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螞蟻kan電影

    我想主要有兩點:其一,孫策死時方年二十六,其子年幼尚不足以立足於江東,因為江東才剛剛統一,並不是穩定,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穩固基業。其二:孫權因為經常跟隨孫策左右。他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供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連曹操曾經都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策中箭後,創痛甚劇。自知不久於人世,便請來張昭等人,託以後事。他說:“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千萬不要回到北方去。” 《張昭傳》則記載,孫策擔心孫權不能勝任,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囑託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無論如何都不能擔當克敵制勝保衛江東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步返回江北,無須心中有所掛礙。”

    可見孫策選擇繼承人,並沒有因為一己私利選擇自己的兒子,而是以大局為考慮。而以孫權的能力足以穩據江東,保住父親及兄長打下來的基業。

  • 2 # 明理很難

    為什麼不傳子很簡單,很無奈。

    第一,子少。孫策死時才二十六歲,孩子最大也不過十歲。但還有執拗愛抬槓的會說不到一歲當皇帝的也有,傳給兒子有何不可?那我就告訴你

    第二,此乃亂世,人心險惡,可能大家對亂世沒概念。那是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人人為功業為性命不惜一切的時代。屁大的孩子能領導誰,什麼都不懂能決策什麼?不是有人輔佐嗎,是有人輔佐,但人家輔佐你是幫你出主意不是幫你拿主意。幫你拿主意下決定時實權就不在你手裡了。不在我手裡沒關係啊,託付給忠臣我長大還給我就行了。你以為政治是童話嗎?且不說此人是不是忠臣,先說別人服不服。比如託付給張昭,周瑜不服,孫權不服怎麼辦?不服就要搞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往往沒有深仇大恨卻是你死我活。如果孫權把輔政的搞下去了,那輔政者的後臺孫策的兒子也得下去。如果輔政者把孫權弄死了,後果更嚴重,等於孫策的兒子把孫權弄死了。接著孫權全家都得死,輔政者也害怕孫策的兒子長大後一家親和他算賬乾脆你孫家全完蛋我來做東。又有人說可以多弄幾個輔政大臣相互制衡啊。相互制衡的結果就是相互扯皮不辦事。因為沒有決策者。再強調這是亂世,內鬥的結果就是能人或死或逃江東基業迅速瓦解。

    第三,孫權有勇有謀,果敢決斷見識不凡可當大任。事後也證明了孫權不但知人善任而且漂亮滴守住了江東基業。赤壁前夕,面對曹操二十多萬大軍壓境的危局,只有不足五萬兵力的東吳,張昭主降,周瑜主戰,孫權不但能做出正確決策而且能凝聚人心度過此劫不愧生子當如孫仲謀!

    最後,說說噴子們噴孫權老年昏聵肆意妄為這事。人無完人,孫權那處境那地位換做噴子們恐怕你們腐敗得連秦二世都不如,別隻顧抓著人家的汙點噴了。再說個深層次的原因。從漢末到唐武后武曌,一直是士族門閥的時代,特點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可勁的造可勁的作。看看袁紹,劉表,王羲之等世家大族那排場,連司馬炎都公開支援王愷石崇鬥富。身為皇帝的孫權老來奢靡腐化很正常,別說老年青年世家子弟奢靡都很正常。連一向鄙視想遏制世家大族的曹操到了晚年也是銅雀臺歡樂頌。所以孫權晚年的混賬不代表也不影響他年輕時期的英明。梁武帝李世民李隆基晚年都是混賬。

  • 3 # 南方鵬

    彌留之際,孫策把孫權叫到跟前囑咐:“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意思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把江東基業交給孫權而沒有讓兒子孫紹繼承。並向張昭等老臣託孤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

    孫權接位時18歲,據說比較好學,他說自己“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傳位長弟而非稚子,有利聚人心守基業,更能保全家族。

  • 4 # 將心向明月

    為什麼孫策一定要選孫權,而不是兒子或者其他兄弟。首先,孫策死的時候剛二十六歲,就算古人早婚早育,那麼他的兒子孫紹也僅僅是個十歲的娃娃。如果孫策執意要傳位給自己兒子,在一個根基不牢,還有外敵隨時入侵的情況下,孫紹能保住位置嗎,孫策心裡很清楚。可能會出現剛抵抗過劉表的入侵,曹操就來了。曹操不來,劉備也會打著小算盤。況且像李術之輩在孫策一死就反叛的手下,孫策肯定不忍心留下大喬等妻子們以及孫紹孤兒寡母被他們欺凌。

