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關羽,字雲長,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健將。我們所看到的關羽,無論是影視著作中還是戲曲舞臺上,關羽頭頂上始終佩戴著一頂綠色的帽子。網上有網友各有各的議論,有人說,大概是關羽緊跟時尚潮流,所以搭配的衣物跟旁人就是要不一樣,關羽不僅僅是打仗的能手,而且還是那個的時尚代言人。有的網友還從戰術上進行了分析,說綠色可以矇蔽敵人的雙眼,對自身是一個比較好的保護措施。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何為綠帽子?

    關於綠帽子一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說一對夫婦,丈夫外出做生意時,妻子不耐寂寞,和一個賣布的小販偷情,然後妻子用情夫買的布匹給丈夫 縫製了一頂帽子,以鼓勵丈夫安心做生意,其顏色就是綠色的。於是丈夫就每天戴著這頂帽子外出工作,而妻子繼續在家中與賣布小販偷情。有一天賣布小販在街上看到丈夫佩戴的那頂綠帽子,不由地哈哈大笑。從此綠帽子就用來比喻那些偷情女人的丈夫。

    那麼,關羽頭上的綠帽子是怎麼來的呢?是不是羅貫中隨便提筆一寫?還是歷史上的關羽真的佩戴了這麼一頂綠帽子呢?國學專家給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說以前的綠帽子和現在的綠帽子不是一回事,現在的綠帽子的確是預指出軌女人的丈夫,但在古代,綠色寓意的是“金木水火土”裡面的木,而木寓意著剛直不阿的品格,仁義敢為的品質。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關羽,不管是戲劇舞臺上,還是在電視螢幕上,一定可以看到關羽頭頂上的大綠帽。

    不過對於這一說法的準確性,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答案。也許真的是國學專家這樣的一個說法,也許是因為關羽個人偏好綠色,也許是因為別的什麼。歷史這條長河每一天都在上演著無數謎題,你的今天會成為明天的歷史,而明天的歷史說不定就會構成後天的謎題,這謎題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們只能在謎題尚未揭曉之前,去找尋我們自身的生命真諦。藉由關羽的綠帽子一迷,我們是否可以反思到這樣一個問題:所謂的綠帽子,古時與今時早已不是同一頂,今時與來時也不會是同一頂。我們讀歷史不是要我們以老眼光去看人看事,而是要我們從舊事物中吸取經驗,提煉新思路,從而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演繹我們的歷史。

  • 2 # 博美大觀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至少也看過唐國強、鮑國安那一版的老三國。雖然演義終究是演義,和真實的歷史有很多出入,但有一件事,卻是真實可考的,而且說來非常好笑,那就是,關公的帽子的確是綠色的。

    很多人不禁捧腹,因為在中國特殊的民間忌諱,形容老婆出軌的男人往往叫“王八”或者“戴了綠帽子”,所以不會有任何帽子生產商會去碰這個雷,也不會看到任何一個男人戴綠顏色的帽子出門,然而受萬人崇拜敬仰的關二爺的確是戴了一頂,而且自始至終都沒有摘下這標誌性的綠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關羽戴綠帽子跟他的出身有關係。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是河東解良人。早年因為犯罪曾經逃亡在外。從這個描述當中可以看出,關羽出身非常低的。在古代社會,等級秩序是非常嚴格的。不同身份的人穿的衣服的顏色,使用的器具都是不同的。高階官員可以穿紫色的衣服。中級官員穿的是紅色的衣服。所以過去才有滿門朱紫這一說。至於地位比較低的人,往往穿的是青衣或者是綠衣服。所以關羽戴綠色的帽子是他出身低的一種反映。

    第二,在三國時期,戴綠帽子還沒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個意思。我們今天所謂的戴綠帽子這個詞應該始於元朝,元朝規定,在妓院服雜役的人,穿綠衣服戴綠帽子,以標識身份。

    第三,是和劉備有關。《三國志》中的確有載:關公被困曹營時,曹操見關公身外綠戰袍刀痕累累,汙垢斑斑,十分陳舊單薄,於是吩咐為關公取一件新的來,小吏取一件紅錦戰袍而來,請關公換下,但是關公念及劉備,不忍換下,於是將紅袍穿於內,綠袍穿於外,曹操不悅,不過頓時笑道關將軍不愧天下第一義士也!

