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點讀書

    人生實苦,萬念俱灰

    瑪麗雅姆自出生前就被視作全家人的恥辱。

    她是阿富汗一位富商與女僕的私生女,她和母親被送到偏僻的山丘上,在一間破舊的泥屋裡生活。

    多年來,母親幾乎每天都在咒罵她的父親,瑪麗雅姆卻一如既往地期盼父親每週一次的探望。

    父親會溫柔地跟她講述外面的世界,送給她各種各樣的小禮物,陪她去河邊釣魚,跟父親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讓她覺得幸福不已。

    15歲生日那天,瑪麗雅姆鼓起勇氣提出,自己的願望是和父親一起生活。

    母親臉色陰沉,再三勸她打消這個念頭。

    一方面是因為母親瞭解那個男人的薄情,他是城裡有頭有臉的人物,不可能把私生女接回家,讓街坊鄰居看笑話。

    另一方面,她就是母親活下去的希望,母親為了生下她,曾受盡委屈,不捨得讓她離開自己。

    瑪麗雅姆卻聽不進母親的勸阻,她偷偷下山,一路詢問著來到了父親居住的豪宅前。

    結果,父親不僅不肯出來見她,還狠心地將她拒之門外,讓她像流浪狗一般露宿街頭。

    那一刻,她終於相信了母親的話,她為自己無視母親嚴厲的眼神、哭腫的雙眼而心生慚愧。

    可是,在家苦等了整整一夜的母親,以為她不會回來了,絕望地吊死在了泥屋外的一棵樹上。

    母親的離去,讓瑪麗雅姆深受打擊,她為自己的任性感到後悔,也為父親的虛偽感到失望。

    而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父親為了將她趕離身邊,任由繼母為她安排婚事,逼迫她嫁給了一位40多歲的鞋匠拉希德。

    拉希德對她嚴厲卻不失體貼,他會帶她逛街,給她買禮物,為她單獨安排一個房間休息,偶爾稱讚她做的飯菜好吃。

    心裡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瑪麗雅姆慢慢接納了拉希德,她甚至心疼起這個孤苦伶仃的男人,希望終有一天能同他休慼與共。

    但現實不僅讓她的期望再次落空,還把她拉進了水深火熱的地獄。

    她懷孕後很快就流產了,拉希德便暴露了蠻橫專制、殘忍霸道的本性,言行舉止像一個張牙舞爪的惡魔。

    他把她當作私人物品,動不動便呵斥她,要求她出門一定要穿幾乎覆蓋全身的布卡。

    他還對她挑三揀四,用各種難聽的詞彙挖苦她,稍微不合心意就把她拖過來毒打。

    她在家庭暴力下接連流產數次,拉希德也失去了所有耐性,把怨氣都化成了辱罵和抽打,變本加厲地折磨她。

    雖然瑪麗雅姆每天活得戰戰兢兢,但她牢牢記著母親的教誨:“一個女人唯一要學的本領就是忍耐。”

    這句話,支撐她在暗無天日中熬過了一年又一年。

    作家查爾斯·比亞德說: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

    不管日子多辛苦,只有忍下去,熬過去,才有機會走出陰影,看到轉機。

    愛與被愛,消除痛苦

    瑪麗雅姆在水深火熱中煎熬的第四年,鄰居家的女兒萊拉降生了。

    萊拉的父母是一對品行端正的知識分子,他們給了她美麗的容貌、聰明的頭腦和良好的教育。

    父親對萊拉寄予厚望,告訴她:“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孩。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如願以償。”

    長大後的萊拉和青梅竹馬的塔裡克相戀了,他善良可靠,溫柔體貼,讓萊拉品味到了愛情的甜美。

    然而,無情的戰爭摧毀了她的幸福。炮火連天分離了她和戀人,一顆炸彈奪去了她的雙親。

    別有用心的拉希德從廢墟中把她救回了家,還告訴她塔裡克在逃亡途中因病去世了。

    萊拉傷心欲絕,但她發現自己懷了塔裡克的孩子,為了保住愛人的血脈,她只好答應了拉希德的求婚。

    瑪麗雅姆對萊拉的境遇毫不知情,她嫉妒萊拉的年輕貌美和生育能力,擔心萊拉霸佔她的家,對萊拉充滿敵意。

    她們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有時候甚至會動起手來。

    拉希德則故技重施,先是對萊拉小心翼翼,百依百順,盼望著她能為自己生個兒子。

    可是,看到萊拉生下女兒,他的態度便急轉直下,對她頤氣指使,拳腳相加。

    過去的美好煙消雲散,萊拉麵前只有無底深淵。

    但是,萊拉依舊相信父親眼中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總有一天會衝破黑暗,迎來光明。

