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管要你管
-
2 # 努力不平凡
因為當時長孫無忌等一幫開國大臣掌握了朝廷大部分勢力,使得皇權大大削弱,再加上李治十分喜歡並信賴武則天,想扶武則天為後,受到他們阻攔,憋了氣。
-
3 # 澹奕
長孫無忌,唐太宗李世民正宮皇后長孫氏的親哥哥,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李世民曾經在臨終時說:“朕有天下,無忌力也。”長孫無忌不僅對唐朝有功,更是扶持晉王李治成為儲君,成為皇帝的關鍵人物。然而到了高宗登基後的第十個年頭,長孫無忌卻因“謀反”而被削爵流放,最終被逼自盡。
表面上,長孫無忌的下場是因為武則天,然而並非如此。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又是太宗的大舅子,高宗的親舅舅,是皇親國戚,地位是非常難以撼動的;
第二,武則天是後來才因為高宗生病而代為管理朝政,當時的朝政大權仍舊在高宗手中,想要除掉長孫無忌,不是武則天能夠做到的;
高宗李治,雖然是長孫皇后的親兒子,是太宗嫡出,但是其真實才幹並沒有那麼出色,當初能夠成為皇帝同時在唐初,門閥雄厚勢力縱橫的朝政中站穩,也多虧了長孫無忌,高宗為何要除掉親舅舅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長孫無忌讓高宗沒面子,而且妨礙到了皇權。
高宗時代最大的風波之一,莫過於皇后的廢立。因為武則天的原因,高宗廢掉王皇后,欲立武則天,但是武則天作為太宗的後宮,又在佛寺出家,同時出身寒微,受到了長孫無忌等朝廷老臣的集體反對。
《舊唐書》記載: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秘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高宗不僅給長孫無忌送錢,還各種加官進爵,各種討好,然而在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長孫無忌就是不鬆口,始終都不同意,這讓高宗就非常尷尬了——一來,高宗低聲下氣反而沒有用,結果被人嘲笑;二來,皇帝竟然連自己的正室都無法做主卻被大臣擺佈,高宗心中的怒火越來越重。
所以對高宗來說,這個舅舅是不得不除掉的,而且不僅僅是長孫無忌,連同長孫氏一起的所有舊貴族門閥勢力全都要連根拔起,這也是為何武則天與大量寒門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
4 # 文史今安在
武則天那時還沒有能力和長孫無忌較量,真正出手的不是她而是李治。
長孫無忌(594~659年),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高氏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皇后同母兄。自幼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長大,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
617年,在高祖李淵渡河時便投到麾下,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追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討,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一起成為天策府的重要成員,是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626年,堅決支援房玄齡提出的,先發制人誅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動議,策劃並參與“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繼位立下汗馬功勞。既是勳臣,又是國戚,不僅深受太宗禮遇,而且君臣之間無猜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一。
643年,又以堅定的態度支援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並被任命為太子太師。649年,太宗李世民病逝時,遺命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21歲的太子李治悲痛萬分,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大哭。
既是元舅,又是先帝託付的輔政大臣,還有擁立之恩,權勢不衰的長孫無忌起碼應該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在權力面前,既有“皇家無父子”之說,更何況甥舅?
