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彩派軍事
-
2 # 霧雪寒梅
正常呀,這是在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在古代你要是穿的將軍服飾,也容易遭冷箭射擊,誰都知道寧敲金鐘一下不揍撥撓三千,幹掉一個主帥那功勞可大了,現在戰場上不管是狙擊手還是普通士兵幹掉對方一個高階指揮員比你幹掉多個士兵威懾力都大,狙擊手一般都只挑選高價值目標下手,戰場上軍官和士兵的服飾儘可能一樣,但是你要看見一群人像一個敬禮就往他身上招呼準沒錯
-
3 # 東臺市綠之州苗木有限
首先每一個軍事指揮員都有警衛員和通訊員,通訊員正常的是負責指揮員的上傳下達和軍事地圖以及望遠鏡還有其他的日常用品。而警衛員是負責指揮員的生命安全的。各負其責。指揮員自己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打好每一仗,如何讓"自己的兄弟不範錯誤不騷擾老百姓。懂了沒有?
-
4 # 筱白哥哥
這一般都是電視劇的情節,一般還是自己拿的多吧。有些可能需要戰士拿望遠鏡時刻監視著有情況好反應指揮員。
下圖是彭德懷元帥在百團大戰中
-
5 # 小胖尬聊
必須要有派頭,不然怎麼能叫指揮員呢?如果什麼東西都讓指揮員拿,還要警衛員幹什麼啊?
其實說的再透徹一點那就是各盡其職!警衛員的任務,職責說白了就是伺候指揮員的,指揮員的戰場上都需要警衛員來幫忙,照顧甚至是對指揮員的生命要負責!
所以會出現上面所提問的那種情況!
-
6 # 小二哥1217
中國兵法自古就是擒賊先擒王 但在歐洲並不是這樣。由於歐洲近親繁殖 軍官都是貴族 大家親戚套親戚 所以打仗基本就是死雜兵 軍官死亡率不高 而且養成了打不過就投降的優良傳統 所謂優待俘虜的國際公約其實也是這麼來的。一直到線膛槍開始普及 有條件精準狙殺 歐洲軍隊還是規定不可以狙殺軍官。看過美國電影愛國者 當時英軍軍官恨不得打扮成孔雀 結果被不守規矩的美國民兵大量狙殺 法國那位志願軍最後決戰前也是打扮的花枝招展。死了那麼多之後 近現代戰場才注意怎麼保護軍官。抗戰期間國軍還是容易辨別 軍官的服裝比較明顯(但非黃埔系很多高階將領在戰場上就穿士兵的服裝了 既表示官兵一體 又能保命)。共軍那是相當難分辨官兵的 兩大特徵一是公文包 二是望遠鏡 所以被發現這兩樣東西就鐵定優先被抓被殺。日軍最二 軍官人人一把指揮刀 生怕對方看不見 死的多也不奇怪了。
-
7 # 無網不歡1
不過是一家之言而已,八十年代為什麼實行早就取消的軍銜制?就是因為在自衛反擊戰戰場上比較亂,人員傷亡大,大家都一樣服裝,分不清誰是領導,誰是下級,很多新補充的領導不認識下級,下級也不認識領導,指揮不順暢,貽誤戰機,軍隊最重要的就是指揮統一,中央軍委領導總結戰場教訓,看到了問題,才恢復的軍銜制,。難道軍銜制不就是表明誰是領導,誰有指揮權?僅僅好看?已經表明了領導的情況下,還怕一個望遠鏡洩露身份?肯定是有其他原因,才把望遠鏡讓警衛員帶的。
-
8 # benalee
戰場殘酷無情,容不得一絲半點馬虎,更不能擺出派頭。都是戰鬥人員,行為外表不能有明顯區別,尤其是指揮人員。連長有通訊員,營長有警衛員和通訊員,團長有參謀,警衛員通訊員勤務員。不能扎堆,不能有中心站位。在過去目視距離為主作戰的一線戰場尤其要警惕。
-
9 # 二十八歲預備魔法師
有派頭啊,連個望遠鏡都要自己拿還當什麼指揮員。你看神劇裡面,指揮員要手叉腰,做指點江山狀,一隻腳要踩在戰壕上,說話一定要大聲,反正指揮員自帶敵人弱智光環,閃避技能MAX ,還有音樂播放器,當自己這邊有戰友死了以後,戰歌一放,所有戰鬥人員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就是這麼牛皮。
-
10 # 品點歷史
1938年,林彪率115師由晉東北南下,到呂梁地區開闢根據地。由於在此前的戰鬥中115師多次擊敗日軍,繳獲了大量物資,這些物資都被補充到軍隊了。林彪就穿了一件日軍的軍大衣,騎著東洋大馬,來到前線視察。
當時閻錫山的部隊也此佈防,一個晉軍哨兵看到一群人這騎馬往防線這邊走來,以為是日軍來偵查,於是瞄準了為首的那個穿軍大衣的軍官,抬手就是一槍,林彪應聲落馬,子彈從右腋經左側背穿出,傷及肺和脊椎骨。林彪隨後被送往延安治療,但是因傷勢太重,之後又前往蘇聯療養。在蘇聯療養三年,再次回到了延安,雖然槍傷被治好了,但從此留下終生未愈的植物神經紊亂症,並逐漸形成了怕水、怕風、怕光、一緊張就出汗的毛病。
新四軍軍中也發生過這種事,而且是兩個新四軍將領同時被日軍射手一顆子彈殺害。這兩個犧牲的新四軍將領是王澄和鮑志椿,王澄是新四軍崇啟海常備三旅五團團長,鮑志椿是政委。