    當拉希德譏諷她時,她敢於反駁他,並跟他據理力爭。

    當瑪麗雅姆捱打時,她也毫不畏懼地挺身而出,死死拉住拉希德的手,拼命阻止他。

    她們敞開心扉,相互幫助,相互支撐,成為了對方最貼心的親人。

    萊拉曾偷偷攢下路費,趁拉希德不在時,帶著瑪麗雅姆和孩子離開了家。

    雖然那場逃亡失敗了,拉希德將她們打得奄奄一息,但瑪麗雅姆在萊拉的鼓舞下變得堅定而勇敢。

    萊拉又一次懷孕,瑪麗雅姆不僅悉心照顧她,還跟醫院裡的護士說她是自己的女兒。

    雖然醫院環境惡劣,讓萊拉吃了不少苦頭,但她從瑪麗雅姆的陪伴中獲得了巨大的安慰。

    戰亂和暴力沒有讓她們變得麻木,反而讓她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彼此堅強的後盾,在艱難歲月中相扶前行。

    這個世界上,愛與被愛從來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學會去愛,可以消除世間一切痛苦;享受被愛,可以化解生活所有不幸。

    正是這份無私的愛,陪伴她們走過風風雨雨。

    拾起勇氣,化作光芒

    萊拉生下了兒子,這讓拉希德欣喜若狂。

    生活每況愈下,拉希德卻依舊竭盡所能地溺愛兒子,甚至為了減輕負擔,他把女兒丟到了恤孤院。

    對萊拉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比奪走她的孩子更令她感到痛苦。

    但她獨自前往恤孤院看望女兒時,又會遭來士兵們的毒打,一天多達三四次。

    無論是情感上的煎熬,還是身體上的疼痛,都讓萊拉漸漸心如死灰。

    這時,萊拉突然遇到了曾經的戀人塔裡克。

    原來,塔裡克的死亡是拉希德為了得到她而編造的謊言,塔裡克苦苦找尋著她,還給她寫了很多信,但她從來沒有收到過。

    一別九年,他們都嚐遍了世間艱辛。值得慶幸的是,塔裡克已經找到了安穩踏實的落腳處,他想帶她逃離拉希德的魔掌。

    而拉希德很快從年幼的兒子那裡得知了他們的重逢,他承認自己當年欺騙萊拉的無恥行徑。

    這個妒火中燒的暴徒不允許萊拉離開,他憤怒地撲向萊拉,狠狠掐住她的脖子。

    一旁恐慌而焦急的瑪麗雅姆,為了救萊拉,情急之下舉起鐵鍬向拉希德揮舞過去。

    拉希德倒下了,噩夢終於結束了。

    這是瑪麗雅姆決絕的反抗,也是她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作主。

    這一刻,她不再是一棵無人問津的雜草,而是拼盡全力保護孩子的母親。

    她把萊拉和孩子們託付給了塔裡克,自己則坦然地接受了死刑。

    瑪麗雅姆15歲出嫁的時候,在結婚協議書上第一次簽下自己的名字,之後開始了悲慘的婚姻生活。

    42歲的她,在死刑判決書上第二次簽下名字,走到生命最後的時刻,她卻感到了莫大的滿足。

    她從萊拉和兩個孩子身上得到了愛,感受到了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這是她一生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她也為他們付出了愛,用抗爭成全了他們的幸福,也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英雄。

    她帶他們逃離苦難的同時,褪去了低賤的私生女身份,成為了他們的朋友、同伴、監護人,甚至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比起在拉希德的虐待中苟活,這個結局已是她此生最好的歸宿。

    在瑪麗雅姆黑暗的人生中,從未見過明媚的太陽,但她把自己活成了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了所愛之人前行的道路。

    回到起點,延續希望

    劫後餘生的萊拉帶著孩子們,隨塔裡克前往巴基斯坦,度過了一段安逸的時光。

    但她時刻銘記在心,是瑪麗雅姆用生命為她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她要把這份愛與希望延續下去。

