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智謀
-
2 # 雪夜老鬼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鬥和擔,鬥,古代收租用的容器,一斗大約二十五斤,四鬥為一擔,也就是一百斤。給人一斗米,足夠一家老小吃一天,也就剛剛好滿足他,吃完抹抹嘴心裡是膏興的。而一擔糧就不止夠吃一天的,四天之後,又伸手去要,你要不滿足他,他低下頭的眼神是仇恨的!所以對人和對他的幫助,不能過分的好,否則他會認為理所當然!不能滿足他就會怪罪與你!以上就是我所理解!
-
3 # 鄉村黑嫂
鬥米恩,升米仇。
古人總結出來的話,有救急不救窮的意思。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對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然後結合現在來看看。
一、這句話有道理嗎?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鬥米恩,升米仇。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你借給他一斗米,那麼他感激涕零,把你當成了救命恩人。你借給他一擔米,他最後會把你當成仇人。
有人就覺得奇怪了,這不是胡說嗎?借得越多不是應該感激越多嗎?為什麼借得多了,最後反而會成為仇人呢?
當一個人困難時,借給他只夠吃的東西,他覺得你是從自己吃的裡面省出來的,他會非常感激,並且會一直感激。
可是你一次給了他很多,他就會覺得你很富有,不如再借點錢嗎?不如再借點別的。你一直借還行,一旦不借,就算是把他給惹著了,他會仇視你,並且在你出事時拼命的落井下石,這就是鬥米恩,升米仇的意思。
這有道理嗎?是有一定的道理在裡面的。我們平時說的得寸進尺,其實就是這樣的意思。
二、這對我們現在人有啟發嗎?這個太有了。我們生活在現代,每個人基本上都有過借錢的經歷,每個人也基本上有過被借錢的經歷。
我們都知道,借錢這種事,張嘴容易合嘴難,別人來借是感覺能借到,是感覺關係可以,自己如果拒絕的話,會不給人面子。
可是我們同樣也知道,借錢給別人時自己恩人,自己用到錢去要這個錢時,是有可能變成仇人的。
為什麼?因為有時候,有些借錢的人會找種種理由不還,他們說現在手頭緊,什麼借你點錢你這麼著急要,是不是怕我還不起你啥的,反正他們就能說出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話來。
最後還是還了,卻鬧得大家不愉快,成仇人雖然不至於,但明顯沒有以前沒有借錢時關係好了。這事鬧的,不借反而好,借了卻成了這樣。有些人就想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這就是上面的鬥米恩升米仇的變種,只不過從米變成了錢。
總結:這句話教育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借給他點錢或者米,不如教會他掙錢或者種米的方法。當然了,這也不是讓我們把朋友拋棄,現代社會,沒有朋友是不行的。但同時也要擦亮眼睛,因為有些人是認為一切都理所應當,一個成熟的人,懂得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是起碼的道理。
-
4 # 歌吟者
鬥米送人雪中炭。
擔米養人是負擔!
其中滋味解得開,
方是識人活神仙。
-
5 # 努力的小北i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生活裡常有這樣的事,你幫別人一次兩次,他會對你心存感激,到第三第四次時,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多次幫他以後,他就會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感恩之心蕩然無存。
甚至當你不會幫助他的時候,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
所以,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度!當一個人不思進取,一味索取幫助時,請及時收起你的善良!
善良並不是一味的縱容他的惰性,可以適當的幫助人,也可以 擔米 幫助有責任心,有上進心的人。因人而異。
這就是人性,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幫助讓他人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應當。那麼,最後你不但得不到理解,反而會引起仇恨。
初來乍到,請多指教。
-
6 # 雙魚姐姐0
“鬥米恩 擔米仇”,源自於古代一個故事。
富裕的鄰居用一斗米,幫助貧困的人家度過災荒,貧鄰很感謝。當富鄰又贈一擔米,作其來年土地種子時,貧鄰一家人因種子不夠用埋怨富臨小氣。兩家從此結怨為仇。
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心不足,慾望如海,得寸進尺。
還有一個現代故事,與其雷同。甲乙是同學。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都將學校發的雞蛋給乙吃,剛開始乙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吃著甲給的雞蛋也理所當然了。直到有一天,甲將雞蛋給了丙,乙就不爽了,他們還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其實,他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
人心不可深挖,本質屬私,只圖個人的利益,卻渴望別人的無私。當他處於困境時,你的幫助,為他解困,你的給予,突然間滿足了他的慾望,他是歡心的,感謝的。
同時,也因為自私,他通常難以思考別人的立場和角度。也正因為自私性,他對別人的無私便健忘,以為無償得來的東西,心安理得屬於自己,得不到之後,反而心裡有落差,造成埋怨和不爽。
電視劇《金陵往事》中高金榜,原本是僕人的子孫,主人無償資助其讀書,而高金榜心高氣傲,想獲取更多的滿足,不僅忘記報答恩情,還將主人殺死。
一個個古往今來的鮮明事例告誡後人:滴水之恩,會湧泉相報。但高貴的恩賜,且莫無度。
回覆列表
“鬥米養恩人,石米養仇人。”其中1石(讀dan)米等於10鬥米。這是一句古話,是古人對人際往來關係的經驗總結,也包含了古人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說的是:當一個人處於飢餓困頓、性命不保之時,你給他一斗米,那是救了他全家人的命,他千恩萬謝,把你當作救命恩人。這就是“鬥米養恩人”。
但是,當他度過了眼前的難關以後,如果你還繼續施捨給他很多的糧食,養著他,那麼他就漸漸地形成了依靠你養活的習慣,自己不願意辛苦種地勞作,靠你的施捨生活。假如有一天,你不願意繼續施捨、接濟他了,他家的生活必然馬上陷入災難當中,他就會對你反目成仇。這就成了“石米養仇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前面你用鬥米接濟他的時候,他不是把你當恩人嗎?現在態度為什麼會180度大轉變?因為在你長期施捨、接濟他的過程中,他的行為和思想在你不經意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你用鬥米接濟他的時候,他和很多的大眾一樣,習慣了自食其力,也有受恩圖報的思想,所以把你當恩人。但是,到後來你長年累月一直在接濟、施捨他的時候,因為人的自私、自戀、惰性,人性的貪得無厭,他在行為和思想上日積月累,漸漸產生了如下的巨大變化:行為上,不再自食其力、辛苦勞作了,而是遊手好閒、好吃懶作,農事荒廢,不修治農具,體力下降,不再習慣於幹活;思想上,漸漸地把接受別人的接濟和施捨認為是正當的事,甚至於慢慢地自我美化,認為是很光榮的事,顯得自己很有能耐,很有福氣,是上天的造化,欣然接受,毫無慚色。在這種情況下,你突然斷供,他會面臨不會農事,沒有像樣的農具,體力跟不上,幹活的習慣還沒有形成,思想上一時難以接受等等對他來說是很重大的問題,就像嬰兒斷奶,又如成人戒菸,思想上是一個斷崖式的、一落千丈的處境,他看你那個慈祥的面容也成了一副猙獰的模樣,如何讓他(她)不恨你?這就形成了“石米養仇人”的結局。
這句話啟示我們:善良要有智慧,善良要有分寸。善良的人還要學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