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寂寞的瓦片
-
2 # 玫瑰花開mg
把講理家長孩子教好,因為他們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放棄胡攪蠻纏的家長孩子,這不是殘忍,而是對自己家庭的負責,因為你就是一凡人。別信那些光環,你就是一俗人。看到校園暴力事件了嗎?如果沒看到,那你咋死的都不知道。你死了,老婆改嫁,孩子改姓 存款歸別人,社會照樣轉,所以生存才是硬道理。
-
3 # 聆聽花開語
我也是一名教師, 對此現象只能用倆字概括心境――心寒
應對辦法四個字――不負責任。
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教會學生一個知識點時由衷的喜悅;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苦口婆心讓一個孩子解開心結後的如釋重負;只有老師,才能做到把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除父母外,也只有老師,才會對犯錯的孩子恨鐵不成鋼。老師照顧孩子的時間,往往比父母還長。問寒,籲暖,呵護心靈,保證安全,所做一切,沒有利益,沒有功勞薄可查,全憑良心,沒有親情,卻比親人更用心。
家長無疑是愛孩子的,可同樣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能靜心交流教育方法,溝通心靈?孩子是來受教育的,承蒙老師多日關照,為什麼動手前就沒有一絲內疚與感恩?教師無私的付出,換來的是打,是揍!教師的功勞呢?教師的苦勞呢?教師的尊嚴呢?!
對此,我只想說,也只能說:老師們,我們要好自為之,不負責任才能換來平安!
-
4 # 九鬥學生心理
我覺得大部分的老師都不必心寒,因為學生打老師,家長揍老師這種事真的發生的機率挺低。絕大部分的孩子,絕大部分的家長,他們對老師都做到了最起碼的禮貌性的尊重。
這些年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但凡孩子在學校有一點點的事情,但凡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任何一點點的小矛盾和衝突,或者是某個老師的問題都會被放大成群體性事件,是老師的責任嗎?還是家長的不對?或者是媒體的責任嗎?
我覺得都不是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教育的這個圈圈當中,大家都比較焦慮。特別是我們的家長,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缺乏足夠的耐心。
經常有人會說,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朵花開,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但是在有耐心的同時,我覺得更需要的是方法,接觸過的很多的家長不但沒有耐心,還沒有方法。就會導致很多的家長,希望老師能夠替代家長大部分職責,老師能夠真的像蠟燭一樣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
因為焦慮,因為對自己的不自信,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迷茫,導致了很多家長把矛頭對準老師。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即使很多家長對老師有怨言,在網路上發洩,在親戚朋友群裡發洩,也不會對老師有什麼過激性的行為。
作為家長,難道你們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到的老師都很渣?作為老師你們有遇到過幾個天天在辦公室要和你幹仗的家長呢?
所以在家長,學生和老師這個複雜的三角關係當中,我覺得大家更冷靜,更平和,老師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家長也應該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對孩子才是真的好。
-
5 # 秋的浪漫1900
現在的老師首先要學會自保,願意學習的學生多指導,不願意學習的學生多隨意,這樣看似不正確,可現在的風氣又不得不讓老師這麼做。:
-
6 # 北風初晴興平
這就是老師的不對了,罵都罵不得,你還打人?你知不知道,學生的成敗由家長承擔,你的人身安全由你負責啊!奉勸你一句,孩子是別人的,飯碗可是你的啊!
-
7 # 江左梅娘
我覺得尊師重教是必須的,現在中國已經受西方自由思想太多了。
在其他亞洲國家裡,老師的權力是很大的,而在當今的中國,我們老師實在是太弱了。
比如在我原來的學校,曾經有一個學生突發精神躁狂,這個學生剛被班主任老師批評過,於是,這就成了班主任的巨大問題了。
家長過來鬧,學校也不挺老師,最後賠了一筆錢,這個老師也辭職了,抱憾終身。
老師何錯之有?卻因為這個鍋背了半輩子!
人性有惡的一面,有些時候沒有適度的體罰,如何能夠讓特別囂張的學生有所忌憚?
不給老師適度的權力,卻給他們巨大的責任和壓力,這又如何能夠管好學生?學生頻繁打老師的事情依然屢禁不止!
-
8 # 紅杉樹華春
這叫什麼話?你把全國極個別事情拿來說事,像話嗎?其實不講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家長和學生都是尊敬老師的。
至於對老師不滿,那是有些老師想盡設法讓學生補課,多買課外書,從中活利,增加家長負擔。而沒補課的學生有得不到同樣的重視,甚至個別老師正課不講主要內容,關鍵性要素留給補課學生講。逼迫大部分學生要補課,不然跟不上,產生極壞影響。
少數老師一切向錢看,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人民教師,為人師表的光榮職業。
現在政府提出不許補課是完全正確的!
