分治 則事半功倍 三桂進京 其子其孫反骨猶在 且以三桂為人。斷不會投鼠忌器

  • 7 # 利劍歸來31

    到京來不會採取滅殺過激動作,朝廷開始安服招納,只克佔山為王之勢,落平原為犬不威脅國家穩定就行,何況費用肯定大減,康熙明君絕不會做出讓後人指鑑料笑之事。

  • 8 # 北京三閒

    歷史沒有假設。今人對歷史上的事情做假設,所得答案均是建立在今人已知事實基礎上做判斷,但歷史上的當事人並不掌握今人所掌握的資訊。

    以題目所言假設,若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知道吳三桂造反身敗名裂的後果,就知道了康熙強大的排程和用兵能力,當然不會反叛。過去無論造反,抑或開疆擴土,還是擁兵自重,絕不是憑一時意氣,而是對敵我雙方實力、能力及人心向背等方面綜合考慮,當然有些成功了,有些則失敗了。

    回到題目,若康熙把吳三桂騙到京城誅殺,吳應熊當時肯定不知道真實歷史中的吳三桂兵敗事實,但站在吳應熊角度,吳三桂被殺,根據當時的慣例和法律,康熙也會誅殺吳三桂全家和主要部下。吳應熊會從魚死網破角度,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若造反還有生還可能,不會坐以待斃。當然,吳應熊也會判斷出造反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對於題目假設問題,我認為吳應熊或者吳三桂的部下會造反。

  • 9 # 北方的鐵拳

    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有關鍵人物的關鍵作用,也有利益集團的推動作業。吳三桂起兵造反既有吳三桂個人的利益,也有和他一起的引清兵入關的將士團體的共同利益。即使吳三桂進京被康熙殺掉,又或者是吳三桂年老病死,三藩利益集團還是會和滿清朝廷繼續發生利益糾紛。

    這種利益糾紛因為吳三桂的存在和強勢發展到了兩軍對壘,多年的征戰。如果沒有吳三桂,這種發展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吳三桂的繼任者是更加強勢,而且能力更加突出的,藉助三藩兵力,經過多方面的謀劃準備,戰爭的結果還是未必一定會輸的。

    即使吳三桂的繼任者較為軟弱,不敢向朝廷發難,但是採取穩妥保守策略,既不接受削藩也不起兵造反,就是拖延也會暫保一方勢力。

    當然也不排除,吳三桂的繼任者是一位識大局顧大體的賢能之士,不與時代抗爭,主動維護國家團結統一,長治久安,接受削藩,和平解決也是有可能的,終歸歷史大勢不可抗爭。

  • 10 # 知足Content46

    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降清,所以吳三桂為滿清攻佔中原立下大功,滿清朝廷為了表示對吳三桂的獎賞,封其為平西王,專門管理雲南邊疆,還將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

    吳三桂在雲南要錢有錢,不斷的招兵買馬擴大自己的勢力,做當地的土皇帝,康熙爺也看出了吳三桂的野心,於是決定撤掉三藩,吳三桂也早做好了造反的準備,早在康熙下令撤三藩時,吳三桂就秘密去接吳應熊回雲南,當時的情況吳應熊也不敢回雲南,一是自己家人在京城,二是自己一回雲南康熙就有所查覺,所以吳應熊只帶口信給吳三桂。

    康熙如果把吳三桂騙到京城殺掉,可吳三桂早就得到訊息,自己不能上京城,如果上了京城必死無疑,他的兒子吳應熊自從被招為駙馬後,從而栓住了吳三桂,可吳三桂可不是思前想後之人,為達到目地不擇手段,為自己的霸業不惜一切代價。

    其實認真來說,撤藩的本質就是剝奪以吳三桂為首三藩的所有權力,讓他們到遼東養老。也就是說,讓這三藩由實權王爺變成閒王,吳三桂肯定不幹了,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這麼大的家業以後怎麼辦,所以必須的反才能保住自己的家業。

    俗話說得好樹倒猢猻散,吳三桂這棵大樹真倒了,屬下也就所天由命吧,造反是不可能的,當兵的拿的是軍響,只要有飯吃在誰手下也一樣。

  • 11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11:30

    歷史沒有假設。今人對歷史上的事情做假設,所得答案均是建立在今人已知事實基礎上做判斷,但歷史上的當事人並不掌握今人所掌握的資訊。

    以題目所言假設,若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知道吳三桂造反身敗名裂的後果,就知道了康熙強大的排程和用兵能力,當然不會反叛。過去無論造反,抑或開疆擴土,還是擁兵自重,絕不是憑一時意氣,而是對敵我雙方實力、能力及人心向背等方面綜合考慮,當然有些成功了,有些則失敗了。

    回到題目,若康熙把吳三桂騙到京城誅殺,吳應熊當時肯定不知道真實歷史中的吳三桂兵敗事實,但站在吳應熊角度,吳三桂被殺,根據當時的慣例和法律,康熙也會誅殺吳三桂全家和主要部下。吳應熊會從魚死網破角度,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若造反還有生還可能,不會坐以待斃。當然,吳應熊也會判斷出造反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對於題目假設問題,我認為吳應熊或者吳三桂的部下會造反。

  • 12 # z1900888

    肯定會造反的。康熙帝雄才大略,不會做這麼愚蠢的事,況且當時還有孝莊太后在世。面對這樣的國家大事,必定也會深思熟慮。

  • 1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先不要說疑心很重的吳三桂會不會被康熙誘入京城,就是康熙真的能夠誘殺吳三桂,也未必就能避免發生三藩之亂。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他的身邊環繞著一大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羽翼。

    吳三桂為何一定要鋌而走險?其中當然有他為了保住自己政治地位的考慮,但卻也不能否認與其利益關聯者的慫恿。對於吳三桂和圍繞在他身邊的黨羽來說,是既互相利用又互相依靠的關係。吳三桂憑藉黨羽的擁戴而名噪一聲,而那些黨羽則依仗吳三桂的力量飛黃騰達。

    更何況,假如康熙真的誘殺吳三桂,不僅會激起其黨羽的反抗情緒,而且更有可能刺激耿、尚兩藩鋌而走險。因為,作為叛明降清的叛臣,他們在世人眼中已經被定位為背主賣國之徒,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退路。吳三桂在清朝入主中原前後,在為其掃蕩抗清勢力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才會得到裂土分疆的優待。

    既然吳三桂為清朝立有汗馬功勞,那麼康熙誘殺吳三桂的舉動,必定會被這些前明叛臣們視為過河拆橋和卸磨殺驢!如此一來,將會導致人人自危。因為對於叛臣來說,他們與異族統治者之間,原本就持有深重的互不信任心理。所以一旦有被新主子拋棄了,就必然會產生反噬之心定會趁勢作亂。

    因此,在吳三桂黨羽猶存,勢力也未曾被削弱,又有耿、尚兩藩為其呼應的情況下,如果康熙真的誘殺了吳三桂,不僅不會收到正面效果,反而有可能堅定三藩團結一致,為了避免失去權力,不惜與清廷抗爭到底的決心。

    所以,如果康熙真要實行“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最好的辦法並不是誘殺吳三桂。而是設法將吳三桂和耿、尚二人誘入京城軟禁起來,然後再設法拆散三藩首領與其黨羽的勾連。之後再利用其因首領被扣而投鼠忌器的顧慮,對從命者釆取分化瓦解、利祿相誘的方法,對抗命者使用武力討伐的手段,或許可以收到不用撤藩之名,而可令三藩盡撤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的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