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故事匯

    有兩方面的原因。

    1,性格使然

    也就是你說的內向,不好意思或者“不敢”主動跟人說話。

    有的孩子從小膽小,見到人顯得慌張無措,臉紅心跳的,哪裡還能張口叫人,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2,家庭的教育所致

    沒禮貌是沒教養的一種表現,跟家長的教育引導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有極大關係。

    一方面家長自身修養都不夠,怎麼可能教育好孩子。一方面家長由於工作或者忙碌其他而疏於對孩子的教導,長此以往,孩子被潛移默化。

  • 2 # 卓媽親子頻道

    每個孩子應該都有這樣一個過程,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特別想表達自己,見到男的就叫叔叔,女的就叫阿姨,也不管認識不認識。但是,再大一點到了3歲左右反而不樂意開口了。這個時候,家長其實不需要給孩子下任何標籤,想讓孩子主動打招呼,自己做好示範。路上遇到熟人了,先打招呼,跟孩子說“叔叔好,奶奶好”,如果孩子主動打招呼了,就對孩子進行鼓勵:“寶貝,我看到你剛才和奶奶打招呼了,奶奶很高興你也很高興吧”!相信透過家長的示範和正確的鼓勵,孩子會越來越懂禮貌的!

  • 3 # 亦啟讀繪本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自帶光環的“社交寶寶”

    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題:我們家孩子在家嘰嘰喳喳,一個人都扮演好幾個角色;但一出家門,馬上就不說話了,有時候見人也不打招呼。不管人家怎麼問,如何說,他都不會說一個字。

    有的人說孩子沒禮貌,有的人說孩子膽小內向,還有的人說孩子沒見過世面,沒有自信,還有些懂預言的人會說:“孩子長大後肯定沒出息。”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情總是覺得無比尷尬啊,有沒有!

    有時候,別人無心的話,聽得多了也就成了真理。於是,認真思考後,內心對娃“外向大方”的期望被喚醒了,漸漸地也覺得自己家孩子不夠外向,慢慢地也認為孩子內向敏感,然後也變著法的想讓孩子成為“人見人愛”的大方娃。

    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真心的為娃叫屈啊!父母為什麼把“我必須完美”的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娃活成我們要想的模樣。這種不合規律的養育,不應該啊!

    親疏有別,你不懂的小孩心理

    有一次,帶孩子去見五六年未見的好朋友,見面後好朋友主動跟娃打招呼,蹲下來試著跟娃聊天。可是娃愣是一個字不說。我試著引導他:“你還記得嗎?上次咱們還跟阿姨影片了,她養了一直黃色的小貓咪。” 娃還是一句話不說,還好都是比較好的朋友,都可以理解。也就不再強求娃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了。晚上回到家,我問孩子:“今天,你怎麼見了媽媽的好朋友不說話呢?”

    孩子用稚嫩的口氣跟我說:“我不認識他,幹嘛要跟他打招呼啊!”

    原來,兩歲後的娃對人際關係有了親疏遠近的認識,對孩子來說,熟悉的人是相對安全的,可以侃侃而談,而對於陌生的人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才可以放心交流。

    慢熱的孩子,也不喜歡主動大招呼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只是有點慢熱,面對人群時會表現的侷促不安甚至很焦慮。“慢熱”只是孩子脾性裡的某一個特徵,對於慢熱的孩子,我們要從心裡“無條件接納”。不管我們對一到新的環境馬上就又蹦又跳的孩子多麼羨慕,不管別人家的孩子是多麼“自帶光環”,我們都要耐心呵護躲在我們身後的娃。

    養娃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虛榮心”每個人都會有,當你帶著娃去一個陌生的環境,見到了陌生的人,我們不要為了面子,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呵護,一定暗合了孩子“內在”發展的規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內在。而且,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父母都知道,就算剛剛出生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脾氣都會不同。有的娃會活潑外向,有見面熟的特質,有的娃則會琢磨很久,才付諸行動。我們沒必要為外向、內省焦慮,尊重就好。

    在世界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生命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東西,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摒棄對“外向大方”的渴望才是正理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故知新”,如何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