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明時節,如何跟孩子談論生死?
15
回覆列表
  • 1 # 若昕001

    清明節家長難免會遭遇孩子對死亡話題的種種疑問。對於孩子來說,死亡對於他們是似懂非懂的問題。比如,我的寶寶會問我,媽媽什麼是去世了?死了是什麼?對於父母們與孩子如何更好的讓他們理解死亡,真是個難題,但我覺得可以從一些教育的繪本入手,從另一個角度向孩子來解釋一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這個繪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以下的內容是這樣的

    小男孩艾斯本的爺爺變成了幽靈,因為去世前有未完成心願,他只能飄蕩人間。連續四個晚上,艾斯本都和爺爺在一起,他們一同回憶快樂的時光、一起尋找未辦的事情,最終明白:原來爺爺還沒有和艾斯本說再見呢。輕聲告別之後,爺爺安靜地走了,而艾斯本也終於放下對爺爺的牽掛,開始用一顆平常心來懷念爺爺。原來,死是這麼平常,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記憶。

    透過這個故事寶寶會說,去世就是飛上天,去天堂了吧。

  • 2 # 空口袋的幸福

    其實,不止是清明節,才可以談生死!

    第一次,和女兒談生死,是在馬路邊:

    那時候女兒兩歲半,秋天的樹葉落了一地,她問我:“媽媽,為什麼樹葉都變黃了,還落了?”看著一地的樹葉,我說:“多數植物都是春天發芽,夏天繁盛,秋天就枯萎、墜落,冬天這些落葉就化到土裡,滋養著樹木明年春天再發芽!這就是萬物生長的過程。”女兒接著問:“那我們呢?”“你看咱們家,你是小孩,我和爸爸是大人,爺爺奶奶是老人,太太是更老的老人,你會慢慢長大,有一天你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大,我們會像爺爺奶奶一樣老,太太會像太爺爺一樣離開我們,你永遠也見不到了。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輪迴?”女兒窮追不捨:“永遠見不到了,是去哪裡了?”我一直覺得如果孩子問生死這件事,就不要回避,所以我很坦然地告訴她:“就是去世了,死了,再也看不見。”話音落,女兒站在馬路邊就嚎啕大哭起來:“我不要你們老,我不要你們死,我要永遠當小孩,我們永遠在一起!”“好吧,我們是會永遠在一起,我也想永遠年輕!”從那時起,女兒見到落葉總會莫名的傷感,但是,我知道生死這件事情,在她大腦裡已經存下,以後遇見,不會太多驚嚇。

    第二次,和女兒談生死,是她三姨奶生病的時候:

    三姨奶月子裡還照顧過女兒,每次回老家,我們也總是在她三姨奶家過夜,2013年,三姨奶診斷出惡性疾病,醫生說也就半年多的時間,因為家裡事情多,沒太多時間回去看她,就打了很多電話,我們一直知道娃三姨奶很喜歡寶貝,所以就在打電話前告訴女兒,你三姨奶特別喜歡你,你要在電話裡問候三姨奶,因為三姨奶得了重病,你也許再和三姨奶說不了多少話了,所以,趁三姨奶還能和你說話,你多和三姨奶說說話。女兒也很聽話,每次都很禮貌的問候並送上祝願。三姨奶去世後,牛先生回去幫助處理喪事,女兒問爸爸去做什麼。爸爸說:“你三姨奶去世了,爸爸要回去叫靈。”女兒問:“三姨奶去世了是去哪裡了?叫靈是幹什麼?”爸爸說:“三姨奶去天上了,成為了一顆星星,爸爸就是去禱告,讓她順利地到天上當最亮的星星。你以後想三姨奶了,就看看天上的星星。”女兒又眼淚汪汪:“我不要你們當星星,我要你們都活著。”生死,永遠是自然界最正常的輪迴,但是給孩子一個最浪漫的解釋,當她想起親人的時候,內心會少一絲痛苦。

    第三次,和女兒談生死,是看這本《象老爹》的時候:

    記得中學有篇課文叫《十里長街送總理》,我們當時的語文老師宋老師拒絕講這篇課文,她說她講不了,一講就會哭,讓我們看錄影學習,邊說就邊哭了。多年來,我想起那一幕都覺得無法理解,可是當我給孩子讀完《象老爹》以後,我深深地理解她了。

    給孩子讀《象老爹》的時候,我同平時一樣,愉悅地拿著這本書給孩子念,可是念到一半的時候,我的眼眶就溼了,作為一個從不敢徹底釋放自己情緒的媽媽,我不敢讓自己哭起來,甚至眼淚掉下來,我故作平靜的哽咽著唸完,女兒哭了。後來,牛先生給女兒唸完,他跟我說,他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幾度要哭起來,說太感人。是的,《象老爹》就是這樣一本催淚的書,男人、女人、孩子,誰看誰想哭,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看書的同時,想起自己的某個親人,某個朋友,那場景具體得就像我們自己是老鼠妹妹。儘管女兒每次聽這個故事都要哭,但是這本書確是她很長一段時間最愛看的書。

    這本書讓我還想起了前一段時間很火的一個帖子,關於最好的臨終告別的,文章名字忘記了。而《象老爹》則是我目前看到的最適合給孩子看的關於臨終告別的繪本:

    1)活著的時候,好好愛,用力愛! 文中寫的“象老爹常常找不到自己的老花眼鏡,老鼠妹妹就在老花鏡上栓了一根細繩子,把它掛在象老爹的脖子上……”“不過,象老爹的力氣還是很大,他總會在老鼠妹妹遇上危險時幫她一把。他也會帶著老鼠妹妹去一些好玩的地方,高山啊,大湖啊,四處遊玩……”主人公象老爹和老鼠妹妹曾經過得那麼開心、幸福,因為他們總是替對方著想,關心著別人,有任何愛,都應該在生前表達。

    2)當知道自己要離開的時候,告訴親人、朋友 文中象老爹年邁的時候,多次告訴老鼠妹妹關於大象天堂的故事,並說:“我的爸爸、媽媽,都在那邊了,我的哥哥、姐姐和所有的朋友,也都在那邊了。很快,我也要去那邊了,這沒有什麼好傷心的,那邊是大象們最幸福的歸宿。”而我們看到的很多的影視劇總是描述某人得了不治之症,對最愛的人隱瞞真實的情況,直到去世,其實我真覺得這非常殘忍。愛與不愛,來生都不會再見,既然已經知道時日不多,更應該和現世愛的人抓緊最後的時間表達情感和關愛,不然生者日後的遺憾會更多。何況這段彌留之際還能讓生者變得更堅強。文中寫的“不過,現在,老鼠妹妹已經長大,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一個人生活了。雖然想到象老爹要走,她還是很難過,可她知道,在另外一個世界,他的好朋友會感到更快樂。”

    3)幫逝者完成遺願,讓逝者安心逝去 通往大象天堂的橋斷了,象老爹知道,以他笨重的大塊頭,是沒法修好那座橋的,只有老鼠妹妹才能把它修好。老鼠妹妹最開始知道象老爹要去大象天堂,永遠的離開她的時候,她還惶恐、難過,但是後來她變得很堅強,一邊照顧體弱的象老爹,一邊默默的、細心的修好了通往大象天堂的橋。是的,既然生命無法挽回,就讓逝者尊嚴的逝去。

    4)好好活著,快樂生活,才是生者對死者最好的祭奠 “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老鼠妹妹輕輕地對自己說,然後露出了一個淺淺的笑容。配圖上可以看到老鼠妹妹旁邊的樹上站了一隻鳥,那就是老鼠妹妹的新朋友。

    給女兒講《象老爹》的時候,我就是逐字逐句念,沒有新增,沒有分析,我覺得她都應該能領會,即使現在沒有留心,當若干年後,面對同樣的情況,我想她的心裡會有一盞明燈,我只是在讀完全部文字後,告訴女兒一句話: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都好好活著,快樂生活!

