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暖花開燕飛舞

    不好,該培養他獨立的性格,不要老是想著讓媽媽抱,爸爸幫。我院裡有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整天讓抱身上,從不和小朋友一塊玩耍,這樣以後怎麼上幼兒園,以後怎麼溶入社會交朋友。

  • 2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首先,看孩子的年齡,孩子小的時候,都是特別粘人的,小寶寶一會兒看不到自己的媽媽就會哭,甚至拒絕除了媽媽以外的任何人抱他。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上看,這是出於對媽媽的依戀期。即我們平時說的認生。這個時候,媽媽作為養護人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多抱抱孩子,不對孩子責怪。等孩子的安全感足夠好,即形成了安全性依戀。

    其次,如果孩子已經很大了,比如讀小學了,還是很粘人的話,一刻不離的跟著媽媽,一般是這個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形成安全性依戀,嚴重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這時候,作為媽媽更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和耐心。切不可用責怪或者打罵的方式逼孩子不黏人,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效果會更差。

    最後,孩子粘人,不能有好不好來評價,因為錯也不再於孩子。有些孩子天生似乎就需要多一些的關愛。只是在養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安全感不足的情況,只要父母有心,孩子慢慢就會好的。

  • 3 # 家庭心理隨筆

    孩子粘人依賴父母怎麼辦?

    孩子非常依賴父母,一般是由兩種原因導致的。

    一、父母做的過多,替孩子做了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讓孩子形成了依賴的習慣。

    這種情況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把孩子的自主選擇權、決定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去承擔、面對他本來應該做的事情,相信孩子遇到的每一次困難和挫折都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二、孩子心理營養不足、缺乏安全感。

    這一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在孩子早期的時候(三歲前),父母給予的高質量陪伴不夠,導致孩子內心心理營養不足,缺乏安全感;還有一小部分情況,是因為孩子內在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缺乏安全感。對於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形成的粘人和依賴父母,有三種解決方法:

    1、增加高質量陪伴,提升孩子的心理營養。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單指陪伴孩子的時間,而是指全身心的陪伴,陪孩子的時候,把所有的焦點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手機、電視或者其他事務上。所以對於因為上班沒時間陪孩子的父母來說,下班後更應該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2、催眠、灌輸心理營養。父母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是提升孩子心理營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每天晚上在孩子似睡非睡,眼皮沉重忍不住瞌睡的時候,柔聲細語的告訴孩子“寶貝,爸爸媽媽愛你,爸爸媽媽會一直守護著你、支援你……”

    3、加強孩子的運動鍛鍊,提升孩子內在安全感。透過運動鍛鍊,讓孩子的身體更加健康、強壯,身體的強壯會讓孩子越來越有安全感,在這過程中,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運動鍛鍊,不僅可以高質量的陪伴孩子,還可以提升親子溝通質量,從而提升親子關係。

  • 4 # 幸福是流星雨

    要看你怎麼處理?嗯,小孩子粘人的話,說明他心裡面還是有依賴感的,想爸爸媽媽的照顧和關心嘛,那我們就要鼓勵孩子,要學會獨立和堅強,嗯,創造讓他獨立學習,睡覺,吃飯,玩耍的習慣,啊,要學會讓孩子一個人靜靜的玩,這樣他就會慢慢的不粘人。

  • 5 # 壹父母

    孩子黏人是他在尋找安全感的表現。孩子在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的同時,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於是,他會不斷地回到父母的身旁,透過親親抱抱來確定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依然愛著他。這樣,他才敢在愛的庇護之下,放心大膽地去探索新世界。在孩子表現出黏人時,不要拒絕他,更不要延遲滿足,而是應該瞭解他的深層心理,並努力幫助他去適應環境。

    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被培養出安全感,那麼等他長大後還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這種心理缺陷會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育兒歷程等。比如,他們在和別人在一起時,不願意說話,在戀愛和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而無法獨立,甚至於,透過一些極端的方式,來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和關懷自己的目的。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也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迴圈的表現。

    為了讓孩子不那麼黏人,那麼需要從小去培養他的心理安全度。在孩子6-9個月的時候,是他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比如經常更換照顧的人,或者是媽媽不在自己身邊,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心智也成長了,自我意識產生了。這時,他會用各種方法來確認,媽媽是不是愛我。

    父母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即每天有至少1-2個小時來陪伴孩子,甚至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可以帶孩子經常外出,參加遊戲,多接觸其他人,這樣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孩子黏人時,不要對他置之不理,而是應該及時迴應他,這樣他們就會確定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的時候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只有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愛和認可的,才會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併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的人。

