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步史書
-
2 # 度度狼gg
閻老西的兵工廠從1926年就開始仿造美式M1921“湯姆遜衝鋒槍”,高峰時月產量達900支,據估計到太原淪陷之前,晉造湯姆遜產量應突破了40000支。這麼大的產量,也必然造成晉綏軍系統內的普遍裝備,不僅步兵可以裝備到班級,二線人員比如炮兵、警衛和後勤部隊也有一定配備,並且這款武器也跟紅軍有所交集。
紅軍第一次正式跟閻錫山的部隊交手,是1936年2月的“紅軍東征”。紅軍主力秘密東渡黃河,在閻老西的地盤上縱橫馳騁,到4月底共征戰晉西北等地兩個多月的時間,除籌款40餘萬元和擴紅7000餘人外,還打垮了晉綏軍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消滅其13000餘人。顯然,在如此重大的勝利中,繳獲一些晉造湯姆遜那簡直是小菜一碟。
閻老西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老蔣,於是陳誠帶著大批中央軍入晉,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則主動西渡黃河撤回了陝北。世事無常,一年多以後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兵犯山西,閻錫山又不得不再次邀請中央軍、八路軍到山西助戰,這回紅軍不用強渡黃河了,而是大大方方受邀而來,閻錫山還得提供糧食彈藥,真是個苦命的娃。
期間為表誠意,閻錫山又贈送給八路軍200挺(支)晉造機槍和衝鋒槍。所以啊,紅軍的中高階指揮員在長征期間可以只知道“花機關”,也就是德造的MP18,但是到了陝北完成東征以後,基本也都是認識“湯姆遜先生”的,那麼也就是說,李雲龍曉得,同級別的丁偉和孔捷一樣有所瞭解。
因此,在楊村戰鬥中,如果日軍山本特工隊使用的真是湯姆遜,然後只有李雲龍能夠判斷出來而孔捷不能,那就是罵人了。不能低估紅軍或者八路軍指揮員對武器的敏感程度,如果日軍用的是晉造湯姆遜,身經百戰的孔捷僅憑槍聲就可以聽出來,畢竟之前曾經跟晉綏軍交過手,而完全不需要李雲龍事後根據什麼彈殼再分析出來。
所以從軍史角度推敲的話,完全就是《亮劍》的主角光環而已,有經驗的基層指揮員,對機槍、步槍和衝鋒槍的動靜,分分鐘就可以區別開來,甚至可以判斷出型號。同樣是八路軍團長,孔捷聽不明白槍聲?你信我也不信。
那麼閻錫山搞出來的湯姆遜有什麼特點呢?最主要的是長度有所增加,M1921原槍長0.85米,其中槍管長0.27米,而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為了增加射程和穩定性,特地將槍管加長至0.395米,差不多是一般衝鋒槍槍管長度的兩倍,所以其有效射程遠超美式湯姆遜,是晉造衝鋒槍最具特點之處。
另外湯姆遜原槍口徑是11.43毫米,發射柯爾特手槍彈,而晉造湯姆遜對外稱口徑為11.25毫米,讓外界以為與原槍11.43毫米口徑不一致,實際上兩者的彈藥是可以通用的。晉造衝鋒槍其實有兩種型別,即前方有小握把型以及無小握把型,但是都採用20發直彈匣供彈,也可以採用50發彈鼓供彈。
《亮劍》劇中山本特工隊實際使用的是美製M3衝鋒槍,也就是被稱為“注油槍”的那玩意,當然是穿越了,雖然跟湯姆遜的口徑是一樣的,但M3是1942年底才正式列裝美軍的,那麼在百團大戰的1940年前後,別說日本人了,就是美軍武器專家連樣槍也都還沒見著,怎麼就裝備小鬼子了?如果說日軍真有什麼特種部隊,也該裝備自己的“百式衝鋒槍”(仿MP18)或者德制的MP38才對。
所以這是亮劍的一個錯誤展示,你只能理解為道具缺乏,只好給鬼子挎上了解放戰爭時期才流行(道具充足啊)的美製M3衝鋒槍,然後也只能將錯就錯,讓李雲龍根據彈殼推斷出來是什麼“美式衝鋒槍”,證明這夥鬼子不一般。但是真的不關閻錫山什麼事,更不關晉造湯姆遜什麼事、
網路上把晉造湯姆遜吹得製作精良和火力強大那都是扯淡,日軍肯定有大量繳獲,但一定不屑批次列裝。其一是日本人的戰術理念不同,其二是一些軍迷盲目高估了民國時期國內兵工廠的槍械製造水平,湯姆遜衝鋒槍結構複雜、工藝要求很高,甚至連鋼材的質量對武器都有很大影響,雖然太原兵工廠在國內還算數得上,然而其產品質量能夠比肩美國自動武器公司?別開玩笑了。
亮劍中最應該裝備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的,那也應該是閻錫山嫡系的楚雲飛部隊,可是你看楚團長衛士班用的是什麼傢伙?一色的司登嘛,這不就全明白了!
