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止足居士
-
2 # 絡絡媽媽
我是一個碎片看書者,看書時間也不固定,有時候早上做飯的時間,有時候晚上睡覺前,從今年暑假到今天為止看了十幾本書了,而且越看越上癮!
但是我不看一些雞湯的書,看的基本上都是哲學類的書,這些書能帶我很多思考。也會在書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觀點,書是我的知音!書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
-
3 # 沙慄
什麼是碎片化閱讀?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碎片化閱讀指的是以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裡有句話經常被大家提起:“存在即合理”,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事物能夠存在,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那碎片化閱讀之所以能夠在很多網民中越來越流行,也自然是有它的原因的。它很方便,快捷,佔用時間少。
但現在很多人已經越來越習慣這種閱讀方式,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在批判碎片化閱讀,認為它會導致人們缺少思考,無法深度閱讀。
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碎片化閱讀同樣,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廣泛接觸各種事物,能讓我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能夠開闊視野,更多的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實際上傳統的報紙和雜誌期刊讀物也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很久以前在報紙或雜誌上讀到的一則小知識,可能一輩子都記得,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派上了用場。
缺點:太零碎,讀過即忘,腦子裡還是空白。我們只是透過這種方式獲得了一些知識點,讓我們滿足於自己“愛學習”,但這些知識點並不能夠有體系的為我所用。反而讓我們更加焦慮不安。
既然這樣有利有弊,那到底怎麼看待碎片化閱讀,我們是接受還是摒棄呢?
我認為,要學會“聰明的讀”,碎片化閱讀同樣能夠讓我們學以致用。那最佳的碎片化閱讀應該怎麼做呢?
比如下班的公交車上,閱讀一篇文章,有所觸動,那我們可以把觸動我們的句子儲存下來,以便作為將來寫作的素材。
其實,這個碎片化閱讀的話就不限於手機,電子書或者網路,街頭的各種站牌、報紙雜誌的文章、甚至廣告宣傳冊,同樣是碎片化閱讀的最佳材料。
將這些材料收集、積累下來,然後分門別類的整合、則可以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4 # 兩情歡
我就是碎片化閱讀的直接受益者,因為平時要照顧兩個寶寶,還要寫作,所以閱讀的時間很少,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如果放棄了閱讀,那麼總有一天會才思枯竭,什麼都寫不出來的。
我現在基本每週一兩本書,遇到特別喜歡的會反覆精讀。
我讀書的時間全部來自碎片時間,只要有時間,立馬拿出來看一看。因為時間分散又來之不易,所以讀書的時候特別專注,效率反而很高。
總結了下,比較固定的碎片時間主要有三塊。
1.每天六點半起床,讀書半小時。這個時間段,我用手機讀電子書,因為老二到了這個點特別容易醒,需要我躺著陪睡,我就躺在床上看書半小時。七點準時叫醒老大。
2.哄睡時間。老二剛剛九個月,還需要母乳,在他迷迷糊糊還未完全沉睡的時候,我就一邊哄睡一邊看書。每次能有個十來分鐘,一天三次,也能擠出半個小時了。
3.睡前半小時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十點左右了,我堅持十點半上床睡覺,所以這點時間寫作有點短,乾脆用來看書,看紙質書,比較高效。
這麼看起來,似乎我的讀書都在碎片時間完成的,那麼我的大塊時間去哪了?比如孩子睡了後。
大塊時間我要用來寫作,不被打擾,一氣呵成。
-
5 # 蝸蝸七
當下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看是“碎片化”的方式,讓人覺得不完整,不全面,更加不安全,總覺得,一本書,只看幾頁,是不是漏掉了重要的內容,會走入一個誤區呢。
這是大家最不放心的一點。
其實,往往這樣想的人,時間利用率極低,在吸收知識的這條跑道上,要落後。
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
一:知識本來就是碎片化的
最近在聽一些聽書欄目,有一些大咖就會說,在選擇書這一方面,他們會選擇年齡老一些的作者的作品。
因為作者年齡已經很大,在寫書的過程,會毫無保留寫出個人的最深的、對世人最有意義的經驗。
也就是,這樣的書,很少有那些充字數的廢話。
但是,我們一般看的書作者年齡有多老呢?