    回到小說上來,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只是一武將,若論比武,其實他並沒有最突出,雖有溫酒斬華雄之舉,但從“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排位上看都還沒有進前三。若論智謀,也是平庸之輩,否則不會大意失荊州。但是關二爺之所以被後人推崇並歷代加封,地位堪比孔聖人,主要原因在於“忠義”二字。民間很多習武之人拜關公也並不是拜其勇,而是拜其義。

    關羽千里走單騎護嫂尋兄,又華容道放曹操以報大恩,都是義薄雲天之舉,這是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中“義”的集中體現。單純的唸經說教畢竟不好教導人,拿出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再稍加美化則生動活潑起來,讓人一聽就懂,懂了就容易模仿,更有利於統治者推廣儒學,統治人民

  • 3 # 小森短影片

    現代綠帽子有別的含義,那是萬萬不能戴的,可在古代,古人就沒那麼多講究,戴一戴又有什麼要緊。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綠帽子的由來講起了。

    《笑林廣記》綠帽子故事

    一:綠帽子的由來

    清朝的《笑林廣記》當中有這麼一則笑話:商人經常外出做生意,老婆就跟一個布販子發生了點愉快的關係,經常趁商人外出的功夫打野火,有一天,商人去城外打獵,布販子以為他又出了遠門,商人前腳剛走,布販子後腳就趕到了商人家……

    正打算雲雨雲雨的時候,商人忽然回來,危機過後,老婆就向布販子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和布販子約定:“從今往後,只有看見我丈夫戴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才可以過來。”

    綠帽子就由此而來,笑話的具體年代雖不可知,但從《笑林廣記》的成書年代看,至少在清朝,綠帽子的含義跟現在是一樣的,清朝以前呢?

    宋朝王讜編纂的《唐語林》當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曰:

    李封責罰有罪的吏人,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

    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為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稅賦常先州縣。及去官,竟不棰一人。

    唐朝有個叫李封的縣官,在延陵縣(江蘇常州)任職時,做了這麼一個有趣的規定,下屬但凡有人犯錯,就會讓他戴上綠帽子以示羞辱,結果呢,這個辦法居然比打板子還厲害,到李封任期結束,居然沒有一個人犯錯。

    為什麼?

    要害在於,延陵縣春秋時屬吳國,是吳國王子季扎的封地,那個地方有一個風俗,即“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為恥”,當地人認為,戴綠帽子是一種非常可恥的行為,因此,相互勉勵,都不敢犯錯,李封的手下就這麼好管理了。

    吳人以戴綠帽子為恥,那麼,當時,綠帽子是什麼意思?跟現在一樣,下屬一犯錯,就認為他家中後院失火?

    娼寮從業者

    如果真是這樣,李封的規定就不是懲罰,而是侮辱,而侮辱,對視名節重於生命,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古人來講,帶來的恐怕只有深深的反感和厭惡,而不是相互勸勉。

    而下屬之所以相互勸勉,原因只有一個,戴綠帽子就意味著:與屠沽者同

    也就是說,唐宋時期,青綠色是賤民服飾的顏色,青綠色跟賤民有關,李封的下屬怎麼著也是官,也是吏,有點孔乙己寧死也要穿長衫喝酒的脾氣,如今僅因一點小錯,就跟賤民等同,他們能接受的了嗎?

    也從中可以知道,唐朝的時候,綠帽子就不是什麼好玩意,跟青帽子一樣,屬於下層勞動人民。

    其後發展到元朝,這種觀點又起了點變化,元朝地方官自主修訂的《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中,有這麼一個規定,什麼規定:

    娼寮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

    什麼意思?