    於是,萊拉和塔裡克回到了滿目瘡痍的喀布林,他們一起投身到了戰後重建的工作中,萊拉還成為了恤孤院的一名教師。

    她明白瑪麗雅姆並沒有離開,她就在重新粉刷過的牆壁之中,在他們種下的樹苗之中,在孩子的毛毯,枕頭,書本和鉛筆之中。

    最重要的是,她就在她的心裡,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照亮了整片大地,溫暖了世間荒涼。

    面對苦難和風雨,愛與希望,就是永不隕落的燦爛千陽。

    愛為我們的人生披上鎧甲,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擁有不懼艱險的信念。

    希望讓我們在磨難中乘風破浪,哪怕滿身傷痛,也有絕地反擊的勇氣。

    它們給每一個孤獨的生命注入了強大的力量,讓我們在人生逆旅中奮力向前。

    歷盡千帆,走遍坎坷,我們終會明白:生活是值得守候的,也是值得為之奮鬥的。

    願你我在這佈滿汙泥的旅途中,不畏悽風冷雨,心懷燦爛Sunny。

  • 2 # 獨家經典

    上個世紀的阿富汗人民,飽受戰亂、貧困的摧殘,其中身為阿富汗的女性更是不幸中的不幸。本文圍繞《燦爛千陽》中的故事情節展開,以女性主義為視角,透過兩位阿富汗婦女對其悲慘遭遇的頑強抵抗,來揭露出那個餓殍遍野的時代下,阿富汗婦女無助、恐懼的命運,也展示出處於第三世界的女性比一般女性承載的更多悲慟。

    少女萊拉的故事:

    住在她對面的少女萊拉,在她14歲之前都過著上學、交友,還有一個青梅竹馬——塔裡克陪伴的生活。如果塔裡克沒有被炸瘸一條腿,如果媽媽不是一直沉溺於失去兩個兒子的痛苦中,那麼萊拉的生活相比起瑪麗雅姆可真是太幸福了。瑪麗雅姆,街對面那個鞋匠拉希德的妻子,萊拉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將會和她交織在一起。在媽媽悲痛的日子裡,萊拉都擔任起了家裡女主人的角色,幸好爸爸和塔裡克都是她孤獨人生中的撫慰。美麗的萊拉被街上那群小混混欺負調戲時,塔裡克總會挺身而出保護她,萊拉非常不願意,因為那群小混混每次都叫塔裡克瘸子。萊拉在家中基本只與爸爸有交流,爸爸讀了很多書,教萊拉很多知識,送她去上學。爸爸對她說,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卻不行。如果一個社會的女人沒有受過教育,那麼這個社會就沒有進步的可能。萊拉,沒有可能。

    萊拉以為她的人生將會一直這樣,塔裡克和爸爸撫慰她,她去撫慰媽媽,直到塔裡克有一天告訴她,他的父母決定一家離開戰火紛飛的喀布林去投奔親戚,然而先前萊拉的爸爸提出三人去避難時,媽媽卻不願搬離喀布林,她認為這是背叛,是對兩個兒子作出的犧牲的否定。對於爸爸意圖逃難的想法,她只認為自己嫁了個沒有信念的男人。但她永遠不明白,其實她自己就是爸爸生命中最為堅定不移的信念。因為媽媽的固執,萊拉與塔裡克終將分離,在他離開的前一天下午,在炎熱的房間裡,他們完成了靈與肉的交合。萊拉拒絕了塔裡克讓她與他一起逃走的請求,她不能拋下父母,失去兩個兒子的他們無法再承受失去萊拉了。媽媽臥床不起的那些日子裡,萊拉側面問她,會不會有自盡的想法,媽媽說她想過自殺,還有這麼多秒鐘、這麼多分鐘、這麼多日子、這麼多個星期、這麼多個月、這麼多年在等著她,而且所有這些時間裡面都不會有他們。但她卻放棄了,因為她要看到蘇聯人灰溜溜地滾回家,看到聖戰組織勝利地走進喀布林,看到阿富汗的解放,她看到了,她的兩個兒子也就看到了,他們會透過她的眼睛看到。萊拉心情複雜,她既為媽媽選擇活下去而寬慰,又為媽媽活下去不是因為她而難過。還好爸爸總說“萊拉,至少我還有你。”他們留在喀布林想要看到戰爭勝利,儘管沒有人知道最後的結局。戰爭愈演愈烈,終於在一天,萊拉朝夕相處的朋友——吉提在放學的路上被炸死,萊拉那天剛好沒有去上學,媽媽這才同意離開喀布林。萊拉在院子裡整理行李時一邊悲傷于吉提的死,一邊又想著可以去找塔裡克。就在這時,天空遠遠飛來的戰鬥機向喀布林投擲了幾枚炸彈,萊拉家的房子被炸塌了,她的雙親都在裡面,萊拉失去了意識。