    中國歷史上少兒繼位大統的皇帝屢見不鮮,但是他們要想保證國家政權平穩過渡,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國家不能有內亂,換句話說就是逝去的皇帝不能留下的是個爛攤子,否則新任的皇帝地位是不牢固的。遠的不說,漢獻帝就是個展現在孫策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另外,孫策此時離成為帝王還遠著呢,他只是一個被人天天盯著的六郡的軍閥而已。

    那麼,為什麼是孫權呢?首先孫策很喜歡孫權,孫策和孫權都有孝友的共同特點;第二,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每次,孫策和孫權談論謀略,孫策常常自嘆不如;第三,孫權和孫堅、孫策一樣,好俠,養士。能好俠,就能義名遠揚;能養士,就能團結名士。所以面對這樣能文能武的兄弟,孫策有什麼拒絕的理由呢?與其交給兒子被別人吞併,還不如交個自己的弟弟放心,畢竟肉爛在鍋裡。

  • 5 # 一條腿的雞

    那時候權力的更替往往是父終子替,少有出現兄終弟替的情況,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是因為自己沒有後嗣。而孫策有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選孫權繼位?

    孫策在傳位給孫權時說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孫權適合治天下,可以鞏固孫策打下來的江東之地,所以選擇孫權是明智之舉。連曹操都說到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一位無可挑剔的繼承者。

    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還很年輕。他最後選擇了年齡最長的弟弟孫權繼位,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否則,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大爭之世,如果是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恐怕很難維持下去,要麼是像曹叡之後的曹魏一樣出現強臣壓主,要麼就是像劉琮一樣,曹操一打過來,就頂不住壓力,早早投降了。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帝,而沒有追封孫策,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從哥哥手中繼承的權力,所以他如果也追贈孫策為帝,那麼就等於承認了孫策對東吳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就等於承認了孫策的兒子是有權繼承孫氏的皇位的,這對孫權這樣比較自私刻薄的人來說,當然是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 6 # 懷疑探索者

    孫策讓弟弟孫權繼承江東事業,這是走了一步好棋。如果讓他的兒子繼承事業,就會是一步臭棋。孫策是孫堅的兒子,他死的時候只有26歲,一個26歲的青年,他的兒子還不到10歲。如果是太平年景,一個幾歲的孩童繼位,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那個時候是天下大亂的漢朝末年。雖然董卓已經死了,但是曹操,劉表,劉璋,馬騰這些諸侯都在,大家都是梟雄,個個卯足了勁想做天下的霸主。這就相當於有一個角鬥士場,只要你的力氣稍微弱一點,你就被其他人淘汰了。

    可見,當時的局勢是很兇險的,鬥爭已經趨於白熱化,孫策如果把位子傳給兒子,那些江東大將會不會服從於他?不說這些跟隨孫家多年的大將,就是弟弟孫權,會不會聽命於一個黃口孩童?孫權當時已經有18歲,在戰場上立過功,也結交了很多名士,與很多將領都熟悉,可以說,孫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威望。把江東的基業託付給孫權,比託付給兒子來的更穩妥一些。

    假設孫策為了給兒子上位,強行把基業傳給兒子,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孫權會聯合其他將領,把自己的兒子廢黜。這樣的話,孫策的兒子就會性命不保。如果為了避免兒子被廢黜,就應該事先把孫權除掉,可是這樣就陷入了內亂分裂。內亂和分裂,則會削弱江東的實力,讓其他的諸侯乘虛而入。這樣看,把位子傳給孫權,是最合適的選擇,是最佳的一步棋。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孫權開創了一代帝業。

  • 7 # 那一曲花瓣雨

    孫策在位的時候,對於江東並沒有徹底征服,本地的土族尚需要武力鎮壓。這種情況下,讓不滿十歲的兒子繼位,實際上還是孫權代為執政。客觀的說,很可能等於把兒子送上絕路了。而且,當時孫策下屬的文武官員也對孫家有觀望的態度,一旦幼子繼位能不能讓這些中堅力量保持同樣信心,也是一個問號了。所以,孫策實際上沒有選擇。