當時是1944年12月,日軍對蘇北地區實行“清鄉”,主力部隊大都調到外線作戰,王澄和鮑志椿率團部、縣委、行署機關轉移。不料轉移途中行蹤被暴露,日偽軍分三路來圍追堵截。戰鬥中,王澄和鮑志椿一起出來觀察敵情,不料手中望遠鏡被日軍裡面的特等射手發現,判斷出這兩人是新四軍的大官,於是開槍,一槍命中,子彈同時穿過兩個人,王澄和鮑志椿不幸當場犧牲。啟海人民為紀念兩位烈士,將他們犧牲時所在的區、鄉,命名為王鮑區和王鮑鄉。
當然,日軍指揮官也有死於冷槍之下的,不過,下面講的這個,純粹是自己作死的。這個鬼子指揮官的名字叫飯冢國五郎,這傢伙容貌非常兇悍、一臉毛茸茸的鬍鬚,容貌看起來比較猙獰,但是又非常自戀,喜歡出風頭。武漢會戰時期,日本軍隊和中國軍隊在外圍一度形成對峙態勢。為了鼓舞士氣,日本記者來到前線採訪日軍,飯冢國五郎一看這是個露臉的機會啊,於是主動上去要求記者採訪。在照相機的快門聲中,飯冢國五郎不斷變換造型,看上去非常內行。不過記者覺得場景不太好,於是飯冢國五郎主動提議來到對峙前沿拍照,他隨手拿起一個鋼盔戴在頭上,光著膀子拿著指揮刀朝著中國守軍陣地一陣吼叫。
說來也巧,飯冢國五郎戴在頭上的鋼盔,和自己平時戴的不一樣,上面的油漆在太陽底下反光很厲害,一閃一閃的簡直就是活靶子。中國守軍士兵發現,對面日軍陣地有東西在閃光,用望遠鏡觀察時發現,一個日本軍官拿著指揮刀指著中國陣地,又蹦又跳,這簡直就是送人頭啊。
不過,這名士兵手裡的槍是漢陽造,打不了那麼遠,正犯嘀咕說:“老子真想一槍蹦了這小日本”,一旁拿著射程較遠的三八槍的老兵看到了,拿著自己的三八大蓋過來,瞄準飯冢國五郎的頭盔就是一槍,這老鬼子就這樣回了老家。
由此可見,打冷槍在戰場上是非常普遍的,一般是專門針對對方指揮官的,而在同時期的歐洲戰場,打冷槍已經由受過專業訓練計程車兵執行,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狙擊手。
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和德軍都佈置了大量的狙擊手,重點“關注”對方軍中的指揮官,電影《兵臨城下》講的就是雙方狙擊手對決的事。於是,在戰場上就常常出現一個場景,指揮官往往前一秒還在氣勢高昂的指揮戰鬥,後一秒就被突如其來的冷槍帶走了性命。因此,狙擊手是戰場上非常讓人厭惡的角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狙擊手破壞了戰場“和諧”,堂堂正正對決才是真漢子,背後打冷槍算什麼本事。
因此,狙擊手一旦被抓到,下場都會比較慘。根據德國王牌狙擊手約瑟夫·賽普·艾勒伯格回憶,1942年,他隨部隊同蘇軍作戰時,一天夜裡,有個急於表現自己的年輕戰友說要單獨出去“打獵”。所謂“打獵”,就是摸到蘇軍部隊附近放冷槍,給對方製造點麻煩。然而,這名戰友再也沒有歸隊。直到數天後,艾勒伯格的部隊找到了那個年輕狙擊手的屍體,場面慘不忍睹:整個人被揍得沒有一寸完好的面板,身體發紫腫脹得可怕,他的睪丸還被割下,塞進了自己的嘴裡。
面對戰場上無處不在的狙擊手,各國軍隊都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軍官們都被迫脫掉軍官制服藏起勳章,偽裝普通士兵的樣子。不過,有很多榮譽感很強的德軍軍官受不了這樣的行為,他們咬牙切齒地聲稱:“寧可戴著勳章被打死,也不想化裝成小丑。”,頗有直面冷槍的勇氣。
通常來說,為了保護自己,在戰場上指揮員有三件事情是不敢幹的。
第一,佩戴軍銜。二戰時期美軍剛參戰時,由於作戰經驗並不是很豐富,軍官們的軍裝上都佩戴著軍銜,這等於是告訴對方狙擊手,我是軍官快來打我,於是,很多美軍下級軍官被德軍狙擊手狙殺。後來美軍學乖了,在戰場上所有軍官一律不佩戴軍銜,和普通士兵無異。
第二,敬軍禮。不戴軍銜穿士兵的衣服和裝備,這樣從外表上看不出上下級的區別,既然衣服不好認了,那就透過其它特徵來識別指揮官。
敬禮就是一個,由於平時的訓練,見到指揮官難免會不由自主的敬禮,尤其是剛上戰場的新兵,在美軍之中,士兵向指揮官敬禮,也導致了許多指揮官被狙殺。因此,當電影中阿甘向他的長官敬禮時,這一舉動把他長官嚇得不輕。
後來美軍廢除了敬禮,在和日軍作戰時,美軍也同樣很容易辨別日軍指揮官,他們都挎著指揮刀,因此是一打一個準,在二戰時日軍指揮官的損失相當大。
第三,佩戴望遠鏡。在許多戰爭影視劇中,我們常見指揮官一伸手,旁邊計程車兵就把望遠鏡遞來,看著很威風的樣子,卻很少看見指揮官自己戴著望遠鏡,難道就是為了耍威風嗎?
其實不是,望遠鏡這東西,一般只有指揮官才用,這玩意掛在脖子上比軍銜還顯眼,所以指揮官自己肯定不會隨身帶的。就算是警衛員,不用的時候也是將望遠鏡放在公文包裡,用的時候在取出來,如果被狙擊手當做是指揮官給幹掉了,那就太冤了。
-
11 # 真獨簡貴
