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散木17

    我不是教語文的,我是教英語的。儘管兩門課有很大不同,但還是應該有相同之處。

    我記得過去語文老師講課都是講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在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手法等。不知道現在的老師都是怎麼講語文的。

    但從語言教學的角度講,就算分析中心思想,好像也是老師才能做到,對於學生還是不容易的,因為我的學習不好,所以一遇到分析中心思想我就發懵。

    但到了我給學生講英語課文時,我感覺學生能做到的就是讀懂文章,可能這對語文來說似乎標準太低了。讀懂文章還是問題嗎?但我想說讀懂的標準是什麼。或者說什麼叫讀懂了。

    我告訴學生,讀懂文章不是能翻譯,因為你翻譯的不一定對。有時都不符合邏輯,你會硬譯。讀懂的標準就是你能根據文字的描述在大腦中想象出畫面來,就像你看電影一樣,只是這個電影是你想象出來的。能想出畫面才叫懂了,有了這個基礎,你才能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的寫作手法等等。

    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首先是解決讀懂的問題。

    有了這個基礎。剩下的應該是掌握某些好用的語句,記住一些能用的上的語言材料。語文最終的目的是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基礎就是佔有大量詞彙,沒有詞怎麼寫,怎麼說?所謂的遣詞造句能力首先是肚子裡有詞,有詞才可能調遣他們,什麼也沒有,你調遣什麼?所以,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要求學生積累詞彙。但積累詞彙有不能像現在學英語那樣背生字,詞彙必須放在語境中記憶,這個語境就是文章或課文。

    很多人都要求學生背課文。學生也背了,但還是學不好語文。因為背語文可能比背英語更容易,但和所有的背誦行為一樣。背過的東西總以為自己記得,過後就不看了。但如果學生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所有背過的材料都會忘記。所以,背課文不是上策。我個人的體會是反覆讀課文比背課文效果好得多。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不讀書就不叫學語文。

    凡是語言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前幾天有人問我,說自己想做自媒體,但站在鏡頭前不知道說什麼,他說自己文筆沒問題,但就是口才不好,我想可能就是上學時沒有讀過課文。所以,語文教學也應該是聽說讀寫並重的。

    我是外行,說的不對請行家指教。

  • 2 # 聖瑞山東

    這是個班門弄斧的荅案。外行很難答√。我只說受用一生的初中趙緒謙老師的教學方法,抓住中心思想。當年趙老師是先進個人,優秀教師。我們這批學生都6拾多歲啦。語文。語和文的編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寫,中心是什麼,思的什麼,想的什麼。用幾句話概括出來,讓學生們記在筆記本上,熟讀叢筆繁記。一生受用。謝謝小編。

  • 3 # 林木8544

    各種教改,很多老師說不會教語文了,一篇課文按什麼思路教最好?

    2003年一刀切辭後整整16年沒有接觸教學工作了。這麼多年國家在各領域各行業的改革腳步從未停歇過。面對久別教育領域之改革自然一無所知,但作為一名曾經執教30餘年的現職老農來說,僅就語文教學本身還是有所鄙見的。

    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千改萬改其宗難改。當然,從“教無定法”的認知角度看,所謂的改只不過是在與時俱進的前行中,就施教的方法,手段和藝術上的不斷探索與提高罷了。

    “一篇課文按什麼思路教最好?”,篇頭這一中心句把我們共同探討的目標大大精準了,然而就“思路”,“最好”這靶的和靶心來講還是相當寬泛的兩個概念。人腦是個世界,教師之頭更應該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藝術的大世界,故科學地說,語文教學的“思路”是沒有定格的,那麼也就沒有了“最好”之說,要說好那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過既然介入此題順便就個人以往體驗隔山投其一石。

    語文教學任務(目的)有二:一即讀,二即寫。讀就是教學生讀懂字詞,語句乃全篇。懂就是教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對其完全理解,透徹領會。這是透過課文在學他人,前人的知識;寫就是教學生針對具體課文會寫其字,會造其句,會習(包括被動模仿乃至主動創作)其文。

    而要進一步深化讀與寫的內涵,在讀的方面就涉及到讀的方法,技巧,並能體現出的水平,質量,效果等系列準則;在寫的方面涉及到標準規範,標題恰當,中心明確,立意端正,思路開暢,文理有序,遣詞準確,造句完順,布篇合理,結構完整,表達講究(修辭等),凡諸多基本知識與要求使學生逐漸掌握,運用並熟練,從而完成從教到學再到用的全程教學之目的。