-
9 # 這個冬季很漫長
這純粹是個例,老師該咋教就咋教。不能因為一棵壞樹而看不到一片森林。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人會願意自己摸黑自己,事出有因,絕非偶然。
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是一個問題家庭。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對每個學生了如指掌,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對於每個學生的不同脾性,也要不同對待。
任何極端事情的發生,都是長期積累發酵所致。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誰都懂,老師作為文化人更應該比誰都懂。老師處罰學生也不能隨意打罰處罵,錯了就是錯了,不能帶情緒辱罵挖苦,冷暴力語言暴力變相體罰,甚至穿小鞋。
學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的全部心血都在孩子身上。孩子毀了,父母就會絕望。一個絕望的人是什麼都能做的出來的!當老師的想過沒有,站在家長的立場上換位思考,別一個勁地喊老師難當,學生不敢管了,家長也打老師!
好好的學生在班上是學霸級的,就因為其家長不會來事。老師想著法把人擠走了。家長之所以選擇則隱忍,是怕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不是所有的家長沒爆發是因為老師做得好,老師也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
10 # 憤怒野虎
出現這種情況,更說明,老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必需按照班級實際情況,因材而施教。 1.學生智力有偏差,接受知識快慢有差異,其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的學生素質有很大差異,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需因材施教才達致效果。 2.因材施教,是在一班級,對待各個學生知識階層不同,思想自覺性差異,採取各個要求不同,對待方式也不同的處理方法。它特別強調做好個別學生思想工作。 3.一般情況,家庭教育好的,學生相對自覺守紀;家庭教育差的,學生紀律鬆散,影響也較嚴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配合各科任、校領導,對差生特別是雙差生進行家訪(電話),向家長了解或彙報其小孩思想學習情況,並側重其影響後果及對小孩以後成長的危害性,讓家長也關注其小孩思想及學習。 4.對於差生,要適當降低其目標要求,否則,會引發師生矛盾衝突。在平時懲罰違紀差生時,注意方式和方法,達到“見好就收”最合式。同時做好全班式思想導向,避免個別差生影響班風學風。 5.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樹立教育為先的態度,注意語言說話技巧,學會觀察學生態度和情緒,教育適可而止。這樣,就可達到優秀生保持,中層生不受影響或影響不大,個別差生也會顧及“面子”而不搗亂,達到“因材施教”要求,老師也實現了自我保護。
-
11 # 雄的傳說2
學生有學習的權力,也有不學習的權力。你逼迫他學習,實際就是對他權力的剝奪。他當然要反抗了。尊重學生的權力吧!
-
12 # 南山劉向雄
這樣的情況屬於個例,但既然存在這樣的事例,必然會在老師的記憶中蒙上陰影,對老師的教育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作為老師,管,當然還要管,就算是放牛這樣的自由成長也需要管,更何況是未來國家棟梁的學生!但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自身修養和方式方法。
首先,要公平公正。在管理的過程中,能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歧視個別學生,我想,學生以及家長心裡也會有一杆秤,能估量出這樣的管理是否得當,是否有理。適當的管理方法不會激起學生和家長的怒氣,反而會得到尊重。
其次,按違紀的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罰。小違紀小處理,大違紀大處理,學生也無話可說,但如果小小的違紀就上升到嚴重的處罰甚至體罰,這實際上是沒事找事。
第三,自尊心被傷害是衝動的主要來源。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罵娘。這在每個人來說,都是自尊心的底線,傷害自尊心是最大的侮辱,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因為違紀被處罰是正常的、合理的,但處罰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就是老師的不對了。
如果在教育教學管理中,能體會到這三點,自然也就心中無愧,學生、家長也不會有怨言。
答題完畢!
回覆列表
應試教育是精英式教育,是選拔式教育。是從普通中選出特別,是從大眾中選出一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試教育經歷了幾十年,幾千年(廣義上講科舉考試也是應試教育)的改革發展,越來越公平公正,沒有誰能想到比這更具有普適性,更公平的選拔方式了。
應試教育是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的產物,它的強大生命力在於解決了誰來接受更好教育的問題。
為了上好大學就得有好高中,為了能上好高中就得有好初中,好小學,好幼兒園。
有了好的學校還不行,還要個人的努力,所以孩子從一開始入學就上滿了弦,卯足了勁奮力衝刺。各種課業負擔、補習班鋪天蓋地的來了。
努力了,拼搏了就一定能成功嗎?用考試來檢驗學習成績,每一次考試就是一次排隊,靠前的只是那麼幾個,能走上領獎臺,獲得正向激勵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失敗者。更可怕的是從小學低齡兒童一路走來,且戰且敗的是大部分人。
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家庭,伴隨著孩子體驗失敗的還有大多數的家長和大多數老師。教育怎能不惹得人們怨聲載道?教育改革的呼聲怎能不上接雲霄?