首先這跟軍官還是戰士身份毫無關係。戰爭中所有士兵都要遵照長官的命令列事,如果指揮官都被擊斃了,他們自然也就喪失了軍心,戰鬥力變的低下。
在抗日戰爭中,游擊隊就會經常偷襲日軍的指揮部,或者暗中偷襲鬼子的軍官,之所以能偷襲成功,是因為軍官和士兵軍裝不一樣。
因此,任何軍隊都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以來戰爭中得出的教訓,在戰爭中射殺敵方指揮人員是有效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的方法,而在歷史上那些等級制度異常森嚴的國家,比如英軍、德軍、日軍都曾經吃過大虧。戴著望遠鏡、指南針、甚至寵物等各種命令工具的軍官實際上是前線一個引人注目的大目標,就像讓狙擊手或精確射擊手的活靶子。無異於告訴對方的狙擊手或者精準射手:向我開槍。
所以指揮員從警衛員手上拿望遠鏡,不是領導派頭,而是專業的表現,事實上警衛員不止一人,指揮員前往前線必須有參謀人員和其他人員陪同,其重要原因就是讓對方不知道哪個才是值得射殺的目標。
-
12 # 歷史知事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首長想要觀察敵情,一伸手,參謀或警衛趕緊遞過來一個望遠鏡。人們不由得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指揮員不自己攜帶望遠鏡,隨時觀察敵情,而是讓手下拿,自己現要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長指揮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作戰指揮工作中,需要帶的器材,除了望遠鏡,可能還有地圖、尺子、指南針、經緯儀以及其他裝置。而作為一支隊伍的指揮員,不管是在前方戰壕裡,還是在指揮所裡,都不可能把所有東西帶在身上。把這些東西帶在身上,不利於指揮員精密思考問題,發揮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腦。
以抗日戰爭中的129師師長劉伯承為例,他一直想要一張山西省的精密地圖,和閻錫山要了好機會閻錫山都推說沒有。直到七亙村戰鬥繳獲到日軍地圖,才時刻把地圖帶在身邊,隨時拿出來看。
其次,首長大都年紀比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親力親為。在軍隊中,大多數的首長都是從基層軍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來的。這些首長,自然知道指揮工作需要做好些什麼工作,還知道指揮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身邊參謀人員,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成為優秀指揮官。所以,首長可能會把觀察敵情、作戰佈置、戰場指揮等工作交給身邊的參謀來做,至於戰場上拿過望遠鏡來,那隻不過是最後確認而已。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已經50多歲,身邊的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都比他小十幾歲。所以不僅身邊的參謀和秘書主動替他分擔工作,就連鄧小平和李達,經常能夠代替劉伯承進行指揮。以至於劉伯承時常抱怨“我不想被當作老人來照顧,我是指揮員!”其實這就是放權和培養副手的好處。
最後,電視劇中,每個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戲份,不能演成獨角戲。電視劇拍攝中,首長身邊一定要帶上幾個人,不管是在指揮作戰還是日常生活,甚至內心思考,都要透過對話等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常常安排這個傳遞望遠鏡動作,其實就是指揮員互相交流的一種方式。
以《亮劍》為例,團長李雲龍從不自己帶望遠鏡,而是讓魏和尚帶著,用的時候再找他要。從效果上來看,團長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裡立刻就有了望遠鏡,這個動作很有派頭,很能體現指揮員和警衛員心意相通的親密關係。
至於有人說帶著望遠鏡容易被對方的狙擊手狙殺,這也許是一個原因。可是問題是,狙擊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揮所,僅僅靠著不帶望遠鏡就能不被狙殺嗎?狙擊手不會帶著照片,或者觀察軍銜軍服嗎?
