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年蘭亭
-
2 # 一笑貫長天
這就是書法的悲哀吧!
為什麼書法越來越弱?保守是其重要的一面,可是另一面呢?唐學不成晉的韻,所以去尚法!尚法猶未沒落太多。可是到了宋,不但學不成韻,還不及法,所以呢!自己編出來個意來。
宋之後期意都不成了,所以趙孟頫提出了迴歸魏晉,在元的短暫復歸之後,明到清除了王鐸靈光一現,其餘的慘不忍睹!
我說話確實是尖銳了!可是,書法的沒落是有歷史見證的,書法學到唐可以算是基礎奠定了,學到晉可以成為功德圓滿,那麼又有誰能到達唐呢?誰能達到晉呢?書法就是從宋開始沒落,學不到呢!可以努力,以及努力也激勵別人努力,最可恥是弄出花樣來,以及享受膜拜,同時也誤導的他人的努力方向!
這種悲哀從宋持續到現在,應該截止了,再走下去,書法將越走越低迷,越走越怪異,越醜陋!
-
3 # 淡墨如印
文化(學術)與政治間的走向關係大體可以分為學術指導政,學術與政治相合,政治指導學術的三個規律。
學術指導政治的社會有兩面性,如戰國時期的嚴法是一面,漢之文治是另一面。學術與政治相合是理想的社會。政治指導學術是思想一統的社會。
事實上,學術與政治總是交鋒的,時而學術站上風,時而政治站上風。不論誰佔上風社會都會震盪,政治站上風時會出現文風的虛浮,如唐盛時期。學術站上風時會出現政治疲軟,如東漢門閥政治。
宋起於兵變,且不止一次兵變,才有了杯酒失兵權的故事。因此,宋為了抑制武人才重用文人。導致了宋兵多不強,文人多而空職。故而,宋實則是政治統一學術的一朝。所以有文風的虛浮,出現不尚法而尙意的現象。
-
4 # 周讀一本書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提法最早出自明代的書畫大家董其昌。其大致意思是指宋人書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泥於法度。關於宋人為何不繼續尚法而去尚意,我覺得有以下點原因:
1、宋人書法更加講究抒發個性
尚意書風的內涵有以下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無論是天資頗高的蔡襄、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傲視古人的黃庭堅、蕭散奇險的米芾,他們在力圖表現自己書法風貌的同時,凸顯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毫之間,並給人以新的審美意趣。可以理解為,與晉人、唐人相比,宋人更講究書卷氣和抒發個人性情。
蘇軾告誡後人:“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認為,豐厚的學養是書卷氣的源泉,是尚意的基礎。
2、宋代的文人社會地位相對要高一些。
從歷代歷史來看,宋代的文人做官比較多。宋朝的那些大書法家,幾乎都是是士大夫階層,都是做官的,另外多才多藝,他們的書法等於思想、學養、意趣與書藝結合一起的混合體。而當時社會崇尚文人,文人喜歡自由達觀,也比較親近民間,所以,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是自由奔放的,我們從宋代的詩詞、繪畫都可以看到這樣自由奔放的現實,那麼,文人的精神寄託書法當然也會體現出“放浪形骸”的味道了。
3、統治階級的支援
宋代自開國,很多皇帝在書畫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如太宗、仁宗、神宗、徽宗都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尤其宋徽宗,是貨真價實的書畫大師,自創“瘦金體”書體,成立書畫院,編篡《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對宋代書畫的繁榮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上面有皇帝帶頭,下面有文人士大夫踐行,宋人書畫自然一派欣欣向榮。而且由於文人的廣泛參與,極大的豐富了書法的內涵,他們的審美意向也發生了根本改變。以蘇黃米蔡為首的文人士大夫們,鄙唐尊晉,衝破唐人法度森嚴、千人一面的尚法書風,舍唐入晉。不再拘泥唐人在書法結體和用筆方面的規範化、精微化,從而形成上取晉人之韻,而又注重文人意趣的“尚意“書風。
4、書法的載體產生了變化
宋朝以前的書畫都是落款不蓋章的。如晉人書法,是以書帖形式流傳下來;唐人作品多以碑刻形式遺留後世,它們要麼以書信、書札,要麼以碑刻、墓誌形式,不是官樣文章,就是私人信件,談不上藝術。到了宋代,那些高官顯貴們在公事之餘,附庸風雅、閒情逸致、寄情詩酒書畫,開始講究章法佈局、用筆用墨、鈐印蓋章,使書畫由實用物昇華為藝術品。自此,書畫掛於廳堂之中,匾額懸於門楣之上,多了幾分裝飾和古雅之氣,書法也就不再拘泥於法度。
-
5 # 讀書耕田人王七
這一點好像是定律,每一個時代的天賦極高的上層文人,繼承對於他們來說輕而易舉,對於個別的另類者,甚至不屑一顧。
書法發展史的動力,大至源於兩個原因,一是頂尖書法人才的引領,二是官方的推動,而官方的推動也多起因於上層文人所形成的書法大環境,二者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再說唐宋兩朝更迭時引起的書風變革,唐人尚法,書法只是諸多治國之法中的一項,但仍受到國家力量的約束,大概的意思是不是你想怎樣寫就怎樣寫,晚唐時期的柳公權較之相對較早的顏魯公,其實法度更加嚴謹與完備。
而物急必反,宋人希望更好的表達自我,其實宋朝的書法大趨勢較之盛唐的書法格調是有所下降的,儘管出現了宋四家徴高宗等書法皇帝。
唐人書法多表現出一身正氣,而不是宋人的遊於藝,荒於嬉,總之來說,與朝堂的環境影響最大。
想法不成熟,望老師指正!
