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哪些是錯誤的?
3
回覆列表
  • 1 # 小小葛和他麻麻

    早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所重視,然而,重視不等於正確,父母在早教上還是存在一些誤區,主要是以下幾點:1.以為早教等於早教班。隨著二胎的放開,早教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越來越多的父母花大手筆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以為這樣子就是早教,其實不然。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簡稱,廣義上是指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學所接受的教育,這種教育最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是父母的用心陪伴和有意識的引導。對於小寶Bora說,早教幾乎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而早教班只是孩子早教的一個場所,如果父母學習過一些嬰幼兒的發展心理、引導孩子的方法等等,完全可以在家進行早教。相反,如果早教班的老師不懂孩子的發展特點,只是照著照本宣科,那對孩子不一定是好。2.以為早教就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在孩子走出教室時會問孩子寶寶今天學到了什麼?然而,對於小寶Bora說,身體和感官發展才是早教最重要的內容,這些是孩子發展的基礎,很多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問題,可能就是緣於小時候感官沒開發好,比如,孩子粗心不會觀察,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追視能力(眼睛追著物品走)沒開發好。3.太強調當下的產出,讓三歲的孩子去參加繪畫班、音樂班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因為這種培訓班容易有產出,可以立馬看到效果,但事實上,如果要求三歲的孩子畫出一幅符合現實線條優美的畫,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而對他的長遠發展不利。還是那句話,早期教育的孩子,身體發展和感官開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是一顆種子,那麼身體的發展和感官的開發就是土壤,只有土壤開發好了,種子才能長得好,相反,種子沒長好,出現各種問題,問題的根源可能在土壤上。事實上,早教,教育的並不僅僅是孩子,更是我們家長,只有我們家長持續學習,正確引導,才能真正把早期教育做好。感謝你的閱讀,希望對你有用。

  • 2 # 張大夫的小跟班

    對於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來說,早教這兩個詞是一點概念沒有的!對於早教很多新手家長只想“靜靜”!我就是靜靜!靜靜帶大家走出苦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困惑,培養出聰明的孩子!

    1.什麼是早期教育?2.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3.在早期教育中,家長應該注意哪些關鍵期?4.有哪些常見的早期教育誤區?贈送:怎樣發展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一、什麼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小兒從出生到入學之前接受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早期教育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專家認為,0~6歲是小兒智力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一個人後一階段的智力水平,取決於前一個階段的智力潛能發展情況。因此,適時、合理的早期教育能使大腦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小兒將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早期教育的內容包括智力的訓練、思想行為的培養、道德情操的培育、良好習慣的培養等。根據小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早期教育能促進小兒的智力發育,培養小兒良好的個性品質。孩子出生後就需要接受教育。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結合生活的教育,也就是結合吃、喝、拉、撒、睡對孩子進行教育。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就是早期教育的內容。

    三、在早期教育中,家長應該注意哪些關鍵期?

    嬰幼兒的心理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幼兒的心理會在短期內發生急劇的、巨大的變化,幼兒在智力、行為或自我意識等方面也都有質的飛躍。這個特定的時期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鍵年齡。

    在早期教育中,究竟有哪些關鍵期呢?

    如果家長能根據以上關鍵年齡,對幼兒進行科學合理的早期教育,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幼兒在關鍵年齡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訓練,那麼某種機能的獲得和行為的學習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往往會事倍功半。

    四、有哪些常見的早期教育誤區?