-
13 # 軍武視界
望遠鏡是便於觀察戰場形勢和敵情的重要裝備之一,不得不承認,它在二戰期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一些特種兵執行特殊任務時,首選依靠的也還是望遠鏡,畢竟,總不能動不動就使用高科技裝備吧。而首長伸手向警衛員拿望遠鏡的情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很常見,這也的確是事實,那麼,首長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為什麼不能隨身攜帶望遠鏡呢?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有4方面原因,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
第一,陣地上有望遠鏡,首長不需要拿二戰時期,戰事頻發,但凡有戰亂的地方,多少都會有望遠鏡。首長在前往陣地的過程中,為方便起見,自然不會攜帶望遠鏡。作為指揮員,首長通常都有警衛員,後者提前準備或者隨身攜帶一些裝備完全在情理之中,首長向其拿望遠鏡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抗日戰爭初期,我軍物資相對缺乏像望遠鏡、高精地圖、指南針、經緯儀這類東西的確比較少。因此,凡有繳獲,大都由專人保管,一些低階軍官的警衛員甚至沒有望遠鏡。就算是首長,他也不能獨佔稀缺的望遠鏡。
第三,個別軍官愛逞英雄像《亮劍》中李雲龍那樣的軍官在我軍當中曾經大量存在,他們作為一線指戰員,一般都敢打敢衝。但也正是這種人比較血氣方剛。李雲龍衝到陣地上,必定是一嗓子“和尚,把望遠鏡給老子拿過來”。
第四,首長向警衛員拿望遠鏡有助於在戰場上保護自己高階軍官是一支部隊的領頭羊,他們在軍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實際交戰中,敵方一旦發現貌似對方高階軍官的人,必然會想法設法對其動手。抗日戰爭期間,如果有人敢揹著公文包在日軍面前晃絕對會被盯上,就連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之所以被炮轟都有死前拿望遠鏡觀察態勢的原因。這種情況下,作為高階軍官,首長還是儘量不要自己拿望遠鏡了。
結論:首長有自己的使命,向警衛員拿望遠鏡不算什麼事實上,高級別的首長往往負責坐鎮中軍,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事與他無關,首長需要做的是,在後方仔細觀察和分析敵我態勢,進而把握全域性。基於此,首長沒有身處一線戰場,他也沒必要跟普通士兵一樣攜帶滿身單兵裝備,向警衛員拿個望遠鏡再正常不過了。------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
14 # 兵武堂
這並不是因為指揮員有領導架子,偷懶不願意掛。而是佩戴望遠鏡是明顯的指揮人員標誌,在前線戰爭上很容易成為對方的射擊目標,世界上各個國家軍隊都在這個問題上吃過大虧,所以指揮員在戰鬥中是不會自己掛望遠鏡的。不僅如此也不會拿其它諸如指南針這樣的工具,通通由其他人員攜帶,而且指揮員周圍必須有相關人員陪同,也是讓敵方不能快速判斷出真正的指揮人員。
詳細分析請看後文
歷史上很多軍隊中都有一套森嚴的等級,比如英軍、德軍和日軍都是如此,這些國家的軍官都有著明顯不同於士兵的軍服,佩劍甚至是配槍,所以在前線中很容易成為高價值的目標被敵方射殺。
在現代戰爭中,尤其是上萬人的大規模戰鬥中,基層指揮人員非常重要,傳達高層指揮官的命令,具體的戰術安排,指揮基層單位進攻和防守,總之一線的指揮人員素質高低往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如果能夠射殺這些軍官,則可以有效的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遲緩對方的進攻或者防守動作,如果能射殺高級別指揮能力,甚至可以直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走向。
比如一戰時期,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初次投入步兵部隊,而在英軍中由於士兵和軍官是完全不一樣的穿著,在戰場上德軍機槍手和精準射手尤其喜歡射殺英軍的軍官,可以迅速打散對方的基層指揮體系,阻止對方的進攻,讓英華人吃了不少虧。
抗戰期間,日軍也曾經飽受此苦,由於日軍的等級異常森嚴,列兵、軍曹、尉官、佐官的衣著裝束、佩劍都不一樣,並且有嚴格的規定,而游擊隊中有經驗的指揮官一般都會指揮槍法好的戰士優先射殺有地位的日軍,這就使得軍曹和低階軍官的死傷特別嚴重。
