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游來游去的魚9135
-
2 # 傳媒老溫
“黑芝麻糊咧,小時候,一聽見芝麻糊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古樸的街景,陳舊的馬燈,熟悉的叫賣聲……當年這個廣告,已成為了無數人心頭最難忘的童年記憶。尤其是廣告中的那個可愛小男孩,吃得滿嘴黑糊糊地,還在舔著碗邊。這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廣告創意
-
3 # 劉詩佳兒
啥是佩奇?
《啥是佩奇》是張大鵬執導的賀歲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先導片,時長5分40秒2019年1月17日播出後迅速形成病毒式傳播。
該短片講述了李玉寶為孫子全村尋找“佩奇”的故事,拍攝地點位於河北張家口懷來縣的一個村莊,片中的李玉寶大爺就是當地的一名村民,完全由素人出演。
劇情介紹臨近年關,眼瞅三歲孫子要回村過節,李玉寶卻難為壞了,孩子想要一個佩奇,可啥是佩奇?一頭霧水的他借村裡的喇叭問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有人說是直播網站性感女主播,有人拿出同名洗潔精,還有人說是棋牌的一種。
兜兜轉轉,懵懵懂懂,最後李玉寶用鼓風機自制了一個“佩奇”。
中國式感動儘管這是支電影廣告片,但並不妨礙大家齊聲叫好,甚至落淚。
如果我們送孩子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應該送啥?簡單真摯的情感最動人,這則廣告播出後,一夜之間刷了屏,有網友說,看哭了,“這是今年聽到最暖的一句話”
到底啥是佩奇,或許一家人團團圓圓才是“配齊”。
這或許是城市與鄉村最真實的距離,在一個小豬佩奇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
可永遠別忘了,在那個山路崎嶇訊號不好的地方,有一雙手正為了你的歸來而操勞。
有一個聲音為了你的電話而激動。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爸媽在等你,跟他們說聲 “我愛你”!
濃濃的中國式感動,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一年過去了,這仍是一則令我感動並且記憶猶新的廣告片。
與你分享,有感而發,有機會多多交流。
-
4 # 張晴柔
“華人都會用筷子的,知道嗎?”
一雙筷子承載了華人的很多感情。
在這則廣告裡:還是嬰兒時,大人用筷子蘸到調味,讓我們初嘗這個世界的其他味道。再長大,媽媽教我們要用筷子吃飯,哭哭啼啼之後,我們終於學會用筷子吃到了第一口美味。舉家團圓,長幼圍坐,大人教我們要放下筷子,讓長輩先吃。年節將至,風雪送人歸,溫暖的房間,媽媽做的美食,我們拿起筷子,終於吃到闊別已久的美味。懷孕的妻子,收到丈夫的禮物––家裡的第三雙筷子,期待著小寶寶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過年了,拉著獨居鄰居的手來與自家老小闔家團圓,多個人多雙筷子嘛。
筷子有很多吉祥的寓意。要過年了,老一輩人要咐家人採購年貨的時候另要置辦碗筷,寓意家裡人丁興旺,多添人口。在有些地方,筷子是定情之物,筷子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寓意兩個人像筷子一樣永遠在一起,白頭到老,永不分離。
用筷子也有講究。不準用筷子敲打碗盆,說這是乞討人才有的動作。也不能將筷子豎直插在飯碗上,只有祭拜亡者才這樣。其實除了說法上是這樣,怎麼看也都覺得這些行為是不雅觀的。所以大家對這些禁忌代代遵守。
沒有華人是不會用筷子的。這點是公認的。大人們教小朋友用筷子時,也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你是華人呀,華人都是要用筷子的。”所以,筷子代表著我們的身份認同。雖然如今世界範圍內,北韓、日本等等國家也是使用筷子的,但筷子的淵源還是在我們國家。
