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島歷史
-
2 # 楊哥sy
他們就是一個世界的人啊,特別是他們交遊時候,老李與老杜都處在大唐盛世之中。
雖然俗話說,“老杜從未年輕”,其實,老杜也年輕過,而且心態也爆棚,否則也不會吟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樣的詩句了。而老杜跟李白混的時候,正好二三十歲,李白那時候已經成名了,一個後生晚輩對已經成名的詩人前輩表達崇拜之情,這是很正常的。
另外,不要被老杜的一些成名作嚇住,老杜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特別是在流落成都期間,寫了很多詠物詩,閒適的詩歌。
一般論者,都說老杜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這樣一位詩人,胃口可不會像一般人的不開。老杜如果不能欣賞李白,這很能說明老杜的欣賞能力不行,但實際上,老杜的欣賞能力不是一般的高。
-
3 # 瘋哥哥l
杜甫和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人物,史稱李杜,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是唐詩裡面的兩座高峰。兩位大詩人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認識,互相還留下不少贈詩,也被傳為千古佳話。在當世,李白比杜甫大,出名也早,杜甫作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後生,對很多人都讚歎有加,但對李白是相當推崇,甚至崇拜的了。杜甫對李白欽佩有加有以下幾個原因:
對前輩和偶像的敬重李白比杜甫大11歲,作為當代的大才子,李白的名號很是響亮,杜甫肯定從小就讀過李白的詩。那時候李白就像是現在的偶像明星一樣,杜甫也難以免俗,要視李白為偶像了。杜甫20歲左右開始遊歷四方,李白24歲左右開始遊歷四方,在杜甫開始遊歷的時候,李白已經交友無數,創作無數了。杜甫是大才,對有名聲的前輩和少年時的偶像自然要高看一下的。
就像李白對孟浩然一樣。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李白出川之後也去拜會了這個大詩人,還寫詩誇孟浩然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性格的補充杜甫的性格稍顯內向,寫的詩也都相對比較苦寒,比如三吏三別等。但是杜甫是有胸懷和視野的人,比如他也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自然也崇拜豁達、開朗、有氣魄的人物。李白的詩氣象萬千,開闊豁達,杜甫讀到李白的詩當然是喜歡的不得了的。
自己沒有的,就更加期盼。李白這樣的性格和狀態恰是杜甫缺失的,自然就特別的喜歡和推崇。而他對李白的認識也是深刻的,說李白是“佯狂真可哀”,“飄零一壺酒”,所以對李白是又愛又心疼。
《不見(近無李白訊息)》
唐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惺惺相惜二人相遇的時間是在李白43歲,杜甫32歲。之前和之後的時間,二人在其他方面都沒有太多的建樹。當時李白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雖然杜甫後來參加科考,但卻未能成功。
兩個大才的人,有差不多的人生際遇,相見時都有相見恨晚的意思,自然就更加地惺惺相惜,互相慰藉了
這些情感從他們二人的贈詩裡可見一斑。
杜甫的品性和求學之心杜甫有一首《偶題》,裡面有一句很有名,便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首詩更表明了杜甫的為學態度,尊重每一個作家,不論今人古人。杜甫認為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技藝本領,都有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好名聲都不是白白得來,後人需要正視前人的東西,要傳承和發展。
偶題
[唐] 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騷人嗟不見,漢道盛於斯。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永懷江左逸,多病鄴中奇。騄驥皆良馬,騏驎帶好兒。
車輪徒已斫,堂構惜仍虧。漫作潛夫論,虛傳幼婦碑。
緣情慰漂盪,抱疾屢遷移。經濟慚長策,飛棲假一枝。
塵沙傍蜂蠆,江峽繞蛟螭。蕭瑟唐虞遠,聯翩楚漢危。
聖朝兼盜賊,異俗更喧卑。鬱郁星辰劍,蒼蒼雲雨池。
兩都開幕府,萬宇插軍麾。南海殘銅柱,東風避月支。
音書恨烏鵲,號怒怪熊羆。稼穡分詩興,柴荊學土宜。
故山迷白閣,秋水隱黃陂。不敢要佳句,愁來賦別離。
李白的文學成就,杜甫是看得到的,他評價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對詩歌和文學藝術有強烈追求的杜甫,肯定就更加地對李白崇拜了。
-
4 # 儒家平和心
李白與杜甫相識在杜甫父親杜閒的家裡,當時李白已經是有名氣的大詩人,而杜甫還默默無聞。但卻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心意相通,杜甫對李白的信任和欽佩之情可謂根深蒂固。
-
5 # 劉明生說長征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這樣一位詩人有獨特的欣賞眼光。杜甫如果不能欣賞李白,這說明杜甫的欣賞能力不行,但實際上,杜甫的欣賞能力不是一般的高。
-
6 # 編碼8025668080383
老實孩子總是羨慕那些有點飛揚跋扈的人的,或者說對風雲人物的傾佩~人同此理,比如小時候上學,那些校花校草總是讓人羨慕的~古與今同。
-
7 # 辰中有塵
在我的認識裡,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欽佩,往往是對那個人的某些方面求而不得,李白有哪些是杜甫欽佩的呢?