654年,李治想廢黜王皇后立昭儀武則天為後。先是帶著武則天去長孫無忌家宴飲,又是賜重金,又是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席中不斷暗示皇后無子,可長孫無忌偏偏裝著不懂,顧左右而言他。後來面對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多次請求和禮部尚書許敬宗的勸說,長孫無忌仍是拒絕。
這一次矛盾表面上是後位之爭,其實是士族官僚勢力與庶族官僚勢力此消彼長帶來的矛盾之爭,是李治能否打破士族勢力的束縛,直接掌握政權之戰。
無論是擁立之恩,還是借長孫無忌之手透過房遺愛案除掉曾經爭位的吳王恪,君臣之間感激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
655年,李治果斷的“廢王立武”,不久,命許敬宗審查有人密告的長孫無忌謀反案。
李治初繼位時有人誣告長孫無忌要謀反,被李治下令處斬。經過不到十年,就以此罪名治罪長孫無忌,削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其子被罷官除名,流徙嶺南。同年(659年)7月,李治又讓許敬宗等複查此案,派出之人到黔州後即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後來,關隴集團的元老派勢力繼續被清除,從此以後,高宗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只是他想不到的是,最大的受益人並非自己,而是被自己一手扶上後位的武則天。
-
5 # 說歷史的女人
此人系大唐第一功臣 後被逼冤死,但史學家說:他冤死,確實活該
翻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我們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功臣叫長孫無忌。在我們的通常認識裡,他也確實功勞極大,而且背景還極其硬。但是這位大唐第一功臣,有誰能把他逼死?而且還是冤死?另外他既然是冤死,為什麼史學家卻又說他冤死是活該呢?我們且來看看前後的具體情況變化。
長孫無忌小時候的命運應該說很可憐,那簡直就是一個小白菜的故事。因為父親過早過世,這長孫無忌和妹妹長孫氏以及母親都失去了依靠。在古代,不是沒孃的孩子可憐,而是沒爹的孩子可憐。老爹一死,家裡的大權都落在了他異母哥哥長孫安業的手裡,而這個長孫安業不是什麼好東西,或者說就是個惡棍,平日裡不務正業,嗜酒豪賭,還缺乏善心。他可能見家裡的開支太大,乾脆就把長孫無忌這三個吃閒飯的轟了出去。
長孫無忌和妹妹、母親只好投奔舅舅高士廉,長孫無忌這個舅舅高士廉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好人。此人才華橫溢,器量過人,在隋朝時期官拜治禮郎。此時他還經濟條件還算不錯,他對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外甥非常好。長孫無忌和長孫氏以後能有好前途,都得拜他這位舅舅所賜。因為高士廉發現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是一個出眾之才,就做主把自己的這個外甥女介紹給了李世民,最終成為李世民的老婆,而長孫無忌也和李世民成為私交極其好的鐵哥們。
高士廉後來被貶官到嶺南,但是他的母親年紀老邁,不能帶著隨行,為了讓老母能夠安養晚年,他就把自己的夫人留下來代替自己盡孝,而自己一個人去了嶺南。同時,在離開之前,他還擔心自己的妹妹,即長孫無忌的媽媽沒有著落,於是就把自己的大宅院賣掉,換成小宅院以安頓妹妹,再把多餘的錢分給母親和妹妹使用。單從這些事蹟來看,高士廉真是一個高潔之名士,大小事都做得令人敬佩。
長孫無忌能有一個這樣的好舅舅,也真是他的福氣。而長孫無忌的命運之改變,其實也就是在舅舅介紹他認識了李世民之後,從此成了生死兄弟。以後李世民所做的事,基本上長孫無忌都參與。也就是說,長孫無忌的命運開始跟著李世民來轉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命運和一個有著皇帝命的人捆綁在一起,這應該是天大的幸運。所以從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到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秦王,長孫無忌一直都是李世民天策府的核心成員,第一心腹之人。
李世民做皇帝之前,長孫無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參與玄武門之變。當時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明爭暗鬥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時刻,隨時都有撕破臉刀劍相向的可能。在此危機時刻,正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三人力勸李世民,並且出謀劃策制定方案,以實現了先發制人,最終在玄武門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能夠促成李世民實施玄武門之變的第一任應該是長孫無忌,至少長孫無忌是一直都在李世民身邊始終沒有離開的核心謀士。因為在這之前,房玄齡和杜如晦已經被老皇帝李淵下令趕出了李世民的府邸。雖然此後兩人變著法又偷偷潛了回來,但是在玄武門安排部署的人員裡,長孫無忌也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見,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功勞極其大,不但參與謀劃,而且還參與了具體的實施。
正是因為長孫無忌的無上功勞,在李世民登基稱帝后,對於這位既是開國功臣、又是最重要的皇親國戚非常親近。而且認定長孫無忌就是第一功臣,被封齊國公。他應該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可以隨意出入李世民臥室的大臣。他受到的特殊禮遇,由此可見一斑了。
