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樸羊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養子女方面,已經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整個社會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如果父母那麼重要,為什麼孟母還要三遷?大家都知道孟母是個偉大的母親,假如父母決定孩子的人格,那麼,就算孟母不搬家,孟子也應該很好才對,為什麼她要一搬再搬呢?而在我們那個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長大以後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格不健全呢?

    美國一位偉大的女士茱蒂.哈里斯發現了這一點,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後寫成了一本書《教養的迷思》,本書的目的只有一個: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朱迪斯·哈里斯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撫養孩子這件事變得容易一些,讓家長的壓力小一點,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觀點: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為了證明她的觀點,哈里斯提供了一些證據來支援她的主張:“(平均而言,)和那些被相同父母撫養長大的雙胞胎一樣,被不同的父母撫養長大的雙胞胎也有著相似的人格特徵;雖然被同樣的父母撫養長大,但是被收養的孩子跟他的兄弟姐妹在性格上卻不相似;移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著父母移民後而非移民前國家的人格特徵。”

    如果你也在為如何教育子女而亞歷山大,不妨翻一翻這本書吧。

  • 2 # Miumiu7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特別是心理影響,但是否決定孩子人格的發展,這值得探討。我個人觀點:孩子的人格發展與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而父母的教養是否起決定性作用,需根據每個孩子具體情況而定,也就是說教養對大多數孩子“完善”人格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並非一定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這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出生時內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天性。人格是什麼?(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人格的特徵主要有四個,它們分別是人格的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由此可見孩子天生的個性基礎上,外界的因素都將組合成最終的人格,所以無論是起不起決定作用,父母都應該幫助孩子良好的完善其的人格。

  • 3 # 星海155286006

    星海柏林Sunny幼兒園:父母思維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現在的父母,大多是在為孩子奮鬥。生孩子之前,賬單上都是自己的東西,生完孩子之後,消費被孩子佔據了一大半。

    1、每年放暑假前,父母們就一籌莫展,假期那麼長,到底該讓孩子做點什麼好。

    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學校能帶給孩子的教育有限,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其實是家庭教育。所以,父母們大多希望盡最大努力,幫孩子增長見聞。

    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有一天,三個工人在搬磚。有個人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說:“我在搬磚。”

    第二個工人說:“我正在做一件每天一百左右的工作。”

    第三個工人卻說:“我正在建造一座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廈。”

    第一個人搬了一輩子磚,第二個人,成了包工頭。第三個人,成了一個優秀的建築師。這就是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徐小平曾經說過,選擇決定命運,而認知決定選擇。所謂認知就是思維方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他能走到哪裡。

    孩子的思維方式從哪裡來?

    有一句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起點。

    2、如今的父母都捨得給孩子花錢,說起讓孩子見世面、長知識,開拓視野,父母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旅行。可一提起帶著孩子去旅行,父母們又很頭大,花錢、花時間,還很麻煩,擔心路上的危險,孩子水土不服,可能到最後,孩子什麼也學不到。

    還有很多父母覺得帶著孩子旅行是一種富人式的炫富。像我們這樣普通人家的父母,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閒錢。可旅行對孩子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一堂家庭教育課。

    生活裡,得不到喜歡的東西就哭鬧的孩子很多,懂得去尋找免費樂趣的人卻很少。這不是自我安慰似的苦中作樂,而是一種擴充套件的思維方式。人生之中,困境重重,但方法永遠比困境多。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你能看到的和別人相差多少。

    3、其實孩子一點都不傻,很多時候,他們都知道該怎麼做,只不過是對父母做出的決定不滿,才成了所謂不聽話的孩子而已。

    生活裡從不缺少讓孩子長見識的機會,而是父母們經常忽略。因為太忙,時間太少,即便是陪在孩子身邊,我們也很少用心投入地去引導,我們只是花了時間,其實很少陪伴。

    所謂見識,除了“見”,更重要的是“識”,而孩子能不能“識”考驗的就是家長的功底。父母的思維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因為一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在一點一滴中慢慢積累起來的。

    4、現在的父母,大多是在為孩子奮鬥。生孩子之前,賬單上都是自己的東西,生完孩子之後,消費被孩子佔據了一大半。一想到孩子將來的需要,好像賺多少錢都不夠。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好的財產絕不是現成的好生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漁便是思維能力。