根據日本二戰時軍部的報告,在1943年以後由於軍官大量傷亡,特別是軍曹和尉官的傷亡,新補充的軍官士官又難以壓住那些老兵油子,再加上對付游擊戰的特殊作戰環境,於是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野戰聯隊治安軍化,日軍在中國駐屯軍的戰鬥力水平直線下滑。往往7-8個日本兵蹲在碉堡內就任由游擊隊活動。
這種射殺軍官玩法後來由我軍傳給越軍,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也是吃了大虧,對於越南狙擊手美華人可謂是防不勝防,尤其是在叢林地帶非常容易被埋伏,甚至出現過有新兵蛋子不懂事,看到軍官直接敬禮,下一刻軍官就被對方射殺的事件,因此美軍的作戰條例中甚至有嚴格的規定,指揮官不得攜帶明顯的標識。別說是望遠鏡了,在裝束、行為、武器等方面都不能暴露自己前線指揮人員的身份。
所以在真正的戰爭中,指揮人員是不能輕易地暴露自己的,縱觀我軍的歷次戰爭中,軍官在一線指揮戰鬥中都不會去佩戴軍銜和肩章,官兵相同,這就極大的保證了作戰指揮人員的安全。
-
15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著個問需要分時間段,影視作品中的確是有這樣的情節,於是人們就習慣性的憑想象對戰場環境下的戰鬥環境進行分析。應該說這個鏡頭只出現在我們這裡,二戰時期,蘇聯,德軍,美軍其實並沒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確定一下個軍事常識,所有的作戰並不是一個部隊無論官大官小都堆在一線陣地,或者是去衝鋒,而是梯次配置,一線部隊都是基層指揮員,即便是身處一線指揮員的安全性還是高於士兵,二戰時期西方國家的指揮員連級有望遠鏡,用望遠鏡觀察並非就比不觀察的更容易暴露目標,沒人會站著身子去觀察,手拿望遠鏡歡察和拿槍瞄準比,望遠鏡要安全的多。狙擊手的確厲害,然而二戰時期的狙擊手都是戰爭身處激烈戰場以外,衝鋒隊伍中沒他們的身影,激烈對抗的陣地上也不是他的該待的地方,我們光知道狙擊手打冷槍,卻不知道打冷槍除了狙殺還有一個作用,戰場值班,利用戰鬥間隙打冷槍可以阻止對方可能的偷襲,進攻。而其它人能更好的休息,二戰時期狙擊手很多,但因為用望遠鏡觀察被擊斃的少之又少,在被狙擊手射殺的人員中大多數是士兵,沒有一個高階軍官被狙殺。
而二戰時期中國戰場,日軍狙擊手很少,他們主要在太平洋戰場上,但日軍狙擊手的作用始終有限,和狙擊手比,炮火更危險。為什麼首長不親自背望遠鏡,並不純粹是防狙殺,一個是我們窮,一個團說不定只有一個望遠鏡,二是警衛員本身就有攜帶望遠鏡的任務。如果防止被狙殺,首長只扎一腰帶,一隻手槍,和望遠鏡比哪個更容易暴露身份。就是首長的衣服乾淨程度就是一個明顯的區別,即便穿一樣的衣服就分不出來嗎?總不能讓首長能個個跟鑽炕洞的一樣吧?團這一級是不會在一線的,即便是抗日時期也是如此,而更高一級的有幾個是被狙擊手打死的,一個都沒有。真正團職指揮員損失大的是鬧革命時間,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損失就小了很多。即便是條件好了以後,團職也是一個短槍,一條腰帶,望遠鏡並不是經常用的東西,也不是多遠都能看清楚,甚至有能看十多公里遠的說法,當然能,但看不清。還有望遠鏡不用說夜間,就是傍晚就不好使,這是常識,戰場上望遠鏡並不是頻繁使用,特別是一線陣地,用的多的是二線指揮所,這個距離炮火能夠得著,槍就被想了。望遠鏡攜帶並不方便,跑起路來晃盪很厲害,對於首長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累贅,警衛員攜帶,也方便大家使用。
現在望遠鏡配屬給了連排級,這些人都沒警衛員,你不帶能行嗎?這些人又都身處一線,怎麼就不怕打了。望遠鏡雖然攜帶不方便,但跨肩上,連排長都需要攜帶長槍,子彈帶,又是一樣的衣服,很難被發現,另外,戰場上用手指揮最多的是班長們,他們手下都有兵,是最基層的指揮員,連長,指導員一起,副連長都隨一個排一起行動,他們是分開的,戰場上都會認命接替人員,這是規矩,並不會因為一個指揮員的損失而影響整個戰鬥,否則這個仗也就沒辦法打了。現在的師級以上槍都不是自己帶的,都是警衛員攜帶,這些人不是衝鋒陷陣的,他們的工作是指揮作戰,要槍幹什麼?等他們需要槍時,不用他們要,警衛員知道什麼時候把槍給他們,警衛員也知道自己除了保衛他們還有什麼職責。其實,望遠鏡的攜帶真沒有這麼複雜,首長本身就需要輕裝上陣,當然不是去打仗,而是指揮作戰。二戰時期西方國家的連、營,甚至排都有望遠鏡,都是自己帶著。我們沒那個條件,也並不是所有的指揮員都有望遠鏡,也不會團部首長一人一具。也沒有那麼多的狙擊手,狙擊手也沒那麼神,望遠鏡也不是多遠都能看清楚,超過倍率放大焦點,在遠就比人眼看的還不清楚,而且望遠鏡也不是手不離,沒那麼大作用,更不是望遠鏡一看就反光。。
