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清義聊家教
-
2 # 王年平
人不為己天咪地滅。
這是古老的俗語,大家都知道。
在舊中國,人確實是這樣,自私自利。人若不為已,天地都不容。
但新中國建立後,在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培育下。徹底推翻了這個老俗語。助人為樂,大公無私的人大批的湧現出來了。
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工農兵都樹有大公無私的榜樣。工人有鐵人王進喜,農民是陳永貴,士兵雷鋒。都是無私心,一心為國,一心為民的人。
所以,在毛澤東時代,在新中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不攻自破,己不適應當今的中國了,已被淘汰出局了。沒人再相信了。
-
3 # 蔣家成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字面意義解釋為: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現在通常為貶義,但中國很多詞彙隨著歷史的變遷寓意有所改變,如車水馬龍現在是一中性詞,而最初確實有貶義的意味,用意形容武氏掌權後的驕奢。
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初或許僅僅是用於警示人們要為“己”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德行。
不過最終,現代還是用於貶義,通常為反派為了自我開脫的臺詞
下面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談談這個問題。
什麼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日常中常見某君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受害者深受苦痛,旁觀者側目以怒,可該君不以為恥,反而言之鑿鑿,神態通神,告訴你“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今如一。這句話在中華民族當中盛傳千年,如果考查它的出處,就不得不談一個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楊朱學說是與儒道墨齊名的顯學,有一句話可以表明它的盛行:“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但它後來之所以被湮沒,主要是因為它的內在品質,此學說的要旨是:“貴生”、“重己”、“全性葆真”。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這個學說的一句名言。
楊朱學說是道家哲學的流派之一,它認為萬事萬物堅持自我是一切秩序的基礎。自然景觀之所以自然有序,都是“為我”的表現。花草樹木拼命地“為我”才成為花草樹木。人是社會的主體,先生存、先保命無可厚非,但這裡我們切忌誤解古人的立意。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一句話在讀音時因為我們把“為”讀成了為了的“為”,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不擇手段是天經地義的,人人不為自己謀福利,天地就不會容你,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正確的讀音應該把“為己”的“為”字讀成修為的“為”。這裡的“為己”是修為自己。人生存在天地間就應該先修為好自己,先生存,活命。例如你必須讓自己吃東西,才能活命。如果你總讓別人吃東西,自己不吃,就不能保身。所以說楊朱學說的“為己”是有底線的,他與名利沒有關係。其實我們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力等等,就是“為己”的最好寫照。
中華數千年來,人們對這句話的曲解影響了人的生活理念。華人的自我一般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進行反思:
1、我們一些人因為自我,就形成這樣的人生理念:一心一意為自己謀取了大利益的人就應該受到羨慕、敬慕和仰慕。
理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在中國農村,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如果一個小孩知道把東西放入自己家中,或者他佔有了東西不給別人,就會得到一片讚揚聲。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其他孩子,那這個孩子被認為是“傻子”。殊不知這種理念違背了天道、地道、和人道。因為這種錯誤理念,使很多人不能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人生的境界很低,最後平庸一生。他們永遠不可能得到老子的大智慧,老子講:“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聖人謙讓不爭,雖然把自己置於眾人之後,結果反而居於眾人之前。雖然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結果反而保全了全身。這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所以能夠成就他個人的利益。這種大智慧我們可以概括為:只有無私才能成就大的自私。
因為人們推崇高度自我和自私的理念,使我們解釋清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走入公共場所,非常關心自己的儀容儀表。如果在公共汽車上,自己的臉上有一點髒,就有很強的羞恥感。用鏡子照照發現後想極速把臉弄乾淨。同樣是在公共汽車上,如果一位年輕人身邊有一位年邁的老翁,全車人發現年輕人不給老者讓座,這時再看年輕人會神態自然,他不會有羞恥感,不怕別人鄙視,因為我們骨子裡有一種理念,人都是為自己,是理所當然的,為自己謀到的利益越多,這個人越有本事。
理念決定行為。如果有了這樣的理念:誰自私自利就是有本事,就是自然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就是不虛偽。那麼一旦出現了一個經常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謀利益的人 ,也就是雷鋒那樣的人,人們會感到詫異、不理解、不正常、不可想象。馮小剛的電影《芳華》裡有一個“雷鋒式”的人物叫劉峰,他經常幫助別人做好事,結果遭到戰友的冷嘲熱諷。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不理解。
很多人之所以高度自我,是因為打破了“為己”的底線。古人的“己”,指的是人的本身。而高度自我的人在拼命爭取本身以外的名和利。
2、因為打破“為己”的底線,瘋狂追逐自我利益,導致許多人對公共空間漠不關心,不投入絲毫情感。
華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做人的理念講忠孝,一生的情感大部就放在這兩方面,具體講就是兩個“庭”,忠是對朝廷,孝是對家庭。