    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思維方式是有邊界的,他們眼裡的世界很小,思考的方式也大多是線性,他們很容易就會覺得無能為力。

    孩子長見識的關鍵不是花多少錢旅行,上多貴的課程,其實,無論是旅行、讀書、上課,還是日常生活,都只是路徑,真正考驗父母的是點滴生活裡的用心。只有父母深度的陪伴和了解,耐心地引導,才能讓孩子在順境時看見危機,在逆境時看見轉折。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才會越來越順利。

  • 4 # 熊玲心理諮詢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

    我有位來訪者,一位19歲的男生,由他母親陪著來做心理諮詢。母親顯得潑辣、能幹,她催促孩子“快去,好好跟老師談談”。孩子毫無表情,不置可否。著急的母親乾脆把兒子叫到休息室等著,然後她開始對心理老師滔滔不絕:“我兒子患抑鬱症都5年了,吃了不少的藥還是這樣子。他從小膽子就特別小,一點不像他爸。小學6年級時曾被同學用腳把他一根肋骨踹斷,他居然悶著幾天不說,疼得沒辦法,才被我們發現。我氣死了,狠狠罵他沒用的東西……”我詢問了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她似乎有所反省的樣子說道:“也許是我們家長對他太嚴厲了,很少給他自由。他出生以後,我就視他為我的生命一樣細心呵護,生怕他餓了、凍了,生怕他在外面受到一丁點傷害。我教他千萬不要跟別的孩子打架、不要去惹事生非。從上幼兒園到小學3年級,都是我接送他。他的飲食、作息、活動都是很有規律的。10歲以前他非常乖巧、聽話,上初中後突然變得沉靜起來,寡言少語,不愛活動……”

    從母親講述的內容足以讓我們感到:孩子的抑鬱症是她一手“造”出來的。母愛讓孩子在心理發育的關鍵期,經歷的是剝奪體驗或喪失體驗,使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受到了阻礙。

    上面這種案例在許多家庭都可以看到,成人在開始教育孩子時,便教育孩子種種根本不屬於“他的”感覺,比如教兒童要熱情、主動地“喊人”,要兒童守規矩、不要弄髒衣服、不要去有風險的地方。孩子有哭鬧、逆反行為時,通常情況下會聽到“不許哭!”“你咋這麼不聽話?!”“你才多大,脾氣就這麼犟”!如果孩子抱怨學習太煩人,父母多半會教導孩子學習有多麼重要。我們很少看到,父母在孩子鬧彆扭時這樣面對孩子:“孩子,看來你心理有委曲或有怨氣。過來,講給媽媽聽聽”。父母如果這樣做到,孩子的情緒之門便是開啟著的。

    可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的結果經常是消除自發性,用成人的感覺、思想和希望,來代替被教育者的心理行為。而最早使兒童受壓抑的感覺之一是敵意與厭煩。孩子要取悅於大人、獲得更多的愛,或者要避免大人的疏遠、責怪、懲罰等,就意味著順從大人意志做一個乖孩子。開始,兒童是不再表示出他們的感覺,最後,他根本就放棄了這種感覺。兒童跟著成人,慢慢學會了用掩飾自己、抑制不滿等方法來挽救或維護友誼。這樣一來,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感覺而在服從他人的感覺中成長,那麼,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就被停留。這種本能若始終未開發,他就可能是一個精神發育遲滯的人。就像孩子的智力,若是從小就不教他說話、識字,長大後他就是一個白痴。

    精神分析治療家卡倫•霍妮在考察大多數神經症患者的兒童期時發現,這些人的共同特性就是有一種滋生神經症的病態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描述為:由於父母的神經症狀態而不能給孩子真正的關愛;父母的某些行為與態度——如過渡控制和溺愛,造成兒童的挫折、無助與依賴。如果用客體關係心理學與早期依戀理論來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敏感而缺乏自信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客體關係與早期依戀理論指出,人格的組織和建立是內化的結果。內化是一個心理過程。如果兒童早期的客體是壞客體(比如懲罰性或控制性父母),兒童將他環境中壞的規則性互動和特徵,轉化為他內部的規則和特徵。環境中壞的互動和特徵可以理解為卡倫•霍尼考察的兒童病態環境,即由於父母的神經症人格,而對嬰幼兒的各種漠視、恐嚇、過渡保護、過渡限制和懲罰等。這種病態環境的依戀關係,透過內化作用形成了兒童今後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模式——無助、強烈的自我中心和依賴。在任何衝突或風險性情境中,他會自然迴避,不敢表達、不敢正常反擊;在具有吸引力但需要一定能力才能獲得的事務面前,會茫然不知所措。從而逐漸形成迴避矛盾、抑制願望、情緒的極端化等個性特徵。