教育改革應著眼於改變教育的選拔功能。
現今社會需要的不是最優秀的幾個人,而是更優秀的絕大多數勞動者。教育的選拔功能就像盲腸一樣應該被弱化了,更多的應該強調教育的陪伴、培育功能。陪伴是順從他們的發展,培育是促進他們的成長。
教育改革應著眼於清除應試教育生存的土壤,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佈局,維護老百姓公平受教育的權利。
為此,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光明日報》撰文:
實施“教育改革攻堅戰”行動,啃下教育改革發展“硬骨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牢人才根基。
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三場“攻堅戰”目標直指教育公平,這是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教育公平是基礎,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要考慮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也要考慮學校的均衡佈局。當前班額過大,校舍不足;教師缺編、負擔過重等問題過於嚴重。
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在於建立一批與中國人口體量配套的名優大學。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發布報告——《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全面分析了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根據《報告》,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據統計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2019年將達到50%以上,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下面引自一篇文章,看看美國的大學,作個比較。
按照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資料,2016年秋,美國在校大學生為2050萬,其中720萬在兩年制大學,1330萬在四年制大學,後者還包含300萬研究生。這一年美國的高中畢業生為350萬。報告裡用了一個2014年的資料,當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68.4%進入了大學。
2014年美國沒有能夠從高中畢業的學生比例是6.4%。美國的義務教育法管到高中畢業,不過絕大多數州的法律允許年滿16週歲的孩子從高中退學,也就是說當初高中入學時,是所有適齡孩子都要依法入學的,這個6.4%就是所有高中退學的總數。而中國有多少適齡孩子不能上完高中的,資料並不清楚,因為中國的義務教育只有9年,而且每年參加高考的統計人數里,也不全都是應屆生。另外一個關鍵資料在美國這720萬的“專科”生。兩年制的社群大學(community college)是美國教育的一個重大特點。美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在工業化國家裡位居中游,比北歐、西歐差了不少,唯獨一項明確領先的指標,就是具有高等教育學位的人口比例最高。這裡的關鍵,是美國的兩年制大學發“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s)。2016-2017學年,美國發出了1百萬個副學士學位、190萬個學士學位和79萬個碩士學位。這個副學士學位的數量很可觀。不要小看了美國的兩年制大學,它有若干不可替代的優勢:沒有入學門檻、學費極低、可以授學位有利於出門找工作,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所有學分都可以轉入四年制大學、以繼續完成學士學位。在奧巴馬主政的最後階段,由副總統拜登在主推的一件大事,就是美國上大學免費。具體的操作,就是多在社群學院上動腦筋,到了今年年初,紐約州和加州的舊金山市都已經實行了社群大學全部免費的制度。我們所在的洛杉磯地區,更是在創新地嘗試將十幾門社群大學的課程向高中生開放,這樣他們在公費(免費)的高中裡,就可以修完這十幾門課、同時滿足高中的畢業要求。這個創新做法,等於是把12年義務教育的部分資金挪入了大學課程裡,形成一個“免費”的實際效果。說起來美國沒有中國嚴酷的高考“選拔”制度,可這一點都沒有影響它擁有哈佛耶魯和加州大學這樣的優秀大學和大學畢業生。可是問題的關鍵是全社會的資源是在向那些學業或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傾斜的。其實只要一名學生的意志夠堅強,就可以從沒有入學門檻的社群大學一步一步走上來,可以勤工儉學也可以借教育貸款,更何況國家還有一股積極的力量在推動社群大學的免費教育。反觀中國的高考,其實只是中產階級子女從孃胎裡就帶著的一副沉重枷鎖。孩子教育上一切的事情,都要圍著高考分數的指揮棒來轉,根本不管是否合理,甚至於明知不合理還得那麼折騰。現在高考剩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就是說它是目前中國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這是誰在騙誰吶?冷靜地看一看,向上,多少人已經把孩子送出國了,就是為了躲避這個“公平”的高考;向下,本文資料裡分析出來的還有那麼多根本就沒有能夠參加這個“公平”高考的孩子們存在呢。四十年前的好東西,是不是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絆腳石,應該要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