    萊拉被拉希德和瑪麗雅姆救起,他們告訴她,她的雙親遇難了,她成為了孤兒。朋友們死的死、逃的逃,塔裡克也不在了,現在,萊拉被拉希德收留。她想去尋找塔裡克,她發現自己懷了塔裡克的骨肉。可是有一天,一個人來告訴她,塔裡剋死了,萊拉表現得就像媽媽剛得知失去兩個兒子一樣,木然、癱倒、奔潰。接著,拉希德對她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她嫁給他。萊拉同意了,瑪麗雅姆感覺自己多了個敵人。萊拉生下了女兒,這讓拉希德非常不滿意,卻也比瑪麗雅姆這隻下不了蛋的雞強。年逾六十卻膝下無子的拉希德愈加顯露出兇暴的本性,戰時禁令不允許女人獨自上街,在家裡又不堪忍受拉希德的辱罵與毆打,娜娜說的沒錯,像她們這樣的女人只用學會一項本領就行了——忍耐。

    在萊拉再次懷孕誕下了兒子之後,拉希德終於開心起來,可僅限於對那個小兒子的寵愛,女兒是不被拉希德關注的,拉希德覺得,這個小女孩一定是萊拉和塔裡克的野種。隨著戰事吃緊,家庭沒有了收入,拉希德逼迫萊拉將女兒送去恤孤院,對她們的毆打也逐漸升級,拉希德總有一天會殺了她們的,但就如拉希德所說,沒有人會過多怪罪一個殺死妻子的男人。此時她們還發現了拉希德的謊言——塔裡克沒有死,他回來喀布林了。這一切都是拉希德找人安排好表演給萊拉看的。於是在萊拉的勸說下,她們決定一起逃走。但是卻失敗了,她們被遣送回拉希德家,拉希德解開了皮帶,挨個鞭打她們。這一次,她們反抗了,瑪麗雅姆在拉希德的身後,用鐵鍬猛地砸了下去,拉希德死了。瑪麗雅姆也被執行死刑。

    瑪麗雅姆與萊拉之間的情感從先前瑪麗雅姆仇視搶走女主人地位的萊拉,到之後兩個人對抗真正的敵人——拉希德,她們成為對方的依靠,成為對方活下去的動力。透過這種變化也可以得知,女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妒忌、激烈的鬥爭,即使她們都處於霸權的蹂躪和男權的兇暴,她們都是奴隸,但妒忌和求償的心理也會讓女性搶佔“高階奴隸”的地位,甚至有時,她們對無法獲得平等與尊重,對殘忍男性的仇恨甚至比不上她們對同類的敵意。然而,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在女性得知同類的缺陷、不為人知的秘密時有所好轉,因為這讓她們有了站在一個陣營的前提。就像書中瑪麗雅姆得知萊拉的女兒不是拉希德的,萊拉得知瑪麗雅姆是哈拉米時,她們惺惺相惜,化為玉帛。

    雖然瑪麗雅姆與萊拉都是第三世界中的更弱者,但她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萊拉從小就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她學到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男人可以做的事,女人也一樣可以做。這注定了萊拉不會屈從於拉希德,她的溫順與逃避只是她與拉希德周旋的戰術,為自己的逃跑爭取時間和資金。她還發動了瑪麗雅姆,激起瑪麗雅姆為自己鬥爭、為自己而活的信念。逃吧,逃到哪都比在拉希德身邊好。是啊,既然當初為了逃離赫拉特,瑪麗雅姆可以嫁給拉希德,那麼現在為什麼不能為了逃離拉希德,而離開喀布林呢?瑪麗雅姆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鈍化忍耐的心,因為萊拉而產生了變化。娜娜說得不對,忍耐根本無法處理好與拉希德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她要學會的,根本不是忍耐。在逃跑失敗後,為了阻止拉希德殺死萊拉,瑪麗雅姆選擇了殺死拉希德,她不是無心將拉希德砸死的,她就是故意的,她明白不殺死拉希德,她和萊拉就得死。她也明白,被拉希德殺死,拉希德並不會受到嚴懲,而她殺死拉希德,自己必死無疑。情節到這裡,揭示出阿富汗的婦女孤立無援的處境,沒有人會過多怪罪一個殺死妻子的男人。阿富汗的女性,純粹是父親、丈夫的一項財產,可以被任意處置,男效能夠專享她們的臉、她們的身體、她們的財產甚至是她們的生命,婦女的權利被無限壓縮,完全淪為男性的附庸。而瑪麗雅姆是物極必反的產物,明知道唯一結局就是死,但能夠讓萊拉活下來,萊拉的女兒、兒子也能擁有新生活,所以她帶著視死如歸的心情殺死了拉希德,冷靜地接受法庭的審判,最後從容赴死。瑪麗雅姆是悲慘時代中的犧牲品,但她也不是沒有選擇,她可以選擇不管萊拉,甚至把萊拉逃跑的計劃,把萊拉的私生女告訴拉希德來換取自保,繼續過著非打即罵但不至於死的生活,然而在她的心中,苟且地活著不如為親如女兒的萊拉犧牲、為自己結束這慘淡的人生來得痛快,至少在人生的最後場,總算有個人——萊拉,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人。