  • 5 # 妞蜜媽媽聊育兒育己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目前很多父母的焦慮所在,生怕自己做錯點什麼事情,讓孩子的人格發展出現問題,結果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戰戰兢兢的,反倒不知道怎麼做了。那麼我們來看看父母的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一、權威型教養方式,這樣的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子女的行為過於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消極、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質。

    二、 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自由過度,缺乏邊界,那麼孩子就會在人格特質中出現任性、自私、獨立性差、唯我獨尊的,不合群的特質。

    二、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引導。這種教養方式能使得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比如自立、富於合作、自律等特質。

    所以我們需要清楚自己的教養方式,不同的教養方式確實對孩子的人格特徵具有不同的影響,及時調整自己日常的教養行為,把解決問題的眼光放的長遠一些。雖然,父母的教養方式很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要過於焦慮,孩子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還有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比如:生物遺傳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等。我們盡我們的能力做好,沒有完美的父母。偶爾的一次兩次做的不太對的行為不至於對孩子造成心理問題,相反,這些行為還可能是親子關係更親密的時機,也是孩子成長的時機。

  • 6 # 暖心理

    為了回答題主的問題,先分享一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結果。

    人格又稱個性,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通常是由先天的氣質(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和後天的教養兩部分構成的。

    《津多巴普通心理學》把人格視為個體動機、情緒、知覺的獨特模式的“預設設定”,以及為理解自己與世界而習得的圖式(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

    神經科學發現,人格的生理基礎是包括一組大腦模組,每個模組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格是由生物、環境與心理過程合力塑造而,這些因素都紮根於社會文化與發展的背景之中。

    事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無異是有巨大影響的。至於這種影響有多大,很難量化。我們通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研究顯示,12歲以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決定性的。12歲之後,同學、夥伴、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會增加,父母的影響逐步減少,最後穩定在20%左右。

    作為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面,擔心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正常的。幾乎每對父母都有這種焦慮感。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心理健康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我們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會有起起落落,時高時低。每個人的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挫折和失敗,都會有焦慮、抑鬱。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修復力,能幫助我們走出困難。生活中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的人總體上只是少數。我們人類已經進化了幾百萬年,沒有那麼脆弱。在教養過程中,只要我們充分尊重孩子,多換位思考,多和他們交流,孩子都會比較健康的成長起來的。

    總結,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但還有別的因素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家長不必誠惶誠恐,每個孩子都有心理修復力。人格發展是穩定、一致的,僅僅因為教養中的個別事件的改變人格的可能性不大。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 7 # 微微

    會,而且影響很大!

    拿我老公家來做例子。我婆婆特別強勢,不管是嘴上還是實際上,一點都不吃虧,所以教出來三個孩子,特別會講理,說話做事一套套的,這不是褒義詞,是貶義詞。因為她們是那種,有理不饒人,沒理也能賴三分的那種,特別討厭。

    我婆婆特別摳門,勢力。三個孩子也摳門。

    我婆婆特別愛美,護膚品一應俱全,比我的都多,平日沒事就去做頭髮修眉毛,三個孩子都特別愛美,覺得自己天底下最美。迷之自信。

    還有就是,眼高手低,看不上這個那個,往往人家努力掙錢生活的那種人,在她眼裡都是沒用的。自己沒多少錢,還愛指導這個,指導那個,覺得自己特別牛,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還愛挑理,一天到晚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三個孩子人生觀價值觀都特別差,待人接物都很差勁。女兒像潑婦,兒子像事媽,嘮叨又噁心。

    超現實主義的家庭,沒有一點生活情趣可言。一家大小沒有一點興趣愛好,全愛說家長裡短,說到底還是這家不好,那家不好,合起來就是她家最好!

    你說重要不!