“多個人多雙筷子嘛”,這話已經好久沒聽過了。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人離開了熟人社會,人和人之間多了客氣多了規矩。早前,街坊四鄰開著門戶,遇著飯點,打從門前走過,主人看見了,總要來拉扯“來來來,家裡吃去,多個人多雙筷子”。遇到誰家做了不常做的美食,那更是要拉鄰居來吃的。想起有位朋友說,他父母特別好客,從小家裡吃午飯,常常到端碗的時候才知道今兒是幾個人吃,他特別懷念那個時候。
筷子除了自己吃飯,它給別人夾菜的功能也特別重要。不過現在大家的生活方式更為文明多元了,從衛生角度看,大家對此事好惡不一的。我是挺喜歡做我旁邊的人給我夾菜的,尤其是被長輩夾菜,喜歡這種被照顧的感覺。
-
5 # 水清樸一
很多資歷雄厚的大型企業在做廣告的時候已經超越了我們一般的認知,他們會將自己產品的文化與傳統文化做銜接,並且不限於做幾秒鐘的洗腦宣傳,而是將他們做成畫面唯美、明星出沒的MV,讓人在愉悅欣賞的同時領略了其產品和企業的文化,這種手段不得不說非常高明。到目前為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康美藥業的《康美之戀》、《國參傳奇》、五糧液的《愛到春潮滾滾來》、隆力奇的《江南之戀》。
《康美之戀》——濃濃的中藥文化與濟世情懷我不瞭解康美藥業,但是看過這樣的宣傳之後,不僅陶醉於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且也為我們的中醫藥材文化感到驕傲,這就叫做文化認同,不得不佩服康美藥業的營銷手段之高。
《國參傳奇》——金碧宮廷中透顯著大國輝煌同樣是康美藥業的宣傳,只不過這次是在為貴族藥材打廣告,那就是國參,看過之後也歆羨於中國古代也有氣勢恢宏、八方來朝的自豪。
《愛到春潮滾滾來》——品了這杯酒讓人想仗劍天涯酒文化一直是傳統文化當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比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沒有了酒可能就少很多文人的繾綣多思,沒有了酒可能會少更多浪跡江湖的俠骨柔情,酒一直為我們的文化增加著味道。
《江南之戀》——水潤如玉的江南風江南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符號,不驕不卑,平平淡淡的漂浮在那裡,讓人有夢迴水鄉的愜意。
-
6 # 孖萌
劇情很簡單,片頭是李歌飾演的媽媽,給在兒子講故事,忙完之後,不顧勞累的身體,端水給媽媽洗臉,小男孩看了以後,也深受感動搖搖晃晃給媽媽端了一盆洗腳水,人小水多,水花都濺了出來,說了句“媽媽,洗腳!”當年這組廣告感動了億千觀眾啊,用樸素的方式,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道,展現的淋漓盡致,主題非常顯明,當年還被父母拿個故事教我要孝順父母
-
7 # 山海博圖
應該是二十幾年前的黑芝麻糊廣告,孩子給媽媽端洗腳水洗腳的鏡頭記憶猶新。一聲悠遠的吆喝,黑芝麻糊,勾起多少鄉愁和回憶。
-
8 # 一刻好奇心
我推薦的是2014年春節期間播出的公益廣告《筷子》。其傳遞的文化不僅難忘,更時刻提醒我們: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說筷子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的傳承品。不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皆為每日進食的必須品。所以從社會意義上講,這則廣告選擇用“筷子”作為傳播載體,具備“無差別”的傳播空間,可以迅速在各個階層獲得共鳴。
為什麼說“筷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品和代表?
