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壓力很大同志
-
2 # 沒調查沒發言權
你自以為他不想啊,沒有技術。吹牛逼的心神吹了幾年沒有了,吹牛逼吹了幾年的H2火箭也廢了,現在就剩下使勁吹完淘汰的汽車了
-
3 # 魂舞大漠
有所能,即有所不能,美國在給了日本“德爾塔”時,也給了他火箭液氫液氧發動機LE-7,研製出N-1和N-2,發射能力得到了急劇提高,在LE-7改型而來的LE-7A型的基礎上,研製了H-2B,近地軌道能力達到了16.5噸,地球同步軌道能力在8噸以上,擠進了世界前四,而那時我們的長征-5還未成功。
然而美國在給的同時,也對其使用採取了相當嚴格的限制。地球人都知道,火箭改自於導彈,美國不得不嚴格。因此,日本研發H3,仍在使用LE-7A,看似推重比不小,勁也夠猛,但適用於一級助推,美國即從源頭上掐住了日本的脖子,說不能發展就不能行,一句話很難聽,送一曲涼涼,不聽也得聽。
唉!胖五未出生,秋蟲高唱,什麼洲際導彈實現有多容易云云,根本就非專業人士的分析,真個聽不得。叫你用你可以,不叫你用,行也不行。H系列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美國比我們清楚。過去的錯覺皆虛幻,航天只有大國可以不斷推動向前,現在胖五生生高出他一頭,乍出一臂來,你沒聽到嗎?200噸的固推研發中,那是什麼概念呀?是用之長征-9,還是如胖五一樣,要一機幾型?
如果不說嘴皮上的這點事說明白,有人還要拿著H當棒槌,以為怎麼樣了呢。所謂天下從來就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給你的同時,那不能給你的部分也都擺在那裡了。
-
4 # wuking
LE-7A只有85噸的海平面推力,比YF-77的50噸高70%而已。這倆兄弟一樣自己飛不起來,需要用助推。日本沒有高效能煤油發動機,只能綁固推。(高效能煤油發動機難度並不低於氫氧發動機)固推低的可憐的比衝,就算多綁兩個提升也有限。
很多人覺得日本不搞大推力火箭是沒需求,其實本質上是做不出來。大推力煤油或者氫氧(甲烷)發動機不突破,日本也就只能玩玩GTO10噸以下的火箭。
不過H3目前看來挺不錯(雖然最近測試出現裂紋),不再用LE-7A這種貴到天邊的分級燃燒氫氧發動機,改用落後一點的開式膨脹發動機,雖然比衝降低了15s,但是推力增加了50%達到了接近130噸,更適合起飛級。
570噸起飛重量對應8噸的GTO運力和中國長征七號A改進型號600噸出頭的起飛重量對應8.8噸的GTO運力非常接近。這兩兄弟首飛時間也很接近,2020-2021年左右(日本如果能超過中國第二檔次火箭還是值得稱讚的,因為再過五年就沒這機會咯)。
氫氧綁固推現在只有歐空和日本採用,目前已經證明是過時的方案,發射成本、準備時間毫無競爭力。歐空局已經轉過彎了,阿麗亞娜6還沒有首飛已經在推進下一代阿麗亞娜next,和核心發動機普羅米修斯了。日本還在PPT H3 3rd Step,做出來就是德爾塔4太君。如果思維不改,2030年左右日本將被美、中、歐在火箭技術上遠遠甩開。
附H3宣傳資料:GTO6.5t(1500m/s)換成美國標準(1800m/s)就是8t了,中國GTO火箭用的是1650m/s標準,換算成日、歐標準運力要相應減少,換算成美國標準運力要相應放大。
-
5 # 魑魅涅磐
日本現階段現役最強的運載火箭就是H2B運載火箭,該火箭近地軌道運載力16.5噸,比中國的長征7號中型運載火箭還強,但是H2B運載火箭起飛重量卻只有551噸,而中國的長征7號起飛重量卻高達597噸。之所以在起飛重量更低的優勢下還擁有更大的發射載荷,在於日本的H2B運載火箭芯一級和芯二級採用了比衝更大的氫氧火箭發動機。但是從整個H2B運載火箭來說,就算是保持現有5.2米的芯級直徑不變,將其捆綁的四臺固體火箭助推器換裝成推力更大的固體火箭助推器或者並聯三個芯一級的話,那麼其近地軌道整體運載力至少達到長征五號B的水準。首先從H2B乃至其整個火箭發展前身來說,日本在火箭大直徑箭體結構、氫氧火箭發動機、大推力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研發技術來源上都是美國給的。比如其芯一級的氫氧火箭發動機技術來自美國德爾塔3中型火箭的上面級使用的氫氧火箭發動機技術,並且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終於將其海平面推力不斷提升至現有H2B芯一級裝備的LE7A的真空推力77噸的推力水平。但是不管是H2B還是之前的H2A運載火箭,單憑芯一級裝備的這臺推力不過百噸的氫氧火箭發動機是無法起飛的,也就是說H2B運載火箭芯一級裝備的氫氧火箭發動機雖然比衝很高,但是因為自身推力有限,根本無法滿足自身起飛需求,所以還是需要藉助外界推力輔助才行。所以H2B運載火箭在芯一級周圍都捆綁了四臺單臺推力高達230噸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使得H2B運載火箭能夠正常起飛。這樣捆綁的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藉助助推器更大的推力滿足起飛加速需求、仍然在助推器分離後、芯一級透過延長飛行時間和自身比衝更高的優勢來提升火箭自身的發射載荷優勢,和中國的長征五號和美國的太空梭動力模式一致。