同時,在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指出“全書最重要的20%,佔有80%的內容。”
也就是一本書中,真正有用的知識點,可能是某幾個章節。只要掌握了這些內容,基本就可以了。
可見,真正的知識點在書中存大的方式,本來也就是碎片化的。
二:只抱著完整閱讀不放手,就是在浪費時間
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有一本書放到自己面前,自己知道這是一本好書,對自己有用;但是,只要拿起來,就是看不下去。
有的時候,因為內容太過專業難懂,有的時候,可能因為頁數太多,書太厚;過了好幾天,也翻不了幾頁。然後,因為這本書卡在這裡,又沒有辦法看別的書,只能慢慢耗著。
這是在幹嘛?這就是在浪費時間啊!
現在大家拼得就是吸取知識的速度;你在這磨蹭的時候,別人可能已經利用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把書中較為重要的知識點摘出來,學會了。
之前看到一個”奧卡姆剃刀理論“,也叫作最簡定律:當面對幾種行動方案或互相矛盾的結論時選擇設定最為簡單的一個。
碎片化閱讀,就是最簡單的一種閱讀方式,找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消化掉,就OK了。
往往,最簡單的,也就是有效的。
-
6 # 甜橙派Gloria
個人對碎片化閱讀有如下幾點看法:1、碎片化閱讀,提高了時間利用率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節奏快,上班族有時候要加班,再除去通勤時間,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能夠用來閱讀的時間可能就更少了。而碎片化閱讀,能夠充分利用小塊的時間,吸收新知識,獲取新資訊,大大提高了時間利用率,值得肯定和推崇。
2、碎片化閱讀只適合淺閱讀淺閱讀是相對於深閱讀來說的,指的是閱讀相對輕鬆、不需要耗費很大腦力的東西,譬如,實用性很強,但也不那麼難懂的職場技能書,輕鬆點的短篇小說,圖文並茂的雜誌、繪本等等。這些讀物比較輕鬆,能緩解緊張情緒,也很容易從中抽離出來。
3、不能完全依賴碎片化閱讀因為碎片化閱讀,讀的東西會斷斷續續,不容易形成整體的印象。邏輯性很強的讀物,或者專業性較強的書籍,在碎片化時間讀的話,不容易沉浸其中,讀的過程時不時被打斷,不利於形成連貫的邏輯和整體的印象,閱讀效果會大打折扣。有些書籍還是需要大塊的時間進行深閱讀,所以說,我們不能完全依賴碎片化閱讀。
-
7 # 悅思益明001
我覺得碎片化閱讀並沒有什麼不好的。關鍵是在看碎片化資訊的時候,我們要掌握一個方法,要有透過碎片資訊,建立系統化知識的意識。
這個怎麼說呢?
一,碎片化的資訊的目的是為了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僅僅是為了瀏覽資訊。比如當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時我覺得這句話講的很好,於是我就把它截圖下來,然後分析一下。
我截圖的這句話其實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種,你對我好,我就一定會對你好的關係。
這中間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的,雖然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未必能夠做得到。這句話說,在我們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要學會溫柔和耐心的來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
這和我平常遇到的情況,其實有點相反的。有的時候,我遇到問題,一般會比較容易生氣。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明白了。其實,不管是夫妻之間的關係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個都需要用心經營的。在經營的過程中,我首先要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要變得暴跳如雷,最起碼在自己生氣的時候,也學著顧及到對方的情緒,而不是隻顧及自己的情緒。
顯然這是在教我們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親情之間的關係。
那麼這則資訊我就可以把他加入到我的人際關係的這個框架當中去做一個小的知識碎片。
2,那麼以後當我到與人際關係,或者是親密關係有關的書籍的時候,我會在這個框架當中檢驗一下自己的想法正不正確。同時檢驗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完整。比如我們透過看相關的書籍瞭解到,人際關係的經營,還包括其他很多方面。那麼我們就可以依據書上所講的內容,把這些內容整理成一個一個的小知識點,然後把它放進我們人際溝通這一個知識框架下。
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關於人際關係的網路圖。在這個體系中,是一個一個的知識碎片,這個碎片又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遇到的各種環境,各種人物以及各種關係。
那我們碰到相應的人,或者是相應的環境,或者是相的關係的時候,就可以啟用我們自己體系當中的相關知識來進行處理。
三。在我們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重新發現問題,然後再重新解決問題,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任何知識都不可能保證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我們的學習也是不會停止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也是這個意思。
這當中我們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碎片化知識。如果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不一定就必須要去讀相關的書籍,我們可以及時搜尋一下相關的知識點,把這個知識點掌握了,再把它補充到我們知識框架當中。我們的知識框架會越來越完整,這也就是碎片化知識帶給我們的優勢。
-
8 # 心婧如水761
問題並不在於閱讀時間是不是碎片。而在於是不是深度閱讀,閱讀的效率到底如何,閱讀的理解程度到底如何。
一、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合理規劃時間和書籍型別
以我個人為例,作為全職工作的人,比較忙,孩子又小,拿整塊的時間來閱讀太奢侈,我能做到的就是碎片時間閱讀。
那麼,如何提升碎片時間閱讀的效率呢?