黑格爾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沒有歷史。因為按照他的標準歷史必須是讓社會發展和進步。他認為中國數千年沒有進步,歷朝歷代都是家國天下,一直到清朝,都是誰是皇上,就是誰家天下。正如《詩經》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因為家國天下的理念,華人在日常中對家的概念可以說根植於內心深處。例如:祖國叫母親,人民軍隊叫子弟兵,部隊軍官稱下屬為弟兄,社交中經常與人姐弟相稱,地方官叫父母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人對家的重視程度。
突破了“為己”的底線,華人追求“忠”於皇上,聖旨一下,唯命是從。“孝”於家庭,父母長輩,無上尊敬。對公共空間出現了一種漠視,毫不關心。所以華人是在五倫以內幫助人,五倫以外,不會關注。如果你拿一張地圖在國外的街道上,會有很多陌生人過來問你需要不需要幫助。如果你站在中國的街道上,不會有人問你,因為你與這些人不是親朋好友,不認識。如果在中國有一個陌生人對你很熱情,我們先是詫異而後開始警覺,以防這個人有所圖謀。
由此看來 ,家國理念和“為己”的突破底線,是導致我們對公共空間不投入情感和漠視、不關注的主要原因。
3、突破了“為己”的底線,使我們在極度自我中出現了狂妄、狂躁、舍我取誰的極端情緒,心中沒有了絲毫敬畏。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視覺有三個方向,俯視、平視、和仰視。我們現在俯視的人很多,並且因為俯視有強烈的慾望,為了滿足這種慾望,我們很多人喜歡看一些幼稚可笑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喜歡喜劇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心中沒有了敬畏,所以就沒有了仰視。正如一種說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皇帝,在中國卻出現了億萬個皇帝。人人自大,狂妄,根本無需仰視,但人人渴望別人對自己的仰視。這是“為己”理念膨脹到極致造成的,不會仰視或心中沒有敬畏或狂妄至極的社會亂像表現如下:
1、高度自我,越來越多的人好為人師,這些人一出場就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好像別人都是錯誤的,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正確的。
2、因為突破“為己”底線,心智模式出了問題,瘋狂攻擊成功者,誰紅都不行,自己紅才算罷手。這些人為了攻擊而攻擊,達到吹毛求疵的“高度”。我們說這些人心智模式不好,是因為他們經常盯住別人的錯誤。例如,你出了一本書,他不講你的書理論水平和使用價值,他專門指出你的書中有多少個錯別字。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些人自認為把握了時代的方向,掌握了超前的理念。其實違反了陰陽規律,過於相信自己的智慧,總幻想用智慧戰勝規律。例如,有的人批評于丹,如果說于丹所講內容在學術上有問題,不是不可說,有錯誤是正常的。我們看批評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從不說于丹的成績如何。于丹弘揚儒家思想,提倡社會擔當,用中庸修身之法讓世人達到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自己身心和諧。這種正能量的傳播就是為社會輸送陽氣,社會沒有陽剛之氣,就不可能發展。這好比一個單位,總有積極工作的人,也有混天懶惰的人,單位的正常發展是靠那些積極肯幹的人在支撐著。那些混天的人應該知道感恩,應該知道終日享受的是別人創造的成果。
這些人之所以批評于丹,我們看原因有以下幾點:因為我們文化特點是沒有實證意識,資訊的多元化使我們表達觀點很方便。什麼是實證意識?舉例來說,我們華人如果有一天你聽到某人說王某是個特務,或者說李某這個人如何如何,我們會馬上相信,不會去考證。如果突然出來一個人攻擊馮小剛不會拍電影,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這個人水平肯定高,他拍電影一定比馮導拍得好。再比如,有一個李某攻擊成功者王某,如果我們講實證意識,就應該去考察一下這個李某做了多少成績,為社會發展、為大眾做了多少有意義事情,看看他有沒有資格批評為社會做了很多貢獻的王某。
這裡有一個問題,不是說沒有成績就不可以批評有成績的成功人士,關鍵是看態度。如果一個人很客觀地先說被批評者的優點和成績,再說其缺點,說得很對,自然會心悅誠服。可是有的人一出場就把對方說得體無完膚,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嫉妒,或者藉機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所以我們在看一個人學問和本事大小時,應該看他的氣度和修養,因為“學問深進意氣平。”
3、高度自我造成的另一種現象就是:狂妄至極,不知道自己是誰。《道德經》裡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為自我膨脹到了極點, 一些人終日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自己幾斤幾兩,已渾然不知。
所以出現了:
“我爸是李剛”。
“女子擋住高鐵,不讓準時發車”。
在海關檢查時,一女子咆哮:“我爸是村長”。
有的人批評偉人,歪曲事實,醜化英雄。
惡搞嚴肅音樂《黃河大合唱》等等。
這些現象既讓人痛心,又感到啼笑皆非。這使我想起電影演員姜文說過的一句話:“有的人,把他往太陽下面一曬,發現他什麼也不是。”
《論語》裡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只有心中有了敬畏,才不會打破“為己”底線,才會做到真正的仰視。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他的辦公室的牆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即使身陷溝渠,也仰望星空”。有了仰視,就能糾正狂妄態度,就能盪滌焦躁情緒。
由上述可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立意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只是“為己”的度要把握好,“為己”是修為本身來生存,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的道性和善性修為出來以適應自然社會,不要為自己爭名奪利,如果處處為自己,那就會有悖於自然之勢,會狂妄自大,最後把自己陷入困境和危境,甚至自取毀滅。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觀察周圍的人,一心一意為自己爭取名利的人不管你到什麼層次,不管你人生多麼輝煌,最後有幾個能善終,又有幾個不身敗名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