  • 8 # 科技冷啟動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江東小霸王孫策在26歲正當青年時就去世了,留下了美麗的嬌妻"大喬"與年幼10歲的兒子,處於亂世狀態下的江東何去何從,估計孫策自己都不知道,幸好自己還有個18歲的弟弟孫權與不到50歲的母親可以幫襯著,但是如果讓自己10歲的兒子繼承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母親一定不會同意的,自己的弟弟也才18歲完全可以繼位,在亂世狀態下,讓孫權繼位都不一定能吼得住,更何況是自己10歲的兒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孫權在和母親與弟弟商議後決定:讓自己的弟弟孫權繼位,孫權後讓自己的兒子繼位,這種說法其實也許更可靠一些,畢竟江東是自己一手打下的。

    不管怎麼樣?孫策去世後,孫權繼位開創了江東的一代霸業,與曹操,劉備一起共同演義了"三國"歷史的一幕。雖然,孫策的兒子最終沒能繼位,但是作為叔叔的孫權,也讓孫策的兒子幸福的走完了人生,也算是不錯的結局吧!

  • 9 # 峰子奇觀

    江東基業開創者、一代梟雄孫策,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不是不偏私,而是迫於無奈,為什麼?

    三國孫策,父親是鼎定大名的孫堅。孫策,當時在三國江湖人稱“小霸王”,娶了江東美女大喬,吳地人親切呼之為“孫郎”。

    孫策脫離袁術後,帶領父親殘兵舊部,回到老家江東。眨眼數年之間,二十幾歲年紀輕輕,就建立起了稱雄一方的江東基業,是個人物!

    △小霸王 孫策(劇照)

    孫郎的“好基友”,就是周郎了。周郎即是周瑜,娶了江東美女小喬。大小喬是親姐妹,是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孫策與周瑜,除了是“好基友”,還是“連橋”關係,一個姐夫,一個妹夫。

    △周瑜、孫策(劇照)

    孫郎,周郎,都是少年英雄,且都三國裡的帥哥級人物。孫策江東霸業玉成,到死不過26歲;周瑜24歲時,就已是東吳大都督,千軍萬馬,指揮若定。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美女配英雄,都是二十啷噹歲的年齡,意氣風發,英氣逼人……後來連一代文豪蘇東坡,都羨慕不已……

    △江東美女 大喬小喬(劇照)

    然後,天妒英才。

    小霸王孫策,26歲就駕鶴西去;後來,赤壁之戰殺的曹操幾十萬大軍 丟盔卸甲的周瑜,僅僅36歲也溘然長逝。

    三國亂世,弱肉強食。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得適應時勢。所以,孫策臨死前,沒把江東基業傳給自己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弟弟孫權。

    古代繼位慣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父子在前,兄弟在後。有子傳子,無子傳弟。

    既然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什麼不傳位兒子,而是傳位弟弟?這裡面有幾點客觀原因:

    △孫權(劇照)

    1、傳位幼子,江東不穩

    孫策死時,年僅26歲,兒子不過10歲。若傳位幼子,主少國疑,君弱臣強,則江東權力核心必引發動盪。江東文武悍臣,一個娃娃是鎮不住的。另外亂世兇險,劉備、曹操等都是餓狼,虎視眈眈,娃娃如何鬥得過梟雄們?

    2、傳位弟弟,明智之舉

    孫策臨終前說過一段話: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衡,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孫權。可見,孫策眼睛毒。孫權天資聰慧,精權謀,善用人,當人君的好料。事實也證明,孫策沒看錯,孫權開創了一番帝業。

    3、孫母期望,愛子有心

    除了以上主要原因,還有孫策之母吳國太,也是希望小兒子孫權能繼位的。吳國太對這個18歲的小兒子孫權,寵愛有加,也不乏存有作為母親的幾分偏愛。再有,孫策是個孝子,待母至孝,也不想違逆了她老人家的心願。

