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經88514111
-
2 # 寒鯤
《三國演義》的作用
《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度極高,再也沒有另一本通俗歷史小說能夠比肩《三國演義》,所以三國時期的謀士也就獲得了其他任何一個時期謀士都無法獲得的極高曝光度。在大多數人聽戲獲取歷史故事的古代(能識字讀書的知識分子也是少數),經過宋元劇本積累的明清平話小說是明清社會民間聽戲的主要內容。《三國演義》是諸多平話小說中,描寫諸侯、謀士的計謀最多的一部,甚至可以說是以英雄與計謀為核心的一部,所以,三國的謀士從明清時期開始就最為民間所知悉。
在前述因素綜合作用下,《三國演義》因其受眾廣及其權謀題材,而獲得了更多的修改潤色機會,經過宋元代代說書人與劇作家的改編積累,而在明代初年獲得了一次重大飛躍(疑似羅貫中寫作),從此,《三國演義》自身的篇章佈局得到最佳化,更易於傳播,且逐漸被上層士大夫接受,進而對三國謀士知名度的提升,又填一份助力。
謀士從來就不少,只是不知名“治世多能臣,亂世多謀臣”,一個文明社會在其不同時期的精英數量與比例總是大體恆定的,除非這個文明社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否則絕不會出現“某個時期謀士如雲”,其他時期“謀士罕見”的情況。
在治世,謀士數量是一定會少的,那是因為為軍事行動出謀劃策的智力大多轉化到國家治理之上,有一個正常的渠道供這些才智之士發揮智略。
在亂世,謀士數量一定是豐富的,亂世之所以亂,就是地方割據勢力多,地方割據勢力一多,就需要在其幕府之中僱傭謀士,來為府主出謀劃策。
就拿比三國時期還要亂的亂世來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可以視為謀士;楚漢戰爭時期的范增、張良、陳平乃至蒯通都可以視為謀士;兩漢之際的劉秀手下也有不少以關東豪族出身的“謀士”;兩晉南北朝時期,各個將軍府的司馬、長史就是這個時期最廣泛的謀士群體(張賓、王猛、崔浩);隋唐之際,李世民的秦王府、李建成的東宮、李元吉的齊王府,若不是收編了大量以“學士”為名的謀士,哪裡還能攛掇出玄武門之變(裴寂、劉文靜、房杜、魏徵);中晚唐藩鎮割據乃至後來的五代宋初,一個個節度使帳下,也不乏地方豪族或寒門出身的謀士(敬翔)。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的周秦漢唐五代時期的亂世,都不缺謀士,只不過是沒有一部堪比《三國演義》的小說來“宣傳”罷了。
宋元明清史與謀士的消沉宋代加強中央集權,大搞疊床架屋、層層分權、強幹弱枝式的全面集權,再加上擴大化了的科舉制控制人才,繼承並發展宋制的金元明清,就再也沒有出現地方軍政實力派長期割據一方的局面。沒有了地方割據實力派的幕府,就沒有了可以稱作謀士的生存土壤。所以,我們僅僅能從元初帶路黨、元末群雄、靖難之亂、明末張李政權與三藩之亂中,再看到謀士的身影。這一時期的智力之士大多編入強力帝制的官僚網路之中,再不濟也成為地方長官的幕僚師爺。但,即便如此,無論是朝代之交短暫出現的謀士,以及與謀士相彷彿的幕僚師爺,其數量上也絕不可能低於三國謀士,依然不過是沒有一部堪比《三國演義》的小說來“宣傳”罷了。
-
3 # 中行偃
答: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性問題!
我們知道,曹操的用人制度是“唯才是舉”怎麼解釋呢?即: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網羅天下有用之才!可以設想,這是一個多麼人才濟濟的興旺局面,歷史上曹操是“唯才是舉”的典範, 曹操用人“不念舊惡”,比如張繡;“各盡其才”比如任峻;善於在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劉備、關羽。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思賢若渴,為了實現自己的霸業,不拘一格,廣攬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因此,曹魏前期謀士如雲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到了魏文帝曹丕稱帝時,則完全採用吏部尚書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來選拔任用人才。簡單地說:九品中正制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士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無疑大大地限制了人才的選拔和人才發揮作用的條件!因此,後來人才越來越少了。必須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確立對統治者來說,它能夠極大地加強中央集權的地位,對國家的穩定和政權的安定是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網友們:你們是統治者,你們會採取什麼方式來選拔任用人呢?
