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津市武清區康足樂修
-
2 # 點點8天下事
以前人的壽命有限 ,即使是聖人 ,也有認知的盲區 ,還不如學學他們對人生規律的描述,不要過於糾結量化的東西。
-
3 # 熊興海218
以前十二三獨立學東西了,三十可以做大師傅了,十年的頂峰時間,按道理說專長方面已經很精通了,所以四十不惑,而現在,二十多歲才大學畢業,等你找到恰當的行業,三十才起步,如果堅持還行,不堅持你永遠都是生手,呵呵
-
4 # 世故的MIK
40歲再也不想年輕時那麼有衝勁,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業,房子的貸款,工作的壓力,有了小積蓄,身邊各種的誘惑和盤算,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
一般都認為不惑是啥事情都明白,知曉厲害,但我感覺這是胡說八道——別說40,50歲,60歲一樣是有疑惑,有50歲雙軌的,有60歲大爺去洗頭房被抓的,70歲包二奶的。
我認為不惑更應該是能抵抗各種誘惑,不輕易被一些事物迷惑,面對女色管的住雞兒;面對風浪,始終不放棄。
-
5 # 文史專家王鐸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並不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惑了,而是說人到了四十至五十歲這段時間,要做到有主見,不會輕易上當。
-
6 # 紅塵法遠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段話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也是次第修行才能夠得到的結果。
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這個學可不是我們現在學的數、理、化等知識,而是對人生道德的學習,學習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天之道。
到三十而立,從古至今講解的人很多也各有道理,什麼立業啊、立事啊等等。但個人覺得,從【子曰: “不知禮,無以立。”】的話來看,孔子所說的“立”應該是指知禮了。
進而到四十達到了不惑的境界。什麼是不惑呢?這個不惑不是我們認為的對生活的困惑,或是對人生的迷茫,因為這些困惑孔子早在十五歲“志於學”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
朱熹對這句的註解是:“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意思是對於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明白了,擁有了智慧,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孔子從十五歲到四十歲,在人生修養方面不斷地學習和修證獲得了“不惑”的境界。這是一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過程,而且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有可能。但也不是一定可以達到。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就連子貢都說,這是老師孔子自我的表述啊,他也都自嘆不如。其實,能做到孔子這樣四十不惑的從古至今也真沒有幾個人。
只不過後人將“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當做了三十歲和四十歲的代名詞,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這樣才會讓我們感嘆“為什麼孔子四十不惑,我們到四十歲才迷惑啊?”
所以,跟聖人一對比就明白了:我們十五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大多是“人不輕狂枉少年”吧?
那麼,我們三十歲的時候也象孔子一樣總結人生,是不是也三十而立呢?恐怕大多都是感嘆:“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吧?
四十歲了,人生過了一半,也有資格和經歷來總結所謂的人生了,但是想想這一輩子為什麼而活呢?下半輩子該怎麼走?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從十五歲就樹立目標,更沒有在人生修養方面努力學習和修行二十多年,自然無法獲得不惑的境界。
但是,當我們感到了迷惑,也正是迎來解惑的開始。因為這時我們就可以去認真反思,去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相。
雖然已經四十,但人生也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第四》
只要真正能夠明白人生的意義,得到了不惑,那這輩子也就沒有白活。所以,只要我們去學習,永遠不晚。
人生的道理在哪裡?古聖先賢已經替我們去親身體驗過,在儒、釋、道的經典裡,都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人生指南。都是揭開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迷惑的鑰匙。
希望您能早日透過:“志於學、而得立、得不惑、知天命、可耳順“的過程,也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大自在。
-
7 # 走必循牆
萬古綱常承宿命,
人生不惑已中年。
懷疑歲月多不甘,
恨不雙肩日月擔。
勤補拙,苦後甜,
上孝父母下膝前。
苦將青蔥拌白麵。
-
8 # 夢世小輝
因為古代的人,比我們早經歷我們現在才經歷的事。
他們40歲之前經歷的比我們要多得多,我們20多結婚,他們十幾就結了。
-
9 # 天有酒星
歌詞裡唱:
這世界變化快,我越來越不明白。
看不懂這個時代的人,很多。
不要說四十,問問7-80的老人,他們很多都是搖頭,看不懂。
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高科技你哪學的完,股市行情到死也看不懂……。