-
6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為什麼宋人沒有繼續尚法,而是去尚意,這是因為:
書法經歷了晉人的自由階段和唐人的法度階段,宋人要翻新意很難了。因此,不願再受唐人法度的束縛,而又回覆不到晉人那種真正灑脫自如的境界,那麼以己意造書,實是一條新路。一方面避開了唐人的普遍之法,另一方面又強調了自我立法,於是"宋人用意"成了宋人必然趨向。
"宋人用意",主要在結體上。那麼什麼叫"用意"?我的理解就是,"用"是追求的意思;而"意"則是"風格""意境"和能體現書者個性的審美情趣.。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古意""書卷氣"等。
-
7 # 呂永亮
三國魏晉時代的五言賦,唐朝的七律詩,宋代的詞都是社會時代的主流文化產物演化並沉澱下來,作為載體的“書法”必然會對時代產生反映……
在書法上就這麼去‘’尚意‘’很好啊,宋代的‘’簡潔美‘’在繪畫與磁器各方面品位是很高的。
唐人性格中“武”與宋人性格中的“文”,都為華夏文明留下了燦爛又輝煌的寶庫。今天的我們也應該學習唐宋的創造力才是啊……
-
8 # 狂喜淡墨a
為什麼宋人尚意,為何沒有繼續延續唐代而尚法?
也是歷史背景的原因,到了宋代,尚意的形成主要是以宋代四大家而成為主流,
四大家之一蘇軾最為代表崇尚意境,其代表作,《寒食帖》。
所謂“意”即才氣,學識淵博,學養煉達,性情中人,而又文章氣,所形成的稟賦,達到了學識養書藝,書藝養情懷,在一種文墨之間芊芊之。於書法筆墨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當然也是在唐代書之法的基礎上,以重意境美,而疏法度入意性之筆觸。
那麼唐代嚴謹的法度對於爛漫的文人之性情有束縛,同時宋代興起的文風改革對書藝具有一定的影響。以王安石的古文改革,宋代書風也隨之有追求自由的風氣。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初期的高速發展,對文化思想藝術有著明顯的活躍,散文詩詞的大興,書畫藝術的繁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唐楷之法,己經達到了頂峰至極,很難有大的突破,也是宋代崇意的原因。
另外宋代社會背景,到了南宋時期,國破分南北,而南北文化藝術的交流達到了一個高度,而文人士人,在這種環境下,借藝而舒心境,談藝之風,空前活躍,稱之為“文藝復興”。一方面南宋偏安南陵,只有以文以藝而苟且偷生。如此藝界有了自由創作的氣候。出現了大量的書墨具有個性化的書法,其個性標誌,即尚意境之作。
宋代書法,繼承唐而有延續晉韻,因此於此,應運而出現法備而韻之,書史所言宋書有弱於唐,有衰於晉,其實皆為形而上,沒有從歷史背景而看待宋書法。四大家,之文墨,及趙佶瘦金體,都是書史上重彩。宋書風騷新開。
個人感覺宋代的尚意,正是人文大境,書乃表達志趣,技法是一種書寫方法,可以追蹤,而意趣即心法,難以得來。這就是藝術的內涵,要美姿的方式(法技)去表達情致。
全面的說,書法藝術,於法於意都是相承的。僅僅存在比例有多有少,一如草書,意法相害之說,唐法與宋意,其實各有千秋景觀,不可偏頗之。
-
9 # 晉風
魏晉時代是楷書、行草的新體創立的輝煌時代,儘管我們現在還崇尚那種“瀟灑出風塵“的尚韻書風,但在盛唐人眼裡,晉朝的字還缺少“骨力“,還缺乏“丈夫之氣“,他們有他們的壯美理想,於是在沿續晉脈的歐虞褚薛四大家之後,便出現了大唐雄強,博大,充滿陽剛之氣的顏真卿和柳公權。隨之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二高峰。而歷史發展到重用文人的宋朝中興時期,一班文人大臣看到了唐字有法而無意趣的問題,他們要抒情適意,於是另闢溪徑,以歐陽修為理論導師,蘇黃蔡米為實踐先軀,開創了有宋一代的尚意書風。從歷史發展的大局觀來說,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那麼宋人沒有尚法,而要尚意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繼承唐朝筆法的中斷。古代的書法,無論是筆法還是形質都是口口相傳,一脈相承的,而宋初在經歷了五代五十多年的戰亂後,人們避難不及,更罔顧書,因此書法這一綿長的師生道統沒有沿唐以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阻隔。(失去了條件)
