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除去儒家現在的很多社會道德問題該如何化解?
5
回覆列表
  • 1 # 劉宅宅

    過去梁啟超說,中國歷史,乃是三千年專制史。五四以來,無數人對儒學恨的“咬牙切齒”,核心原因就在於認為,儒學被利用為一套奴化民眾的洗腦術,導致國民心中的奴性始終無法解套,所以必欲“打倒孔家店”。

    的確,我們的儒學思想,自董仲舒巧加改造、漢武帝挪用獨尊之後,就被那些封建統治者當萬能大法一般大力推崇,成為佐證他們“合法性”的理論支撐,更成為了他們牧民、辱民、培養奴才的無雙利器。1897年,譚嗣同寫《仁學》就說,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而“黃種之所以衰,雖千因萬緣,皆可歸獄於儒法之道”。

    現如今搞“國學”的,總愛說儒家與自古以來的奴性現實沒啥關聯,可除了儒學,那能與什麼學有關聯,能撇的一乾二淨嗎?

    我想,唯一需要補充的是,原始儒學也確非“成奴之學”,也特別推尊獨立人格,也熱衷宣揚抗暴精神,標榜的是殺身成仁,對奴化與專裁都極為警惕。

    我們的儒學老祖宗,即孔老師本人,就非趨炎附勢,只知歌功頌德之人,他也是有骨氣的。魯迅說他純一“聖之時者也”,還是偏激的。實際上,孔老師對彼時社會及特權寄生者,痛斥遠多過獎飾,尤其是對還活著的統治者,他基本沒好話,時常當面懟,一輩子充滿批判精神——混的不大好也是因為不願無恥地合作。

    可問題在於:“孔子以後,儒分為八”,主流的儒學,逐漸徹底墮落為一套奴化功能深藏的意識形態。那些儒生,如叔孫通等等,有奶便是娘,遂為權力所收買與利用,此即梁啟超所謂的“陋儒誤解經義,煽揚奴性”。所以,孔子以後儒學,我直接稱為“帝國儒學”或“奴化儒學”。

    這樣的奴化儒學,可說儒學最核心的一流脈,且越到後來,越成為主力。實事求是者理當承認。你不能好的都搶功給儒學,孬的就拒認,說都是別家的謬種,對不對?

    可稍微武斷地講,自秦製取代周制以後,中國封建教育系統,大體都是在貫徹一套愚民化、奴民化的方案。而儒學是其中成本最低、最見效的洗腦術。

    儒學本是諸子學之一,統治者如此熱心獨尊它,不惜讓海內所有智識者的大腦,都每天籠罩在“子曰詩云”之中,其核心目的,體面說來是“文治天下”,說穿了不過就是明人李贄講的,“不過誘你作他奴才耳”。這是一場大型PUA運動。

    就像前所言及的,本來以仁心為主導的、同時骨架是剛健的、抗暴的儒學,被統治者看中並國家化後,實際早被抽髓換骨, 轉化為奴性價值觀的培育與灌輸,歷代儒生、讀書人、士大夫,在歡欣雀躍的不自覺中,日益成為給自己、也給國民洗腦的中堅力量,淪為王權門前的“看家狗”。魯迅說他們,歌功頌德惟恐人後,奴化民眾不遺餘力。

    這套儒學\儒術,如顧準當年所說,壓根沒有“自治”的思想資源,內部也生髮不出多元、獨立文化的啟蒙因子,主導思想就是壓制與奴化:比如,“夫為妻綱”、“守節殉死”、“男尊女卑”等綱常禮教;比如,“賢愚貴賤”的不平等觀,“各安其位”的森嚴等級觀念;

    比如,它所傲嬌的“君子之治”,實際是用“政刑”、用“德禮”去禁錮民眾思想;比如,“四書五經”強疏灌性,切斷多元資訊源,實際是以行政手段圈養民眾,禁錮他們生活,及大腦所思所想;比如,封建帝國對任何稍微離經叛道的言行,都加以無情誅罰、對所有懷疑批判精神,幾乎都予以肅清,“思想言論犯”遍地開花等等。

