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歷史學的知識體系,應該包含兩個層面,一為學理,一為識見。

    先說識見,何謂識見,就是要淵博。歷史不是一個單純的一個學科,他不能用西方近代以來分科之學的方式來理解歷史。比如物理、化學、數學等等。歷史是關於人類既往知識和遺存的總和。可以說,這一刻發生之前的所有事物,都已經成為了歷史。故而歷史是不斷產生的,也在不斷被淘汰,也就是說已經發生的事物是否都可能成為歷史,要看閱讀歷史人的眼光。

    既然既往所有“事”、“物”都是歷史,那麼首先要能認識瞭解古代事物遺存的來龍去脈,要能認識,這就是所謂識見。而識見之廣,謂之博學。古人有以博學為得意處的,若張岱之《夜航船》等等。

    再說學理,何謂學理,就是要深邃。能就識見提出其淵源與理路。這一思維,頗似哲學或歷史邏輯學。古代文獻之中,若《中庸》《近思錄》《傳習錄》之類,皆就人性天命而發論,極其高明。又若《讀通鑑論》《宋論》《日知錄》《廿二史札記》皆就歷史而貫通其淵源,講求因果,考竟得失。此為學理。

    建立系統的歷史知識,無外乎“尊德性,而道問學”。既要博學,又要深刻有體系。故而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過去老先生們有個說法:“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落實到我們的學習當中,就是既要閱讀基本史料,若正史、碑傳、筆記、方誌等,同時也要關注論著,若中西學者的論述,從而獲得一完整切嶄新的認識。

    歷史沿革,宜從一代入手,若漢、唐、宋、明,選取一個時代,窮其本末,則有專門之基地老營,再看其他時代,就有一個基本的參照依據。

  • 2 # 南山陽

    哇噻,這條題目好牛啊。我是業餘的歷史愛好者,本無資格置喙,然見網路開放,言論自由,不妨說幾句漏見。

    一、排除百度式的歷史知識追求。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首先要排除的是,在歷史硬知識方面達到全知程度,象百科全書,人肉性質的度娘這樣的追求。沒必要,也沒可能。歷史知識浩如煙海,不要說別的,完整的把二十四史讀完的史學家,從公開的材料看,在歷史學界也沒幾個人。術有專攻,歷史研究總得要講究深、專,方是行家。

    二、排除完整歷史知識體系存在“不刊無敵”的幻想。歷史的認知,如同對人的認知一樣,一定不會只有一種角度,一種感受,一種意見。歷史知識離不開史識、史志、史實,主觀與客觀,各種混合混雜於書寫者研究者這裡,實是不一而足,越是於心中慼慼的,越有可能有所取捨。難免且正常。所以不要相信什麼攻不破的歷史知識和史實評價。

    我以為,所謂完整,大致做到自洽,材料與態度,能夠做到互相印證,成一家之言就可以了。

    三、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史哲打通關。中國學問最大的一個長處,就是知道人和社會的執行是同一個道理,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用力。因此,從《春秋》開始,史之為史,實要以“哲人”的態度處理之,而記錄的給力,“文”方面的涵養又是基本功夫,文,包括了辭章訓詁等一系列的語文功夫。其實,西方歷史書寫的本質也是一樣的道理,從希羅多德到湯因比,史的書寫的嚴肅嚴謹,要求之高,實是讓人不得不以一生之精力精嚴待之。在很長的時間段內,中國史的書寫是全世界所有文明中最完備最成熟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沒有缺點,以今天如馬克思主義史觀照之,缺陷還蠻大的,但是在現代之前的歷史時期,中國人對史的認識的確是人類最高水平了。因而,如果要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無非兩條途徑,缺一不可:

    1、學習借鑑西方近代以還的著名史家史學派的史識史觀,馬克思主義,蘭克的史學,年鑑學派,結構主義史觀等等。

    2、中國傳統的史學。這裡有歷史學博士、教師已經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指引。鄙人讀史,喜歡史記、漢書,喜歡王夫之、顧炎武、趙翼、章學誠至現代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岑仲勉諸大家,同時也敬服疑古派的很多觀點、立場和結論,例如顧頡剛、楊寬等先生。我以為他們的歷史知識系統是完備的。儘管這並不等於說他們都正確,事實上他們之間的不同意見也是很多的。