據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三國家門而不入,經常在野外煮食,由於吃飯時太燙。大禹就靈機一動用兩根樹枝夾取食物果腹。這一傳說大概是筷子的雛形。
“筷子”一詞,出現到很晚,古時一般稱為“箸”,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上說:“箸,從竹聲”。唐李白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之句。
所以,傳播符號“筷子”的選擇,讓這則公益廣告一經播出就感動了全球華人。
這則公益廣告在2014年春節期間選擇了華人最重要的節日:除夕之夜進行首播。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用最中國的方式,傳遞中國的感情色彩,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稱的上是廣告界的經典之作。
廣告長約5分鐘,共約8個小故事,全部取材於普通華人的真實生活,這也是在傳播上能不斷獲得人們“共情”的一個原因。我從中挑選了幾個進行解讀。
第一個故事,“啟迪篇”。爺爺在餐桌旁逗幾個月的孫兒玩耍,先是用筷子蘸取了一種醬汁,結果孩子哭了起來,爺爺連忙又蘸了另一種給他嘗,小娃娃破涕為笑。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爺爺第一次蘸的應該是略苦澀的醬汁,第二次應該是甜的。這也暗示著爺爺給孩子開啟了體味人生“酸甜苦辣”各種味道的路程。
第二個故事,“傳承篇”。年輕媽媽教幾歲的女兒使用筷子,可是小姑娘總是夾不起來,急的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是華人,華人就要學會用筷子”。並繼續耐心教她。最終小姑娘終於成功了,高興的笑了起來!年輕媽媽這句話,也是在傳遞年輕一代對於下一代兒女的傳承教育。
第三個故事,“相守篇”。做快遞的丈夫忙完回到家中,妻子已經準備好晚餐。丈夫掏出一件禮物遞給妻子,開啟一看,是一雙小筷子。妻子幸福的笑了。這裡的下筷子代表了年輕小夫妻對新生命的期待和盼望。
第四個故事,“睦鄰篇”。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小片段。當獨居老人看到鄰居全家團聚時羨慕的神情,以及準備轉身回家關門時暗自抹眼淚的動作,都讓人看到以後聯想到自己的父母,並唏噓不已。這短短開篇的幾個鏡頭不僅讓生活中的老人們看了心有慼慼,也戳中了無數漂泊在外的遊子的心。而鄰居女主人那句“怕啥子嘛,多個人多雙筷子嘛”。不僅讓廣告中的獨居老人感動,也讓我們所有觀看廣告的人眼睛一熱。華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而這一句話,隨著這段廣告短片,直白又貼切的展示出來。
第五個故事,“思念篇”。從畫面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是在美國的唐人街。白髮蒼蒼的華僑沒有回國,卻沒有忘記在房間供奉的牌位旁放上貢品和一雙筷子。此刻“我是華人”的深刻烙印,已無需多言。
這則廣告,以“筷子”為傳播符號,情感載體。串起來廣東(或廣西)的老屋,上海市的現代家庭、東北的農家院、四川的鄉村、美國的唐人街。利用春節這一情感點,以小見大的映射出中國特有“感恩、孝道、尊老、愛幼、明禮”等傳統美德,在整體傳播上,也實現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
而廣告中所傳遞的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因為“筷子”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載體讓人想忘不能忘,更大的意義是“喚醒”了華人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思考和重視並能很好的傳播下去!
-
9 # 大梁門主
中國是一個悠悠古國,大國,文化積澱很深,傳統美德很多,這也是廣告製作的最佳切入點。
孝行天下,孝敬父母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足力健 就充分利用了這一傳統文化,打出了國民好媳婦張凱麗為普天下老年人代言的廣告語,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雙舒適,合腳,把滑高質的鞋,更是兒女的一片孝心。廣告抓住了孝道,突出了行天下,遊山水,更道出了舒心安全等廣大兒女的心聲。孝行彌足珍貴,不是用金錢能恆量的,為父母安好,多少錢都值。廣告做的很成功,也很有文化,是難得的一則好廣告。
回覆列表
九十年代的《南方黑芝麻糊(叫賣篇)》,畫面充滿了濃濃的時代感,人物衣著、情節設定、道具的安排都充滿了中華傳統文化特色。讓人過目不忘,感覺身臨其境,回到了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