  • 8 # 錢志亮工作室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發展階段埃裡克森的人生心理八階段理論,6歲之前有三個階段

    0~1.5歲是信任和懷疑的衝突階段,此時的母乳餵養與親人陪伴非常重要,一定要讓孩子有所依戀、依偎、信賴,建立安全地帶(母親的懷抱),這樣才會信任他人、相信這個世界、建立恰當的安全感,否則對這個社會沒有信任,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持警惕與懷疑,將來很難與這個世界相處。

    1.5~3歲自主與害羞的衝突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四處走動,好奇心的驅使使得他對一切都感興趣,這裡碰碰、那裡試試,總是執著地要“我自己來”,於是除非安全與原則問題,否則請儘量放手,把握好管制的“度”,不要把孩子的好奇心、創造性、探索興趣扼殺在這個年齡段。

    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階段,此時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對孩子的態度極為重要!如果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總是鼓勵的、正面的、積極的、肯定的、鼓勵的、誇讚的、獎賞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我能行、我真棒、我還要參與,於是就會形成主動性,孩子的內心是Sunny的、樂觀的、向上的、奮發的、進取的,將來生活中遇到再多的困難,心底有幸福、生命有質量!

    反之,如果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總是消極的、負面的、否定的、批評的、抱怨的、責備的、羞辱的、甚至讓他捱罵、捱打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我笨蛋、我不行、努力也沒用、大人生氣了都是因為我,於是就會一直生活中內疚與自責之中,孩子的內心是冷漠的、抑鬱的、懊惱的、憂傷的、焦慮的、恐懼的、悲催的,將來父母給他留下再多的財富,他內心沒有快樂,生命沒有質量。

    健康人格的孩子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積極向上人生觀價值觀——一生快樂!

    人的個性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

    1. 態度取向:對事物的評價、好惡和趨避等方面,如誠實或虛偽、謙遜或驕傲等

    2. 意志品質:如勇敢或怯懦、果斷或優柔寡斷等

    3. 情緒特徵:如熱情或冷漠、開朗或抑鬱等

    4. 性格特點:如思維敏捷、深刻、邏輯性強或思維遲緩、淺薄、沒有邏輯性等

    5. 精神面貌:樂觀向上與消極退讓

    6. 氣質型別: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

  • 9 # 積極家庭教育

    首先把"人格"定義確定一下。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情緒,興趣,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在各種環境下都會表現相對穩定。

    其次把父母的教養模式確定一下。通常父母的教養模式分四類 : 權威性,控制型,溺愛型和忽略型。

    控制型父母要求比較嚴,規則多,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會過多被灌輸到父母的價值觀,孩子的個人興趣發展會受到限制,情緒表達比較受限,內心情感世界不夠豐富,行為表現多謹小慎微,獨立性不強。溺愛型父母會給孩子充分釋放個人情緒,興趣和想法的機會,做事的態度會很積極,內心充滿愛,但是由於受到父母的規則比較少,行為上會敢作敢為,不太考慮他人的考慮,比較自我。

    忽略型父母對孩子不管不問,這樣的孩子自主性比較強,但情感方面缺乏愛,行為方面比較獨來獨往,相對來說比較冷漠。

    權威型父母既給足孩子愛又給孩子合理規則和正確價值觀,這樣的孩子情感豐富,興趣廣泛,態度積極,三觀健全,人格方面發展會很健康。

    總之,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很大程度決定孩子人格的發展,建議父母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撫養孩子。

  • 10 # 教師王文雅

    自孩子呱呱墜地,他的基因已定型,無法改變。作為監護人或施教者,儘可能地營造一種“良性”的環境,讓“劣性”的基因無處現身,從而避免一個人成為人格缺陷者。因此,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各種人格缺陷者特定的成長環境,對於施教過程將大有裨益。

    在人格缺陷者的童年經歷中,充斥著被虐待、被忽視、被遺棄或父母離異、吸毒、酗酒、賭博等等負面影響。

    自負型人格缺陷者 :也許有著不一樣的童年經歷,他們過分地被關注甚至溺愛。

    執拗型人格缺陷者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過嚴重的挫傷,他們曾反覆體驗過壓制和羞辱。

    強迫型人格缺陷者:可能有著嚴厲的父母,這些父母對兒童期望值過高,並期望他們延續上輩人未競的事業或未實現的夢想。

    有則笑話講,孩子在日記中寫道“有個雞媽媽,自己不會飛,下個蛋孵出小雞,拼命讓它飛!”