那麼為什麼日本不為H2B運載火箭捆綁推力更大的固體助推器來提升其發射載荷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前面也說過日本在火箭發展的道路上美國提供了很多技術,其中就包括大直徑、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畢竟美國的錫奧科爾公司研製的SRB助推器滿足了太空梭的起飛需求。而美國當年為日本提供火箭技術也因為自身和日本的同盟關係和政治因素,但是也因為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更危險的彈道導彈發動機技術基本一致,所以美國在給日本提供技術的時候限制條件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隻給成品而非技術配方,也就是說日本想要在現有230噸固體助推器上研製更大推力的助推器首先自身並沒有這個技術,而美國也拒絕給日本提供相應的固體燃料混合劑配方。同時因為日本在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上基本處於空白,畢竟幕後的美國在這方面就不擅長,所以日本的H2A和H2B運載火箭就只能在比衝很高的氫氧火箭發動機芯級上捆綁比衝最低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了,從而浪費了芯一級的技術優勢。再一個日本為什麼不可以透過並聯捆綁三臺芯一級大幅提升H2B運載火箭的發射載荷呢?首先日本的火箭技術發展嚴重受美國的限制,包括正在研發的H3運載火箭仍然使用的是H2B上的氫氧火箭發動機就是被技術和政治限制的原因。理論上來說如果芯一級並聯三臺氫氧火箭發動機的話,其發射載荷優勢將很明顯,比如美國的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就是三臺芯一級並聯的產物,但是因為其芯一級各採用了一臺單臺推力高達270噸的RS68氫氧火箭發動機,所以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擁有者27噸的近地軌道運載力。但是對於日本的H2B運載火箭而言,其芯一級使用的是兩臺單臺推力只有真空推力77噸的LE7A氫氧火箭發動機,就算是採用三臺芯一級並聯,六臺LE7A火箭發動機所產生的推力還沒有現在大,起飛是能起飛,但是因為推重比不高的原因,火箭起飛沒多久就會失去加速度而墜毀。那麼有沒有可能和美國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一樣在芯一級裝備多臺發動機來提升總推力呢?理論上是可行的,畢竟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已經成功發射多次。但是對於日本而言,雖然其H2B運載火箭的芯一級直徑更大,但是其芯一級裝備的LE-7A氫氧火箭發動機體積也不小,可以看到起5.2米芯級直徑最多隻能容納兩臺LE7A發動機,而且兩臺發動機還要相互間隔一定距離以滿足雙擺控制需求,所以就算日本想要給H2B運載火箭芯級裝備數量更多發動機、並聯多個從現實角度來說也是不行的。所以對於日本而言,要想發展載荷更強的火箭,走芯級這條路顯然不太通,畢竟氫氧火箭發動機研製技術是最難的,而日本的全部技術又來自美國,所以這條路顯然走不通;其次想走推力更大固體火箭助推器這條路對於日本來說也是自己走不通的,畢竟固體火箭助推器技術也來自美國,而固體火箭助推器雖然是所有火箭發動機中技術最簡單的,但是其整個燃料混合配比中鋁粉、粘結劑、新增劑等各種燃料配合比例直接和推力大小、不同飛行高度推力有直接關係,如果燃料配比不對的話直接會爆炸的,同樣更大推力固體火箭助推器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
6 # 老祖宗還沒起床
助推器現在世界兩大分支:中俄的新型火箭用液氧煤油助推(長五、長七、安加拉A5),日印歐美主要用固體助推。固體助推器不算美國當年退役和明年又將服役的SRB(1600噸推力),現役火箭裡固體助推器推力最大的是印度500多噸的s200(不是防空的那個),印度能行如果日本想鉚足勁做不出來說不過去。固體火箭跟彈道導彈技術相近,或許真是美國在限制它吧。
另外確實也沒需求,現在的H2B是400km近地軌道運力16.5噸,剛剛好匹配“鸛號”貨運飛船(或許是不讓日本低調,很多航天資料給他定到19噸),除了發飛船沒其他用處。世界航天已經進入了低成本時代,日本和歐洲的下一代火箭H3、阿利亞娜6都是志在參與國際商業發射競爭追求低成本的火箭,發射價格對標獵鷹9,運力似乎還不如上一代,但GTO同步軌道運力8噸還是屬於國際主流運力,足夠發射最重的同步軌道商業衛星。中美俄都號稱要進軍月球,用這種級別的火箭肯定是不行的。
接下來如果美國願意讓日本深度參與“阿爾忒彌斯計劃“中月球軌道站的貨運計劃(就像國際空間站那樣),日本似乎也準備了時下比較時髦的CBC構型H3的PPT。
在澡堂裡順手寫的,圖比較模糊,回頭看看能不能找到清晰點的圖
-
7 # 海巡一升
日本一直以來都熱衷於探索隕石和彗星,這和其他國家探索月球然後火星的流程完全不一樣,這個疑問我存在很久了,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是美國給日本安排的,美國說我沒空研究隕石和彗星,小日本還是你去吧!
回覆列表
確實是很tricky的問題,也許輸日本人太軸,比如為什麼就不能把三個芯級捆綁,這樣推力就夠了,反正用降落傘回收的話,也是可以做到複用發動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