    試想:若孫策有子成年,足以擔負起江東大業,孫策也不至於傳位弟弟,只因亂世殘酷的鬥爭形勢所迫,實為無奈之舉。

  • 10 # 水間影片

    首先,孫策的兒子孫紹年齡太小,只有四歲。當時江東雖然被孫策打下來了,但孫策亡故時才25歲,其子孫紹的肩膀稚嫩, 在三國這樣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讓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當君主無疑是痴人說夢,只會讓自己的政權迅速滅亡。

    孫策明白,如果在自己之後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主公來領導東吳集團,那麼,它們必然會走向滅亡。 於是,孫策只能選擇自己的弟弟孫權。孫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而且還展現出了不俗的能力。

    其次,孫策所領導的東吳集團並沒有形成唯一的權力核心,當年孫堅死後,年幼的孫策帶領著父親的殘部輾轉求生,經過一番血戰和依靠江東本地一些豪門士族(比如張昭、周瑜)的支援才拿到了江東之地。

    孫策死時,江東內部不穩。孫氏集團與江東氏族有很大的矛盾。 孫家雖然祖籍是江東富春人士,但是孫氏發跡並不在江東, 而且孫家父子都曾效力於袁術,而袁術是公然悖逆漢室自立為帝的賊子, 袁術是漢賊,那他的爪牙便也是賊了。

    所以,孫策剛立足江東時,江東的父老鄉親其實是並不服氣的。他們稱孫策為“孫郎”,綽號是“小霸王”。

    雖然江東是孫策拿下來的,但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很多江東名士比如張昭、周瑜,也都立下汗馬功勞。 張昭是江東名士,在當地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周瑜文武全才,其能力絕不在孫策之下。 如果孫策傳位給兒子孫紹,江東的人肯定不會擁戴孫紹。所有人都知道,在打江山爭天下的時候,找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是非常重要的。 跟著一個小屁孩兒那不就是自尋死路。

    最後,當時的東吳集團還是漢朝的臣屬,他們並沒有擺明車馬宣佈割據。而且,孫策是用漢朝太守的身份去做一方諸侯。 如果,孫策選擇讓自己的四歲的兒子繼位,那也就是說,孫紹將成為太守。 雖然,當時的漢朝已經衰微,但是,他們依舊無法容忍將太守之位讓四歲的孩童來做。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孫策選孫權,都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 11 # 謝金澎

    孫策如果不死,三國由誰統一,還很難說。孫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曹操提起孫策都忌憚不已。

    孫策外號小霸王,也就是武力堪比項羽,其又多謀善斷,既善於用兵也善於治理,所以他為了實現父親孫堅的遺志,能伸能屈,屈從於袁術。袁術僭越稱帝后他立即起兵討袁,借漢朝廷命他征討江東之際,短短數年,蕩平江東,牢牢立足。

    只可惜天妒英才,被刺客所乘,26歲英年早逝。之所以說他智慧英明,就在於他沒有那種江山必傳子嗣的自私思維。這點他比繼承了他打下來的江山的孫權都強的太多。當時他的兒子才十歲,在那個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的險惡環境下,一個小毛孩根本難當大任。

    而以他對孫權的瞭解,認為孫權雖然開疆拓土不如自己,但是守成的本事卻可能在自己之上。為了父親遺志,為了江東父老,他沒有貪婪自己打下來的江山非得傳給子嗣的傳統,而是傳給了堪當大任的弟弟。

    最終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江東在孫權的治下,繁榮昌盛,能夠獨居一隅,與魏國和蜀國分庭抗禮,並最終面南稱帝。雖然孫權沒有學他的高風亮節,厚待他的子孫,但是那有有什麼要緊?相對天下大局,何須太過在意後人福祉?