    萊拉比起瑪麗雅姆的幸運除了受教育外,她還是個婚生女,她的父母不管主觀如何,客觀上社會都允許他們光明正大地愛她的,這也使得萊拉父母沒有扎裡勒富裕,卻仍能實現讓自己的女兒像其他孩子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萊拉的父母沒有教給她需要忍耐男人,相反,她的父親支援她受教育,拒絕讓她早早嫁人;她的老師教授他們男女平等;她的朋友們對她說,萊拉,你以後一定會是個人物。這都讓萊拉早早就具備獨立的人格,與瑪麗雅姆分得扎裡勒十一分之一的愛時就已經心滿意足不同,當萊拉知道自己無法代替兩個哥哥成為媽媽的寶貝時,萊拉心中非常難過。她想要的答案是媽媽和爸爸一樣,從失去哥哥的悲傷中走出來,告訴她,至少我還有萊拉。被悉心教育過的女孩確實有可能在當時的喀布林成為人物,在那個婦女必須蒙面,上街必須和丈夫一起的喀布林,不僅毫不在意鄰里對於她和塔裡克的流言蜚語,更在得知塔裡克將永遠離開時獻身於他。不是出於塔裡克的要求,塔裡克當然沒有要求也沒有引誘她,萊拉行使了自己的性自主權,在她心中不認為自己的臉、自己的身體或是自己的任何東西都屬於他未來的丈夫,那隻屬於她自己,而她自願與塔裡克結合,明知道塔裡克也許再不可能成為她的丈夫。之後的雙親罹難,以為塔裡克已死,萊拉在痛心之餘並沒有萬念俱灰,她要為塔裡克的孩子好好活著,於是她同意嫁給拉希德,將塔裡克的骨肉做成拉希德的,這是萊拉的無奈之舉,但不得不說這樣的行為哪怕放在今天也是讓人戰戰兢兢,更何況是在當時的喀布林,一旦被人發現,後果不堪設想。萊拉的思慮與冒險都不是一個普通的阿富汗婦女所能具備的素質,光是聽到這個想法,都足夠讓她們心驚肉跳了。為了塔裡克的孩子,萊拉忍受與一個花甲之年大腹便便的惡劣男人結婚,與他結合,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但她從未以拉希德的妻子,這個家裡的女主人自居,在瑪麗雅姆把她當作假想敵時,萊拉也沒有想過要在這個家裡有任何屬於女主人的話語權。她渴望自由的抗爭意識沒有一刻被安穩發黴的生活扼死。她每一天都在想逃跑的路線,需要的資金和時間,她不但自救,也意圖救瑪麗雅姆。她安撫瑪麗雅姆,告訴她逃跑的可行性,給她勾畫美妙的未來生活,使瑪麗雅姆的人生再次燃起了希望,她們的生活還有另外很多種可能。在逃出拉希德家後,一路上萊拉都在打點事務,與人交涉,最後被人出賣在警局接受盤問時,也表現得不慌不忙,起初想編造謊言矇混過關,發覺事情敗露後又試圖動之以情打動警官。事先準備以及應對危機的一系列舉動讓萊拉相比起瑪麗雅姆,更像個領導者,她們同樣是拉希德的妻子;同樣是受害者;同樣是時代悲哀的產物,但她們卻又是兩個確確實實不同的主體,一個等待被拯救,甚至陷入過接受命運的絕望,一個卻竭力在自救,同時還努力救助她的同伴。正如萊拉的爸爸所言,什麼都可以等待,唯獨教育不行。如果萊拉和她的女朋友一樣,立志早早嫁人,安分守己,那麼拉希德的家裡只會有兩個瑪麗雅姆,結局或是一起被炸死,或是被拉希德苦苦折磨,在這座城市、這個國度延續一代又一代的哀慟。