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可以說是受盡了恩惠,風光佔盡。但是在李世民去世後,李治執政時期,問題就出現了。問題出現的關鍵點在於長孫無忌可能已經習慣了做第一功臣,應該說是第一權臣了,而這對於新皇帝李治而言,實際上從內心是無法適應的。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概主要就是指磨合度的問題。在李世民時期,尤其是晚期,其實長孫無忌的權臣特點有所暴露,比如李世民雖然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力薦之下,立了李治為太子,但是李世民認為李治太柔弱,恐怕難以擔當,他想改立太子,但是卻被長孫無忌等力勸,最後李治的太子之外才算保住。總的來看,李世民對於長孫無忌是寬容的,可是換成年輕的李治,他就無法忍受。
比如有這麼一件事便足見李治內心對長孫無忌專橫跋扈的權臣作風無可奈何又心存不滿,說因為房遺愛之案引發的謀反案牽扯到了靖王和李恪,按說謀反都是殺頭的罪,但是李治仁善,不忍看著自己的親人被殺,因為靖王是他的叔父,吳王李恪則是他的異母兄長。所以李治對長孫無忌說:“他們都是我的親人,能饒他們不死嗎?”結果長孫無忌一點面子也不給,直接拒絕。
而且長孫無忌還藉助房遺愛這個小家庭糾紛的案子借題發揮成謀反案,受到牽連的人可以說非常之多,影響極其之大,在長孫無忌之手死掉了兩個王、兩個公主、三個駙馬、軟禁一個王,流放一個王和一個駙馬。總之朝中有本事的皇親國戚基本上被收拾了一遍。史學家認為這也是武則天以後能夠順利改朝換代的原因之一。總之,長孫無忌的這一系列作為,不但引起了李治的不滿,更引發了部分朝臣的不滿。
但是長孫無忌和李治擦槍走火的最重要一次,還是立後問題,李治把武則天接回宮中,想立為皇后。但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一直反對,搞得李治極其不開心。不久以後,李治和武則天聯手,藉助許敬宗李義府等一干人,不僅扳倒了褚遂良,更扳倒了長孫無忌。而扳倒長孫無忌的罪名則是他謀反,這就有意思了,前面我們知道長孫無忌曾經藉助“謀反”這個罪名冤死了一大批人,如今這個故事在他身上重新上演了。長孫無忌這位大唐第一功臣的結局是被流放黔州,數月後,許敬宗又趁李治讓他重審此案的機會,乾脆派人逼迫長孫無忌自殺,斬草除根,死無對證。
長孫無忌明顯是冤死的,因為他雖是權臣,但卻根本沒有謀反之心,不過是被幕後的武則天和臺前小丑許敬宗等聯合使用的手段而已。但他的死依然被部分史學家評價為:“他冤死,確實活該!”這麼評價的原因主要是他在前面的為禍太多造成的冤案太重,已經超過了他被冤殺的程度吧。
-
6 # 治史小學僧
長孫無忌擁立唐高宗,有輔佐之功。但長孫無忌權力越來越大,獨斷專行,在處理高陽公主一案時,牽連出於此事毫無關係的荊王元景和高宗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吳王李恪。高宗知道後要求長孫無忌放過元景和李恪,但長孫無忌一意孤行,終於處死了元景和李恪,高宗與長孫無忌關係破裂,也為武則天逼死長孫無忌埋下伏筆。
-
7 # 宅宅史記
從血緣上講,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關於長孫無忌的死,很多人普遍認為是武則天下的毒手,原由就是唐高宗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長孫無忌得罪了武則天,她懷恨在心,指使許敬宗構陷長孫無忌造反的罪名,被逼無奈之下,長孫無忌只好自殺。
長孫無忌是大唐的忠臣,從李淵開創大唐,到李世民喋血宮門,再到李治順利接班,每一個皇帝的上任,無不承載著長孫無忌的智慧和心血。李淵在位時,封長孫無忌為齊國公;李世民臨死前,還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無忌力也”;李治即位,也是長孫無忌極力推薦的,可以說,李治能當上皇帝,長孫無忌的功勞是可想而知了。在李治當皇帝的第十個年頭,長孫無忌卻因謀反的罪名而被逼自盡,這個理由也是很牽強了。武則天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這麼光明正大的去整垮長孫無忌,甚至致他於死地,如果沒有李治的支援,我想長孫無忌是不會自殺的。
李治為什麼要殺自己的親舅舅呢?導火索大概就是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了。李治沉迷於武則天,堅定的要立其為後,但是長孫無忌極力反對,他覺得武則天出身卑微,還當過尼姑,並且心狠手辣,一旦當了皇后,如何母儀天下。李治多次跟長孫無忌示弱,想得到他的認同,長孫無忌非但不同意,還一點面子都不給的厲色責之。雖然李治是個老實人,但心裡也極不痛快,自己是個皇帝,連立個皇后還得看長孫無忌的臉色,他自然是找個機會除掉長孫無忌了。
-
8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先有唐太宗要立李治為太子,才有長孫無忌遵從領導意圖擁戴李治。他沒有反對這事的理由,總不能當場大哭磕頭說萬萬不可立我外甥吧。
資治通鑑說得好像李治不是太子時就得到長孫無忌支援了,誤。後來當事人之一也是長孫無忌的隊友褚遂良自己也說過,他褚遂良才是首倡之功。
李治登基初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謀反,他問都不問就把告發者殺了。褚遂良買房被御史韋思謙彈劾,貶了,很快又召回復職,韋思謙被踢飛。
但後來,長孫無忌又被控謀反,李治的表現卻大不一樣了。他哭訴:以前我妹妹高陽公主造反,現在我舅舅又步其後塵,我不能讓世人說我薄待了舅舅啊云云。
但是機智的人早就明白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了,比如許敬宗。
真想救舅舅,應該給他脫罪才是,比如仔細調查,至少給他機會自我辯白。
這時候不是武后要讓舅舅死,是李治要讓舅舅死。武后以小媽身份上位,地位不穩,就算穩了的時候,建言十二事不能自己推行,對反對自己的郝處俊和自己看不爽的王方翼等都無能為力,連殺個賀蘭敏之還要黑自己親媽,哪來這等力量?