  • 12 # 淡水彭于晏a

    孫策字伯符,他繼承了爸爸孫堅的遺志屈事袁術而後脫離袁術,一統江東,人稱江東版“小霸王”,但是呢在一次打獵中,被刺客所傷(沒事打什麼獵呢)一命嗚呼,後傳為其弟。孫權是有兒子的啊,那為何小霸王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筆者以為,原因有三:

    1、其兒年幼,不成大器 自古皇帝傳位不外乎兩種情況1、父死子繼2、兄終及弟。孫策傳位給弟弟其實也沒問題,只不過歷史上傳給兒子的比給兄弟的多得多,那為什麼傳弟不傳兒呢,我們知道孫策死時只有26歲,美好的年華啊,可其子孫紹才四歲,如果是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社會穩定,法治完善,孫策當然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有一套完善的保護皇權的法制,可以得到保障。可現在呢,社會動盪,內憂外患,大業不穩,其子年幼,不成大器。

    2、內憂外患,大業不穩 小霸王是白手起家的,靠投奔袁術而一舉拿下江東,所以江東的父老鄉親是不買賬的,只不過後來發現孫策和黃祖不一樣,後來才願意信任他一下,不過這信任還是很脆弱的,而且拿下江東也不是他一人之功,張昭、周瑜之流能力及號召力是不在孫策之下的,且江東之外還有荊州劉表,兗州曹操虎視眈眈,所以如果孫策將一個小屁孩立為太守不僅朝廷的曹操不同意,甚至以此為理由攻打你,連江東的父老鄉親都不會支援,大家都知道打天下時要跟明主,要有雄才大略,跟一小屁孩,這不是扯嘛!

    3、若立其子,禍起蕭牆 張昭和周瑜等人會崛起,周瑜雖然和孫策是親戚,而且是好哥們兒。但是你孫策去世以後,人走茶涼。自古為了皇位,兄弟反目的情況都不要太多,何況只不過是親戚。而更值得擔心的還有張昭。孫策把位子傳給孫權的時候,為什麼特意讓張昭當輔政大臣?為什麼會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話和後來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何其相似。很顯然,孫策非常擔心張昭,才當著孫權的面,給張昭套了一個緊箍咒,讓張昭不起反心。 4、若立其弟,江東可固 我們知道孫權這個人是很有能力的,有傳可述,“及堅亡,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每請會賓客,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引注《江表注》從此也能看出,後來連阿瞞都說出那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那樣的讚美,由此可見,孫權之位當仁不讓。

  • 13 # 小王看三國

    孫策(175-200),人稱“小霸王”,容貌俊朗,心胸寬廣,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從諫如流,知人善任,舉手投足之間又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江東士族和百姓的擁戴,將士樂意為他效力。

    他爸爸孫堅去世時,孫策年僅17歲,但他志向遠大,初期在袁術手下忍辱負重,靠著借來的一千多士兵韜光養晦。

    孫策韜光養晦,不斷髮展壯大。先後擊敗了揚州的劉繇,活捉了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四年,孫策在湖北嘉魚縣大敗黃祖,建安五年,孫策勸降華歆,華歆舉城投降。這樣,孫策就輕鬆佔領豫章。

    至此,江東初定。孫策一時風頭無兩,要知道,這時候的孫策才25歲。就建立了如此大的功業。當真是少年英雄。曹操知道孫策平定江東以後,也十分感嘆。

    “猘兒,謂難與爭鋒。”—曹操

    意思是:孫策是條小瘋狗,不能跟他一爭高低

    “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袁術

    意思是我要是有個兒子像孫策這樣英雄了得,就是死了也沒啥遺憾的。

    但是孫策有個缺點,就是沒有防備意識。而且喜歡單獨出行,不帶隨從,這就是很大的隱患。果不其然,在建安五年,孫策在丹徒打獵,隻身一人追逐獵物,遇上三個刺客。孫策躲避不及,被射一箭。身負重傷。

    另外據《江表傳》記載,許貢上奏摺給皇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加強控制,以免後患。但這個奏摺被孫策的密探截獲,孫策怒斥許貢,並將其殺死。許貢死後,他的門客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遇上孫策,終於有了報仇的機會。

    但無論什麼記載,孫策確實是要死了。

    孫策自知命不久矣,便找來心腹大臣張昭來商量身後之事。打算讓孫權繼承他的位子。而不是他的兒子孫紹。張昭不解,孫策向他說明情況,其原因基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其子年幼,不過十歲左右,孫權已經成年,從年齡上講更適合繼承孫策的位子。

    彼時外有曹操、劉備、袁紹、劉表等諸侯虎視眈眈,內有江東士族關係錯綜複雜,十分棘手。且江東初定,政局不穩。

    若強行扶植自己兒子上位,很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或被權臣操縱,小命都不一定保得住。或形成後宮干政,外戚專權。這兩個結局都是他不樂意看見的。