    欲速則不達!

    在人格缺陷者的家庭養育中,要關注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情感,另一個是規則。情感越位和規則離席是人格障礙形成的重要原因。我試著歸納出了四種家庭養育形態。

    一、霸權型:這種型別是低情感高規則,施教者對孩子的要求極其嚴苛,如網路熱炒的“狼爸”“虎媽”型別,對孩子缺少深入的瞭解和真摯的情感呵護。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孩子有可能會偏執,情商令人堪憂。

    二、民主型:這種型別是高情感高規則,施教者既給孩子劃定明確界限,也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昂揚樂觀的心態有助於孩子迎接各種挑戰,抗擊重壓與挫折。

    三、暴躁型:這種型別是低情感低規則,施教者的臉色如六月的天,娃娃的臉一般喜怒無常,對孩子的情感訴求嚴重忽視甚至對其身心進行摧殘,同時也沒有給孩子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

    四、寵愛型:這種型別是高情感低規則,施教者對孩子的物質需求有求必應過度滿足,同時百依百順,導致孩子嚴重的自我中心,自私自訓無法無天。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而在行為準則上存在著漏洞和盲區,這樣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

    用辛勤打拼的錢養育了“巨嬰”、“白眼狼”,悲哀!

    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施教者需要努力營造出民主型家庭。可能是“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或者是有個“足夠好的媽媽”。對一個孩子來說,“足夠好的施教”就是施教者給予孩子的愛和規則,不會過度,也不會缺失。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大人成為大人,愛不缺席,規則不離位。

  • 11 # MC唐銀解說

    你好,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有95%的關係。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一張白紙,做父母的如果給他細心,有個愛的家庭,那麼他將來的性格也會Sunny,有愛心。如果父母從來都沒有教育過他,也不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那麼他長大的時候什麼也不會,也沒有什麼好習慣,也沒有什麼素質,孩子小的時候多單純啊,父母告訴他是啥就是啥。沒有家庭教養的孩子內向偏激,有暴力傾向。我隔壁樓就是有一個男孩,沒有媽媽。爸爸也不怎麼教養他。他現在都九歲了,有些行為還是很招人煩的。他這個招人煩的性格,他自己不知道,因為沒有人告訴他,有的時候來我家,我就告訴他,他現在明白了很多。其實根本不怨那個孩子,而是大人的錯,毀了一個孩子,那個孩子很聰明。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對孩子一生負責任,在我們沒閉眼之前,我們當他的父母都是應該有責任教育孩子。

  • 12 # 德美437

    別人孩子我不知道是怎麼教的,但是我的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從孩子會伸手遞東西給我的那天,不管多大或多少的事只要做了,我就會對他們說謝謝,我打擾到他們看電視或者弄壞孩子的玩具等等我都會主動說對不起。現在孩子大的6歲,小的3歲,他們都非常有禮貌,而且不管在什麼場合都非常有自信。好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13 # 長安月下說

    父母的教養肯定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但對孩子的性格影響不是很大。

    教養一般是指道德文化修養。

    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是禮貌,謙讓,自覺遵守規則,尊老愛幼,不損人利已等等太多了。

    一對有教養的父母,平時對孩子言傳身教,子女肯定也是懂禮數,有一定道德水準的人。成長過程中不會出現太大偏差。

    而一對沒有教養,自私自利,目無禮法的父母,教出的孩子肯定情商不高,脫離父母的翅膀後,社會會無情地教育他。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女子的親戚帶小孩去她家玩,那孩子就是個小霸王,把整潔的屋子作得亂七八糟。女子看不過去就說了孩子幾句,意思就是不要瞎鬧了,家裡被搞得太亂了。這孩子還沒說啥,孩子媽媽立馬站出來來了,沒事的,小孩子嘛,玩是他們的天性,這麼小的孩子懂得什麼啊。

    這個女子雖然氣不過但只能作罷,礙於面子。

    小孩子聽了母親的話,就像得到了皇上的特許,作得更瘋了,竟然趁大人不注意,往家裡的一架鋼琴上澆了幾杯水。

    女子看著心愛的鋼琴被糟蹋,還沒來得及說什麼,那個媽媽又急忙站出來說,不就弄點水嗎?擦乾了就沒事了。

    女子強壓著火沒有爆發,但一直憋著一肚子氣。

    有天,她跟隨家人親戚們去一個星級酒店吃飯,看到一個大廳裡有一架鋼琴。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問那個小孩,還記得你把水澆在小姨的鋼琴上嗎?好玩嗎?

