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民看笑話
-
2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確立封建帝`王體制!過去國君和大臣商定國是是,都是席地而坐!大臣對國君也不須行跪禮!最大的敗筆是焚書坑儒!破壞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過去人才不為秦國所用,還可以投靠它國!現在天下歸一,不為秦始皇所用,只有沉默才能保命!再行異語,即為皇帝所害!
-
3 # 大秦魂的微博
他的豐功偉績我就不贅述了,我再說點兩千年來歷史評價之外的話題。
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古代中國人所理解的世界了,這是一個全球化新戰國時代。
我們華夏族人現在回顧歷史,直面祖先,除了要回顧祖先的輝煌和榮耀,也要反省自己百年的衰落和恥辱,更要找尋我們迷失的靈魂。
從三皇五帝到虞夏商周,到秦始皇大帝統一中國,華夏族的發展之路,像一條奔騰的大河,積細流以成江河,至秦代是一個轉折點,里程碑。
不幸的是,這不是一個好的轉折點,秦始皇大帝締造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帝國,這與夏商周是質的不同,而與當今的中國的政治制度卻無質的差別!正因為郡縣制的建立,秦帝國也才第一次統一了文字度量衡,這是文化的統一,這種統一,以後兩千年裡再也沒有發生過。
正因為文化的統一,才使得不論朝代如何更替,中國的穩定的領土總是內地18省(也就是基本保持秦帝國版圖內的領土)。
華夏族的歷史的長河,從西漢以後就開始逐漸趨於平靜,有幾次河水奔騰的時代,也只是疾風驟雨,幾代英主的拼搏,結局不過是人亡政息。這是個死迴圈,有許多人也在思考為什麼,卻陷入迷茫。
這個死迴圈不是華夏族的死結和宿命,今天已經是我們民族靈魂復甦的時代了,因為全民教育讓所有人都能讀懂歷史,網路時代讓所有人都能看到真的歷史!
大秦的精神才是華夏族人的精神,不是自卑自賤苟且偷安。而是團結奮進視死如歸。不是棄地與敵明哲保身,而是寸土不讓挺身而出。不是貪腐成風人情社會,而是規則至上法治通行!
《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足以證明,秦法不是暴法,秦始皇也不是隻會打天下不會治天下。秦國人也不是沒有人情味,仁義道德也不是儒家的專利,法治社會的人信仰真道德,人情社會造就了太多的偽君子!
我相信,中華民族只要是想復興,重拾秦人的信仰是必由之路。中國想在新戰國時代稱雄,乃至統一世界,恢復大秦的精神是唯一辦法!
-
4 # 古今事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生於趙都邯鄲,十三歲繼秦王位。秦始皇親政後,任用尉繚、李斯等人,積極實施統一戰略,自公元前236年起,直至前222年,秦以十年之功,陸續兼併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領導中原進入封建帝制時代。
秦始皇是個略顯虛榮的人,他明白一統天下之功績,足以彪炳青史,認為王侯之名,不足彰顯其功績,遂取“三皇五帝”之名,以“皇帝”為名,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便進行了“土改”。秦滅六國後,帝國的土地所有者,仍維持著西周時期“王有”之制,秦始皇以“王有”為“國有”,於公元前216年詔令天下上報所佔土地數額。在秦朝,即便是平民,若得軍功,可授予土地甚至爵位。土地在名義上歸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以納賦稅,這與當今的土地制度在大方向上也相差不遠——後人在前人基礎上的改進罷了。嬴政的“土地改革”,其實亦非首例,真正的“首發”,是那個讓秦國從根本上崛起的商君,是他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施行的“授田制”。
秦始皇有感分封制終成就春秋、戰國之亂局,詔令手下集思廣益,搗騰出郡縣制、官僚制。秦始皇是個好戰份子,郡縣制初成時,全國僅36郡,隨著他的擴張,終達46郡。郡縣制的建成,是他對傳統血緣關係、宗法制的一個重大挑戰,以封建官僚代替世襲貴族,這是最初步的“唯才是舉”。官僚制,即以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領導,郡為守,縣以令,建立起來的官僚系統。為維護統治,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或看護皇陵,或徙於西南邊區;為方便民生,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度量衡;為方便教化,統一了文字……
有時候讀史書,不得不歎服前人智計無窮,無論打天下還是安天下,看起來都比今人擁有更蓬勃的潛力:一個郡縣制、官僚制,沿襲兩千多年,看起來還要繼續沿襲下去;“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就算是壘起來的土石,兩千年後,仍是全世界的奇蹟。
相較於前人悠悠雄風,我甚至懷疑今人是否乏於創造力,秦時全國僅兩千萬人,今天中國已近十五億,相較於唐詩、宋詞、元曲,相較於明清小說,我們能為後人留下什麼,小品,簡訊?