(一)上下班通勤時間
大約單程各一小時。我會用kindle選擇一些小說或是比較通俗的知識類書籍,這些書籍型別是:
通俗小說。通常情節比較引人入勝,不易被地鐵喧鬧分散注意力。篇章相對獨立的可分割的知識類書籍。各章節相對獨立,可以按1小時規劃閱讀的部分。收集的篇章類素材。平時看到好文章但沒空看,會推送一些文章收藏在有道雲或印象筆記,比較適合通勤時間閱讀。(二)午休和睡前閱讀
午休和孩子入睡後,時間比較完整,我會做一些深度閱讀。一般為:
比較艱深的知識類閱讀。因為難度高,乾貨滿滿,所以需要更深度閱讀。閱讀需要梳理內容的書籍。我寫拆書稿、講書稿和書評,工作也需要閱讀一些內容並整理,會利用這個時段做一些精細閱讀。二、提升閱讀效率:閱讀筆記、思維導圖和輸出倒逼
(一)閱讀筆記
奧野宣之這本書名氣很響,提了很多具體建議:如筆記本選擇、用不同色號標記等。精華部分在“蔥鮪火鍋閱讀方法”,主張同時記錄書籍內容和自己的感受。感覺這種方法有點像豆瓣提供的筆記,你可以夾敘夾議。
整理素材的方法據說渭水徐公的素材課不錯,我沒上,聽社群不少小夥伴推薦,總共50課。
(二)思維導圖
這兩年流行的方式。主要是理順閱讀脈絡,我不是大神,對此沒有發言權,但我喜歡寫文章打邏輯主線。軟體我是安卓手機,就用的思維導圖軟體製作,幕布什麼的也很不錯。
上兩張圖,跟大神沒法比:
上述是我讀杜拉拉昇職記整理的。
這個是閱讀《給中國兒童寫的昆蟲記》整理書評做的思維導圖。
(三)輸出倒逼
可以透過撰寫書評覆盤書中內容來倒逼自己。我覺得主要是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這三點:
對全書主線是否把握。對書籍亮點是否明確。對實踐意義是否領會。以上是我的粗淺想法,你的意見呢?
-
9 # 達利皮
先說我的感受,要系統地學習一門知識,還是應該抽出整塊的時間閱讀,做筆記,做思維導圖,總結要點。
但是我們每天也有很多的碎片時間,上下班的通勤時間,等人的間隙,還有晚上睡覺之前誰還不刷個手機了。這些碎片時間,利用起來總比浪費掉的好。那麼,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呢,我認為,首先是要選擇合適的讀物,其次是要利用好工具,最大化碎片化閱讀的效果。
碎片化閱讀適合讀什麼最好是一些高質量的短文章,能在碎片時間讀完的。
你想想,在地鐵上抱一本小說,翻開看了十幾分鍾,正看得高興呢,到站了,多掃興。又或者剛把情節與上次的銜接起來,等的人就到了,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平時看到喜歡的作者的文章,我一般都會隨手收藏,傳送到自己的有道雲筆記上或者kindle上,碎片時間開啟就看,也省略了篩選內容的過程,本來時間就不長,再這兒找找那兒刷刷,嗯,基本不用看了。
如何最大化碎片化閱讀的效果碎片化閱讀有個問題,就是看到好的內容也沒有辦法做筆記寫感想,如果讀完就不管了,那無疑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碎片化閱讀我一般都是採用電子閱讀方式,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有啟發的段落,我會做標記,事後一定會定期整理自己隨手做的筆記,並把它納入自己的素材庫,為我所用。
就我自己的感受來說,事後的整理歸納非常重要,如果堅持做好了,那每天碎片閱讀也能收穫不少。
-
10 # 數峰無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們閱讀的方式也隨著調整。有時候根本不需要坐在書桌前,拿著一本紙質書,找出來大塊的時間進行閱讀。一部手機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可以在等人等車時翻上兩頁。當然很多時候是我們想有大塊時間而沒有,不得已才在零零碎碎時間裡碎片化閱讀。
閱讀的本質是在可以利用的時間裡,以自己理解的程度去閱讀。因此閱讀有兩個關鍵的指標,第一是時間,第二是理解程度。把握住這兩個衡量標準,那麼你的閱讀,每一份閱讀,都會有收穫,而不是讀得多就好。
所以碎片化閱讀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學習碎片化的內容。
書中介紹的方法都是作者彭小六親身實踐過的,他在兩年時間裡憑藉著對閱讀的熱愛,運用自己創造的洋蔥閱讀法,實現了一個從程式設計師當到青年暢銷書作家的跨越和轉變。
任何閱讀形式首先要明確目的,碎片化閱讀也不例外。碎片化的閱讀的目的:學習如何把各種各樣的碎片化資訊整合起來。
碎片學習的本質是概念學習。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第二是對於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他是不是有足夠的瞭解;第三是看他有沒有系統的方法論;第四是看他有沒有成功的經驗。簡
單來說,一個人聰明與否,就看他擁有多少清晰準確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聯絡。抓住了核心概念,就抓住了絕大部分的問題。
後面兩點是以前兩點為基礎的,所以最根本的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絡。