二、李白的那種瀟灑的心態,那才華橫溢中的自由和無拘無束是杜甫永遠也學不來的;
三、李白所處的盛唐時代,在滿目蒼痍的暮唐,對盛唐的美好向往;
李白是杜甫嚮往的盛唐中的代表人物,同時李白的才華讓杜甫認同,他的那種無拘無束的心態及盛唐時代的美好讓杜甫嚮往中求而不得,所以杜甫對李白產生了欽佩之感!
-
8 # 小連在蘇州
他們倆都是唐朝盛世中一個時代的人,李白出名的時候杜甫還沒有出名,杜甫比李白要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崇拜的偶像,一個後生晚輩對自己的偶像有崇拜之情很正常的,就像現在的社會一樣,明星也有自己崇拜的明星,都說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杜甫如果不能欣賞李白,說明杜甫的欣賞能力不行,實際上杜甫的欣賞能力是很高的。
-
9 # 波波姐的退休生活
李白和杜甫兩人都是我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一個號稱“詩仙”,一個號稱“詩聖”。 李白和杜甫都處在大唐盛世之中,李白要比杜甫年長十一歲,當杜甫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後生時,而李白卻早已聞名天下了。杜甫對李白的欽佩,就如一個後生晚輩對已經成名的前輩詩人的崇拜之情。用現代話說,就是一種“偶像情結”。但兩人實則各有千秋,不分仲伯。
-
10 # 大風雲湧
他們就是一個世界的人啊,特別是他們交遊時候,老李與老杜都處在大唐盛世之中。
雖然俗話說,“老杜從未年輕”,其實,老杜也年輕過,而且心態也爆棚,否則也不會吟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樣的詩句了。而老杜跟李白混的時候,正好二三十歲,李白那時候已經成名了,一個後生晚輩對已經成名的詩人前輩表達崇拜之情,這是很正常的。
另外,不要被老杜的一些成名作嚇住,老杜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特別是在流落成都期間,寫了很多詠物詩,閒適的詩歌。
一般論者,都說老杜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這樣一位詩人,胃口可不會像一般人的不開。老杜如果不能欣賞李白,這很能說明老杜的欣賞能力不行,但實際上,老杜的欣賞能力不是一般的高。
-
11 # 老於52080
同時天涯淪落人,杜甫和李白都是當時的文學家,遭遇及個性很相似,都是視權貴金錢如糞土的性格,他們的文章詩詞雖然各有特色,文學造詣都很深厚,有很多的共同點。
所以,杜甫欣賞李白的作品,也就不足為奇。
-
12 # 傻吃悶睡871
杜甫為什麼欽佩李白?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透過這一問,便揭示了詩仙與詩聖亦師亦友的師友關係。
首先就杜甫而言,其性格決定了其未來必然是了不起的大詩人。
正如其詩中所說:“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試想:“語出驚人死不休”地耽愛佳句,再加上“群書萬卷常闇誦”的出類拔萃的渾厚底蘊,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一代詩宗。
不過,話說回來,將來是詩宗,卻並不代表眼下。
而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杜甫(公元712-770)與李白(公元701-762)在洛陽相見,後又同遊梁宋。由於年齡的差異,年長11歲的李白正處於詩歌創作的巔峰,而大器晚成“群書破萬卷”的杜甫創作上則剛剛起步。
