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樸羊
-
2 # 小魷魚一卡
我經常會和小孩一起傻傻地大笑,可能這也是我個人的個性,喜歡嘻嘻哈哈像個傻大姐一樣的,和小孩一起笑到停不下來的經驗很可貴,某個程度上,也希望小孩成為樂觀開朗的性格吧!
-
3 # 鹿瓜瓜
有人說,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互相尊重、彼此獨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親人,長輩,朋友……建立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首要做到的就是有效陪伴。推薦一部中國風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影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讓無數父母悄然淚目。這部影片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華人熟悉的話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每個看過之後的父母感觸都非常深。
-
4 # 小柯老師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一點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所謂的“無條件”就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事你依然是愛他的,用理解、包容、幫助代替責罵、懲罰、冷漠。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用情感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遇到問題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下,表達出你對孩子的理解,再想辦法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做錯了事,你可以說爸爸/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做錯的,你也很難過對不對,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做錯過事,我們一起想辦法以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這樣的事好嗎,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和幫助時,以後孩子遇到任何事也會和父母說,不會為了躲避責罰而隱瞞。
孩子拿錢不給大人說,多是害怕捱罵捱打,父母要反思一下是否平時對孩子太嚴厲,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責罰?
關於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講,“聽話”這個詞太籠統,如果遇到任何事,家長都用“聽話”這個詞要求孩子,而沒有告訴孩子具體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孩子會憑著自己對“聽話”的理解去做事,結果就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和你所想的不同,就出現了“不聽話”的結果。
當父母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時,不妨換個說話,比如,要帶孩子去餐廳吃飯,防止孩子在餐廳到處亂跑、大喊大叫、哭鬧的事發生,在出發前就要給孩子說到了餐廳具體要怎樣做,可以告訴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講話,邊吃邊說容易噎著,食物卡在喉嚨裡是很危險的;要坐在爸爸或媽媽身旁,不要到處亂跑,餐廳里人多,到處都是桌子椅子,不小心摔倒或磕碰了會很疼;想上廁所或哪裡不舒服要給爸爸媽媽說,不要哭鬧……到了餐廳門口後再跟孩子確認一下是否還記得剛才給他說的話,最好讓孩子再重複一遍。
在具體的事上父母如果能教給孩子具體的做法,在成長的路上,孩子會知道越來越多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也知道該做和不該做的原因是什麼,這既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又能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知道做事情的邊界在哪裡。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家庭教育有千謀萬法,親子溝通是第一法,此法不通,萬法不靈。
-
5 # 桂J森馬哥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多陪伴 多溝通 多鼓勵表揚 ,鼓勵他感興趣的方面 有時間多帶出去遊玩,在家裡多互動做遊戲,講故事 說話要儘量蹲下,最好把聲音壓下像個孩子這樣才不能有隔閡。
-
6 # 心理之聲
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我認為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來變幻。
0-3歲,我們要與孩子建立舒適安全的親密關係,所以,父母的角色是保姆或者護士;
3-7歲,是孩子建立規則界限的階段,所以,父母的角色是行為教練;
7-12歲,孩子小學階段,是挖掘、創新、挑戰的階段,所以,父母的角色是老師;
12-18歲,是孩子樹立價值觀的階段,要敢於把選擇權交予孩子,所以,父母的角色是軍師;
18-25歲,孩子需要身份認同的階段,所以,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知己;
23-33歲,孩子的人生定位階段,所以,父母的角色是啟蒙者。
不管什麼原因,生下孩子,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他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來,所以,與孩子相處,要學會傾聽孩子,有效的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
與孩子說話,要平等而非要求。
-
7 # 精確一哥
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和父母成長中最重要的關係,往往也是很多家長很困惑的問題,如何與孩子相處不僅關係到家庭和諧的問題,更影響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和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養成。
現在很多虎媽貓爸狼外婆的一些說法,其實都有偏頗之嫌。正確的親子關係性格是良師益友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老師需要培訓,可做父母卻不需要培訓,這肯定會讓新晉父母感到困惑和迷茫。有人說無條件的愛孩子,其實,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關鍵怎麼愛,怎麼培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守規則這個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在生活中時時體現出來,包括遵守法律,遵守規章制度,潛移默化,寓教於樂,孩子不知不覺中就會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第二,讓孩子學會愛,愛自己,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現在的孩子很多都太過自我,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自私自利。不懂得愛和珍惜,有時候缺少對他人甚至自己的珍愛,所以會導致損失對生命的敬畏。遇到挫折就歇斯底里,甚至走上極端。追本溯源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愛的教育和培養。
第三,必要的挫折教育,不能溺愛。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寶寶,正因為如此,很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他看成掌上明珠,無條件滿足一切要求,從不拒絕。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一種任性和貪婪的習慣,認為自己想要的都會輕易獲得,一旦達不到目的,就會採取很多極端行為去爭取,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做孩子的良師益友,首先是要多陪伴,多交流。跟孩子建立一種親密關係,讓孩子覺得你是最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第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學會遵守法律和規章,學會尊重他人。第三,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習慣和認知,不能溺愛和放任自流。有錯就改,不能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第四,學會讓孩子愛自己,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一個不懂愛的人,往往不會快樂,也缺少真正的朋友。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會愛別人呢?