    小孩點點頭。她又指著大廳的鋼琴說,那架鋼琴估計更好玩喔。

    小孩子就拿起可口可樂奔向鋼琴,一股腦澆了下去。

    這個舉動引起了酒店工作人員的注意,立馬制止,並讓孩子叫家長,商討賠償事宜。

    才知道那是一架價值60萬的原裝進口鋼琴,佩卓夫。

    這個故事具體情節記不清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父母沒有教養,教出的孩子也不懂事,將來進入社會必定惹事。

    孩子的性格個人覺得絕大部分是遺傳的,內向還是外向,好動還是好靜,就連小氣還是大方,這應該是基因裡就註定了的。後天影響不大。

    父母的責任並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好,最重要的是教育,培養不出貢獻社會,造福一方的孩子,至少也要不給社會添麻煩。

    類似於陝西神木那個按鍵,少女被逼賣淫,嫖客不滿意,幾個未成年人就把她活活打死,分屍埋了。這些家庭培養的都是些害人的孩子。搶劫,偷盜,逃課,向父母要錢,無惡不作。

    但願這樣疏忽孩子教育的家庭越來越少。人性本惡,每個孩子生下來都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才能明白善惡黑白,是非曲直。

  • 14 # Tina育兒

    是的!

    父母的教養對於孩子的成長有決定意義。

    教養好的父母,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教養自然不會差。古語有:“養不教,父之過!”、也有“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膾炙人口的名言,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育兒之道的精髓,所以說,父母的教養實在是太重要了。當然,父母有教養還要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養,如果有教養的父母,把孩子放在孩子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家裡,自己不教養,也是不妥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所以父母有教養,同時還要時刻的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家長的教養。這樣才能做到最好的效果。

    父母的教養對於孩子的性格也是有決定意義的。我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個人生下來就是壞蛋的!只是在後天的教養中,家長們各不相同,教養方式千差萬別,所以我們看到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父母的好教養體現得方面很多,待人接物有禮貌;不卑不亢;不鄙視比自己差的;不溜鬚比自己好的;做事有分寸和原則;始終與人為善等等這些都是有教養的表現。孩子若有這樣的父母,那麼對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形成是有著極大幫助的。

    舉個例子,我一朋友,她先生性格暴躁,實在算不上是好教養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會發脾氣,孩子很小,可以說是從小看著父母吵架長大的。後來,我朋友經常在孩子上學後跟她先生溝通,遇到問題可以吵,但別當著孩子的面吵。後來,先生再當中孩子面吵架的時候,我朋友不說話,大家知道吵架時兩個人的事兒,只要一方想停止那麼這個架就吵不起來的。慢慢地,兩人吵架少了,我朋友還經常跟孩子講爸爸脾氣確實不好,但是爸爸很愛你!他不會表達情緒,我們讓著他點....孩子也慢慢地開始理解爸爸,並且跟爸爸聊天。父子感情也恢復了平靜。孩子現在很開朗,很樂觀,原來愛發脾氣的性格也變了很多,而且也學會了包容。

    所以,父母的教養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性格都非常重要。那些不好的人,小時候可能沒有好的父母。

  • 15 # 朱扭扭扭

    其實關於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這個問題一直爭議了很久,有人說有影響,有人說影響不大,我的觀點是父母佔主要因素,還有其他外部人和環境的影響。