    目前,早期教育存在以下幾種誤區。

    誤區一:過分呵護孩子。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太小,對孩子過分呵護:孩子吃飯,有人喂、有人哄;孩子流鼻涕,有人擦。許多有關孩子的事情由家長包辦。在一些遊玩活動中,遇到稍有危險的活動,家長們便挺身而出。事實上,0~3歲的孩子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脆弱,他們有驚人的適應能力。孩子的成長需要運動,需要交流,有時甚至需要一點兒冒險,以激發自身的各種潛能。如果家長過於小心翼翼地照顧、呵護孩子,會在無意中剝奪孩子模仿、學習、參與的機會。像擦鼻涕之類的事情,2~3歲的幼兒經過家長指導完全可以自己做。吃飯時,讓孩子和家長同桌,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和模仿,學會吃飯。

    誤區二:父母不必親自帶孩子。

    調查發現,由老人、保姆帶的孩子在生活能力和語言發展方面,通常不如那些由父母帶的孩子。父母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老人或保姆帶寶寶時,往往偏重於滿足寶寶吃飽、穿暖之類的生理需求及避免發生意外傷害,而忽視寶寶的心理需求。父母經常與寶寶交流、做遊戲,可以讓寶寶開心。

    開心方能開口,進而開竅。專家認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親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父親參與早期教育,能使寶寶形成性別角色認識,在自我控制、自信心、語言等方面發展得更好。

    誤區三:早學、多學。

    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混同於早期學科教育,讓孩子1歲以內學認字,3歲以內學外語。專家認為,早期教育不能僅侷限於學習知識。會識字、會背詩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能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歲是孩子情緒、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和老師不能一下子給孩子灌輸大量的學科類知識,不能堰苗助長。

    贈送:怎樣發展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早期教育中,家長要發展嬰幼兒對語言的理解、模仿和運用能力。為了發展嬰幼兒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家長應多跟嬰幼兒接觸,經常對嬰兒說話,引導他們發聲。教嬰幼兒辨別各種聲音,如風、雷、雨、海浪、流水等自然界的聲音,雞、鴨、豬、狗、貓等常見動物的聲音。多與嬰幼兒進行語言交流,不僅使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發展,同時也能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對嬰幼兒進行語言教育呢?面對2個月的嬰兒,父母應經常和他說話,給他唱歌,讓他聽音樂,逗他微笑。這樣不僅會讓嬰兒快樂,而且可以為嬰兒以後的發音和模仿發音打下基礎。

    3個月的嬰兒會笑出聲音,4個月的嬰兒會大聲笑,能發出咿語聲。這時父母應引導嬰兒牙牙學語,培養嬰兒對聲音的反應能力和能及時把頭轉向發音方向的能力,並逗引嬰兒發音。

    5個月的嬰兒會拉長音調發出聲音,以便引人注意。成人與嬰兒說話時,嬰兒有手腳不斷活動的反應。6個月的嬰兒能發出單音(如“爸”“媽”)的音節,但這是無意識的。嬰兒已經對語言有了最初的理解,如問他物品在哪裡時,他會用眼睛尋找,能分辨和藹或嚴肅的表情、聲音。因此,家長應少用嚴厲的語調對嬰兒說話,以提高嬰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媽媽的愛撫和笑聲最能鼓勵嬰兒做出咿呀的反應。但應注意嬰兒有時以代用音來表示某種事物,如用“那”代替“奶”。這時大人應用正確的發音予以糾正,不要重複嬰兒不正確的代用音。

    面對8個月的嬰兒,父母應培養他理解簡單語言的能力,教他怎樣用眼尋找大人所問的東西,並做簡單的回答動作。例如:問孩子“燈在哪兒?”,讓他尋找燈所在的位置。9~11個月的嬰兒,已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話語。父母應透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物品和動作教嬰兒理解詞的意義,教嬰兒模仿發音,從發單音到發一些音節。

    12~14個月的小兒能逐漸理解成人的語言,能指出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用詞來表達要求,會主動叫“爸爸”“媽媽”。

    1.5~2歲小兒的語言能力逐漸發展,會說三四個字組成的短句,會說出常見物品的名稱,喜歡向成人學話、學唱歌。教小兒學說話時,必須用正規的語言代替簡化的單詞,如說“餅乾”,而不說“乾乾”等。要鼓勵小兒主動講話,向成人提要求,並充實和豐富小兒的生活,使他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感興趣,從而引導他說話。