    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

    青帽子從所謂的“賤民”完全延伸到下九流,成了娼寮從業人員必備的服飾,到了明朝,朱元璋又進一步,於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下詔說:

    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人服。

    什麼意思

    將綠帽子與青帽子分開,並將綠帽子的職能固定下來。

    綜上,唐宋時期,不管是青帽子還是綠帽子,都與所謂的“賤民”有關,是底層老百姓專享的服飾。到明朝立國不久,才把綠帽子專門分出來,成了某種特定行業人士的職業裝, 到了清朝,便衍生出現代的意思。

    綠帽子的演變大致如此,那麼,這種演變,又跟三國時候的關羽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關羽為什麼戴綠帽子,他又是什麼時候帶上綠帽子的呢?

    關羽(?—220年)中國武聖

    二:關羽的綠帽子

    正史上,關羽只是劉備麾下的一員驍將而已,而且還有點好色,喜歡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妻子杜氏,呂布兵敗之後,關羽曾向曹操請求,娶杜氏為妻,但曹操沒答應,從此,關羽就對曹操有點意見了,這並非胡說,《三國志》當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曰: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講的就是這段故事,從這段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歷史上的關羽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如天神一般,沒有一點缺陷。而天神一樣的關羽,是隋唐以後美化的結果,隋朝大和尚智者將之封為迦藍菩薩,唐朝唐高宗將之拉進武廟,地位與姜子牙等同等等。

    三英戰呂布

    我們熟知的關羽,來自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形象,而經過這種加工的關羽,最早出自元朝的雜劇,因為元朝正是三國戲風行天下的時候,自然就少不了關羽這位三國當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然而奇怪的是,元雜劇之中,關羽的形象並不同統一,元朝《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當中,關羽就比較懦弱,這一回,呂布虎牢關下挑戰,張飛要出馬,可關羽卻攔住他說:

    ……想呂布是一員虎將,威震於虎牢關,搠戟勒馬,聚雄兵十萬,健將八員,天下十八路諸侯,與呂布交鋒,不曾贏得他戟尖點地馬蹄兒倒那。想俺兄弟三個,兵微將寡,斷難拒敵,俺斷然去不得也……

    這還是大家所熟悉的關羽嗎,當然,元雜劇中也有描述關羽英勇的,如《關雲長千里獨行》、《關雲長單刀劈四寇》、《關雲長大破蚩尤》等,這裡的形象就延續了唐宋以來的說法,將之描述成一位忠義雙全,有勇有謀的英雄。

    關羽,三國演義影視劇形象

    從這個層面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元朝,關羽到底是什麼人?還是有爭議的,當然,也因為此時關羽戲劇的興盛,關羽的形象大致成形,模樣上大致與後世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戴的是青色的帽子,即青帽子,而不是綠帽子。

    但為什麼戲劇中,要讓關羽戴青帽子?

    無他,當時,青帽子還是所謂“賤民”的專用,戲劇中讓關羽帶上青帽子,無非表明,關羽跟老百姓一樣,是來自底層的英雄,可以增強觀眾觀賞戲劇的代入感。

    因此,關羽戴青帽子就流傳了下來,直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趣的是,我們熟知的關羽出自《三國演義》,然而,即便《三國演義》當中,為了表示關羽出自底層 ,可以讓他著綠錦袍,但帽子,還是沿用元雜劇的說法,戴的是“青帽子”。

    羅貫中是明朝人,明朝,綠帽子的含義雖然與現代不同,但已經有了特殊的意思,羅貫中再怎麼著,他也不敢給關羽扣這頂帽子。

    關羽的綠帽子

    也就是說,起碼明初,關羽並沒有戴綠帽子,後來為什麼要給他戴上呢?

    說來原因也很搞笑,因為青與綠相近,戲班打扮的時候,覺得綠袍紅臉配綠帽子比配青帽子更好看,從此,關羽就戴上綠帽子了。

    也就是說,關羽戴綠帽子,至少是明朝中後期以後的事兒,至於為什麼要戴,完全是美學需要,誤打誤撞的結果,只可惜這種誤會,怕是永遠也改不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利特的奇幻冒險》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