至於原因,輔政大臣不知進退向來都是取禍之道。
許敬宗一出手,長孫無忌自殺,全劇終。
高陽公主事件雖然貌似長孫無忌主導,高宗為親戚們求情而不得,但《冊府元龜》明文記載,高宗對希望咬出吳王換免死的妹夫房遺愛說:
你現在告發吳王,不嫌晚了嗎!
殺完這群親戚沒多久,這個不久前還以天子之尊為他們求情的唐高宗就拿他們被沒收的家產給娛樂活動射禮當彩頭了。
當初唐太宗臨死要李治保全胞兄李泰,李治應了,要他保全長孫無忌,李治沒應,唐太宗也無奈何了,管不了自己身後。
《舊唐書》最後史臣莫名其妙感慨長孫無忌一句“族滅何辜”,事實上長孫無忌案雖然牽連他一些子侄,卻和滅族挨不上。沒多久,其嫡孫長孫延回京做官襲爵。如果武則天一手遮天到了罔顧高宗的地步,她能容許這事發生嗎?
-
9 # 雙俠李侃史
因為長孫無忌這個時候的矛盾已經和高宗李治非常深了,當然,如此深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幾個事件,讓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矛盾走到了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事件(大清洗):
本來是高陽公主(房遺愛的媳婦,給房遺愛戴了無數頂綠帽子),為了和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爭奪家產,誣告房遺直非禮自己,高宗大怒,命人徹查,長孫無忌主動接過了這差事(放現在充其量就是普通性侵案,結果全國第二號人物親自出手)。
透過這件事,房遺愛慾意謀反擁有李元景(高宗叔叔)為帝的事情被查出來,除了房遺愛還有高陽公主、柴令武、薛萬徹等人,一同參與謀反,這些基本上證據確鑿,但是除了這幾人之外,吳王李恪(高宗兄弟)、江夏郡王李道宗、宰相宇文節、安國公執失思力、房遺愛的大哥三弟四弟,居然也被牽連其中。
長孫無忌審理完這事後,最後的定性是: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柴令武媳婦),全部被殺。
李恪是因為當年太宗皇帝想把李恪立為太子,長孫無忌不同意,因為李恪不是自己的外甥,所以和李恪關係相當不好,政敵。
宇文節和房遺愛關係好,政敵。
李道宗,僅僅就是因為和長孫無忌關係不太好,但是並沒有什麼太過節,也被列為清洗物件。
最冤的是執失思力,壓根史書上就沒記載到底和長孫無忌有什麼仇怨,估計最多也就是關係並不太好。
至於房遺愛的大哥三弟四弟,吃了老爹的虧,老爹房玄齡在世時就是長孫無忌的競爭對手,這三人也就是潛在政敵,也得清除。
就這樣最後這些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反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政敵全被清除,長孫無忌集團一家獨大。最讓皇帝不安的事是什麼,就是有大臣政治集團一家獨大,況且這大臣還是自己舅舅,且相當不給自己面子。
永徽五年六年廢立皇后事件:
高宗李治一直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這事也不是能他一個人說了算的,而是要徵求幾個輔佐大臣的意見,最先徵求的肯定就是帝國二號人物長孫無忌的意見。
永徽五年,李治帶了十幾車的珠寶和武則天一起找長孫無忌吃飯,席間李治透露出了這個想法,想旁敲側擊的問問長孫無忌的意思,結果長孫無忌壓根就不搭理這,總是變著法子繞開這話題。
皇帝很鬱悶,武則天最鬱悶。武則天母親楊氏更鬱悶:老太太幾次到長孫無忌家裡請求,壓根長孫無忌就不搭理她。