二是趨尚時貴書,不師古人學今人。北宋初期的書壇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天下士子為能早日登科,紛紛效仿位高權重、主政文考的大臣的字。由於不師古人學今人,進一步導致了宋初書法的萎靡不振。(撇開了唐法)
三是尚意書法理論的倡導。做為有宋一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不僅在詩文運動中力主革新,而且面對書壇的衰弱局面,提出了“意態無窮“的書法審美理念,倡導“學書為樂,學書消日,學書要不害情性"的個性化觀點,推翻了晉唐中正和平,重視形式統一和諧的“盡善盡美“的思想,從理論上確立了書法達情尚意的基礎。緊接著以蘇黃蔡米為首的宋四家,堅決擁護領袖的號召,把“自足“,“自適"等自然率意的理念運用到實踐當中,在他們的共同努下,有宋一代的尚意書風斐然形成,從而繼晉唐之後,又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功不可沒)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10 # 不二齋
可以說是物極必反吧,從唐代的“尚法”書風,到宋代的“尚意”書風,這種轉換並不是偶然的,中間存在著必然,二者之間的轉換隻要有兩個原因。
1、唐代的“尚意”書法到了中晚唐時期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文人很難在“尚意”書法上有所突破,只能夠另尋出路,從別的方向找一個突破口。
晚唐五代時期,這種趨向便已經開始蔓延,文人雅士開始厭倦了寫法度嚴謹的唐代書法,也不願意去學習古人的書法,更喜歡學習實用性更強的當代人的流行書法,這種流行的書法風格,大部分是當時達官貴人的墨跡,所以這種書法也被稱為“趨時貴書”。
周越書法
這種書法作品雖然水平並不是很高超,但是它的出現,標誌著五代時期的書法家已經開始擺脫唐代人的影響,開始去尋找自己的書法道路。
2、歐陽修的鋪墊作用在整體厭倦了唐代書法風格的大環境下,歐陽修的書法理論對於“尚意”書風的到來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歐陽修面對當時書壇的不斷衰落,極力發聲,隨著他的社會地位的不斷的提高,他的主張也不斷的得到重視,他認為書法不能一味的想唐代人那樣的嚴謹,強調書法的抒情功能,提出了“或妍或醜”的審美判斷,提倡“學書為樂”、“學書消日”的觀點,認為“意態無窮”應該放在書法審美的重要的位置。
他的這些關於書法理論的觀點,打破了當時人對於書法的認知,為以後“尚意”書風的到來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歐陽修書法
3、蔡襄用實際行動的推動蔡襄的主要書法成就在於他的行書,他學習顏真卿,又能夠自出新意,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書法風格嚴謹,對於傳統的書體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對於顏真卿書法的發掘和推廣,更是影響深遠。他在書法上所總結的經驗直接影響了稍後的“尚意”書法。
蔡襄書法
-
11 # 詩夜城主
古人認為書法藝術隨著人的性格、修養、志趣、愛好、心情、環境不同而變化無窮,比如,點畫千變萬化,字形多姿多彩,筆勢情態各異而變幻不盡,從書風變化來看,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麼為什麼宋人沒有繼續尚法,而是去尚意了呢?