此刻兩人的詩歌地位無異則相當於:李白在山頂,杜甫則在山腳下。加上李白恰巧是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最理想的楷模,代表著他將來希望長成的模樣。
於是,虛心好學的杜甫對李白痴情摩拜,景仰萬分,欽佩有加,敬如師長。
儘管豪放不羈的李白對他有時也難免帶有幾分調侃和逗樂,譬如《飯顆山頭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頭戴箬笠日當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說是調侃逗樂,其實也是實際情況。作為杜甫本人,這一點他當然最明白——
剛剛完成萬卷詩書的誦讀積累,則等於剛剛吃飽飯;而剛吃飽飯就幹活,則有勁用不上;他當時的寫作恰是如此,正處於萬卷詩書積累完成的初發階段,雖然感覺很有力量,但有勁用不上。儘管寫作很刻苦,實際效果卻一般般。
於是,李白的調侃在杜甫聽來不僅沒有任何惡意,而且是那般親切,從而引發更加虔誠地敬仰和虛心求教,由此也導致他詩歌創作的一往無前,直衝霄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堪與李白並駕齊驅的偉大詩人。
一言蔽之,這就是杜甫欽佩李白的原因及其最終結果。
-
13 # 玉海棠詩
這就相當於現代的“追星”現象,在唐朝杜甫與李白年齡相差十一歲,可以說杜甫是李白的頭號粉絲,在當時如果各個詩人比做星河中璀璨的明珠,那麼李白則是最耀眼的那顆,他有貴妃研墨、力士提靴。
作為頭號迷弟,杜甫一生中光給李白寫的詩就高達幾十首,而李白呢給杜甫寫過的詩不過僅僅四首,而最出名的便是那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那一年,44歲的李白離開長安,開始遊遍天下。某一天行至洛陽,碰到了33歲還鬱郁不得志的杜甫。在那次短暫分別後,李杜又於第二年在山東重逢,一同遊覽齊魯大地之後,又免不了分離,臨別之際,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而相對於李白寫給杜甫屈指可數的幾首詩來說,杜甫對於自己的這位偶像可謂是嘔心瀝血的寫了幾十首詩作,尤其是《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成為了流傳千年的經典。
或許李白只把杜甫當做自己生命中的一個小插曲,等到下一處景點、再會新的朋友或許就會忘掉他,因為他是謫仙人,無論去哪裡皆有名士交友、權貴結,而杜甫只是一個不入流的詩人,杜甫對他來說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而他對杜甫來說,卻成了一生的理想,念念不忘。
-
14 # 季候風廣告設計
1.杜甫多次應試不第,可以說官運之路十分坎坷,安史之亂後,最高才做到左拾遺的位子,一生都未得重用,而李白深受唐玄宗的重用,李白因受到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稱讚,召其入宮,並親自迎接,“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這待遇與杜甫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李白做到的最高官是六品的翰林待詔,比杜甫的官階要高上許多,這自然讓杜甫十分羨慕。
2.杜甫其實是李白的後輩,當杜甫毫不出名之時,李白早已聲名鵲起,面對如此成功的前輩,杜甫又怎能不起欽佩之心。
3.杜甫的詩多沉鬱頓挫,他一生憂心國事,感懷民生,卻無法真正做出什麼有用之事,而李白一生活得瀟灑自然,風流倜儻,面對如此灑脫的李白,一直很難活得自然灑脫的杜甫也不免會生出欽佩之情。
-
15 # 青巖詩話
平生最煩囉嗦鬼,
逢題只說一二三。
杜甫為啥欽佩李白?