    可以說,千百年來,封建王朝治下,從來只有“子民”而無“公民”意識。民眾都是日夜手持這一套成奴教材,為不二課本,為真理所在,為言行導航,萬口一辭地搖頭晃腦,千人一面地磕頭搗蒜,從此造成了奴化思想滲入民眾骨髓,所有國民“不可一日無君”,思想文化為“獨夫民賊”永遠壟斷的可悲局面。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舉國奴化局面,儒學作為其思想幫兇,責無可逃,罪無可恕。也正是此種表面上極其整齊劃一、思想一統的社會,每每成為每一個封建帝國,天下不安的前兆,乃至土崩瓦解根源。

    由這也可見,中國封建王朝,也並非一點都不關心民眾的教育問題,它們有時也會熱心供予各種公共產品。比如,斷章取義後的儒學教育。

    只是說,封建統治者所大方賜給的這些公共教育,側重點依然在於識文斷字後封閉化的奴化教育。他們用心直接教你君臣主奴的的光榮,卻壓制你獨立思考與胡思亂想。你若是覺醒過來,反思下王權的合理性,與家天下的荒謬,對不起,大刑伺候。

    這種統治者,更不會培育你的公民意識、主人意識、獨立意識、人的覺醒意識。可以說,歷代王朝能如此成功地,跟培養韭菜一般,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烏壓壓的麻木“看客”,儒學功勞最大,簡直“功不在禹下”。孔夫子何嘗想“吃人”,其思想偏偏被刪改為“人肉筵席“上的朗誦詩。

    封建時代的統治者們,及其豢養的儒生們,太擅長太嫻熟地,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奴化養分,去維護與鞏固他們的統治了。這套鬼把戲,魯迅嘲為“口上仁義禮智,心裡男盜女娼”。可惜,這套手法,被看穿也已經是晚清時代了。似乎是嚴復說的了,“取古先儒言論之最便於己者,作一姓機關之學術; 利於民者,闢之為邪說;專以柔順為教,養成奴隸之性質,以便供己軛束役使之用”!

    封建統治者為什麼這麼仁慈,也要教人讀書、勸人念儒學呢?很明顯,要是治下子民,都能有些知識、有些技能,同時習慣服從,認同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無需思想,願意幹活,那麼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大大提高,每個人都會盡可能地兌換出自己的“剩餘價值”,這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

    因為,只有如此,社會才能繁榮,國家才能穩定,政權才能長治久安,而他們也才能盡情揮霍。

    這個從現代政治學上解釋,就是在說,封建統治者們,最害怕的並非群眾的不滿,而是子民都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民眾一旦真有了“主人翁”的精神意識,就會動輒質疑權威,讓享權者地位岌岌可危。何以至此?道理也很顯豁,與流行看法恰恰相悖的是,民眾的不滿並不會致使造反,甚至一定程度的貧困不均反有助封建政權的鞏固:盆滿缽滿的特權階層,只會維護現狀不會參與造反;而在社會底層泥濘中掙扎的窮人,滿腦子都是如何謀生,怎麼填飽肚子,怎樣讓家人免於凍餓,更沒心情與餘閒去折騰。

    也就是說,真正動搖封建王朝專裁統治,對其足以構成釜底抽薪式的威脅的,倒並非武力,而是獨立與批判思想——任何武力其實也都是被“思想”所煽動起來的。是以,封建王朝史上,一些儒學士大夫一旦有了點“從周仇秦”的情緒流露,基本都要被王權所無情肅清。而奴化教育,則繼續以各種變形記形式持續滲透,潛移默化,一點一滴。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統治者也無法解套的矛盾在於:任何一個王朝的崩盤,往往都是因為培養出過多的智識分子所導致的:假設有很大比例的民眾,透過閱讀,或透過交流,竟然也能獨立思考了,不約而同地發現了自己被“奴化”的事實,那王朝早晚是撐持不下去的。一個經典的案例,是正如著名學者大衛.科茲,在他那本名著《來自上層的革命》一書所揭示的:

    當初強大的“戰鬥民族”之所以一夜之間土崩瓦解,並非民眾生活不下去了,而是權力鬆散後大眾的獨立判斷能力增強了,對各種現狀很不滿,主動放棄了對原有權力層的支援。

    也所以,中國曆代王朝,一旦政局平穩、人心思定,統治圈必然會再度啟用儒學,繼續貫徹那一套奴化教育,形成周而復始的迴圈。

    也因此,中國封建社會,似乎永恆地困在了傳統儒家文化的侷限,與慣性之中。社會無論再怎麼發展,太多民眾的大腦,始終都還停留在“聖人之治”的幻想之中,於民是去不掉子民化的奴性思維,於國是總不能開拓出一條新路,在機制上除弊興利,走出文明化的遊戲規則,脫掉秦制的破衣裳。