  • 6 # 真心爸媽

    個人認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狀態,最好是“適度親密”,既不特別粘人,又不完全沒有對爸媽媽媽的依賴和親暱。

    1、孩子太粘人,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太粘人,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對親密關係感到不安,擔心爸爸媽媽丟下他不管。。

    有人認為孩子粘人是陪伴太多,被慣壞了。其實,恰恰相反,孩子粘人的根源,在於他感受到爸媽的某種疏離情緒,或者大人有把他丟下不管的表現,比如威脅孩子“你再如何如何,我就不管你了/不要你了/不喜歡你了”等等。

    解決辦法是,父母多花時間,耐心陪伴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了,會自然而然地不想時時刻刻粘著大人。

    2、孩子完全不粘人,很可能是被拒絕太多

    和太粘人的孩子相反,有的孩子很少表現得特別依戀大人,總是自己玩,對大人親暱的表現也不會有比較熱情的迴應。

    但是,別以為這樣的孩子,是天生的特別好帶的孩子。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當他對你發出愛的訊號時,沒有得到迴應,之後他就慢慢地學會不再去粘大人了。這其實是親子關係非常疏離的一個訊號。

    那麼什麼樣的關係,是適度親密呢?比如:

    能自己獨立坐著玩耍的小嬰兒,既願意膩在大人懷裡,可以自己坐在那裡玩幾分鐘,不需要大人抱抱;

    一兩歲的孩子,既可以和爸媽玩得很好,可以自己玩玩具十來分鐘,不總是要大人和他一起;

    三四歲的孩子,既能享受爸爸媽媽的陪伴,也能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一二十分鐘,不總是關心大人在不在身邊;

    十來歲的孩子,既能和父母開心地聊上好一會兒,能自己做事一兩個小時,不要大人陪著……

    而且在這些時候,孩子都情緒平穩,安寧自在,毫不焦慮。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想了,我也想我孩子是這樣,但孩子做不到啊!

    4、孩子是否“粘人”,與大人的耐心程度密切相關

    很多媽媽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粘人”,其實孩子是不是粘人,主要是大人的感受,與大人對孩子的耐心程度密切相關。

    比如同樣是媽媽做事時,孩子想要抱抱,特別有耐心的媽媽,會停下手裡的活兒,溫柔地抱抱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耐心不足的媽媽,就會覺得孩子是“太粘人”人了,馬上表現得很不耐煩。恰恰是後一種媽媽,容易帶出缺乏安全感、真的特別粘人的孩子。

  • 7 # 雙孩媽

    孩子太粘人,要看年齡階段,如果是幼兒階段,那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不需要過於焦慮。

    孩子的在嬰兒時期和幼兒時期都會粘照顧者。一般照顧者的身份是媽媽。尤其是1歲到3歲之間,你會發現孩子特別的粘媽媽。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爆發,一直有探索環境的衝動,但同時又會害怕新的事物,這時孩子就會一直拉著媽媽的手或者一直要媽媽抱著,確定媽媽的存在感。當孩子確定媽媽還愛著他時,就會放手就探索新的事物。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形成。媽媽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的內心是充實,有自信心,他就會慢慢放開媽媽的手,自己學會獨立去探索世界。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媽媽是唯一的照顧者,其他的家庭成員都不參與孩子的照顧。那麼,孩子也會特別的粘媽媽,在他的意識中,只有媽媽可以依靠和信賴。那麼,這樣的孩子會不喜歡其他的人際關係,也不願意交朋友,也不跟其他的小夥伴玩耍。

    由這現象造成的孩子太粘人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爸爸的歸位以及陪伴。其他的家庭成員應該多多陪伴孩子,家庭關係是讓孩子建立一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 8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好多媽媽都跟我抱怨過孩子粘人這件事,比如:

    “我家娃最近太粘人了,我走哪兒跟到哪兒,我上個廁所都不能關門!”

    我非常理解,我親眼見過很多媽媽上廁所,一關門,孩子就在外面哭得跟生離死別似的場景。

    但其實深刻地想一想,這是件很矛盾的事兒。大多數的父母,其實是又希望孩子依賴自己,又希望孩子能獨立的。

    比如你肯定有時候會懷念孩子窩在你的懷裡,大眼睛把你的心都萌化了的溫馨感,有時候又忍不住發脾氣:你是長在我身上了是不是,自己玩兒去!

