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妞妞妹娛樂

    我覺得特別魔幻的一點,就是完全猜不透這幫聽相聲的粉絲是怎麼想的郭德綱不止一次說過,

    相聲這玩意兒不容易,不是是個人就能說——然後你看看,就光知乎上,“怎麼進德雲社”“今年初三想學相聲”這種問題有多少。

    郭德綱也說過,相聲演員臺上臺下不一樣,然後你看看“哎呀相聲演員好有意思怎麼嫁給相聲演員”這種問題有多少。

    你們不是愛聽相聲嗎?怎麼好話全聽不進去呢?這也一樣。“捧哏不就是嗯啊對是哎嗐喲嗬,最後來個去你的吧鞠躬下臺,論捧逗都告訴你不是那回事,捧哏的是掌舵的,就有人聽不進去,非剪一個于謙捧一切,實際上就是嗯啊對是哎嗐喲嗬往裡加,加的還滿不是地方,

    真這麼量活就全量在腮幫子上那種。捧哏講究的是圓潤完滿,你看看剪的那叫神馬玩意。自以為自己很懂,做出來東西很有意思,實際上真的,用一句行話說,太唸了!

  • 2 # 霸佔N1的美

    常言道:三分逗,七分捧。

    可見為逗哏演員託底的捧哏演員有多重要。

    在郭德綱和于謙這兩位相聲演員身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

    可以說,是于謙的捧,烘托了郭德綱的逗,反過來,郭德綱的逗,又成就了于謙的捧。

    後來,于謙開始與郭德綱搭檔。郭德的“快”和于謙的“穩”簡直是相得益彰。無論郭德綱的話題轉到哪兒,于謙都能穩穩地接住,接住還不算,還能順道抖個包袱。有些時候,郭德綱說的,大家沒笑,于謙補充一句,大家鬨堂大笑。

    這就是優秀捧哏演員的素養。

    順道說一句,德雲社裡,孫越、郎鶴焱都是很穩的捧哏演員。

    而有些捧哏演員,會犯以下毛病:

    1.搶話型。自己有話,搶著也要說出來,比逗哏演員話還多。一場下來,吵得腦袋疼,節奏基本沒有,對話基本靠吼,控場能力弱,情緒一上來就控制不住,套句現成的話:都捧到腮幫子上去了;

    2.呆若木雞型。哦,啊,哦?是啊,去你的吧!有一搭沒一搭,甚至站在臺上發愣,整個兒慢半拍。不曉得他在臺上做什麼,這種大概就是岳雲鵬說的那種“站臺上聽相聲”的捧哏演員;

    3.平庸型。這種捧哏演員呢,你說他捧了吧,的確是捧了,捧得還像教科書一樣標準。全場車軲轆話,就像水煮青菜一樣沒滋沒味,彷彿在尬聊,隨時能冷場。有他一個不多,沒他一個不少,毫無特色;

    4.不適合捧哏型。其實吧,郭德綱捧哏的時候,真的不怎麼好玩。這不,變成逗哏了,一下子就對路了。

    于謙捧哏,絕就絕在恰到好處。不早不晚,不快不慢,那麼一句話甩出來,正好打在你腰眼上,不笑都不行。

    低俗的段子說嗎?說,俗不俗?俗,但是俗得恰到好處。有那麼一點兒三俗,偏又不會讓人覺得下作。

    這就是本事了。要知道,相聲演員站在臺上,能讓人看著不討厭,就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語音語調時機內容,處處透著舒服。

    說到這裡,忍不住提到另一位爭議人物——徐德亮,高材生不?高材生,北大畢業。文學底子厚不?厚,不少古意盎然的相聲都是自己寫的。

    但是,就拿單口相聲《濟公傳》舉例。郭德綱的濟公傳,偏妖魔鬥法,是真招人聽,百聽不厭。俗不俗?俗而不惡。

    徐德亮的《濟公傳》,偏公案斷案,諸位可以找來聽聽。那裡面的俗,是真的俗,俗而惡,讓人渾身不舒服,打心裡覺得噁心的那種。如果哪位覺得他說得好,也可以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不過我是不會與你辯論的,因為沒必要

  • 3 # 王彥昌

    相聲老前輩形容捧與逗的比重關係是“三分逗七分捧”,這真的是毫不過分。捧哏難就難在話少,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讓觀眾把他當做燈泡,每句話的節奏都要掌握的恰到好處,既不能慢,也不能搶,時常吐出一個字就能讓觀眾笑得前仰後合……于謙在這些方面都做到了,因此說于謙捧一切毫不為過。

  • 4 # 鄭捕頭

    很多人都看過“于謙捧一切”的系列影片,包括歌曲《快樂老家》、《最近比較煩》,還有《慶餘年》等等。聽上去于謙每一句都說在點兒上,和原來的歌詞和臺詞一點兒都不違和,但又是那麼可樂。

    于謙的原詞當然都是給郭德綱捧哏時說的,但為什麼聽上去都那麼貼合?

