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之路小侯

    1.趾骨骨折發生錯位,沒有復位,即使骨折已經癒合,區域性也沒有疼痛感,但是行走時腳部的力學發生了改變,走路時腳部的負重和承受的力量發生了改變,導致走路不穩,人體為了保持平衡,自我改變著力,出現陂行。

    2.過早下床活動,過早走路。因為下床趾骨沒有癒合,走路難免疼痛,人的本能保護就會盡量少讓受傷的部位用力,走起路來就會陂行,陂行行走習慣了,即使受傷部位不疼痛了,也習慣了陂行的姿勢,走起路來仍然感覺不自然。

    3.心理上的障礙。因為趾骨受傷啦,腦海裡老是把它當做最脆弱的對待,總感覺不能讓它用力,總擔心如果用力了會不會再骨折?會不會落下病根?……即使幾個月過去了,走路時受傷的部位仍然不敢用力,走起路來當然陂行啦。

    以前遇到一個病人,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她是骶髂關節錯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起路來一陂一陂的,但是她自己感覺不出來。但是躺在床上,身體在一條直線上再比較兩條腿,可以明顯看出她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然後把她矯正了,兩條腿基本一樣長了,但是她起來走路的時候,說“你怎麼把我的兩條腿弄不一樣長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她已經習慣了兩條腿不一樣長,習慣了這種情況下走路,兩條腿一樣成了她反而不適應了。

    所以,骨折之後需要復位的要及時復位,復位之後要制動,絕對避免負重。然後就是科學的康復訓練,這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最好在醫生的幫助或者醫生的指導下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葉問4》為什麼不用《葉問宗師》為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