其實不論是戰場上還是不作戰時,一定級別的指揮員都不親自攜帶望遠鏡,戰爭年代有望遠鏡的不論官多大,都有一個指揮團隊,而且也只有一個望遠鏡,或者是兩個,並不專屬這個級別的長官專用,而是有一個負責保管的人員,軍事主官通常會由警衛員攜帶,方便使用,但並不是歸他所有,這是根本原因,打仗不是拍電影,指揮員根據職務不同有他該待的地方,這是紀律。如果讓警衛員攜帶望遠鏡那麼警衛員為什麼不捱打?難道敵人知道他是警衛員?既然能夠分辨出警衛員就應該能分辨出指揮員才對,所以,不能用思維去判斷真實的戰場,就像在真實的演習,也不及真實戰場的千分之一。那些連排長又該怎麼辦,等著捱打嗎?關於望遠鏡反光的情況確實有,但很容易克服,本身望遠鏡都是鍍膜的,反光並不大,另外,只有對正Sunny一定角度才會反光,而有Sunny的情況下也會干擾觀察,通常都用手遮擋Sunny,這樣就不會反光了,而且趴身觀察,其觀察基線比用槍瞄準還低,很難被發現。其實,關於望遠鏡的故事本身就不復雜,炮兵觀察所都有望遠鏡,甚至是高倍望遠鏡,打掉它不是更有作用?所以,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什麼血的教訓,真不是這樣的,總不能讓首長揹著個望遠鏡供大夥使用吧!像話嗎?警衛員不拿誰拿?⬇️讓他揹著望遠映象話嗎?
-
16 # 悟空說史
戰爭期間如何將己方指揮官“藏起來”一直都是讓各國軍隊頭疼的事情,各種各樣的規定不是白規定的,而是曾經都有過血的教訓,望遠鏡這個事情雖然小,但也曾經讓不少軍隊吃過虧。
在一場戰鬥中,指揮員只會所需要的東西也都是比較多的,可能這個時候在看地圖,而下一秒就在看各個部隊的戰鬥力彙報,所以戰鬥員也都是比較忙碌的。
而指揮員一旦上了前線,那麼也會不可缺少的使用望遠鏡來檢視戰場動態,在二戰期間,英國美國等工業國家的望遠鏡配發是比較普遍的,但如果要是沒有到一定級別的話,也只能自己挎著。
但指揮員不一樣,在指揮員的身邊一般都有一個“機要員”的存在,隨身攜帶資料,也包括望遠鏡,比較望遠鏡那麼的重,還容易暴露目標,處於安全考慮,指揮員也不會一直帶著他。
而這個“傳統”大多都是透過“電視”傳達的,在現代作戰中,千里之外都可以擊發導彈,實際上各種情況前線部隊都確認完畢,指揮員只需要在指揮部確認即可。
在實際戰鬥中,指揮員一直都是各國軍隊最喜歡清除的對手,一旦看到有類似於“指揮員”的,二話不說就是一頓火力打擊,使用幾十枚炮彈報銷掉一個經過培養的基層指戰員是各個軍隊最喜歡的事情。
所以出於“隱蔽”需要,前線的作戰人員大多都會“統一著裝”,使地方短時間判斷不出到底哪一個才是基層的指戰員。
而在電視中的情景大多都是為了“戲份”以及耍帥存在,畢竟一個高階指揮員整天沒事就往前線跑的話,危險也太大了。
-
17 # 長安視界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首長想要觀察敵情,一伸手,參謀或警衛趕緊遞過來一個望遠鏡。人們不由得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指揮員不自己攜帶望遠鏡,隨時觀察敵情,而是讓手下拿,自己現要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長指揮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
作戰指揮工作中,需要帶的器材,除了望遠鏡,可能還有地圖、尺子、指南針、經緯儀以及其他裝置。而作為一支隊伍的指揮員,不管是在前方戰壕裡,還是在指揮所裡,都不可能把所有東西帶在身上。把這些東西帶在身上,不利於指揮員精密思考問題,發揮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腦。
以抗日戰爭中的129師師長劉伯承為例,他一直想要一張山西省的精密地圖,和閻錫山要了好機會閻錫山都推說沒有。直到七亙村戰鬥繳獲到日軍地圖,才時刻把地圖帶在身邊,隨時拿出來看。
其次,首長大都年紀比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親力親為。
在軍隊中,大多數的首長都是從基層軍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來的。這些首長,自然知道指揮工作需要做好些什麼工作,還知道指揮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身邊參謀人員,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成為優秀指揮官。所以,首長可能會把觀察敵情、作戰佈置、戰場指揮等工作交給身邊的參謀來做,至於戰場上拿過望遠鏡來,那隻不過是最後確認而已。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已經50多歲,身邊的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都比他小十幾歲。所以不僅身邊的參謀和秘書主動替他分擔工作,就連鄧小平和李達,經常能夠代替劉伯承進行指揮。以至於劉伯承時常抱怨“我不想被當作老人來照顧,我是指揮員!”其實這就是放權和培養副手的好處。
