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憂鬱的大毛

    我是東北的,在我們這邊一般年滿六十週歲以後去世的都稱為喜喪,未滿六十週年去世的則稱為少亡。

    在東北我的家鄉,辦喜喪的同時一定會有一場熱熱鬧鬧的“二人轉”來襯托喜喪的氣氛,同時也有“哭七關”“哭九包”來彰顯家屬對亡者的哀悼

  • 2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在中國舊時候人的平均壽命短,將70歲以上人死了稱之為“喜喪”。現今這一風俗延時至今還實行,但都因為人均壽命延長“喜喪”的歲數也提高到80了。

      喜喪

    俗稱“福壽全”“福壽全歸”,即全福,全壽、全終。

      1、全福、家族龐大,人丁興旺,兒女全在,無再婚之男、再嫁之女。

      2、全壽,古稀(70歲)以上仙逝。

      3、全終,即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內寢),民間謂之善終。

      4、四世同堂或耄耋仙逝為“大福壽全”“老喜喪”。

  • 3 # 王文化生

    我們這裡的民俗風氣是(一部人):“做風水”,我一直努力要改變這一切,孝敬父母是一種中華民族寶貴精神,但我這裡有大部分人喜歡等人死了拼財氣去弄,感到很傷心!

  • 4 # 中國人傳承中華魂

    我們老家老人壽命達到80歲,基本就是吧,但是,我的理解不同,我覺得不管年齡大小,能在臨命終時無病無痛,無災無難,能預知時至!走的自在,安詳,就算年齡不大,也是一種幸事,也是人生的一種圓滿,也屬於中國古人所說的善終吧!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普遍追求物質財富,而忽略了精神財富,一個人的物質財富在多,臨壽終時,帶不走一分一文,物質財富是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所用,不是所有,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錯會了意思,多少外在富有的人,活的並不幸福,因為他們缺少內心的富有,人只有內心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早日實現中國夢,祝我們華夏兒女內心福有,品行高貴

  • 5 # 沉浮15831

    喪事喜辦自古就有,《請稗類鈔》就有詳盡記述,稱為“喜喪”。由於古代生活水平低,衛生條件差,人的平均壽命也就20_30歲左右,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感嘆。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仙逝故人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喪事喜辦呢?主要一般要符合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一人丁興旺。逝者本身是大家族長輩,兒孫滿堂,晚輩越多越好,這樣才顯示香火綿長。

    二高壽。我們這裡對逝者是否高壽並沒有明文規定,但鄉里鄰坊約定俗成,隨著平均年齡提升,七十也並非“古稀”。所以,亡故者八十以上,九十乃至百歲年歲越大越好。

    三壽終正寢。符合以上條件並不完美,無疾而終,非天災人禍致死,臨終不受病痛等折磨,即“善終”。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根深,各地對喪事喜辦雖然不盡相同,但宗旨無非就是:告慰先人,激勵後人。

  • 6 # 凌雲志841

    我們老家喪事喜辦一般是80歲以上,90歲以上叫老壽星,在這個歲數走的人,家人都不悲傷,與家人相依陪伴幾代人是走的著了,駕鶴西去昇天也是最好的人生結局。

  • 7 # 水中月y1280

    一般要有八十歲以上,這個歲數的老人基本己經了手,兒孫滿堂,沒什麼牽掛和遺憾的,八十屬高壽了也到了壽終正寢的年紀了,所以年長的老人去世就是喜事,也就喪事喜辦了,小輩們象徵性的哭哭有的孩子根本不哭,不象年輕人死去那樣哭的傷心。在我們這裡的風俗老人死了要給親戚朋友鄰居每家發壽碗,達到八十死的有人還主動向主家要只壽碗沾點壽氣討個吉利,年輕的人去世是沒壽碗的。草木一秋自然死亡的高壽老者當然就是喜事了。

  • 8 # 飛龍在天95

    古代有人活70古來稀的說法,但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活八九十歲以上都非常普遍,在我們這裡一般人活到80歲以上,又是自然死亡,老人又沒有病痛的折磨,年齡也算得上高壽,都算是喜喪。

  • 9 # 佩祺易學風生水起

    以前我們預設要到70歲以上。如果家裡子孫滿堂已經四世同堂,可以適當放寬。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好像都要到75歲以上才辦喜喪。

    如果是無病無痛,自然器官衰竭死亡(這樣的老人家一般年歲也比較長了).,那毫無疑問是喜喪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自然的"老"死的,那基本都不是喜喪。但是,如果家裡人願意,怎麼樣都可以說成是喜喪了。

    人死不能不復生,讓生人更好接受的話,那你覺得是喜喪就是了,你說呢?同意的給我贊一個

  • 10 # 992舒暢

    喪事辦法十里不同鄉,過河不一樣!在石家莊地區,一般六十歲以內的正常死亡,謂之“夭壽”,但一般都不這麼講,多數都是按照正常程式走!

    然而,未成婚或者是歲數小的以及兒童時期死亡的均稱“夭折!”這樣的不設靈堂當天死當天走,直接家人們告別即可,因為白髮人送黑髮人實屬不祥!