    “百代都行秦政制”。正因為不去反思,所以古代中國的教育系統,以及此制下塗著香奈兒樂呵呵的子民,就一定還是封建王朝與奴化思想殘渣合成的怪胎。

  • 2 # 仁己及人

    教育,三代才能出一個盛世,而往往敗掉只需要一代人,仁義禮智信的核心需要好好教育,良善文化也需要好好教育,古代國家機構都是這個司那個司,建議國家設立一個善法司,有最同意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人來擔任,或者至少設計佈施司 (或者叫布善司)內容簡單,不容易出現官僚的細節名堂,任務就是弘揚佈施文化,救貧文化和叫人佈施,所有改司畢業的講師必須勸人佈施,在不同的地方設定善法堂,發放救濟書籍,評選周度或者月度最需要幫助的人,另外,該堂必須認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文化,定期向社會宣傳

    有人說,這跟儒家有什麼關係,很簡單,仁這種精神到底怎麼樣才能衡量呢,最直觀簡單的就是佈施,仁者愛人,這樣以點帶面,後面的工作也好開展

  • 3 # 匪淺

    儒家,仁義禮智信何其好,怎麼會有人反對呢,真不是此等人出於何居心。凡中國學子都是儒生。孔子是萬世之師,尊師重道。反對儒家的人就是不尊師重道與人倫道德相背。說這種人是譁眾取寵言為未過。全世界孔子學院興起更是中華文化發揚之時,為何要反對儒家?

  • 4 # 123火狐

    這不是恨,是對文朋和進步的觀點,儒家思想和文化,不能超越現代,那就淘汰。一個文明古國,不等於死守舊念,要與時共進,以科學文化和世界共生存發展,提高本民族的優勢,更好的發展才是根本。

  • 5 # 老孔

    儒學之恨之入骨,大概有那麼幾種:

    1,批林批孔,一以貫之:當時砸爛孔家店,挖祖墳,在行動上已經極致了。

    2,儒學阻礙社會發展,這是五四精神,魯迅一路,在思想上的“恨”是極致---“字裡行間是吃人兩字”

    3,儒學阻礙科技創新,是李約瑟之問以後,楊振寧也說過,儒學為主的中國文化,重文輕理,重歸納輕推演。

    到我這裡,我認同3,另外加上一條反思:

    4,儒學教育問題,以論語為標誌,中式教育缺少獨立追問和反思,一部論語,從來沒有“追問孔子為什麼?”

    我作為孔子後人,一是直面這些“恨”,二是改進維新。

    對1234都有改進的必要,就是推進邏輯、數學、程式設計教育。

  • 6 # 邦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為什麼有人對儒學恨得“咬牙切齒”?這還得從儒學的根基說起。儒學的根基存在缺陷,這導致其學說存在偏缺,即不具有普遍性意義。歷史上封建統治者為著統治利益而獨尊儒術,但用一套存有缺陷的學說治國,這必然導致國家發展不能全面。在由西方興起的、由資本主義推動的全球化新歷史時期,儒學顯然難敵西方科學與民主之學,當時中國的失敗是免不了的,但因此將中國的失敗歸咎於儒學也是不負責任的。前人創生的學說,接受或應用與否是後人的自由,怎麼能將後人的無能失敗甩責於前人的學說呢?!歷史是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過去的統治階級極力推崇儒學,運用儒術治國,使封建時代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這有歷史的原因,但現在有人借華人強烈要求復興中華文化之機提出恢復儒學的傳統地位,這就值得商榷了。可知今日是何年?要復興中華文化,傳統的不是隻有儒家,還有僅以五千餘言的《道德經》存世,但卻深刻影響了一個大國曆史及其民族思想的道家文化。致於儒家學說,其當然具有積極的思想成份,且兩千多年教化,已然成為華人文化基因之一部分,這“咬牙切齒”的恨既無濟於事也大可不必!讓堅持以儒學繼承者為榮的學人們繼續修補完善儒學的根基並期望他們能再推出新新儒學之說。

  • 7 # 空山靜海

    化解不了。

    從百年前到當代,儒家學說被貼上封建禮教標籤,遭到全方位徹底的否定。而近幾十年,更是以另一種意識灌輸,從根本上顛覆了儒家學說中,最具有普適價值的部分,或者說根除其精華,如五常。

    經過新舊百多年、近百年的新思潮、新思想的洗禮灌輸,三代人在意識心理深處,早已銘刻了儒家主張即魔說的印記。如此,叫你如何不恨她?