最後,電視劇中,每個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戲份,不能演成獨角戲。
電視劇拍攝中,首長身邊一定要帶上幾個人,不管是在指揮作戰還是日常生活,甚至內心思考,都要透過對話等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常常安排這個傳遞望遠鏡動作,其實就是指揮員互相交流的一種方式。
以《亮劍》為例,團長李雲龍從不自己帶望遠鏡,而是讓魏和尚帶著,用的時候再找他要。從效果上來看,團長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裡立刻就有了望遠鏡,這個動作很有派頭,很能體現指揮員和警衛員心意相通的親密關係。
至於有人說帶著望遠鏡容易被對方的狙擊手狙殺,這也許是一個原因。可是問題是,狙擊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揮所,僅僅靠著不帶望遠鏡就能不被狙殺嗎?狙擊手不會帶著照片,或者觀察軍銜軍服嗎?
-
18 # 設而不求
神劇看多了吧,團級以上指戰員是一般不上火線的!
就跟阿部規秀似的,仗還沒打完呢,跑前線嘚瑟一下,結果被幹掉了……
二戰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說正的死了負的頂上……看看蘇聯衛國戰爭吧,初期為什麼總打敗仗!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首長掛望遠鏡,會暴露自己的身份,成為敵方火力的目標。
自古以來的戰爭,都有“擒賊先擒王”的說法。而要擒賊擒王,識別敵方首腦就很重要。比如200年袁紹和曹操的白馬之戰中,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就是一次成功的斬首。當然,肉搏斬首難度比較大。而在唐朝安史之亂中,張巡守淮陽時,命令南霽雲在亂軍中射傷了叛軍主帥尹子奇。
進入近現代後,隨著戰爭雙方火力射程和精準度更遠,主帥暴露更容易成為敵方“斬首”的目標。比如抗戰中就多次有日寇高階將領被我軍遠端擊斃的戰例,而川軍李家鈺上將之所以被日軍打死犧牲,也和他老兄突圍還坐著滑竿有關。
所以,指揮員如果在前線視察的時候,自己掛著一個望遠鏡,等於把敵軍的視線吸引過來。雖然掛望遠鏡的不一定是指揮員,但人家再經過仔細觀察其他細節,是更有可能鎖定你的身份的。
與其這樣,不如把望遠鏡給警衛員或者副官,想要看的時候再拿過來。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暴露的視窗期,減少被敵人狙殺的風險。
其次,一直掛著望遠鏡會影響首長的行動。
20世紀前期的首長在第一線視察的時候,需要用到的零碎東西是很多的。除了望遠鏡,還有比如筆、紙張(本子)、地圖、手電筒、其他軍事資料,甚至可能還有煙、火柴、乾糧、水壺、測距儀等等。
這些東西理論上一個人是能全部拿下的,但首長的主要精力顯然應該用於觀察敵情和做出軍事判斷。其他東西,能夠讓警衛、副官、參謀拿的,儘可能都讓輔助人員拿。一方面減輕首長的體力負擔,另一方面也免得首長需要在自己身上東摸西摸找東西(而是首長一句話或者一個手勢,手下人把東西遞上來)。
其實,看看現在的老總開會,一般也是秘書拎包,就可以理解了。
這些東西里面,望遠鏡算是一個比較沉重的東西。雖然掛在脖子上不佔手,但卻會扯著脖子。這樣,當然是請其他同志拿著比較好了。
-
20 # 炒米視角
其實這種情況不盡然如此。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在戰鬥中的指揮員都像李雲龍那樣,親自上到衝鋒的第一線,一伸手,警衛員和尚或者段鵬就知道李雲龍要望遠鏡,直接就給遞過去了。
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軍規,那就是處於戰爭第一線時,戰鬥指揮人員的裝束要與普通士兵無差別,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戰爭以來血的教訓。
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指戰人員成為敵方狙擊手的活靶子,從而因為指戰人員的斃命,導致軍隊指揮系統的瓦解崩盤。