到了永徽六年,高宗又想廢皇后,問四個輔佐大臣的意見:李世勣稱病沒去,于志寧去了不敢吭聲,褚遂良反對最為激烈,長孫無忌也沒說話,但是態度比較支援褚遂良。
最後武則天還是被立為皇后,但是從此之後,武則天怎麼看長孫無忌怎麼不順眼,長孫無忌和高宗的矛盾,也明顯的加深。
房遺愛謀反案和廢立皇后事件,是導致高宗皇帝和長孫無忌走向矛盾深淵的最直接的兩個事情,前者徹底形成了長孫無忌一家獨大的政治集團,後者讓矛盾更一步加深:不管怎麼樣,這個天下還是姓李的,可不是你姓長孫的。
雖然長孫無忌當年對李治有擁立之功,但是但凡是個當皇帝的,肯定都受不了這種一家獨大且經常不給皇帝面子的人。
還有兩個事,其實也可以作為參考:
高宗皇帝某一次和長孫無忌談話,問長孫無忌,為什麼我廣開言路,上書的也很多,但是沒一個人能說到正地方的,都是廢話。
長孫無忌回答說是因為今天天下太平,朝政清明,一切都非常完美,所以沒人能提出合理化建議也正常。
要知道,這個時候朝政,基本上是長孫無忌把持,李治也清楚這一點,你說朝政完美,半點沒我的事,都是誇你自己。
隨後高宗又說好像有不尊法律,憑關係辦事的。長孫無忌這個時候居然用揶揄的口吻給皇上說這事也正常,皇上您有時候還這樣,何況大臣們。
換你當皇帝,有個臣子這麼揶揄你,會作何感想?
另外一件事高宗皇帝二十五歲的時候,愣是被長孫無忌等大臣逼著立了太子!
所以當長孫無忌最後被武則天搞倒,被誣造遭遭流放的時候,高宗表面痛哭流涕不忍心給自己舅舅加罪,最後還是流放了自己舅舅,甚至都沒給長孫無忌與自己對質的機會。
其實長孫無忌能活到60多歲,也要感謝李世民,放明太祖朱元璋時候,估計早被朱元璋幹掉了。
-
10 # 史學達人
武則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才人,在李世民死後,被李治也就是唐高宗給寵幸了。李治想把武則天給立為皇后,但是,這時候李治面對的問題是,立皇后是一件大事,即使他貴為皇帝,這件事說了也能算。
立武則天為後,必須要經過顧命大臣的同意,而此刻朝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功臣兼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
李治明白若是想把武則天立為皇后的話,就必須要得到長孫無忌的認可。
可是,長孫無忌是一個耿直又堅持原則的人,他覺得武則天不配當李治的皇后,不配做大唐帝國子民的國母。
畢竟武則天這個人是有汙點的,他本是李治的小媽,現在竟然成了李治的老婆,李治還非要把她給封為皇后,這樣要是傳給後人知道的話,後人不把他們笑話死呀。
還有就是,李治本來就有一個王皇后,王皇后是出自名門望族的琅琊王氏,和李治這個皇帝般配的很,再說了人家又沒有犯任何錯,是你說一句話,想廢就廢得了的嗎?
長孫無忌表明態度,堅決不支援武則天當皇后。
李治很生氣,他氣長孫無忌不給自己面子,更氣自己不爭氣,雖說自己當了大唐帝國的皇帝,但是,自己說話竟然還特麼不算數。
李治一這樣想,問題就大了。本來立皇后是一個家事,經過長孫無忌的不同意,就衍生為了政治事件。李治覺得長孫無忌在處處給他作對。
這時候李治覺得自己的皇權,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他想要把宰相手裡的權力也給奪過來,畢竟當皇帝,就是要為所欲為,就是要自己說了算,不受制於人。
再加上武則天在旁邊的煽風點火,這就是更加助長了李治奪權的想法。自己家的江山,自己說了算,他長孫無忌是個什麼東西,他不讓我換皇后,我就不換皇后了嗎?