    治史如識人,這是我以為歷史知識的一條根本性綱領。

    最後,推薦兩本可以作為系列看的小書,就是汪榮祖教授著的《史學九章》《史傳通說》。前者可作為有些讀史經歷、對歷史有些感覺的青年人,書以專題形式,介紹了歷史書寫如何“傳真”(書寫傳遞歷史的真實資訊),分析了中外二十世紀一些著名的史學家的理論,資訊還是蠻大的。後者《史傳通說》是近淺的半文言文寫來,夾雜西文,如錢鍾書的《管錐篇》《談藝錄》這樣的形式,“尋劉勰史傳舊綜,旁測側探,參證今古中外,隨心賡揚”(作者語),分述評論了史學觀和一些著名的歷史著作的特徵和得失,甚至有深意。我以為二書可拓寬問主的見識,對什麼是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會有更立體的幫助。

    書買了多年,翻看放置,汗染塵沾,有點皮相不雅,原諒。

  • 3 # 閒看秋風999

    歷史知識無非就是"人"和"事";就是了解並熟知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以及這些事對歷史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建立歷史知識體系有一個堪稱經典的範例——史記。

    別誤會,這裡第一不是要你閱讀《史記》;第二也不是要你去背誦《史記》所記載的人和事。因為《史記》是司馬遷所撰寫,而司馬遷記述的人和事到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西漢初年)就打住了。

    這裡以《史記》為例,目的是要歷史愛好者用司馬遷寫《史記》的方法,搭建自己的歷史知識架構——記住並品評歷史上的人和事。

    那麼,《史記》又是怎麼搭建司馬遷的歷史知識架構的呢?

    司馬遷將漢朝以前的歷史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幾個子欄目。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如《高祖本紀》等等。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等。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如《封禪書》等等。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如《留侯世家》等等。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如《刺客列傳》等等。

    怎麼樣?試著搭建自己歷史知識的架構吧!如明朝,幾個皇帝,哪個皇帝喜歡做木匠活兒,發生過哪些大事,有什麼肱骨大臣,什麼宮廷疑案,花邊新聞——一目瞭然。

  • 4 # 亂來設計

    別聽其他人在那裡不負責任地忽悠,第一個回答還算負責,目的在於識見與學理,博聞強識,史為今用。前面說的是世界觀問題,再說說方法論問題:

    方法論(循序漸進,建立興趣;逐步深入,至於痴迷;空空如也,拿得起放得下):

    2.選看。針對性地看人物傳記或朝代史(瞭解一個朝代的人物,事件,逐步深入到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官制、階級矛盾等),如劉邦、朱元璋、其他大帝、明朝歷史、春秋戰國等。(這樣選看不至於會很疲憊)

    3.分類看。比如,中國皇帝史,你會對中國皇帝和朝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把握;宰相太尉史,這群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講謀略的一個群體;起義史,各個朝代是怎麼滅亡的;女性統治史······

    4.專看。可以進入專看境界了,可以從頭到尾梳理看。進入識見境界

    5.研看。研究性地看,分析利弊得失、譭譽忠奸、是非曲直、智慧感悟······,進入學理階段。

    6.應用自如,舉一反三。這個時候,與歷史融為一體,現實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你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原型。

    7.每天看0.5-3個小時,當然,上不封頂

    8.歷史關乎的東西很多,不僅僅是人物、事件、故事……,還關乎智慧、道德、邏輯、倫理、心理……,更關乎哲學、藝術、信仰、道……,所以,讀懂了歷史,就有了讀懂其他類目的基礎。識見與學理,這是核心目的,最終無非追求真理(在中國更多指的是道德真理,區別於西方),史為今用,無所不用其極。學歷史你會發現,你痛恨的太監也會成為你的老師,有時候甚至非常喜歡他們,你痛恨的忤逆奸臣也會交給你很多東西,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無所謂真理,那你已經進入用的最高境界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

  • 5 # 使用者9262327174

    完整的,要求太高了。我說些實際可用的哈,歡迎拍磚。先要把自然地理有相對比較多的知識,然後是生物學的基本知識作為基礎。然後先記住朝代(含年代)的大框架。先國內再國外。再看看科技史,文學史,思想史。都是先理大線條。大線條記住了,並且了比較了。再研讀每一階段的故事,科技,社會,人文等。總之先概論,再細述