    你看,對於大人來說,依賴和獨立,都那麼兩難的事情。那對於孩子來說更是矛盾了。

    一方面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的幾年,基本上完全依賴我們成人,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了,特別是一歲半之後,開始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好惡,有自己的主意,他們也會一邊想依賴,一邊想獨立。

    所以我們需要一邊地幫助孩子確定:自己依賴的物件靠得住,很安全;一邊鼓勵他們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

    來看看,孩子粘人的時候,內心的OS都是些啥?以及,家長可以怎麼應對。?

    第一種、媽媽是不是把我忘記了?

    如果孩子這樣想,那我們需要更積極地、並且正確、對路地響應孩子。

    有時候家長確實響應積極,但孩子想要抱抱和安慰的時候,居然被塞了一個奶嘴;他哭了,竟然被責怪:“別哭了,動不動就哭”!這回應雖然積極,但不對路啊。

    西爾斯親密育兒法提到過,假如寶寶遇到某種情況的時候,例如:我哭了,就會有人安慰,我餓了,就會有人餵我食物”。那他就會把這些經歷過的情景,像圖片一樣儲存起來。

    熟悉了“哭了會被安慰”這個情景,這就是寶寶對自己和他人的最初印象,這些因果關係的場景,稱為關係模式。

    這很重要,這會讓孩子學會信任、學會共情,學會理解別人。同時,孩子自己也更有安全感,他會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被預期,可以被自己掌握的。

    反之,如果他哭了,有時候被安慰,有時候被訓斥,那孩子無法預計別人會怎麼迴應他,他建立起來的關係模式,可能就是不信任這個世界。

    第二種:我大哭,媽媽也許就不會離開我了

    孩子要是有這樣的想法,那他肯定曾經靠哭這個本領成功過!

    孩子的想法是從經驗中得來的。你要是被她的哭聲征服,留下來了,那就等於是教會他:你一哭,就能留住媽媽。

    那我們怎麼辦?剛才不是還說,孩子哭的時候要積極迴應嗎?難道我不管他?

    當然不是,積極迴應有很多方式,並不是只有留下來這一種。

    你可以在離開前,即便孩子在大哭,你也用輕鬆愉快的語氣迴應孩子:“媽媽下班了,就會回來的”。然後迅速離開,不要留戀。

    如果大人猶豫和留戀,不僅無法安慰道孩子,反而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焦慮,他會發現:媽媽自己也很擔心,那分離一定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當然我知道這很難啦,通常爸爸媽媽都不忍心。因為我們成年人也在依賴和獨立之間糾結嘛。

    有時候不是孩子捨不得我們,而是我們捨不得孩子。有一天要是孩子淡定地跟你說拜拜,你可能心裡多少也會有點失落吧?

    第三種:和媽媽說再見等於世界末日!我得一個人待在這裡了!

    孩子為什麼那麼怕分離?其實我們要是換位思考一下,就很好理解。因為:

    每次,你什麼時候陪孩子,陪她多久,都是你決定的,什麼時候該分開了,也是你決定的,孩子對這件事完全沒有決定權啊!

    所以,每次爸爸媽媽決定要和孩子分開的時候,孩子都特別緊張,甚至,下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還沒到分離時就已經開始緊張了,太怕跟爸爸媽媽分離,以至於都不能好好享受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光。

    不如,讓孩子來決定什麼時候分開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他的書裡寫過這樣的故事:

    我陪女兒睡覺的時候,女兒要求我一起躺下,等她睡著再走。可是我一離開,女兒就會醒,反反覆覆,特別崩潰。最後我終於明白了:這是因為女兒知道自己一睡著,我就會離開,所以根本就放不下心來。不管我等她睡下多久再走,女兒還是會醒來找爸爸。

    於是,勞倫斯開始在她睡著前早一點離開,說自己要去換睡衣,然後會回來看女兒。還和女兒說:

    “如果我回來時你還醒著,我就會跟你一起躺下;如果你睡著了,我就會親親你說晚安,並幫你蓋好被子。”自從這樣安排以來,多數情況下,我離開她房間的時候女兒就已經睡著了。只有幾次,我回來時女兒還沒完全睡著,這時只需要親她一下,她翻個身就睡著了。女兒之所以可以放下心來,是因為之前總是擔心著分離,但現在她知道“爸爸會回來”,她就可以放鬆地睡去。

    粘人的孩子其實總在擔心可怕的分離。但是如果他們自己可以決定何時分離,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所以,不如跟孩子做個遊戲:

    我們時刻黏住孩子,讓他來體驗一次被我們粘,也體驗一下,自己有權決定何時分離的確定感。

    “如果孩子遇到事情來找你幫忙,可你覺得他自己也能做到,你還會幫嗎?”