-
3 # 不忘初心1998
美國湯姆遜衝鋒槍的命運與德國的毛瑟軍用手槍非常相似,在研發成功後都不受本國軍方待見,沒能成為制式武器。但是它們卻都在遙遠的中國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軍火商開始向中國輸入美國湯姆遜衝鋒槍,但是由於其售價過於昂貴,達到每支209美元,是德國MP38衝鋒槍30美元的7倍之多,因此原廠的湯姆遜衝鋒槍實際的採購量並不多。
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國內兵工廠仿製的熱情,湯姆遜衝鋒槍在山西、廣西、四川等地軍閥的兵工廠中都得到了仿製。其中尤其以閻錫山的山西兵工廠仿製的數量最多、質量最好。
閻錫山之所以選擇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主要是因為山西以山地地形為主,在作戰時交戰雙方的距離基本上在200至300米左右,因此需要一種火力猛烈的單兵武器進行火力壓制。輕機槍體積太大不符合閻錫山的要求,有人就向閻錫山介紹了湯姆遜衝鋒槍。在看了湯姆遜衝鋒槍的演示之後,閻錫山立即拍板對湯姆遜衝鋒槍進行仿製。
但是此時湯姆遜衝鋒槍採用的是100發容量的彈鼓,不僅增大了槍支重量,不利於山地作戰,而且在射擊時穩定性不佳,影響射擊精度。於是晉造湯姆遜衝鋒槍就淘汰了100發的彈鼓,改用20發和50發的直彈匣,雖然持續火力有所減弱,但是卻更加適合山地作戰。
此外,原廠的湯姆遜衝鋒槍射程只有150米左右,無法滿足晉綏軍的需求。太原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就將槍管從267毫米加長至395毫米,這樣射程就一下增加到250米,而且槍支的外觀比例看起來更加協調合理,這也是李雲龍能夠一眼辨識的主要特徵之一。
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的強大,除了持續火力猛、射程遠之外,11.43毫米大口徑帶來的大殺傷力也是一大因素。在這方面,東征的紅軍就曾吃過大虧。當時紅軍少量裝備了口徑7.63毫米的花機關槍,但是在與晉綏軍的作戰中,卻被對手“神秘武器”的火力完全壓制,被擊中的紅軍戰士非死即殘,而被花機關槍擊中的對手,往往還能繼續抵抗。
直到後來在繳獲的晉綏軍武器中才找到這種“神秘武器”,它就是晉造湯姆遜衝鋒槍。
在看到衝鋒槍的強大威力之後,閻錫山命令太原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雖然湯姆遜衝鋒槍的結構比較複雜,但是吃透其技術的太原兵工廠月產量仍能達到900多支,年產量近1萬支,數量相當驚人。
以摳門而聞名的閻老西手上的湯姆遜衝鋒槍多了,有時也會“大方”支援一下友軍:送給石友三500支、韓復渠500支、劉珍年500支、馮玉祥2000支、鄧寶珊200支,但是事後沒有人不罵閻老西老奸巨猾、摳門。原來,這種11.43毫米子彈在其他派系的軍隊中很少使用,只有閻錫山沿用了湯姆遜衝鋒槍11.43毫米的口徑,四川王劉湘在仿製湯姆遜衝鋒槍時就將口徑改為通用的7.63毫米,還加了腳架,雖然穩定性強了,但是殺傷力卻削弱了。
閻錫山在送給這些友軍的湯姆遜衝鋒槍中,每支槍只配了兩三百發子彈,以湯姆遜衝鋒槍理論設計速度每分鐘700發計算,不用半分鐘就突突光了。沒有子彈怎麼辦?要麼不用這些槍,要麼就老老實實回去找閻老西。