書法家生活於社會之中,無法擺脫社會的影響,書法家的性情改變,書法風格也隨著改變,書風的改變並不是書法家有意而為之,晉代書法“尚韻”,直到隋代智永和尚,將晉人書法中的“神理”凝成了“法”,創造了“永字八法”,直接影響到唐代書學,以至於唐代書法形成了端嚴峻朗、法度森嚴的面貌,故而“尚法”,要知道古代和尚“六根清淨”,永禪師規規矩矩精勤書藝,閉門臨書30年,試想一下,三十年時間足夠形成一家書風了吧,畢竟少小就出家的智永骨子裡沒有“二王”的那種溫文爾雅個性,所以智永書法不可能“尚韻”了,而轉為“法度森嚴”的“尚法”了,
我們都知道,隋代歷史並不長,有初唐四大家之稱的虞世南、歐陽詢都曾在隋代朝廷任官,在唐代時期,“初唐四大家”將智永的“尚法”書風推向了高峰,雖然他們的書法各有風格,但總體特點都是法度精嚴;然而,到了中晚唐時期,國勢漸衰,社會風氣出現改變了,柳公權再變楷法,風格轉為瘦勁挺秀,清朗俊美,逐漸丟棄了“法度森嚴”的書風了,值得注意了,到了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生靈塗炭,在這樣的環境下,哪裡還有人顧得上繼承唐代的“尚法”書風了,都開始透過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和主觀表現了,
不同於唐代書法的法度森嚴,五代與兩宋更注重書法的意趣,其中五代人楊凝式的作品是唐代“尚法”至宋代“尚意”書風的重要轉折,這就好比智永作品是晉代“尚韻”至唐代“尚法”書風的重要轉折一樣,不同時代社會背景下的書法家的書法風格是會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經過五代的長時間分裂和戰亂之後,北宋開國,經濟蓬勃發展,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書法藝術繼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之後,再次呈現出繁榮之勢,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又一個藝術高峰,
社會環境安定了,人的生活雅興自然就提高了,任何時代都是這樣子的,書法家對書法的態度也會隨著環境、心情而改變的,五代書法就有“尚意”的苗頭了,到了北宋初期,歐陽修首次提倡書法不能專仿古人,而要自成一家之體,然而真正開創宋代“尚意”書風的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這“宋四家”,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如何開創“尚意”書風的呢?在繼承五代人楊凝式書風的基礎上,追求以詩詞文章為根基的個體心性的自然流露,有意識地將自身的各種心靈感受傾注於書法作品之中,寫出閒情逸致,寫出率性真情,放下了唐代以來以書寫法度為要義的圭臬。總結一句話,唐代書法內容都是以佛教經文更多,自然法度森嚴,從而“尚法”;宋代書法內容都是以詩詞為主,也就是強調抒情個人情境了,從而“尚意”。
-
12 # 劉景明1
漢晉慢慢立規矩。
隋唐法則越來越嚴謹。
壓抑了3~400年到了宋代開始豪放、開始放縱。
經過元到了明大家又覺得太放縱了不行啊,書法也是文字需要有普及的功能,慢慢又開始嚴謹,到死板的臺閣體。
清維持著死板改了名叫館閣體。清末民初大家慢慢覺得寫死板的館閣體太無聊了,突然發現魏碑天真爛漫很無趣,大家一起來玩吧。
魏碑玩著玩著慢慢把嚴謹的法則玩沒了,而且還覺得不過癮不夠自由,沒有新意,所以醜書開始橫行了。
到了當代,寫醜書的越寫越醜。雖然書法對於普及文字已經沒有了很多市場,但是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精華。,不能糟蹋他呀。所以慢慢又在追求法度,追求復古~
說來說去,春花秋月,一次一次的輪迴往復,而已。大家真沒必要刻意的攻擊或者拜服。存在即是合理,市場決定著一切。
瞎扯扯,大家樂樂~
回覆列表
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已不具備唐代書法謹守法度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是書家群體的社會階層已發生深刻變化。
1、宋代國力哀弱。趙家王朝遠不如李家王朝強盛,宋代皇帝雖也多有喜歡書法,但國庫已不允許如大唐那般,設立“弘文館”一類的機構來推行書法。故書法的法度已不如大唐講究。
2、書法師承斷代。書法講究口傳心授,晉而後,王家筆法經智永傳虞世南,再傳唐代諸家,其傳承有序。
但古代十國,戰亂不斷,顛沛流離中,書法的師承被人為割裂,後代的筆法只能自己摸索,唐代的法度自然也無法傳承。
3、書法資料失散。連年的戰亂,讓大量的法帖或毀於戰火,或集中於少數當權者手中,普通學子仕人已難見前賢真跡。
4、書家群體變化。唐代書法家多為官僚貴族,宋代書法家多為文人士大夫。
官僚貴族希望維持社會等級制度,講究規則、秩序;文人士大夫強調性情,講究自我,生性散漫。這是“尚法”和“尚意”的內在因素,也是根本原因。
5、禪宗思想影響。宋代禪宗日廣,思想所及,書家多欲撩開物質探究悟性,自然界和人世間的萬物皆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與依據。
6、楊凝式的星星之火。五代的楊風子,對“尚意書風”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啟迪作用。
楊風子流傳下來的《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等作品,件件經典,但件件風格不同,他讓宋代的書法家們頓悟:原來書法可以這樣寫!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了宋代的“尚意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