    命運讓瑪麗雅姆和萊拉相遇,兩人之間勝似母女的愛又使她們直面命運,向命運討回一點公道。瑪麗雅姆經受了父親的背叛,萊拉遭遇了拉希德的騙婚,她們原本勢不兩立,卻在同呼吸、共命運的相處中相知相親,她們齊心協力在矇昧、野蠻的時代裡解救自我,就為了成為不像阿富汗女人的阿富汗女人。她們最後都變得勇敢、堅強,她們是彼此最重要的那部分。正如賽依伯作詩稱頌阿富汗女性:“喀布林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美麗的太陽。”瑪麗雅姆和萊拉,還有那千千萬萬生活在阿富汗的婦女,每一個剛毅、抗爭、奉獻的她們,都是升起在戰壕廢墟上燦爛的太陽。目前女性主義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席捲到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女性代言,此書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在遠赴美國的同時不忘向世人展示故鄉——阿富汗中的悲哀女性,揭露第三世界下的女性罹受雙重壓迫的苦難境地。在瀏覽器搜尋“第三世界婦女”,出現的關鍵詞和推送都是關於女性歧視、強姦、割禮、蒙面,甚至是父兄親手殺死“墮落”女性的內容。這警示人們處於第三世界的女性更應該得到國際關注,她們無法像歐美等國的女性主義者為應有的權益呼籲,但是她們的處境更為艱難,壓在她們頭頂上的是霸權話語體系和男權規則體系兩座大山。

  • 3 # 李不矮

    燦爛千陽:胡塞尼筆下再現阿富汗惡劣社會背景下苦苦求生的女人

    瑪麗婭姆和萊拉是生活在阿富汗的革命、戰爭、極端主義與男權壓迫背景下的兩個女人,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她們苦苦求生,是諸多阿富汗女性的代表。

    瑪麗婭姆和萊拉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的女主人公。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燦爛千陽》分為四個部分寫就。第一部分講述了瑪麗雅姆;第二部分講述了萊拉;第三部分,講述了當萊拉和瑪麗雅姆以及拉希德成為同一個家庭,兩個人由恨到愛,由忍耐到反抗的故事;第四部分相對最平靜,但卻是讓自己最膽戰心驚的一個部分。

    瑪麗雅母是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在十五歲以前獨自和母親生活在遠離村莊的小泥屋裡,父親定期會來看望她。十五歲,瑪麗雅姆不顧母親以死相逼,下山去了“父親的家”,母親自殺,她失望而歸後更加心灰意冷。她才15歲啊,居然被父親的幾個妻子嫁給了一個近五十歲老男人拉希德。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流產,拉希德醜態畢露,家暴,酗酒……瑪麗雅姆就這樣過著一年又一年。

    當瑪麗婭姆失去自己第一個孩子的時候,萊拉出生了。由於不斷地戰爭與革命,十幾歲的萊拉麵臨親人的離世、愛人哈里克的遠走,而她最終也嫁給了拉希德。

    在小說的第三部分,一次次家暴似乎終於讓矛盾達到頂峰,瑪麗雅姆和萊拉殺死了拉希德,萊拉與哈里克出逃,瑪麗雅姆被審判處死,新生活似乎就此開啟。

    由於第三個部分的坎坷,看第四部分時自己的內心總是不能平靜,一直害怕著再有什麼事情發生,害怕萊拉不能幸福,害怕在瑪麗雅姆死後,她仍會繼續遭受厄運。不過還好,直到結局,萊拉還是幸福的。

    (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

    小說中的戰爭離自己太遙遠,但是那些家暴的場景卻似乎歷歷在目,家暴,不可姑息,同樣也不可饒恕。

    小說裡的哈里克,是一個缺少了一條腿的男人,但他用完整的靈魂讓故事充斥著愛情的溫馨。他對萊拉的承諾,都做到了,一點一點的做到了。如果說瑪麗雅姆和萊拉都是戰爭裡悲慘生活中的燦爛千陽,那麼哈里克也是,他是萊拉的太陽,一直都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現在“薅羊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