    “思路”服從於目的,“最好”檢驗於效果。並且依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施教原則,理論上,主觀上再好的思路若經不起實踐效果的相應兌現亦算不上好的思路。

    故此而證: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講究藝術。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本身就是一幅不易塑造的高超的藝術品。

  • 4 # 伊水清清蒹葭綠

    返璞歸真是正途。改革勢在必行,改革勢不可擋。但語文無論怎樣改革,都不能偏語文課的本質。不能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慌亂,也不能有“不是東風颳倒西風,就是西風颳倒東風”盲從,更不能有為譁眾取寵而只重花樣偏離語文目標的假改。我們一定要嚴格遵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語文課的各專案標,進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改的只能是落實課程目標的方式方法模式形式,語文教學的核心不能變,學生是語文核心落實的主體不能變,教師是語文核心落實的主導主席不能變。

    落實到一篇課文的教學,要牢記課文無非是例子,透過一篇篇課文來教會學生學習,落實課標要求的各專案標。要用課文去教,而不是去教課文。下面以七年級課文朱自清的《春》為例談談我認為的一篇課文怎麼教?教什麼?

    一、首先是教什麼。篩查課文蘊含的知識點,能力點,情感價值觀切入點,根據學生已有知識能力及課文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按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春》這篇課文蘊含的知識點:生字新詞(音、形、義);寫景性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如何讀懂一篇課文;怎樣描繪景物,怎樣情景交融表情達意;這篇散文的詩樣的語言特點(煉字,疊詞,長短句式,修辭手法);與課文有關的知識連結(詩,文);背誦,積累語言;有關讀的知識(朗讀,默讀,瀏覽等)。能力點: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默讀,感情朗讀,讀懂課文等);口語交際能力,包括聽和說(禮貌,聲音,儀態,分享,交流,評價,賞析,聽態,聽懂,記住,質疑);寫作能力;思維的能力(理思路,觀察,分析,判斷,概括,推理等)。情感態度價值點:朱自清的人品,風骨,文品;課文中蘊含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為文時精益求精的態度。課標要求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注意語文教學特點(價值取向和實踐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放的課堂。據此取捨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1)瞭解作者生平事蹟及為人處事,作品及特點。(2)能夠自主學會生字新詞,能夠賞析課文中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3)培養學生對春的感受能力。(4)誦讀全文後,能夠準確的劃分自然段,並瞭解大意。(5)訓練寫景片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採取多種方法讀課文,讀中理解,讀中欣賞,讀中品味。(2)讓學生質疑,自主提出問題,動腦思考自主探究問題,老師引導同桌小組交流、全班展示,同學、小組、全班、老師評價,表達反饋。在課文學習過程,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結合課文內容,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能夠感悟大自然的美,感受作者朱自清對春的讚美之情,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之情;(2)學習朱自清的風骨精神文品人品。

    二、再談怎麼教。

    根據目標及課標要求設計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

    1、預習,自學生字詞,讀準讀熟課文,感知內容。蒐集詠春詩文。課上交流展示。

    2、學生質疑,提出問題,根據教學目標師生梳理,定出探究內容。

    3、讀課文,圈點批註,以備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5、全班展示,師生互評。

    6、總結收穫,暢所欲言。

    7、作業練習,強化鞏固。

    以上僅供參考。

  • 5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是“語數外+副科”?科學嗎?合理嗎?符合教育成長嗎?現實教育的焦慮、矛盾和高考指揮棒有關嗎?

    大問題只是一個小矛盾!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50、語文100;C數學80、語文80;D生數學50、語文50,誰是優秀的孩子?

    A生優科數學,B生優科語文,C生科目均衡,D生優科未知,而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C生分數高,均衡發展最優秀,科學嗎?強迫A生B生“挖東牆補西牆”,合理嗎?認定D生不優秀,真的嗎?

    論一: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人都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和興趣,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天才高於優科,優科高於均科,均科只能算是個人才。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四: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所以,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均科觀。天才源於天賦,優科源於興趣,均科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當不當“育人為先,選才為後”呢?

    一,高考要不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小學可不可以讓孩子在“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自選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科目作為參考,多一些包容,以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呢?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四,學習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強加給孩子的學習目的都是陷阱,因為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自己!

    五,學習的四重境界:知識之境――課本知識是孩子學習的全部;精神之境――精神誘導孩子進行知識學習;興趣之境――孩子以興趣為中心進行學習;天賦之境――孩子以天賦異稟的引導學習。

    中國孩子無童年,教育當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電話銷售開場白應該怎麼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