原因:
1、李白早早名動當世,杜甫生前籍籍無名。唐朝,是個讀書人都會吟詩,比李白年紀小的杜甫出來走江湖時,李白已是腕兒了。杜甫追星是應該的。
2、李白的詩才,除了情敵和仇人可以裝作看不見,一般人都會鼓掌的。“白也詩無敵”,發乎肺腑,不是馬屁。
3、李白是帥鍋。帥而有才,正常人不服不行。杜甫是正常人。
-
16 # 繪夢未來星空
盛唐文學史上詩仙和詩聖,兩個人的交流是今天的我們津津樂道的。作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詩人,兩個人的風格卻很不相同。他們兩個人的詩詞各有千秋,但是都直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即便是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兩人的角度不同,所發表的觀點也存在差異。
但是不得不讓人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今天看兩個人的歷史地位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文學史上、在兩人真實的關係當中、杜甫和李白是有著相當的差距的。一則李白比杜甫要大上幾歲,二則杜甫也自認為李白的才華無人能敵,自己頂多是李白身邊的跟從者。
《春日憶李白》這首唐詩,就是表達的這種情感。杜甫的全文用字非常的樸素,但表達的情感就很真實,字字都是真情流露。且看這首唐詩的全文。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春日憶李白》,顯然是杜甫在春天想念李白寫出的感慨。杜甫對李白非常敬重,其中的敬仰之情在前兩句當中就表現得非常明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的詩歌才華真是無人能敵,尤其是他高超的才思遠遠的超出了一般人,達到了卓爾不群的境界。
在後面的詩句當中,杜甫更是借用了古代兩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來繼續抬高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在杜甫看來,李白的古詩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還有鮑照詩歌的俊逸之風。這兩個詩人,在古代文學史上都是很有名氣的,而李白竟然能夠相容他們兩人的風格,顯然是更高一籌。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接下來的詩句就是表達對李白的思念了。今天的杜甫在渭北對著春天的樹木思念遠方的李白。此時的李白呢,正在江東遙望著那日暮薄雲,兩人天各一方。
正是因為杜甫對李白的才華非常仰慕,所以才會放心把自己的詩作,交給李白點評,而且對李白的意見也都欣然採納,杜甫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李白的敬仰之情。
-
17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以此而投緣,以此而欣賞)
心裡空虛尋人玩,急欲找人來閒談。
舉目皆為名利客,唯有此子愛爬山。
-
18 # 素心流年
李白與杜甫,當仁不讓,是詩的巔峰,無論後人如何努力都無法逾越。
杜甫將李白視為最欽佩的偶像,亦師亦為友。
1 李杜的三次相逢
李白,701—762年,生活於唐玄宗時期,40歲之前遊歷各地,40歲後長安謀仕,僅僅三年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57歲時因“永王案”差點丟命,流放夜郎,這是李白的榮光與屈辱。大半生追求“願輔佐君王”的夢想,可最終以山水為樂,詩詞寄情,死在了當塗賞月的夜晚。
杜甫,712—770年,生活於安史之亂前後,生逢亂世,是其時運不濟的根本原因。官宦之後,接受最正統的封建教育。人生前20年,生活悠遊自在,將近十年在長安考功名,謀仕。安史之亂後,便開啟了避戰,投君的漂泊生涯,衣食不保,仍心繫家國,以詩明志,病逝於長江的一條破船上。
兩人有三次交匯點,足以讓後世津津樂道,足以閃耀永不磨滅的光亮。
大約744年夏,李白被放還後,在洛陽遇到了同樣落榜的杜甫。彷彿久別重逢,喝酒笑談,吟詩作賦,好不快活。
同年秋,他們又相約於梁宋,還意外遇到高適,三人志同道合,興趣相投,把酒言歡,激揚文字。
時隔一年,大約745年秋,李杜第三次相遇於東魯,延續著之前的快樂,尋友訪道,同榻而眠。
此次分手後,兩人一生再未見面。
在杜甫心中,李白是前輩,更是知己,已是詩壇大腕,卻毫無架子,杜甫寫了十幾首詩,來表達這段深厚的友誼。
稱讚:“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瘐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懷念:“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夢李白其一》)
嘆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其二》)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可能是最多的,儘管李白沒多在意這個小迷弟,然而依然擋不住杜甫迷戀的熱情。
2 為何杜甫如此情深?