但實際上戰爭是會進化的,特別是到了二戰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因為擊斃一兩個戰鬥指揮人員而迅速瓦解作戰指揮系統了,因為副職會立刻代替補位指揮的,即便副職也犧牲了,還會迅速由僅次職位補位指揮的。
而實際上真實戰爭,首長通常是不會像李雲龍那樣跑到先頭部隊裡去做突擊隊員的,首長是要坐鎮“中軍”,統籌協調指揮全盤的。
所以正常來講,他們是不需要跑到敵人射程以內的,往往反而要避開此類危險。
而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了首長不自己胯望遠鏡,而是到了前線,而是伸手問警衛員取。實際上這要分開情況分析。
第一種,因為原本那裡就有望遠鏡,所以沒必要帶。
首長從後臺指揮部,走到前沿觀察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隨身帶著望遠鏡的,因為本身觀察點就有專人在那裡觀察戰況,及時彙報。所以那裡原本就有望遠鏡。
第二種,望遠鏡望過於稀缺,而由專人保管,並非僅供某一首長使用。
這種情況在抗日戰爭的敵後還是普遍存在的。當時望遠鏡、高精地圖、作戰標尺、指南針、經緯儀等等這些指戰工具的稀缺,嚴重製約了我方軍隊的發展和戰爭的規模。
所以很多此類器材只能透過戰爭繳獲,所以可想而知其珍貴程度了。要多大規模特點戰鬥才能繳獲到這些器材?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其實都是可以想見的。所以為了更合理利用資源,這些由專人保管,統籌使用,自然就不可能為某一首長獨佔了。
第三種,的確會存在類似李雲龍這類“軍閥作風”,又愛冒險的戰鬥指揮人員。
舉個例子,也是李雲龍和丁偉的原型之一,少將鍾偉打完仗了,把部隊交給政委、副師長,就回哈爾濱跳舞去了。打完仗,整個部隊都能不放在心上丟一邊。
所以打仗時,他只需要帶腦子,其他任何東西對他而言都是累贅,都要有專門的“保姆”給他備著。這和李雲龍簡直就是一樣的,手一伸,警衛員就知道他要什麼。
回覆列表
其實跟架勢派頭毫無關係,任何軍隊都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以來戰爭中得出的教訓。
在戰爭中,射殺敵方指揮人員是有效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的方法,而在歷史上那些等級制度異常森嚴的國家,比如英軍、德軍、日軍都曾經吃過大虧。這些佩戴各種指揮工具的軍官,比如望遠鏡、指南針,甚至寵物的軍官,在前線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大的醒目的標靶,無異於告訴對方的狙擊手或者精準射手:向我開槍。
比如一戰時期,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初次投入步兵部隊,而在英軍中由於士兵和軍官是完全不一樣的穿著,在戰場上德軍機槍手和精準射手尤其喜歡射殺英軍的軍官,可以迅速打散對方的基層指揮體系,阻止對方的進攻。
一名英軍軍官指揮隨行人員檢查陣亡德軍的屍體,注意他身後的隨行人員
抗戰期間,日軍也曾經飽受此苦,由於日軍的等級異常森嚴,列兵、軍曹、尉官、佐官的衣著裝束、佩劍都不一樣,並且有嚴格的規定,而敵後游擊隊彈藥有限,一般都會有限射殺有地位的日軍,這就使得軍曹和低階軍官的死傷特別嚴重。
根據日本二戰時軍部的報告,日軍對這種現象十分頭疼,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在1943年以後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軍曹和尉官的傷亡,新補充的軍官士官又難以壓住那些老兵油子,再加上對付游擊戰的特殊作戰環境,於是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野戰聯隊治安軍化,日軍駐屯軍的戰鬥力水平直線下滑。
二戰中,日軍已經開始注意模糊軍官和士兵的裝束差距
而在越戰期間,美軍對神出鬼沒的北越狙擊手更是到了風聲鶴唳的狀態,甚至出現過有新兵蛋子不懂事,看到軍官直接敬禮,下一刻軍官就被對方射殺的事件,因此美軍的作戰條例中甚至有嚴格的規定,指揮官不得攜帶明顯的標識。
因此指揮員從警衛員手上拿望遠鏡,不是領導派頭,而是專業的表現,事實上警衛員不止一人,指揮員前往前線必須有參謀人員和其他人員陪同,其重要原因就是讓對方不知道哪個才是值得射殺的目標。
你能看出哪個是軍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