碎片閱讀不是說讀什麼都行,什麼都讀,而是有目的性的去學。帶著目的和興趣,從一堆東西里面找你想要的。
時間是碎片化的,學習的內容也是碎片化的,對內容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
為什麼我們買了很多課程,看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文章,感覺到學習也很累。原因是我們只知道把輸入端變得越來越多,卻忘記了如何去消化,而只有把這些內容真正消化掉,才會變成輸出,那麼怎麼去消化,這是關鍵的問題。
閱讀實際上是以你為中心的、很自由的一件事。
碎片化閱讀工具。碎片化閱讀的工具有很多,比如有道雲、印象筆記等。具體使用方法網上有很多。
知識體系。我們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學的這些一個一個的概念,都是要用來進行知識生產的,而知識生產的前提,就要把這些概念納入到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我們蓋房子之前,得先知道怎麼蓋房子,才會知道磚頭怎麼用。蓋房子的能力,就是搭建知識體系。我們在碎片化時間裡學到的一個概念,就是蓋房子的一塊塊磚頭。
學習任何東西都會講到知識體系。 比如《洋蔥閱讀法》把閱讀體系分成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等。而享譽全球的閱讀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則把閱讀體系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二者相比,洋蔥閱讀法可操作性更強,更貼近華人當下的閱讀實際,更有時代性。
碎片化閱讀方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提煉、連結和融合。 所謂提煉,就是我們從看到的內容中選擇對自己來說重要有趣有價值的部分,把它提煉出來。
提煉出來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們自身產生聯絡,與我們自己的經驗相關聯,這就是連結。滲透進自己的經驗,生命和精神,這樣才能為我所用。這其實就是葉聖陶先生的《文心》中所說的“觸發”。也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說的,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或者講一個自己相關、或者虛構一個相關的經驗。
經過整合以後,所學到的知識就和自己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我們擁有諸多的概念庫之後,就可以隨意的進行組合,創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碎片化時間。明確自己每天都有哪些碎片化時間可以利用,很多時候用不好是因為不知道。
-
11 # 祥子夏布
碎片化閱讀是我們這個時代必然的產物,我們只有適應接納他,而不應該排斥他。
小時候家長老師鼓勵我們好好學習的時候,總會拿中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的“零頭布”時間法激勵我們努力學習,我們還聽過利用睡前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進行閱讀,一年下來的閱讀量很驚人的故事。由這兩個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只要碎片化時間利用得當,我們就會從碎片化閱讀中收穫很多。
資訊化時代獲取資訊的方式獲得極大的豐富,資訊專注度急速下降
我們處在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處在一個資訊化時代,我們可以很容易的透過各種渠道獲得豐富的資訊。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系統可以幫助我們篩選並匹配到我們最感興趣性的內容,這個時代是不缺乏資訊的時代,卻造成了我們對資訊的選擇,對資訊的專注度也隨著下降。
現代我們碎片化時間越來越多
我們處於一個壓力社會,我們,每天處在焦慮之中,我們沒有長時間的閒情逸致,我們總是很忙,我們總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我們只能利用零碎時間進行放鬆,進行愉悅,進行閱讀。
想要愜意的坐在圖書館,泡一杯咖啡,讀一本喜歡的書已經成為奢望。即使你坐在了圖書館,除非你關了手機,不然誰也不會預知下一秒是否有突然的手機通知讓你去處理,處理完半小時已經過去,想要再次回到之前的讀書狀態已然不可能。
自律讓碎片化時間利用效率更高效
無論是蘇步青零頭布時間利用法還是晚上睡前十分鐘讀書,都需要堅持,需要堅持做一件事。如果我們閱讀一本書,能夠堅持在某個零頭時間一直閱讀,在一段時間堅持之後,你會發現你已經不知不覺的讀完了一本書,能夠在碎片化閱讀中收穫一些東西
計劃讓碎片化時間不在碎片化