    一、父母的遺傳基因

    根據科學研究,孩子的性格有40%遺傳因素,例如一下天生相似的行為習慣。

    案例一:我家寶寶從小就會偶爾莫名的煩躁,我們都會很奇怪,因為我懷孕的時候心情特別好,後來發現他爸爸小的時候也有這種現象。

    案例二:表哥家孩子目前3個多月了,從來不會像別人家孩子大哭大鬧,只是餓得時候才會嗯嗯小貓似的哭兩下,後經瞭解,他媽媽的性格就是如此溫和恬靜。

    二、父母的行為習慣

    前提是父母與兒女生活在一起,有得一直跟隨爺爺奶奶在一起長大,那自然是受爺爺奶奶影響比父母佔的比例重。

    關於父母行為習慣的影響有正面和反面影響。

    1、正面影響

    也就是不管父母的行為習慣好與壞,孩子身上通通都有,幾乎一模一樣,孩子是父母的完全複製版本。

    案例一:有個同學,在我看來一直覺著這人偶爾不可理喻,原因是他有一種不成文的思想,就是別人必須幫助我,不幫助我就說人不好,後來瞭解發現,他母親就是這樣的行為習慣。

    案例二:一學姐,性格特向爺們,外表很強勢,但內心情感細膩,後發現,強勢的一面是母親的影子,情感細膩是爸爸的影子。

    2、反面影響

    就是父母的一些行為習慣孩子從小就非常討厭,或者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能明確分別父母行為的正確與否,正確的就學習,錯誤的就告誡自己絕不這樣。

    案例一:有個閨蜜,母親愛好賭錢,她的人生觀裡就是隻要碰到賭的一律拒絕迴避,自己連鬥地主都不玩。

    案例二:一朋友,他爸爸嗜酒如命,經常吵吵鬧鬧,他長大後滴酒不沾,對孩子格外的愛護。

    三、外部環境

    除了家以外的環境都叫外部環境。例如:

    1、學校

    除了家,學校是影響孩子性格的第二重要場所。

    案例一:有個同學,父母從小離異,個人各方面條件也很一般,所以就導致他一度很自卑,後來得到某位老師的發掘,鼓勵他學習音樂,慢慢整個人非常自信,音樂考試還是全市第一名。

    案例二:某個朋友,本身性格開朗、單純,後來大學裡談了個男朋友,男朋友劈腿分手,導致她整個人都變得敏感多疑。

    2、職場

    案例:某學弟,以前單純傻傻呆呆的那種,腦子一根筋轉不過彎,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見到陌生人都低頭,後來工作崗位磨練一年半後,整個人自信大方,口若懸河。

    四、外部人

    1、同學

    案例:某同學,以前學習非常好,性格溫和恬靜,但自從交了一個朋友,就變得嘴裡髒話連篇,逃學打架。

    2、戀人:以上有案例

    3、老師:以上有案例

    4、同事:以上有案例

    總結:孩子成長過程中性格的養成有多方面因素,只能說父母佔的比重大一點,但並不能說完全有父母的教養決定。

  • 16 # 小璐夫人

    當然可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承擔了很重要的角色,孩子的第一句話是家長教的,孩子的第一個有意識的行為也是模仿家長的,所以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性格。

  • 17 # 朝著太陽

    純粹扯淡,如果說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不會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為什麼還要去教養他,教育他呢?

    三字經我們基本上人人都能背,尤其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說的太絕對了一些,我本人是不認可的,我本人不認可這句話只是出於一個相對性的角度來看待的,因為人生下來就需要生存,生存就需要去爭奪資源,在我們人類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對於大自然來說就未必了。

    但是這句話也就它的好處,因為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是處於無意識狀態,純粹性的一張白紙,這個我是認可的。

    從心理發展上來看,孩子在母親肚子當中的時,他們是一體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母親就是孩子,孩子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孩子出生之後,如果沒有母親或者母親的替代者,孩子會一天也活不下去,由此可以理解,這時的孩子是處於無意識狀態,一張白紙,他所做的一切都出於本能。

    在來說說你所說的人格,這個命題有些大,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完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外向與內向,屬於人格的一種,為何會產生外向與內向?

    可以說跟遺傳有一定性的關係,但是更多的是跟他所處的環境,教育等各種因素互動下所形成的。

    我們應該聽說過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某人本身是一個特別開朗,開明的孩子,發生了某一件事情之後,這個孩子從此鬱鬱寡歡,不愛說話,開始內向了起來,由此可見,某些事情的刺激是可以讓人的人格中的性格進行改變的。

    變壞一天,變好三年,為什麼變壞起來如此的快?因為這中間具有人的某些天性使然,如惰性,恐懼,憂慮,抑鬱,當然我所說的這些也可以歸類為人格當中。

    THE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保護自己,是一個人的事嗎?就這方面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