    所以說,紅白喜事聽起來比較順耳。那麼到底應該多大才可以稱為“喜喪”呢?現在說起來是這樣的!

    單憑歲數即便是百年即百歲,也就是說起來就算“喜喪”吧!過了七八十歲了,也算喜喪行列!假若真論起來是這樣的!子孫滿堂,四世同堂,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家庭興旺,人丁不落單!

    所以喜喪是多種認可的!一般老人死後圖個吉利稱之為喜喪,不同於真正的“喜喪!”另外,意外死亡者都有準確說法,嚴格的家族規定也是不一樣的,如:犯罪後被執行槍決者不可入祖墳!有辱祖先的死亡事故均不能入祖墳!作風問題、盜竊行為、搶劫殺人……不經族老允許絕對不行……

  • 11 # 紫氣東來Y

    喪事喜辦,我們這裡原先必須遵守幾條規矩,那就是:

    一,去世者必須年滿六十,而且要有後代。這樣的人逝去,族裡會商議請來道士超度,幫忙的人無論事在多,也要抽出時間來,給喪家料理完畢。

    二,逝者必須是遵紀守法者,如再生時道德敗壞,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即使年齡一百,人們當死了一個狗一樣,至多看在其後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面子上,前來應付一下,所以談不上“喜”。

    三,看死者後人的經濟狀況來定。家庭富裕的,有的要留死者在家七天十天不等;家庭貧寒的一般三天就草草安葬了事。有一家父親去世後,為了領到喪葬費,子孫送去火化後停留在家一個月,有嗩吶隊“嗚嗚哇哇”整天吹頌,比紅喜事還要熱鬧。

    四,意外死亡的不會喜辦。遇著這種情況的,孝家心情憂鬱,想一想,喪事能不能辦成喜事?

    現在喪事喜辦,除了年齡大些的人外,就要看送禮的家數了,主人家是不會貼錢讓人白吃白喝的,除非他是百萬富翁。

  • 12 # 海陸雙豐

    “喜喪”按照我們本地的風俗習慣應該是五代同堂,如果還沒有內玄孫的話外玄孫也算,但是內外玄孫見五代的做法還有差別,因為外玄孫稱綠頭孫(頭上戴的頭飾是綠色的)內玄孫卻是紅布,有內玄孫的五代同堂可以全紅(喜)事做法,即有多熱鬧就多熱鬧吧。

    小時候聽爺爺說起五代同堂分為:五代堂、五代同堂、最厲害是五代明堂,其中五代堂最常見因為有曾孫的就可稱五代,五代同堂就是已經見了玄孫的,五代明堂或稱五代齊堂條件最苛刻,五代齊堂需要所有子孫、曾玄孫都齊全缺一也不可,爺爺講這故事時七十多歲他也從未見過有五代齊堂的。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五代堂的“喜喪”,就是我祖母的母親去世,我叫“”老嫲”的一位九十六歲老人家,祖母的孃家當年還末有見到玄孫,而我大堂兄已經有了兒子,這種就是外五代也可以稱為五代堂,當年的情景非常之隆重,所費人力、財力也當然不少。

  • 13 # 法悟居士

    死了人本來就是喜事,所以要喜辦。文娛隊,道士先生,放炮的,跑堂的,幫忙的,哭傷的等等組成大合唱,鬧得天翻地覆,神鬼皆驚,好不痛快!晚上喝酒吃肉,猜拳行令,以醉為榮,以醉為樂。孝子滿臉歡喜,敬酒發煙,忎謝賓客,不在話下,,,,,

  • 14 # 惠泉書舍

    我們無錫也有喜喪一說,一般要90歲以上。但我們這裡是沒有唱戲或載歌載舞的習俗,只是氣氛沒有一般葬禮的壓抑,比較輕鬆的那種。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玄孫輩佩戴紅袖套;二是葬禮結束回府時孫輩“紅綠進門”,己婚的孫子穿紅衣服,孫媳婦穿綠衣服;三是要發壽碗,參加葬禮的親友、鄉親每人發一個碗,有的地方還時興“搶”呢。

  • 15 # 柴來業

    在我們家鄉,如老人兒孫滿堂,年歲8O歲以上,老人在世時,無憂無慮的晚年生活。例我有鄰居家老太太,享年91歲,在家沙發上聽廣播,一個鄰居家姪子去借東西,借完時老太太打招呼送人,鄰居家人走到大門口時忽然發現少借一樣東西,隨時返回,在向老太太問時,老太太己沒有回答,慌忙之下就向在另一間屋裡的老太太兒子說,老太太兒子一看,確認老人己走。象這樣的人,在我們家鄉稱為喜喪。

  • 16 # 明朝深巷賣杏花

    不能說多少歲算喜喪,在我們這邊,老人如果生前受罪,比如臥病在床,或者有其他特別痛苦、折磨人的病,這時候去世,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對兒女而言,不會拖累,這種喪事要喜辦。總而言之,和年紀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不太喜歡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