扯遠了。秦始皇有其蓋世之功,亦身負滔天之罪。如“焚書坑儒”,雖然史書上所述的“坑儒”不盡不實,但其滅絕文化卻是不能原諒,次之,就算被坑殺者並非儒生,那也是人,僅因連坐便罔顧數百人人性命,殘忍可見一斑。
長城雖千年未倒,是為世間奇蹟,但其建造實佈滿血淚,文人作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傳世,便是對秦始皇不恤民力的控訴。此外,秦始皇徵發民工建立阿房宮(朝宮),年發民七十餘萬,令人髮指。至於秦始皇陵……算了,為免對前人不敬,這個就不提了。
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便是對後人對秦始皇功績的肯定,他的確於人間有大罪,但過不掩功,他仍是“千古一帝”。
-
5 # 放開那歷史
秦始皇是智者。
首先在軍事方面是非常有智慧的。39歲就完成了統一大業,合縱連橫擊敗六國。在統一後,又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其中秦直道更是裁彎取直為軍隊後勤方面做了保障。這其中體現的軍事能力,不僅在士兵訓練上,還在於軍隊後勤上,甚至是軍事工事修建上,綜合起來十分周全,才能有如此強大的秦軍,秦始皇的軍事智慧是不容小覷。
其次,在政治上,秦始皇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始祖,為什麼分封制維持不了兩千多年,而封建帝制可以呢?足以說明秦始皇的政治思想和統治模式是十分具有智慧的,他獨自構架了一個政治體系,三公九卿制度。而後的朝堂制度,雖有發展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還是這一套。
最後,雖然秦始皇做了焚書坑儒,這樣想要把人民變成愚民的事。但是並不代表秦始皇是個愚人,相反從另一個角度講,他是抓住了群體心理,明白愚民更好控制。這也是為什麼。每個時期都會有一種思想灌輸給人民是一個道理。
綜合來說秦始皇不僅不是愚人,相反他更是一個精明的權謀者,軍事家。
-
6 # 紅樹青山
嬴政,統一六國,功蓋千秋,建立了我國首個大一統的王朝,雄踞於世界的東方,嬴政的功績無疑是偉大,他的一生有三個心願,但是就算他貴為帝王,也只能實現其中的一個,今天就來盤點盤點秦始皇嬴政的三大心願。
統一六國
這是嬴政成功實現的一條心願,今天來看,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好像很輕鬆,甚至理所當然,但是在當時,年少的嬴政樹立這條心願時,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有些不可思議,因為當時的秦國在戰國七雄當中不是最強大的,甚至在戰國初期,秦國的排名相當靠後,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實現一統,真是一個奇蹟。
千秋萬代
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有這個夢想,想讓自己建立的王朝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直到千秋萬代,但是並沒有一位帝王真正的完成了這一點,因為封建王朝最終結果都是走向滅亡。嬴政也有著希望秦朝能夠永遠延續下去的心願,可惜秦朝二代而亡,嬴政若知道這個結果,不知會作何感想?
目前世界上真正做到了千秋萬代的當屬日本的天皇了,雖然早在幕府時代,日本的天皇就被架空,但是天皇的象徵卻一直被保留至今。
長生不老
除了上面的一個心願,第二個心願就是長生不老了,皇帝擁有在其統治範圍內最大的權力,只要他想,身邊的人便會照辦,對於皇帝而言,最大的個人願望就是能夠長生不老了,只要能夠長生不老,花費再多的錢,消耗再多的人力,帝王們也在所不惜,秦始皇也不例外,但是就算是嬴政,最終也沒能逃脫死亡。
-
7 # 山人聊歷史
中國歷史上,自封建時代始,歷朝歷代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壽命的幾百個皇帝,最有爭議的恐怕要算秦始皇了。
有爭議,不一定就是壞事,不是有一句“真理不辨不明”的哲言嗎。問題是,對於秦始皇的爭議評判,出現嚴重兩極分化:
要麼捧到天上:千古一帝。
要麼踩在地下:歷史暴君。
那麼,秦始皇的千秋功罪,歷史到底如何評說?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賈誼《過秦論》評語:“秦王懷貪鄙之心,…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生直接抨擊:老秦是暴君。
這評語維持了好一段時間,更有人附和。比如:漢武帝時大臣主父偃:秦皇帝任戰勝之威,……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至此,秦始皇暴君形象似乎蓋棺定論。不虞,幾百年後,李贄第一個跳出來亮出高分:“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贄是明代思想家,此人自視甚高,歷代名人中,能夠入他法眼的不多,秦始皇是其中之一。
而繼李贄之後,也就有許多學者力挺老李觀點,如“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翦伯贊)。”等等,不一而足。
這樣,就出現了“一正一反”的兩大陣營。再看司馬遷《史記》: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太史公不愧為能堅持“實錄”的史官,對秦始皇有褒有貶。一邊贊同賈誼《過秦論》的觀點,一邊肯定“明法度,定律令”的貢獻,各打五十大板。
那麼,始皇為什麼是暴君?反對派的舉證有三:一是焚書坑儒,殘害知識分子。
二是重徭役,苛捐稅,民不聊生。
三是大興土木,生活腐化。築長城,建陵寢,勞民傷財,死人無數。
然而,始皇憑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挺李派總結出了四大貢獻:第一,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結束了幾百年動亂局面,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第二,開疆拓土。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同時拓展西南版圖,進一步擴大一統江山。
第三,統一和簡化文字,對中國古代文字進行一次大改革,對中國文化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第四,統一度量衡。便利了工農商繁榮發展。
由此看來,秦始皇確實有功有過,至於功過如何分成,是三七開,還是四六開,仰或是五五開,已不屬我們小民能夠評判的了。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其實毛澤東對秦始皇也有過高度的評價,稱其“比孔子偉大得多”。
回覆列表
1、自繼位以來,平定內憂外患,掌握實際的權利,蟄伏數年,開始統一路線
2、滅了六國後,開創中央集權制,書同文,車同軌,施行郡縣制,建直道,修長城,抵禦外族,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帝制系統,善待功臣,善待貴族
3、開疆拓土,領土西至天山腳下,東臨海邊,南平百越,西北踏現在的外蒙境內,東北方向到今天的遼寧朝鮮半島,給日後的中華初定了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