    今天,女兒問我:“媽媽,你說為什麼最近天上星星這麼少?”我正在猶豫是該談霧霾,還是該談高樓的建設擋住了星光,女兒自問自答了:“我覺得最近肯定死的人少了,所以天上才會有那麼少的星星,那麼多的月亮!”我摟著女兒笑了。

  • 3 # 首席養生編輯

    近幾年穿越小說和穿越劇興起,讓有些孩子對死亡概念逐漸模糊,甚至有孩子以為生命可以穿越可以重生。在孩子面前忌談死亡,只會讓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死亡,產生錯誤的觀點。據媒體報道,幾年前漳浦縣有兩名12歲的少女跳進池塘結束生命。有個女孩子還留下遺書稱,要穿越到清朝去拍一部電影,讓人赫然。少數青少年覺得這輩子沒有什麼作為,死後可以重新開始,想象空間無限大,家長指導是必須的。而孩子沉迷穿越劇有逃避現實的因素,如果沒有好的情感支援,沒有存在感就很危險。

    別將死亡簡單解釋為“睡著了”

    兒童四歲左右就會慢慢產生死亡概念,如得不到正確引導,很容易產生錯誤認知。不建議對小孩用“他睡著了”,“他去旅遊了”這樣的迴避方式解釋死亡。“死亡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告訴孩子,死是不可逆轉的,是人生規律。

    分階段對孩子進行安撫引導

    第一階段:0- 2歲

    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只有“在和不在”,“有和沒有”的區別,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例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沒有辦法修復,就是死亡。

    第二階段:2- 7歲

    幼兒認為死亡是真實的,生者和死者會分離,有時會對死亡產出神奇的想法,比如會變成天使。孩子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父母需要告知,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對於恐懼,父母要做好安撫,可以跟他們說:“某某人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這讓你很難過。你如果感到不舒服,很傷心,想不想講出來?爸爸媽媽會一直在這裡陪你。”

    第三階段:7- 12歲

    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和成年人一樣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他們會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內外在的原因。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增加,認為死者仍然有生理機能,但死亡是最終的結局。這時候家長應從科學的角度解釋,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第四階段:12歲以上

    青少年把死亡堪稱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且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情,他們會對死亡感到焦慮。所以,若他們遇到困惑,不要試圖主動靠近、給予幫助,更不要企圖去淡化孩子的悲傷。你只需要在那裡,做好準備,能讓他們隨時向你求助。

    國外學校“生命教育課程”怎麼談生死

    英國

    在英國人眼中,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在英國的教育中,要求孩子尊重的物件不僅侷限於家人和朋友,還包括對所有生命都有愛心和責任感。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愛護動物作為切入口,教導孩子珍愛生命是英國幼兒園、小學普遍採取的方式。

    韓國

    “模擬葬禮”韓國有多種叫法,也稱為“入棺體驗”、“臨終體驗”,主要環節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讓參加者透過體驗更加珍愛生命,並以更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從而降低韓國的自殺率。韓國這種關於生死的體驗活動已經開展到了中小學。

    美國

    從20世紀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漸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中小學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學完整的內容,針對這些內容和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開設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課程,並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作為輔助。有許多中小學將死亡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健康教育、社會研究、文學等課程中。

    德國

    近年來,德累斯頓衛生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短壽展。博物館裡展示著兩千多名短壽者的檔案資料,且按名人、普通人分別陳列在玻璃櫃中,每個櫃中都有短壽者的詳細說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這些短壽者的平均年齡不到29歲。短壽展已作為德國聯邦衛生教育機構的專案,每年在各個城市的博物館裡定期舉行。

  • 4 # 宸寶的雜貨鋪

    華人一直都比較忌諱談論生死,似乎這個話題太重,重到我們不知從何說起,孔夫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小時候父母也從沒跟我說過,我是如何出生的。每次一問就是“從河邊撿的”、“從垃圾堆裡撿的”……

    而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即使是現在,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去談論。孩子偶爾提到“死”字,長輩們會連忙說“呸呸呸,童言無忌、童言無忌”。有次兒子說等他長大,爺爺奶奶可能就死了,當時看到奶奶就不高興,於是連忙跟孩子說“爺爺奶奶會長命百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了,最近血壓挺穩定,不想吃藥了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