在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中,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專注的,相反是很容易走神的,如果能夠將這些容易走神的事情有計劃的安排在碎片化時間中,就會讓碎片化不在碎片化。
花費半個小時翻來覆去的背單詞可能和背十分鐘單詞是一樣的效果。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瞬時記憶是最高效的,之後的記憶效果會越來越低。而背單詞如果能夠放在零碎時間段裡,就可以一直利用記憶力最高的那個階段,實現背誦效率最大化。只要將自己每天的零碎時間梳理一下,將不同的額事情計劃安排到不同階段,就會讓你的時間不在碎片化。
-
12 # 重返本真
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發展的結果,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尤其加劇了碎片化的程度。就像我們吃飯,原來要麼在家自己做,要麼到飯店去排隊,但現在很多人開始選擇外賣,吃飯這個動作形式還是一口一口吃,吃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填飽肚子(也有享受美食的快感),但往往外賣不如自己家裡做的更健康和更營養,長期吃外賣說不定還會產生一些健康問題,只是外賣更方便,節省我們買菜、烹飪和洗碗的負擔。碎片化閱讀也存在這樣類似的問題,方便、靈活、豐富,大量散亂的資訊讓我們深陷其中,淺閱讀自然帶來了淺認識。那種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閱讀,就會變得十分珍貴。當然,這種閱讀形式的變化,在當前社會生活中是有反映和體現的,所謂的佛系青年、槓精的出現,都與碎片化閱讀有著某些必然的聯絡!
-
13 # 重返本真
資訊傳播的載體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紙質書籍受到了網際網路資訊的強烈衝擊。所以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時代特徵,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閱讀方式和內容的變化,對社會和大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資訊交換和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資訊量及其儲存量幾何增長;另一方面,人們在追求短閱讀、淺閱讀和散閱讀,缺乏系統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認知、思維和思考,終將導致人們的膚淺、浮躁和不穩定。所以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比如追求短期利益,戾氣上升,訛詐碰瓷,失信失德,隨波逐流,等等現象,可能與碎片化的網際網路媒體有一定關係,尤其是大量披露的社會新聞,會給人完成某種負面認識!不讀經典大部頭之類,或者不繫統閱讀,就很難深入思考,很難理性判斷,很難安心!
回覆列表
當今社會,節奏比較快,很多人忙於奮鬥,大量的時間用於職場,很難有連續、固定的時間靜下心來閱讀,但又不能完全拋棄閱讀,最好的方式就是“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字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對於閱讀內容來說,沒有連續性的更適合,比如《論語》《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等。這裡我推薦兩套叢書,非常適合隨時隨地翻閱。如能堅持不懈並養成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會體味到“悅讀”帶來的真正快樂!
《閒雅小品》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全20冊。
這套叢書,封面疏朗清通,選文去取謹嚴,工作生活之餘若擇一二美文閱讀,如餐後精巧的點心,怡情養性,通曉古今。讀小品,體味文字間的清閒雅緻,字裡行間的山水花鳥,寫意人生。
《歷代寓言》叢書,中國青年出版社,全8冊。
《歷代寓言》系列叢書由安徽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暉主編,集合了上百位中文等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歷時近十年傾力編纂。從全方位的角度,遵循科學的編纂方法,按朝代先後收錄,共分六卷,分別是先秦卷、漢魏六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和清代卷,共收錄約2600則寓言。每卷以作者為綱,篇章為目,雉以判斷作者的,以篇章為綱:每篇在原文後均配有註釋、今譯、評析三部分內容;此外,每卷還挑選了經典篇目繪製了精美的彩色插圖,整套叢書共配插圖百餘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