-
4 # 陳老師的小黑板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正值亂世,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時候,三國爭天下,各自都需要謀士來領兵打仗、發展經濟、提升國力、安撫臣民……………等等,而且那時候各個君侯都廣開言路,任人唯賢,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能夠得到重用,所以會有那麼多聰明的謀士出現。
三國之後的晉已經統一了中國,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選官更多看中的是出身門閥,家族背景。很多有能力想要當官的仕途被阻,上升渠道有限,士族門閥把控選官上升的路。你再有能力也沒有用武之地了,自然會被埋沒。
再者三國後已經一統,帝王將相更多的想的是如何維持統治,而不是征戰、發展國力,碰到個不爭氣的皇帝只會貪圖享樂,不顧百姓生死,這樣讓某些投機者有機可乘,大力發展自己的門閥弟子,這樣有能力的人更加大大被埋沒了。加上大部分有能力的人比較孤傲,恃才傲物,不願卑顏屈膝低三下四,碰到個好的有志向的帝王或許願意三顧茅廬,但更多的是棄之不用,千里馬遇不見伯樂,伯樂找不著千里馬,將是這世間最悲劇的事情………………
-
5 # 或許很瀟灑
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
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
論戰事,鄧艾段谷破姜維,兩人幾番搶地利奪天險,你來我往,戰機的把握戰場的指揮都精彩絕倫。如果姜維不是因為胡濟援軍失期未至,勝負還在未定之天。後來姜維自沓中閃電行軍,急行將近500公里的路途,躲閃鄧艾追兵,晃點諸葛緒,神速馳援劍閣,拒鍾會大軍十餘萬。如果沒有鄧艾兵行險著,越陰平翻景谷,偷襲綿竹,鍾會大軍必然無功而返。
論政爭,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鬥戲。
論謀略,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老烏龜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夏侯玄和嵇康的首級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驚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殺人。
後三國說是亂世,又是三個國家各自偏安一方的治世。說是治世,又是三個國家互相攻伐的亂世。既有治世良才,又有亂世人傑,像春秋又像戰國。
哪怕在政治環境最穩定最和諧的蜀漢,也充斥了荊州人、東州人、益州人、巴氐人、南中人的矛盾,費禕打壓姜維、譙周打壓姜維、董厥打壓姜維、黃皓打壓姜維(這個其實不算),全是這些矛盾的集中體現。對益州人與巴氐人來說,做魏的一州未必壞過獨立一國。後來鄧艾兵臨城下,譙周等人帶頭要求開城投降,也間接說明益州本地人跟漢政府已經離心離德了。
真說人才,比前三國只多不少。唯一少的,是像關羽、劉備、曹操、諸葛亮,這種極其閃耀,在逆境中不停綻放光芒的個人魅力很強的明星。
因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所有人都變成了政治的動物,要更加警覺,更加殘忍,更加狡猾,也就不可愛了。
跟前三國比,後三國更險惡驚悚,也更沉重。政客的故事總是不如英雄的故事好聽,所以羅貫中才把最後的筆墨都傾注在姜維身上了。
別說官渡和赤壁這種史詩級的戰役,一些規模小一些的戰鬥,對人物命運以及天下大勢的影響,似乎都要更加扣人心絃。
當年曹公敗於濮陽,敗於宛城,敗於漢水,哪次弄不好都容易賠光老本。讀起來自然刺激精彩。
又譬如孫權一敗合肥、孫權二敗合肥、孫權三敗合肥,還有孫權四敗合肥……
到了後三國,三家勢力穩定,很少再有那麼顧頭不顧腚,傾巢而出的一錘子買賣。
你帶人來攻,我帶人來守,你算計算計我,我琢磨琢磨你,發現誰也吃不下誰,索性都不打了。帶人縮回家裡去,再憋著等時機。
大夥都學會了靠戰略優勢來影響以後的戰局,到了諸葛恪五敗合肥的時候,甚至學會了聯絡姜維約定騷擾武都。
雖然最後還是被張特羞辱了回去,但總好過孫權一敗合肥時的戰略部署。
當其時周瑜還在江陵和曹仁糾纏,孫權自己不管不顧歡天喜地拉著幾萬人去打合肥,結果被蔣濟嚇唬了一下,就屁滾尿流的跑了。
就連東吳都學會搞戰略了,更別提曹魏和蜀漢了。那倆家的人都多壞呀。
戰爭規模變得穩定,戰鬥模式也變得更加職業化,沒有哪個勢力天天都有關乎存亡的激戰了,也沒有滿世界流竄的皇叔了,曹公帶著全家四處奔襲的盛況更不復得見。
如果前三國是各方諸侯在混亂中的真心話大冒險,後三國就是一場由亂歸治的競技,規則清晰,套路固定,結局一目瞭然。
比套路的武術比賽肯定不如不打出腦漿子不罷休的黑市拳擊好看,對不。
人們學會了考慮成本,資源利用的更加充分,冒險因素越來越少,個人表現的機會也不多了。
說起合肥之戰,人人都知道帶著幾千人狂操孫權數萬大軍的張文遠。卻鮮知帶著三千人守著合肥城,連噁心帶調戲,羞恥play諸葛恪二十萬大軍的張特。
所以後三國出名的都是什麼人呢?在逆境中不斷拼搏的姜伯約;入蜀的鄧艾、鍾會;滅吳功臣羊祜、杜預。他們是後三國少有的幸運兒,得到了最後的大舞臺,獲得了所有人的目光。
而其他如治理南中的霍弋、斬殺禿髮樹機能的馬隆、平交州開三郡的陶璜,這些人偷偷在牽動天下大勢的小角落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出,躲在舞臺後謝幕。
你也許不知道他們,但他們都很出色。
-
6 # melliordaz
只能說平臺打造的好,三國演義這本書給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包括整體的復興漢室,應用都好。所以現在傳頌的多,人物都能信手拈來,都不缺謀士,只不過未必能報上名字,但是那時候卻也是人才輩出是事實,元清也不乏謀士,只不過給他們宣傳,因為不是本族的
回覆列表
【亂世出英雄,飢寒出盜賊】,漢後期奸臣當道致使朝政混亂,災荒連年逼迫四處起義,恰逢魏蜀吳三國鼎立,首先就確立三個王朝,文武百官,前庭後宮相關之人大量湧出,各類人物競相出場一展其姿;有戰爭就有陣前英勇撕殺,後方運籌帷幄,情報爾虞我詐,權力腥風血雨,身懷謀力之人也榮辱登場,所以當大混巨亂之後,一切就會慢慢歸復平靜,到三國後期戰勢勝負已明朗,大陣仗更是少了許多,善謀者也已確立地位,當然各方面人物都會顯得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