    這與捧哏的詞句相對比較固定有關,影片層出不窮也和網友們對於謙於大爺富有親近感有關。

    于謙捧哏《快樂老家》

    大部分網友最早聽到的于謙捧哏音樂作品,大概是《快樂老家》。這首歌是1997年歌手陳明的代表作品,在當時曾經紅極一時。網友們為什麼會選定這首歌讓于謙來捧,大概是因為它兩句唱詞中間停頓時間比較長,正好適合插入于謙的臺詞。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發。夢已經醒來,心不會害怕。有一個地方,那是快樂老家。它近在心靈,卻遠在天涯。”每半句話的後面,于謙都插一句什麼“是嗎”“沒聽說過”“什麼地方”,那種既混搭又喜感的狀態,一下子被網友愛上。

    於是,各種歌曲和電視劇片段都被拿來,用於謙的捧哏臺詞套用一番,每每都產生新的滑稽效果。

    比起郭德綱,于謙的臺詞相對固定

    對於于謙那些大同小異的臺詞,網友們是熟悉的。于謙和郭德綱合作將近20年,在大小劇場為郭德綱捧過幾百段相聲,從中找出一些熟悉的臺詞來還是非常容易的。

    而且逗哏和捧哏兩個人,相對來說還是逗哏的臺詞更豐富,而捧哏的話則相對固定。在傳統相聲《論捧逗》裡,捧哏的臺詞被說成只有“嗯唉這是,別捱罵了”,這儘管是一種誇張,但也多少說明捧哏臺詞的相對固定性。

    或者可以這麼說,如果去掉捧哏的臺詞,逗哏效果會有折扣,但還是可以聽;反過來如果去掉逗哏的臺詞,那這段相聲也就聽不出什麼東西來了。

    于謙站在郭德綱旁邊,作用當然是非常大的。郭德綱過去也換過不少搭檔,但效果最好表演最默契的還是于謙。于謙並不像有些年輕相聲演員那樣愛搶戲,他從來都是不緊不慢地隨著郭德綱的節奏走,既保證對每一個包袱兒效果進行放大,又不讓觀眾感覺捧哏話多。這是非常難把握的狀態。

    有些捧哏真的是隻負責說幾句“是嗎”、“後來呢”,這樣的可有可無的捧哏,註定無法為整段作品添彩。

    觀眾們喜歡于謙的捧哏,而且這些年來網上也有不少他的表演影片,隨便剪幾段過來,就可以把很多歌曲的歌詞接上,產生奇妙的效果。因此,也就有了歡樂的于謙捧一切系列。

    于謙捧哏爐火純青

    于謙雖然是捧哏演員,在臺上的重要程度不及逗哏郭德綱,每次上臺所說的臺詞也不會太多,但這並不說明於謙的相聲功底就比郭德綱差。

    于謙十幾歲開始學習相聲,而且是他們那一撥學員中最具靈氣的,本人悟性非常高,又從很多相聲老先生那裡學到不少本領,如今也都駕輕就熟地用到舞臺上來。于謙的創作能力可能不及郭德綱,但在表演方面絕對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道德操守方面,于謙本人當然沒有在公眾面前表現的那樣完美,但他的性格和為人處世與郭德綱截然不同,從日常行為來看幾乎對所有人都抱有善意,因此他也就擁有演藝圈少有的好人緣兒,與吳京、馬未都等那麼多人都成為朋友。而在一般公眾面前,于謙也能時刻保持謙和,情商總是那麼高,是粉絲眼中的于謙大爺。

    觀眾熱愛於大爺

    歷史上好的捧哏演員很多,比如馬三立的捧哏張慶森,侯寶林的捧哏郭啟儒和郭全寶,趙振鐸的捧哏趙世忠,這都是超過一般的好捧哏演員。

    同樣作為優秀捧哏演員的于謙,將來有一天,比如到七八十歲白著鬍子,頭髮少到無法再燙的情況下,于謙顫顫巍巍走上臺表演相聲。到時候最好能有觀眾起個頭兒,唱起《快樂老家》讓于謙老大爺,捧上那麼一段兒。

    “跟我走吧”——“去哪兒啊”,“天亮就出發”——“這麼著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妻子經常要慣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