最後,李治是在所有重臣反對他的情況下,把武則天給立為了皇后的。
武則天當然恨長孫無忌了,而且是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喝了他的血。
但是,武則天也知道長孫無忌的影響力,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武則天先是把那些反對自己當皇后,且勢力比較小的人,給整治了,該罷官的罷官,該流放的流放。
等那些人都處理完,最後,就剩下一個長孫無忌了。
這時候長孫無忌,無論是對於武則天,還是對於李治來說,都是沒什麼用的了。難道留著他這個槓精,抬槓不成。
也就是在這時候,長孫無忌被牽連到一個謀反的案件中去了,按照當時的處置是要滅族的。這下長孫無忌是必死無疑了。
但是,唐高宗李治念在長孫無忌是自己的舅舅的份上,就特赦讓長孫無忌死的體面一點,沒把他拉到大街上行刑,而是讓他自己自殺的。
武則天和唐高宗除去長孫無忌,就等同於除去不同意他們意見的政治力量了。
長孫無忌一死,剩下的人全部都順了唐高宗李治,可以說,直到這時候,他才是真真正正的手握大權的大唐的皇帝。
所以,當武則天要殺長孫無忌的時候,李治不但不會阻止,而且他還是幕後的主持人,殺長孫無忌是武則天的意思,同時也是李治的意思,只不過武則天來的是明的,李治來的是暗的,僅此而已。
-
11 # 南方鵬
長孫無忌的貶亡,與廢王立武息息相關,更是後續重要一著,幕後推手是李治不是武則天。很多人以為廢王立武是李治過於寵愛武則天的表現,其實大謬,這是皇權與相權的一次交鋒,最終李治代表的皇權勝出。但世事難料,奪權後李治生病中風,失去執政能力,才有後來的武周代唐。
背後有關隴世家的長孫無忌,個人聲望在李治繼位初期已如日中天。永徽四年即653年利用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案,幾乎將所有的政敵與潛在對手消滅,基本上完成了對朝政的壟斷,徹底架空了外甥唐高宗。至此長孫無忌得意忘形,曾在宴席上問賓客,“我與隋越國公楊素相比如何”?楊素勢壓公卿,其子楊玄感率先反隋。聽賓客們的回答後,長孫無忌說“我自己覺我比不上當年的越國公楊素主要有一點,楊素位極人臣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而我位極人臣的時候還很年輕”。滿滿的自負和驕狂溢於言表。
這下把李治武則天得罪透了,在李勣支援下,武則天封后,但事情沒完,“皇后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武則天忌恨,唐高宗權柄依然失落,更急切,659年,武則天的忠臣中書令許敬宗揣摩上意,讓人奏稱“監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此論一出朝野譁然。可是對於這樁大案,唐高宗表示震驚,還假惺惺滴下眼淚,卻沒有徹查,也沒有找來長孫無忌當面對質,就把親孃舅發配到了黔州。流放後,唐高宗又讓支援廢后的李勣和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於是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逼死長孫無忌。
回覆列表
李治為什麼不救長孫無忌,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是李治的舅舅。在李世民晚年,眾皇子爭奪皇位,弄的李世民非常苦惱。在這種情況下,李治逐漸出現在李世民的視野裡。他是長孫皇后的小兒子,歲以舅舅長孫無忌很喜歡這個外甥。在皇位的爭奪戰中太子和魏王先後出局,可是李治在舅舅的幫助下脫穎而出。最後成功的當上了皇帝,可以說長孫無忌對李治有擁立之功。所以我們的李治對舅舅是尊敬有嘉,可是自己的這位舅舅,管的事是越來越多了,插手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同時以自己舅舅為首的隴西門閥勢利是越來越大,李治想做什麼還要看,長孫無忌的臉色。登基多年來,李治還不能完全的掌握權利,因為自己的舅舅的干預,當然還有他身後的關隴集團。李治之所以廢后另立武則天,就是要掌握權利。在武則天的這件事上,長孫無忌的態度很堅決,不同意,不看好,不贊成,處處打壓武則天和李治,還不斷的找麻煩。一開始李治在政治方面還比較缺乏經驗,對長孫無忌還是比較尊重的,可是慢慢的,李治對長孫無忌的專權感到反感。在加上自己的權利,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影響下,很不穩固。關隴門閥幾乎在朝堂上一呼百應,這是李治無法忍受的。要知道當年的隋煬帝就是因為得罪了關隴門閥,才丟了江山,自己的祖父李淵就是關隴門閥的一員,所以所謂的改朝換代,不過是關隴門閥內部的交接。所以在武則天將毒手伸向長孫無忌的時候,李治沒有阻止,因為一但自己的舅舅倒臺,關隴集團就失去了領導人,李治在捎加手段,那麼朝廷的政局就要重新洗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