抗戰全面爆發之後,由於太原保衛戰失敗後,太原兵工廠大部分裝置被日軍摧毀,導致湯姆遜衝鋒槍的產能急劇下滑。而裝備晉綏軍、八路軍、國軍的那些湯姆遜衝鋒槍,隨著在戰鬥中的不斷消耗,到抗戰中期時,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的數量已經寥寥無幾。1945年後再出現在中國戰場的湯姆遜衝鋒槍大多數是美援的原裝短槍管衝鋒槍。
-
4 # 點三零
閻老西的兵工廠仿造美式M1921“湯姆遜衝鋒槍”,槍管陽線直徑11.17毫米,這是基於這是西方駁殼槍愛好者收集的山西生產的駁殼槍實測得出的,山西兵工廠生產的湯姆遜衝鋒槍能用美國的.45英寸11.43毫米手槍子彈,注意是能用,就和蘇聯7.62手槍子彈能用在7.63毫米駁殼槍一樣,可以用,但是對槍的精度、壽命、安全性會有影響。
回覆列表
湯普森衝鋒上是1910年美國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並由美國陸軍軍械部小武器部隊主任約翰·T·湯普森准將在自己的公司生產的槍械,早期第一批測試型號為M1919,直至M1921以後開始逐漸的量產,並在後來誕生多種版本。
不過沖鋒槍雖然誕生早,但是卻並不受西方待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造價昂貴,湯普森衝鋒槍後來沒有被列入部隊制式裝備,卻在黑市上十分流行。
不過中國卻很早注意到了湯普森衝鋒槍的巨大價值,並於1924年由孫中山引進,裝備大元帥府的鐵甲車隊,後來閻錫山也看到了這種槍具有突出的火力效能,因此拿來開始在太原兵工廠仿製。
太原兵工廠仿製的是M1921型號版本,但是在原有基礎上做出了改進。
其一、改進了槍管長度為了增加射程,晉造湯普森衝鋒槍將原槍0.27米的槍管加長到了0.395米,是一般衝鋒槍的2倍還多,之所以這樣改進,是因為閻錫山在得到湯普森衝鋒槍以後,發現了他射程比較短,而且近距離作戰準確度奇差。
增加槍管長度以後,晉造湯普森衝鋒槍不僅僅射程大大增加,近距離作戰的設計準確度也大大提高。
其二、改變了子彈口徑。閻錫山本著山西人特有的精明,在改進湯普森衝鋒槍的同時,也改進了使用彈藥的口徑,原版的湯普森衝鋒槍使用的是11.43毫米口徑的柯爾特手槍彈,而晉造的湯普森衝鋒槍,使用的是11.25毫米口徑的彈藥。
而且閻錫山在生產成功以後,還將該槍械大量的當做禮物送給其他的軍閥部隊,包括八路軍也曾接受過部分閻錫山的衝鋒槍援助,然而由於彈藥與大多數武器都不通用,因此在使用上受到的侷限非常多。
不過也有證據表明,11.43毫米口徑和11.25毫米口徑的槍彈可以通用。
其三、有無小握把湯普森衝鋒槍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槍管下部有一個小握把,而晉造的衝鋒槍,有的保留了小握把,但是有的則是直接改成了護木。
實際上晉造的武器在使用上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在民國時期,閻錫山曾大量生產仿製國外的武器,包括駁殼槍等、但由於技術不過關,質量非常差。
閻錫山之所以轉送給八路軍,主要原因也是因為1937年太原失陷,大量的武器彈藥在無法及時轉運出,所以才交給八路軍使用,但普遍評價不高,尤其是侷限於敵後的作戰環境,由於槍支保養經常不到位,加上做工粗糙,炸膛情況時有發生,而且侷限於彈藥口徑的問題,當時八路軍手中這些衝鋒槍只能依賴於閻錫山,因為日軍本身也不裝備衝鋒槍,缺少11.43毫米或者11.25毫米口徑的子彈。
不過比較珍貴的就是,在當時普遍環境都不好的情況下,能有這樣一把槍,總好過拿著大刀長矛,按照老李的話來說,能拔儂就是好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