    有個家長的觀點很出乎我的意料,她說:

    “雖然會擔心,孩子因此不獨立,太依賴,但是,換個角度想,我的孩子有事情,第一個想找我幫忙,這是他對我信任,說明我們很親密啊!”

    確實,我們希望孩子越來越獨立,可是這越來越獨立的背後,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愛,和親密感去支撐。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安全感。他遇到問題、遭遇困難的時候,會來爸爸媽媽的安全港裡補充能量,然後繼續前進。

  • 9 # 青花素

    孩子總粘著你,說明她喜歡你,依賴你,信任你,需要你,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我女兒是我自己一手帶的,從出生到現在三歲多,整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我與她分開的時間從未超過一天。可想而知,她對我是有多麼的依賴,在她的眼裡,我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

    平時在家中,只要是一會時間看不到我,就會大聲喊我,找我。我去做飯,她就跟進廚房,我去上廁所,她也要跟來,甚至是嘴裡還在吃著東西呢,都不願意站外面。有時候我也覺得有點煩人,就會說她,讓她自己去玩一會,不要象個跟屁蟲一樣總跟在我身後。但她才不聽呢,照樣跟前跟後,樂此不疲,如果我說的重了,她還會哭的,讓我無可奈何,只好順其自然了。

    其實我也想了,孩子願意粘著我那就粘吧,還能粘幾年呢?等到她長大點了,那時候或許想讓她粘她也不願意了。孩子粘人的時間也就是在她還小的時候,短短的幾年而已,等她長大點後有了自己的思維,慢慢的就變的獨立起來了,也就不再總是粘著大人了,而那時候的我們,心裡估計還會有小小的失落呢。

    記得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曾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不要覺得孩子太粘人了不好,畢竟,它太短暫,是孩子對大人深深的依戀,彌足珍貴,讓我們珍惜這一份粘吧!

  • 10 # 北漂糰子媽媽

    我覺得挺好的,我家寶寶也特別粘人,其實孩子就是想媽媽多陪陪他,等孩子七八歲的時候你想讓人家粘著你都不可能了

  • 11 # 潁小河畔

    這件事本身沒有什麼好與壞之分的。

    18個月的寶寶,粘著爸爸媽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也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

    寶寶粘人,是因為對父母的依戀,是親情的一種體現方式。這種依戀關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寶寶獨力能力的增強而逐漸減弱。

    不要去擔心現在孩子粘人,等寶寶上了幼兒園,有了其他小朋友,就慢慢不會那麼粘人了。隨著孩子成長,粘人的程度也會逐漸降低,與其現在擔心寶寶粘人是好還是壞,不如去多陪伴他,給他安全感,有意識的培養他獨立的能力。

  • 12 # 楊老思

    寶寶粘人這個不太好定義是好是壞吧。

    界定的具體標準會有一些模糊,不過單從粘人這個角度來看,大概有幾個“好”“壞”的風險和隱患。

    1,孩子過分依賴父母

    一般是缺乏安全感和獨立性的孩子會顯得特別粘人,這類孩子對於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完全源於父母的行為,我覺得這種粘人,不是很好的現象。

    2.孩子享受父母的陪伴

    這類孩子一般是願意選擇父母用陪伴的方式來傳遞愛,並且孩子喜歡把父母作為自己的偶像而不是上面的保鏢,擁有很好的親子關係和互動,這種不過度依賴,我覺得挺好的。

  • 13 # 石頭爸爸育兒記

    作為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幫他做什麼,教他做什麼,陪他做什麼,不讓他做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比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文化是沒有對與錯也就是中庸文化,不能太過於粘人,會喪失獨自理能力,也不能太多於獨立,會丟失傳統孝道!華人很聰明,但是很難!不像西方是二分法對就對,錯就錯!西方為了培養自己孩子獨立,幾個月就獨立睡一個房!作為中國父母希望孩子既要獨立,又想孩子有親情和孝道!中國父母好好加油學習為人父母!

  • 14 # 牛大叔聊大劇

    問題問的有點模糊。

    粘人,我覺得要區分男女孩子,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對待男女孩要有不同的方法。

    找到粘人的原因,再去處理,這個非常重要。

    我很推崇的一句話是: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家長。與君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一下,三千元三年買一臺手機,還是三千元分三年,每年買一千元手機,哪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