    2~3歲小兒會說比較完整的語句,能提問,愛聽故事,會唱簡單的兒歌,詞彙比較豐富。這時要擴大小兒的眼界,使他多聽、多看、多說、多問、多想。

  • 3 # 果味童年時光

    早教誤區通常有以下幾點:

    多才多藝,什麼都想學習

    報很多特長班,剝奪了孩子很多天真浪漫的時光,還花費了很多錢。她家裡的鋼琴現在還在客廳的角落裡積灰呢。

    讓孩子學習早教,應該找到孩子感興趣,也適合他的學習。透過早教發掘孩子的各項潛能,並加以鍛鍊。強迫孩子學習很多不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學起來很吃力的同時,很可能對別的事物也不想再學習。

    玩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嬰幼兒來說,很多時候都喜歡用手去抓握所觸碰到的東西,透過手掌中物體變化感受其中的樂趣。孩子有時會把衣服釦子繫上,再解開。反覆重複好幾次也樂不思蜀,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做這些沒有意義,不讓孩子再繼續。

    現在好多親子游戲,益智玩具,都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還能鍛鍊孩子手指靈活度和手眼協調能力,家長不要阻止孩子的探索了。

    死記硬背,記得越多越好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很聰明,從小就會背唐詩宋詞已經不稀奇了。可是我們也不能只讓孩子死記硬背,記很多孩子並不是很瞭解的事情。幼兒時期,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在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的同時,不要忽略孩子的情商和交際能力。

    以後孩子進入社會,不只是靠智商,人際交往關係同樣很重要。不要讓孩子變成書呆子哦!身心健康孩子才能更優秀。

    全權託付早教

    很多家長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就把孩子送到早教去學習。希望可以透過早教,開發孩子的各項潛能。

    可是孩子在上早教的時候,很多時候都需要家長的配合。在早教,很多時候都是在引導孩子,告訴家長如何配合一起啟蒙。如果家長把孩子全權託付早教,自己沒時間陪伴孩子,很可能起不到預期效果。

    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家長盲目地讓孩子上早教,學習各種特長。這樣很容易沒有發展到所希望的,還可能適得其反。我們要多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全面發展,重點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發揮所長。 

  • 4 # 萬能小丁育兒記

    1,早教就是早教中心。

    很多媽媽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搞清楚早教到底是什麼。兩三個月的孩子,父母幫孩子練習翻身,這是早教。六七個月的孩子,父母用玩具逗引孩子爬行,這是早教。八九個月的孩子,父母教孩子用杯子喝水,這是早教。早教存在於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每個細節,並不是一週一次早教課才叫早教。

    2,早教做不做無所謂。

    在現在這一代家長小的時候,有早教意識的家長很少很少,所以大家基本都在同一水平,不專門做早教也無所謂。但是, 我們孩子這一代的家長大部分都或多或少的有早教意識,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合適的早教,會讓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早期拉開差距。這一差距雖然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小,但有可能會給心理發育帶來影響。

    3,前幾天看過一個評論,講的是一個媽媽去試聽早教課程,覺得早教無非就是讓孩子沿著一定的方向走之類的,限制孩子創意。找不到原回答了,這裡做一下反對。很多早教行為在瞭解早教的人看來是毫無依據可言的,比如這位媽媽說的,讓孩子沿著一定方向走。我們換個思路:考駕照的時候,為什麼要考各種彎道?這是考核我們對車的控制能力。同樣,讓孩子沿著直線曲線走,也是為了鍛鍊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所以。我們在評論早教的時候,應當先做一些瞭解,客觀瞭解之後,才能科學的進行評價。

  • 5 # 喜寶爸爸

    這裡想分享我們幼兒園一個孩子的故事:

    他的家長從小有意識的在生活中,教導孩子數學知識:

    是吃飯的時候,要求孩子按照人數準備碗筷;或者是給孩子零錢,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

    這個孩子可以說,基本沒有經歷過系統的科班學習,但是後來在民辦小學的面試上,很多學校都搶著要他。關鍵就在於這個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自己掌握的知識,並且能夠活學活用,用於生活中。