    第二、此時的江東,孫策明白曹操勢大,北上爭雄可能性不大。劉表久據荊州,經營多年。想吞下他也不容易。故而能夠守住江東這塊地盤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需要選擇一個能夠守住江山的人選。

    第三、孫策瞭解自己的弟弟。孫權頗具才能,宅心仁厚,知人善任,善養門客,與其父兄相比並不遜色。也有一定聲望。孫策將印綬親自傳給孫權,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所以,讓孫權繼位,保住江東的基業還是比較穩妥的。

    第四、傳位給孫權,也是為保全自己妻兒的性命,孫策對張昭說:“若是權即位,吾兒尚可保,若是吾兒即位,或權死,或吾兒死。”

    意思就是我的孩子還年幼,如果孫權即位,兩人都可以保全性命,但是如果我的孩子繼承位子,如果一旦出現董卓、曹操那樣的權臣,那麼自己兒子就悲慘了,成傀儡不說,一旦慫恿孫權繼承大統,那麼到時候孫權為了江東到底是要不要取而代之呢?也是很為難的。

    且看孫權,自幼英武果斷,膽略過人,知人善任。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大位,成為江東的領導人。

    孫權比孫策還現實,自己就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保住地盤是目的,能擴大領土就是很開心的事情。統一天下?不存在的,不是我所幹的事情。就這樣孫權即位後,一步一步擴張自己的領土。200年,孫權即位之初只有丹陽、豫章、會稽、吳郡四個地方。下圖孫權即位之初的地盤孫權歷經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數達到二十多個郡縣。

    可見孫權還是很厲害的,沒有辜負孫策對他的期望。赤壁之戰擊敗曹操號稱80萬大軍,夷陵之戰擊敗劉備的70萬大軍。穩固江東局面。掌管東吳長達51年。怪不得連文武全才的辛棄疾都兩次作詞稱讚孫權。

  • 14 # 青菜白玉湯罒

    孫策傳位於孫權是形勢所迫,因為孫策深知大漢沒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多位漢帝年幼,朝局多由其母后把持,只要掌控了皇后,就可以把持朝局,當時的東吳,也是這個形勢。

    孫策死的時候年齡只有26歲,而其子只有10歲,先不說東吳文武不合,最令他擔心恐怕還是周瑜,周瑜作為東吳大都督,從一開始就跟著他,屢立戰功,大多武將對周瑜的恭敬程度,恐怕不下於對他,如若此時讓一個黃口小兒繼位,孫策也擔心江東易主。

    再者說,孫權小時候便才氣外露,反觀孫策之子,相對比較平庸。把繼承權交給孫權,孫氏繼業保全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畢竟孫權也是自己的親弟弟,好過把孫氏繼業落到外人手中。

    即便是這樣,孫權繼位之後,真正掌權日子也在周瑜,魯肅,呂蒙相繼過世之後,何況讓一個十歲的孩子繼位,那情況將更加糟糕。

  • 15 # 四川達州人

    孫策死的時候,兒子很小。雖然歷史沒有記錄其子年齡,但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虛歲,其子年齡最多八九歲或者更小。

    當時,孫策剛剛平定江東地區,世家還沒有完全臣服,山越叛亂不斷,荊州殺父之仇未報,這一切,對於朝氣蓬勃的孫策來說不是問題,甚至可能利用北方官渡激戰正酣的重大機會從曹操頭上撈取更多利益。但是,孫策死後將江東交給兒子就不可能了。

    這麼小的兒子,不可能掌握權力,軍權政權都將落到他人之手。這樣的危局之下,兒子能不能渡過?掌握的權力的外臣誰可以信任?

    孫權不一樣。孫權已經十八歲了。孫權跟隨孫策。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供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常參與孫策軍內部決策,才能令孫策自嘆不如。建安元年十五歲的孫權被任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為茂才。又代理奉義校尉。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廬江、豫章二郡。

    至少,孫權經過四五年培養,基本勝任繼承人,何況還有周瑜張昭的輔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宮為什麼不能開車進去,有什麼特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