(1)仰慕其天生之才情
兩人相遇前,李白已名滿天下,譽冠全城,不走尋常路,長安城中遍謁名流,揮霍無度,只為一官半職,自薦於玄宗,這份膽識與魄力,是當時讀書人中所沒有的。
入京之前,李白的詩詞已經流傳甚廣,《蜀道難》《烏棲曲》《望天門山》等等,膾炙人口,爭相傳抄。
李白的詩才不可學,無章法可循,似妙手偶得,厚積薄發,令人歎為觀止。
這一切對於循規蹈矩,鑽研學問的杜甫來說,大開眼界,唯驚訝驚歎。
當杜甫還在忙著科考,李白的履歷是京官,在皇帝面前寫詩賦詞,不高興了,就毅然拂䄂離開。這種瀟灑與無畏,也是頭一次見,杜甫只能仰望膜拜。
那時的李白,才華橫溢,灑脫不羈,無疑是全民的偶像。
在遇李白之前,杜甫就已聽了太多李白的傳奇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將最高的讚賞送給了李白。
(2)佩服其詩人之傲骨與自由之精神
李白揚名天下的不僅是詩,還有其個性。
他來自蜀地之外,“仗劍天涯,辭親遠遊”,似乎生來就無拘無束,任性自由。有著讀書人的博學與才華,卻沒儒生的刻板與迂腐。
最風光的莫過於當官三年,偏偏李白一身清高傲骨,敢君王面前醉酒,敢戲弄怒懟寵臣,就算是丟了官,人格魁力也只增不減。
更可貴的,遭遇放還,懷才不遇,李白依舊能遊山玩水,豁達大度,天生樂觀派。
李白的個性以自我為中心,自由為上,不畏權貴,不屑名利,廟堂不容身,就逍遙江湖,能做到杜甫所不敢想。
杜甫也能不屑名利,但不能放棄夢想。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學而優仕,君子弘毅,任重道遠。
仕途失敗是李白心中一生的痛,他能借遊山玩水撫慰心靈,而杜甫卻不能,他能跋山涉水,越挫越勇。
一個似仙,仙風道骨,一個堪聖,憂國憂民。
(3)同失意,共相惜
李白的難言之痛同樣是杜甫一生的傷。
都自恃才華,都自認為能匡扶社稷,輔佐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最終都泡了湯。
杜甫遇李白時,正值其丟了官,而杜甫也經歷了第一次落榜,一個傷透了心,一個挫了鬥志,似乎相同的一時失意,讓他們更能懂得對方,更能盡情!
當李白又因永王案差點性命不保時,杜甫已經歷了太多挫折,科舉落榜,十年艱難謀仕,幼子夭折,避戰流亡,當個左拾遺還被貶了官,更親歷親見民不聊生的慘況而無能為力。
李白的才華是杜甫欽佩不已的,而李白的遭遇,是杜甫憤憤不平的,這種憤怒與同情,“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何嘗不是詩人自己命運坎坷的感慨與感傷呢!每一次寫給李白的詩,何嘗又不是詩人在給自己打氣!
所以,儘管得不到李白的迴應,也無妨杜甫的一廂情願。
同樣失意多舛,命運多艱,而生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情。是欽佩,更是獲取前進的力量。
杜甫的朋友很少,志同道合的更少,而李白自然便成了詩人可訴衷腸的唯一摯友。
杜甫欽佩的不僅僅是李白無與倫比的才華,還有其清高無畏,敢說敢做,坦蕩磊落的人格。
李杜永遠是我們的神,他們的浪漫與現實,撐起的是唐詩的半壁江山,是中國傳統文學最精彩的一頁。
回覆列表
主要是欽佩李白的才華。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杜甫到長安謀職的時候,李白已經名滿天下,而且是皇帝跟前的當紅詩人。而杜甫終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懷才不遇,生活比較貧困。在當時,能夠和李白這樣成名的已久而且才華橫溢的詩人認識,在杜甫自身看來是一種榮幸。杜甫一生都仰慕李白,專為李白創作的詩至少有十多首,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只有兩三首。
杜甫在世時基本沒有什麼名氣,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認識是不夠的。這種情況基本持續到唐代末期,之後杜甫的才華逐漸被歷代詩人發接受和重視,乃至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