但正因為如此,才領悟到什麼是子曰:四十不惑。
不惑的是:聚與散,生與死。
就如所羅門說: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那人若生了兒子,手裡也一無所有。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他來的情形怎樣,他去的情形也怎樣。這也是一宗大禍患。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
10 # 遠方西沙
有的人活著活著越發糊塗了,有的人則越活越通透。
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是大體的人生如此。人活到這個年齡基本上都活的明白,看淡很多事和人了。如果到了四十歲反而越來越困惑,就說明自己心智和情商發育還不完善。
-
11 # 真一道子
竊以為,常人與聖人是有所區別的。聖人孔子為什麼“四十不惑”,我們循著孔子的聖蹟,就足以看出他的不凡之處,“四十不惑”的原因。聖人“不惑”的原因,也正是常人難以做到,造成“困惑”的根源所在。
一是勤奮好學孔子讀易,雖然韋編三絕,但他仍然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所以說,人惟有勤學,才能知而不惑。孔子不僅能學,還提倡“時而習之”,既能學,又能習,不亦樂乎,樂在其中,自能“不惑”。
二是不恥下問孔子“每事問”,他既問過有名的學者,也問過普通的農夫;既問過白髮蒼蒼的老者,也問過梳著小辮的孩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能如此謙虛好學好問,自能“不惑”。
三是志存高遠有志者,自然不做井底之蛙。孔子志於道,克己復禮,欲平天下。他還說,我的志向能夠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倘若一個人,以天下為己任,一生為他人著想,不存私心,坦坦蕩蕩,自能“不惑”。
四是百折不撓孔子周遊列國,歷時十餘年,行程數千裡,歷經艱難險阻,四處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極堅,毫不動搖。有時甚至十分狼狽,十分危險。孔子困於陳蔡之時,餓了七天,仍然不斷學習,絃歌不絕。他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人能如此,當然不惑。
常人之所以有惑常人,尤其是人到中年,正是多事之秋,幾十年所行之途,恰恰與聖人之道相反,追名逐利,為了自己,為了家庭,拼搏了半生,抑或有諸多不盡人意。回首往事,無可奈何花落去;看看當下,步履維艱;展望未來,一片茫然……人到四十大半輩,處於如此境地卻難以回頭轉身,豈能無惑乎?
從聖人孔子的身上,從他的所言所行,常人足可以學到解除困惑的辦法。
-
12 # 六六六的六小姐
我也是,大大地有了中年危機感!但人在每個年齡段應該都有疑惑的!現在是高速發展多元化的時期,我想活到老,學到老,,八十歲有疑惑也屬正常的!
孔子的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了,我們理解,所謂的四十不惑,我理解的是兩個意思,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知道這輩子該幹什麼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動搖了。還有第二點,就是對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對這個世界上的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判斷是非,善惡和美醜。
但開始說了,對於古人的思想我們提倡學習,但並不能全盤照搬。
多元化的時代,疑惑是分分鐘的事!一條路走不通,還可以走另一條路!
想開始,怎麼晚都不算晚!想結束,怎麼早都不算早!所謂四十不惑,不是讓你思想夢想都清零,那你四十歲以後不就成了裝在套子裡的人嗎?
在我看來四十,我還青春著了!還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有疑惑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我剛剛不小心工作生活都滑到了谷底,疑惑重重,每天在不停問自己,拷問自己 ,你不找出口,誰會替你跑?你不站起來誰會替你突破……
以前的我種的因,就別怨現在得到的果,有惑,才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好在,另一種不惑在指引著我,知道善惡美醜,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才能在四十有惑時,不至於迷失方向,還有,甚至更有向前走得動力勇氣。
-
13 # 一二三五
這個世界上能與孔子相比的人幾乎沒有。
孔子說“四十不惑”,很大程度上說的是他自己。此類話,被他弟子以人生真諦傳頌,有道理,也沒道理。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年齡階梯上的貨物也不盡相同。
四十不惑,一般而言是指心智成熟、人生目標確定。其中還隱含著這麼一層意思,就是到了這個年齡段還沒有方向,就基本與成功無緣了。
事實上也真是這樣,絕大多數人恰恰是在這個年齡段開始困感了。人生過半,一亊無成,何去何從,是除成功人士之外的人共同煩惱。
其實,想開了,也就這樣了,對芸芸眾生來說,成功畢竟是低機率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平凡凡過一生,可以敬佩、羨慕成功者,但也沒必要自怨自艾,沒有成為成功人生,做一個普通人 ,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
人生豐富多彩,你也擁有其中一種顏色。到了五十,你同樣能知天命。
回覆列表
"接下來要進入題主的問題了,四十不惑。其實人生到了這個階段,經過年少的無知,年輕的衝動,也飽嘗了社會的心酸和無奈了,這個時候應該是“大惑”的時候,因為不同於年少時,老師和長輩會給你答案,也不同於年輕時,執著於自己的堅持。開始發現社會非常複雜,人性很是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