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ins田
-
2 # 三石影評
宇宙這麼大一切皆有可能!
地球到今天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每天都有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著,這個世界遠非人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有著太多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一直困擾著我們!
-
3 # 平衡世界善待眾生
外星人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各國首腦因為一些不可說原因而封閉訊息而已。外星人只是人類針對外星智慧生物的統稱,科學家研究發現各個維度都有高階智慧生命存在。這就可以看出並不是星球存在外星人而是平行空間和各個維度都存在高階智慧生物。它們有些甚至達到七級智慧生物屬性,就是沒有軀體,只有意識存在,能控制整個所在星系的資源,能控制時間和速度,穿越任何維度,或者具有人類至今無法想象的能力和力量。
-
4 # 江山如畫6137
我想宇宙中一定會存在外星人。因為宇宙如此之大,如果只有人類存在,豈不是太浪費了!
自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來,人類就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宇宙。尋找外星人是宇宙探索任務之一。世界各地發現的UFO,為人類對外星人提供了無限的遐想。外星人做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熱門話題,也成為科幻電影的重要素材。有人說,美國和外星人有過接觸,美國51區就有外星人替美國工作。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沒有為外星人的存在提供有力的確切證據。
於是,有人感嘆,茫茫宇宙,人類是唯一高階智慧生命,是宇宙孤兒。果然如此嗎?如今人類依靠科技,可觀測的宇宙茫圍只是960萬光年的範圍,在這個範圍有著無數的恆星和行星。人類尋找外星人方法是找類地行星。別說960億光年的可觀察宇宙,就是銀河系中也有著數量龐大的類地行星。而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和手段,搜尋的範圍也是極其有限。人類可觀測宇宙,只佔宇宙總質量的15%。宇宙還有85%的暗物質暗能量,至今人類無法觀測。宇宙人存在於暗物質世界也未可知。總之人類的搜尋範圍太小了,就像在浩瀚無際的大海里扚一飄水,沒發現魚,誰也不能據此斷定海里無魚。
目前,人以尋找類地行星做為尋找外星人的方法,是以碳基生命生存條件做為外星人生存條件,並以此做為尋找外星人的條件。可是,外星生命是否是矽基的呢?如果這樣,外星生命生存的條件就和人類不一樣。那麼我們尋找外星人的方法是否就有問題呢?
總之,人類至今沒有找到外星人,可能是由於科技水平有限或尋找方法不對。我想信外星人是存在的。總有一天,科學會揭開這個謎底。
回覆列表
卡爾·薩根、史蒂芬·霍金等科學家們認為,可以觀測到的宇宙是如此之大,說除地球之外的其他地方不存在生命是不可取的。有許多有爭議的證據稱外星生命是存在的。
外星生命可能是在宇宙很多地方獨立的產生,也有可能在一個地方產生生命,然後傳播到其它可供居住的星球上去。這兩種假設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但以尺度和機率的角度來看,作為位於適居帶的地球擁有維持物種的生命生存和演化的所有條件,而事實上從地球歷史中的顯生宙開始至今,在長達五億多年的歲月間和數百萬的生物物種中,只有一個物種成功地演化成為高等智慧生命——人類,而非多種多元的高等智慧生物並存於地球上,這顯示了在相同條件下,高等智慧生命並非如此的輕易出現和存在。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基於“生物體基因複雜性”的研究認為宇宙中的生命在97±25億年前就開始存在了,這比地球形成要早數十億年。
存在的可能性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著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援: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估計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換言之,在可見的宇宙中,有至少6.25×1018顆具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即使我們假設每10億顆恆星裡只有一顆支援生命存在的行星系統,那也有6.25×109個行星系統存在於我們可見的宇宙內。
現在據我們所知,太陽在行星系統裡是普遍的,並沒有獨特的性質。因此可以相信在許多其他行星上也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在此假設之下,所有這些行星都不進化出生命是極不可能的,因此宇宙中很可能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不過以上推測無視了一個事實,即生命的存活時間視窗可能只有數百萬年。
生命存在的機率在1961年提出的德雷克公式就已經估算過了。然而,德雷克公式裡有諸多的係數是完全基於猜測的,因此按此公式推算的結果也是具有爭議的,並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考慮到生命會在行星間蔓延:如果技術足夠先進的生命形式在星際殖民,並且文明延續足夠長的話,它們會在數百萬年內充滿整個星系。但事實上沒有跡象表明這一現象的存在,這個事實被稱作費米悖論。
可能的生存環境和形態科學家在搜尋外星生命時,多以液態水和有機物的存在作為外星生命存在之前提條件。水為地球生命體內各種化學反應提供了場所。水的中性pH值使得其電離的氫氧化物和水合氫離子既可以溶解帶正電的金屬離子,也可以溶解帶負電的非金屬離子;另外,有機物分子親水性和疏水性的事實使得有機物分子能夠形成水封閉膜。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也使得其更加容易儲存蒸發的能量,並在冷凝時釋放出來。這有助於氣候的調節,維持生命所需的熱穩定性。
有人批評這樣以地球生物為藍本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阻礙了外星生命的探索。卡爾·薩根在1973年提出碳沙文主義,認為這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限制了我們對於地外生命可能性的想像。例如在宜居帶之外,有可能透過地熱等方式維持地底的生物圈;也有生物能夠在高砷低磷的環境下存活,這說明生物組成“必備”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氫、氧、氮、磷、硫,可能不是必需的。除了碳基生命之外,有人認為外星生命也可能以矽基、硫基、氨基等生命形態存在。
對外星生命的科學探索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有直接的,如尋找單細胞生命在太陽系中存在的證據,其研究的物件有太陽系中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和衛星,以及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但更多的探索是間接的,如捕捉任何科技化的社會傳播到宇宙空間的資訊。但是其它生命不一定會像人類一樣故意地向宇宙深處隨意傳播資訊,同時訊號在廣闊的宇宙間傳播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意味著,任何訊號捕獲到的或沒有捕獲到的都是來自遙遠的過去。
