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昌談歷史
-
2 # 文利wenli
《春秋》是孔子編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後世有很多註釋《春秋》的書籍,最著名的三部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全名《春秋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成為經書比《詩》、《書》、《禮》、《樂》這四經為晚。《春秋》之所以進入‘經’,是因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後來《易》、《春秋》才成為經。
《春秋三傳》:是《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註釋,則無法理解。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秋》。《春秋》是記事的,後多散佚,僅留下孔子整理的魯國《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且都是編年體史書。
至今史學家稱《春秋》是“議而不辯”,重點在“微言大義”。孔子在用詞方面非常講究,字斟句酌,給歷史事件下定義,不帶感情色彩,充分發揮了一個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的記載方式。
然而《春秋》因為文字過於簡練,後人不易理解,為了解釋《春秋》,後人專門編寫著作書籍來為《春秋》做傳。如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歷史把人類過去的經驗,興衰成敗、是非善惡,都做出了總結,而聖人言傳身教,書寫成救世救人的學問。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註釋,則無法瞭解。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
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據這兩書記載,孔子作春秋時,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們後來所言互異。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至於公谷二傳,則是口傳要義,傳了幾代以後,始寫成文字。公羊傳是齊國的公羊高受傳於子夏,再傳其子,子孫口耳相傳,到漢景帝時,由高的玄孫公羊壽與齊人胡母生合寫成書,穀梁傳至何時何人始著為書,史記不詳,據漢志注,只知始承傳者是魯國的穀梁子。顏師古注,穀梁子名喜,桓譚新論以為名赤,王充論衡以為名 ,阮孝緒七錄以為名俶。四名何者為是,難以考證。
公羊穀梁二傳用漢時的隸書寫成,稱為今文春秋傳。左氏文字則是古文,秦禁詩書後,左傳不見於世,到了漢朝,由北平侯張蒼獻出,稱為古文春秋傳。文心雕龍史傳篇說:「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左公谷三傳都是轉受春秋經旨,以授後世者,但左傳詳於記事,公羊穀梁詳於詁經。詁經必須依經訓解,所以春秋所無者,公羊穀梁未嘗言之。記敘事實,則須原始要終。所以左氏或把事實列在經文之前,以敘其始。或把事實置於經文之後,以終結其義。或為春秋經文所無者,而左氏特著其事。或為春秋所有者,而左氏不蓍其事。因此,西漢今文博士曾謂左氏不傳春秋,而以公羊穀梁為得春秋真意。然而古文家看今文公谷,口傳了好幾代,是否不失聖人之意,也很值得懷疑。
三傳今古文之爭,自漢代到近代,仍然得不到結論。四庫簡目綜評,左氏褒貶或有不確之處,但所述事實,都是根據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蹟的始末,何能臆斷是非,所以,研讀 春秋,必以左傳為根柢。公羊傳自子夏到公羊壽,經過六傳,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經師附益,難免不失聖人之意,然而大義相傳,究竟有其所受之本。穀梁子與公羊同師,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義,或為公羊所不及。此論可謂公允。
左氏所記的事實,有很多是出乎一般人瞭解之外者,如莊公八年,齊侯在野外看見一頭大豕,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變,齊侯怒而射之,豕人立而啼。又如昭公七年,鄭子產講述禹王之父鯀死後化為黃熊(一作熊)。其它尚有很多鬼神之事,以及卜筮禍福之期等。這在講究現實人生的學者看來,確是奇異。所以範寧在他的穀梁傳序文裡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然而理藉事明,奇事愈多,則其供給學者的見聞愈廣,學者可以深悉前因後果,眼界為之大開,探索經義自然便利。故以左傳為主,兼採公谷二家,實為研讀春秋的正途。
讀春秋,必須讀三傳,然三傳文辭不加註解也讀不明白。自流至清,註解傳文,或研究其要義者,多得不勝列舉,但基本的註解應該是十三經裡的註疏。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穀梁傳,晉範寧注,唐楊士勳疏。
三傳註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傳,自得其便,但不能偏執一家,自以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傑作,孔子的學問包羅永珍,春秋的含義何嘗簡單。所以,研讀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城探求於易禮詩書,始能窺測聖人的真意。
-
3 # 耆緣
因為《左傳》本身就是《左氏春秋》。是左丘明所作。孔子是參照了《左氏春秋》而寫的《春秋》,也就是《魯國春秋》。當然是全讀最好。
-
4 # 子吾
左丘明為了著史,曾與孔子一道前往周室取經,兩人相處日久,性情相投,相交甚篤。
左丘明生於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離開人世,享年80歲。
正所謂德高者壽。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孔子引為知己。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是這樣評價左丘明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回國後,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徵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援您的主張呢?”
由此可見,左丘明亦十分了解孔子。
從周室回魯國後,孔子著寫了一萬多字的《春秋》針砭史事。
左丘明則辭官後著寫了18萬多字的《春秋左氏傳》,以史實解釋《春秋》。
《春秋》和《左傳》雖然記錄的都是春秋時期的歷史,但是著史的兩人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歷史。
所以,我個人認為看《左傳》的時候可以輔以《春秋》。
-
5 # 飛鳥朝藍
《左傳》側重於對事件的敘述,而《春秋》中有作者孔子對事件及其人物的觀點和評判。
《左傳》作者左丘明與《春秋》作者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且可謂兩人志同道合。兩書也被後人互為表裡。
回覆列表
讀《左傳》需要不需同時讀《春秋》,這要看實際需要,如果你是想對《左傳》作一般性瞭解,那就不需要,如果你想深刻了解或者研究《左傳》,那就必須同時讀《春秋》。
《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為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際上《左傳》也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時間上起自魯隱公元年止魯悼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53年共269年間的史實。《左傳》以《春秋》為本,透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其主要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