    又值此世情澆漓、道德滑坡、人心嗜慾的情形下,孔孟之說特有價值的個人修養的主張,君子之道,又怎麼會有市場呢?

  • 8 # 文明之父

    在世界範圍內,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真正將人與社會、家庭無縫結合起來的,唯獨中國儒學!而儒學的思想以及對人文的關懷,不僅僅使中華民族首次走向文明,同時也是人類社會走向和諧的世界大同的一盞指明燈!

  • 9 # A一安然

    要辦證的看和對待,任何一種信仰或學派都有他產生,發展存在的根源和環境,時代。儒釋道三大教在中國生存發展存在了兩千多年,釋是外耒,儒,道兩教是本土的,道教主要是遵重遵從自然界的先天理念教主是老孑,理論主要是道法自然,後德載物。儒教講的主要是人後天的德法理論,要有一定的信念遵從,講的主要是禮法規矩叫仁義理知信等的德法,教主推崇的是孔子,稱為師表聖人。釋教是讓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寄託和追求美好的想往,追求真善美,理想的極樂世界

    信的是佛,教主是古印度的釋加矣尼。這幾大教派在中國二千多年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中國社會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直到現在還發揮著作用。我們要辦證的科學的分析看待和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運用到現代社會發展中去。

  • 10 # 牛膝草0k

    事實證明人類的愚蠢無知都是群體行動造成嚴重危害社會所造成災難發生,我們必須從自身的環境轉變才能改變環境,混亂狀態下思辯能力劣根,在追逐一樣事物行動,其實就是追求一種自身的混亂,

    昨天也是遇見百姓毀謗儒家思想,我直問他論語有多少篇,對方啞口無言轉身離去。同樣的例子太多了。

    孔子是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十大名人之一。

  • 11 # 南山劉向雄

    沒必要去化解有的人對儒學的仇恨,因為根本化解不了。

    愛一個人就覺得他什麼都好,恨一個人就怎麼看都不順眼,全身上下都一無是處。對於鍾情和敵視的思想流派也是如此,情緒大過理智。與其說是理論上的爭論,不如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對於儒學來說,愛是繼承,恨是鞭策,都是好事情,任其自然就好。

    其實,世界上的各種思想流派都有其追隨者,也有其反對者,這並不奇怪。但唯有儒學的反對聲音更大更遠,歷史上就有儒墨之爭,互相貶斥和抹黑;還有儒法之爭,一直延續到現在;到了近代之後,又有中西之爭,實質也是儒學和西方哲學文化的爭論;還有民主、科學、社會發展的方向與儒學的對立。對儒學的批評自古以來就不絕於耳。

    我們能寬容佛、道等思想流派,卻為什麼容不下儒學呢?我想,這是由儒學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決定的。各朝各代都可說是‘有法治國’,法令的詳細程度不是我們能在電視上看得到的,法家的地位是篤定的;墨家的無差等的‘博愛’以及‘非攻’的思想其實並不適合封建國家治理;到道家的‘無為’、‘道法自然’等觀念放在個人養生養性再合適不過,放在治理國家的話,這麼大的疆土、這麼多人口,還有長城之外的襲擾,顯然也不行;至於出世的佛家。

    在成熟的官僚體制下,儒學對禮的等級、愛親的可行性、仁的模糊性、道德至上性等等恰恰是個極好的理論補充,於是,選來選去,儒家就成了多個朝代鍾情的社會治理的工具。任何思想流派,一旦成了工具,就擺脫不了‘僵化’以及‘模式化’的命運,而其地位之高,也容易成為個巨大的靶子隨手一擊便能刺中。

    至於‘順從’、‘偽君子’,是儒者個人的事,‘阻礙社會發展’、‘無民主精神’、‘打壓科學’則是用現代思維去批評和苛求古人,在這些‘仇恨’的背後,我看到的其實是一種自卑感。

    ‘誰人背後不說人’,有褒有貶、有愛有恨正說明儒學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至少,做個有科學精神的科學家,同時也可以是道德高尚的人,這兩個維度並不是對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彩該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