直接的探索
197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海盜號便攜帶了探測火星土壤中生命的實驗裝置,其進行的標記釋放實驗可能檢測到了火星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此結果由非生物化學反應導致,但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2012年4月12日釋出研究結果稱,基於對海盜號標記釋放實驗複雜度分析的數學推導,建議探測“火星上現存的微生物”。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上就攜帶了刻有人類資訊的鍍金鋁板。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也攜帶了一張銅質鍍金唱片,內容包括有關地球的資訊、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當前旅行者1號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即將進入星際空間。
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分別發射了勇氣號和機會號火星探測器,其目標是探測火星上水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的成分、評估火星是否適合生命生存等。這兩個雙胞胎探測器均在2004年1月在火星成功著陸。在2011年11月26日發射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也在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火星,用於評估火星上是否存在過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間接的探索
1960年,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在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臺使用位於西維吉尼亞的綠堤望遠鏡進行了著名的奧茲瑪計劃,探測目標是波江座的天苑四和鯨魚座的天倉五,其實驗的目的是透過無線電波搜尋鄰近太陽系的生物標誌訊號。
1974年11月16日,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一個稱為“阿雷西博資訊”的訊息,希望可以和外星人聯絡。1977年SETI使用巨耳無線電望遠鏡收到了著名的Wow!訊號。
為了紀念奧茲瑪計劃實施50週年,2010年11月開始進行的多蘿西計劃,其探測目標除了奧茲瑪計劃的兩顆恆星之外,還包括HD 69830、巨蟹座55和格利澤581,這些恆星系統都被認為是具有在宜居帶的行星。
198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正式發起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計劃使用射電望遠鏡來監聽太空中的窄帶無線電訊號,並用超級計算機分析這些訊號。1999年5月17日,SETI@home專案開始正式執行,該專案利用全世界網際網路上的閒置計算機,對收集到的海量資料進行運算。
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的構想,他認為任何技術文明在發展足夠長時,對能量的日益增長的需求最終會膨脹到建立起收集恆星能量輸出的戴森球結構。戴森球系統的存在會改變恆星系統的光譜,從而能在星際距離上被探測到。也有人猜想,非常先進的文明可能會製造黑洞來作為能量來源或處理廢棄物。因此,他們建議觀察小於3.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理論上自然產生黑洞的質量下限可能會是外星文明的證據
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科學家認為生命可能曾經存在過或者依然存在的地方包括金星、火星、木星的衛星(如木衛二、木衛六)、土星的衛星(如土衛六和土衛二)。除了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之外,科學家在太陽系外也找到了數十顆位於宜居帶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如格利澤581c、g和d)。科學家保守估計每兩顆恆星中就有一顆擁有行星,每200顆恆星中就有一顆位於宜居地帶。
2007年4月24日,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的科學家稱發現了格利澤581c。它剛好運行於距離地球20.5光年外的紅矮星格利澤581的宜居帶。人們最初認為這個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但在德國氣候影響研究所進行的計算機模擬過程中發現,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會引發所謂的“失控的溫室效應”。這會將這個星球加熱直至超過水的沸點,因此發現生命的希望變得渺茫。根據溫室模型的推斷,科學家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剛好位於恆星宜居帶外圍的格利澤581d。
2007年5月29日,美聯社發表了一篇報道稱,科學家發現了28個新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之一與海王星有很多相似之處。2011年5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員預言格利澤581d有能力支撐生命。它在格利澤星系中的位置使得水可以以液態形式存在,並且它體積大到可以支撐一個穩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同時它的溫度適宜,能生產大海、雲層以及降雨。2011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證實600光年之外的開普勒-22b半徑為地球的2.4倍,是潛在的最接近地球大小和溫度的系外行星。
自1992年以來,已經發現數百顆太陽系外行星。截至2013年6月14日,太陽系外行星百科記錄了891顆太陽系外行星(695個行星系統,133個多行星系統),其中小的行星與地球大小類似,而大的行星比木星還大。
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發現系外行星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因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確定一個候選行星之前,必須觀察三次系外行星掩恆星,這是迄今唯一能夠辨認出繞恆星相對速度極快行星的方法。儘管成就不俗,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所使用的掩星法需要觀察者的視線與行星軌道有一個小的角度。這使得探測到遙遠恆星的地球版大小和軌道半徑的行星的機率只有0.47%。因此目前我們所能探測到的行星數量只是星系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