  • 6 # 貧孝康

    西方人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中國人說,人類橫看是社會,縱看是歷史。由此可見,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歷史學家窮盡一生也掌握不了其中的九牛一毛,何況常人。所以,一個人希望學歷史對自己有用,就要建立歷史知識體系。雖然不可能百分百的完整、準確,但對一個人判斷現實與未來還是大有好處的。

    首先宣告,我不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甚至讀史也根本不是自己的業餘愛好。今天,我的歷史知識可能還不如一箇中學生多,但腦子中有個大概的歷史知識體系。今天說出來,希望對像我一樣的歷史知識窮人有點參考價值。

    學習歷史,掌握道理比掌握事實更重要,認識真理比認識真象更有用。對於多數人來說,眼中有兩張歷史地圖,心中有幾條歷史曲線,能看得懂想得清就足夠了。人類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人們能夠確定的歷史也不過幾千年。至今人們對人類的起源仍然眾說紛雲,而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又有多少事實真像永遠都無法搞清。所以,認識歷史只能是全貌或概貌。以事實為依據,以思維為工具結構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

    我們多數人都是歷史知識的窮人,只要有兩張歷史地圖足夠。歷史雖然龐雜,但它是沿著一條主線曲曲折折波浪式發展的。有大的波形,有小的波浪。中國的文明史可以把炎皇的傳說作為起點,以周的興盛期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正是周的衰敗才引發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嗚,中華文化迎來了第一個大發展歷史期。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標誌中華文明開始了第二個發展大週期,唐宋是中華文明的第二個高峰,其後發展速度變慢,至到新中國成立。事實上,中華文明一直是向前發展的,先進還是落後是由文明發展的速度快慢造成的。炎黃、始皇、新中國是中華文明的三道分水嶺,中間各是一個大週期。炎黃有天下為公的人文情懷,始皇有天下大同的民族雄心,新中國則更比從前。當然,中華文明的西個大週期還有周期,週期之中還有小週期,但認識歷史必須從宏觀上去認識。只要一個人腦中有一條中華文明發展的曲線圖,就不容易上當受騙,就容易認識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同樣如此,懂幾條其它文明發展的主線就可以了,所謂的歷史知識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

    有人說,學歷史無用。雖然自己歷史知識很少,卻認為學歷史很有用。人類的文明都在歷史中,學歷史怎麼會無用呢?個人認為:文明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思維,思維是智慧能力的源泉。個人認為中華文化、思想、哲學、思維是最接近科學的,只要稍加改動就會威力無窮。對此不想多說,只想拋磚引玉。

    兩幅歷史地圖,幾條歷史主線就可以構成一個人的歷史知識框架。有時間的話,標出若干歷史小點,從文化的角度上認識發展快慢的原因,一個人的歷史知識體系也就有了。

    建立個人的歷史知識體系,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事實與邏輯的統一,西方人說中國近代沒有產生科學是因為中國人不懂邏輯與實驗證明,事實卻不是那回事。中國人老早就知道事實與邏輯要統一,只是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太熱衷於升官發財了。

  • 7 # 一兩足矣

    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看歷史書。讓書上的知識充滿你的腦海,會讓你對歷史會有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能從歷史中學到很多的東西,有句話這樣說,歷史的車是滾滾向前的,這句話當然有它的含義。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各種各樣的大趨勢,是對我們有很大好處的。

    當然娛樂一點的方法也有,就是玩歷史類的遊戲,這個方法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接受,愛娛樂的同時還能夠補充自己的歷史知識,實在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當然還不能忘了要拋棄那些錯誤的歷史,就比如說王者榮耀中的一個人物,竟然將荊軻變成了一個女性,這是對歷史的侮辱,現在將荊軻的名稱改為了阿珂,這還好一點,所以在玩遊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辨是不是事實。

    當然我在這裡推薦的方法就是看歷史書,因為書上的東西都是各個學家們精心研究的,比遊戲要來得靠譜得多,所以如果你想補充你的歷史知識,不妨多看書吧,會對你很有幫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華為哪款手機玩遊戲最好,處理器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