    尤其數學這門天生就是抽象性課程,孩子如果不理解,就算記住了答案也是沒有用的。

    盲目刷題

    家長們為孩子進行數學早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孩子能上個好學校,每年臨近幼升小的時候,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快速加強孩子能力,只有盲目刷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基本上85%以上的家長都犯過,家長認為熟能生巧,多寫幾遍題目,孩子肯定就能學會加減法。

    但實際上,透過刷題學會加減法的孩子,大部分只是機械性記住了1+1=2,無法理解這道數學題目背後的實際意義,如果題目改編成:

    小貓帶來2個蘋果,小狗來吃了蘋果,還剩下1個蘋果,問小狗吃了幾個蘋果?

    很多孩子就會開始迷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答,但實際上題目考察的數學知識就是1+1=2。

    關鍵在於,在題目中並不是直接問小狗吃了1個蘋果,還剩下幾個蘋果;而是將題目反過來問,這就考察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需要理清題意。

    孩子如果只是用右腦背誦記憶了加減法,那麼在解答這種問題時,就無法正確推斷出結果。

    現在很多民辦小學,更重視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而非簡單的1+1=2這種課本上的知識。但是很多家長在給孩子早教時,過於功利性,認為自己孩子會做20以內的加減法、能從1數到100,已經足夠優秀了。

    未來學校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思維能力,一個有著優秀數學思維的孩子,會在學校的課程上,更加如魚得水。

  • 6 # 育兒網

    現在家長普遍文化水平較高,對孩子的早教也比較重視。但即便是這樣,在早教的問題上很多觀念卻都是錯誤的。錯誤的早教理念,不僅無法使早教的意義得到發揮,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我們一起來看看:

    盤點早教誤區

    1.高智商家庭可以自己早教

    父母如果擁有高學歷,高智商,對自己進行早教也是充滿了信心,但實際上自己在家對孩子進行早教,比專業的機構早教效果還是要差一些。

    2.隨時上早教班沒有計劃性

    一般家長都會認為孩子等到三四歲之後再去早教會效果比較好。但實際上,科學的計劃時間對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孩子最早可以從六個月開始就學習早教。孩子的早教不僅僅是這智力的開發和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於孩子身體、性格,還有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養成,早期對孩子實行早教,能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長~~

    3.早教只是單純的智力開發

    實際上,早教並非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對於0到3歲的孩子來說,早教的意義在於引導孩子,可以在早期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習慣,讓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緒情感。對於此時期的寶Bora說,早教應該是全面的教育。

    4.早教只是盲目灌輸知識

    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教,只是想讓孩子學會一些技能,對於孩子真實的興趣卻視而不見。但實際上,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早教時應該遵循的一個科學規律。家長要先能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在早教當中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知識,學習技能。

    正確的早教方法

    1.啟蒙教育,不要喋喋不休

    啟蒙教育時,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加深印象,會對某些知識點,做出很多解釋。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也許解釋越多,他們越是一頭霧水。先控制住自己的囉嗦,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哪一個數字就是哪一個數字,在孩子沒有對上號之前,不要給孩子做過多的深化解釋。

    2.孩子哭時三句話最實用

    孩子哭鬧不停時,家長可以套用三部曲的方法來安撫孩子。

    第一句話,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第二句話,難過的話哭一哭也沒關係。

    第三句話,你哭媽媽也會陪著你。

    從這三句話當中,孩子會體會到,不管自己遇到什麼樣的情況,爸爸媽媽都會陪伴在自己身邊,這樣的安慰會很快平復孩子的情緒。

    3.批評時,需隔離人與事

    孩子在犯錯時,很多父母都會用這樣的話來教育孩子:為什麼媽媽告訴你的你總也記不住?為什麼你這次又犯了同樣的錯?這些帶有宣洩自己憤怒的語言,是沒有變辦法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更無法糾正孩子的缺點。正確的批評教育,應該是把人和事分開,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把不對的原因分析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哺乳期怎樣抽時間運動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