年輕的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多學習,多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
8 # 邂逅遇見
家有12歲男孩,我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是亦師亦友,和平共處。
孩子從出生到現在都是我們自己照顧,沒有依靠任何一方家長。
一方面因為雙方父母年紀較大,照看孩子是辛苦的事情,擔心影響老人健康;另一方面,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生活上的吃飽穿暖,而是成長及教育。
父輩老人的觀念、思想和現在還是有區別的。所以有了孩子後都是我們自己照顧孩子。
其實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始終也是自己獨立生活,同樣沒有讓任何一方老人幫忙,我們屬於個性獨立的兩個人,認為孩子應該由父母自己養育,父母應該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
不得不承認自己養育孩子對新手父母來說的確是不小的挑戰。
因為懷孕時血糖高,孩子是“剖腹產”,奶水少,孩子幾乎是吃奶粉的。
出了醫院被婆婆主動接到她家,當時兩個小姑子的孩子都在上幼兒園,每在家裡吵吵的,孩子總是被吵醒大哭,特別鬱悶。
每天夜裡兩三次給孩子充奶粉,給他拍嗝兒,換尿不溼,孩子醒了還要和他玩一會兒,小屋裡不知留下了我多少個不眠之夜。
記得很多次自己靠在床頭,把腿彎曲起來,把孩子放在腿上輕輕晃著,小傢伙很享受的樣子,總是笑咪咪的看著我,我和兒子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三個月後,我們把孩子帶回自己家,開始為人父母自食其力的生活。
老公下班負責陪孩子玩兒,晚上給孩子洗澡,洗孩子當天的衣服,我負責料理家務,照顧孩子,所以我瘦得很快,差不多一個月就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父母的陪伴
看著孩子幾乎一天一個樣的長大,特別有成就感,父子,母子,夫妻間的感情也更加融洽和睦了。
每天孩子午睡前都會給他讀書,講故事,雖不能確定他是否能聽懂,但良好的習慣是需要長期堅持養成的。
孩子三歲的一天午睡前,因為忙其他的事忘記了讀“三字經”,被兒子質疑:媽媽!還沒有讀書呢!於是問他,你會背嗎?和兒子接龍,小夥子異常淡定,一人一句,一直接到了昨天讀的地方---幾乎是《三字經》的三分之二,孩子的反映令我側目!是他教育了我:永遠不要低估你的孩子!他比我們想像中優秀得多!
我們的家庭氣氛很寬鬆,兒子可以和爸爸“稱兄道弟”,一起沒大沒小的瘋玩兒,但是任性過頭是一定要挨批評的,所以兒子從小很少任性胡鬧。兒子上了幼兒園,每天早上都是我送,下午放學時只要爸爸有時間我們倆會一起去接,幼兒園各項活動我們儘量全家共同參加,夫妻間的愛和父母對孩子的愛讓家庭氣氛格外溫馨。
家庭的支援
一天幼兒園放學時,老師叫住我說:孩子今天競選了“新年聯歡會”的主持人,這是主持人的稿件,這幾天和孩子練習一下。
接過手稿的瞬間我有點崩潰:幾乎是滿滿兩頁A4紙的臺詞,對於識字不多的兒子無疑壓力山大!
要知道兒子的口齒不是特別清楚,哥哥說成dede,姑姑說成dudu,這次真是巨大的挑戰。回家後我問兒子,你為什麼會要去競選呢?
小傢伙特別自信地告訴我:老師說只要小朋友覺得自己有優點就可以參加啊!我說了我的優點是上課好,吃飯好,午睡好!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我用彩筆標出了兒子的臺詞,每天晚上cosplay一下客串女主持人,和兒子對臺詞。
小傢伙很認真很用心,三天後的聯歡會完美收官,兒子居然改掉了口齒不清的問題,再一次震驚到我。
習慣的養成,適度的寬鬆
上小學後,爸爸開始經常出差,難得在家,我也開始重新工作。一二年級兒子放學都是由“託管班”接的。
上學第一天起,兒子就開始自己收拾書包,準備上學的東西,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和責任心。二年級起兒子當了“班長”,一直到現在的六年級,每次改選班幹部,班級投票時兒子都是高票透過。
平時和孩子相處,我們並沒有過於管得太嚴,不是原則性問題,不必“較真兒”。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喜好和發展的空間。但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從小讓孩子知道哪一道“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每天晚上檢查功課是必不可少的,其實是用行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他學習的重視,也讓孩子在思想上不敢懈怠。有時因為一道數學難題,可以探討很長時間,甚至“大動干戈”,各抒己見,誰也不能說服誰。但最終解決了問題塵埃落定時,一切又回到了”太平盛世“的好光景。
個性的發展
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和知識難度已經超過了我們那時的學生年代,作為家長,應該用發展變化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必要時應該”與時俱進“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兒子特別喜歡《三國演義》,而且不止看過一個版本,為此還特地帶他去圖書館借閱。小傢伙可以給你舉出例子論證《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偶爾會甩出個”金句“讓你大吃一驚,敗下陣來,甚至有點”自慚形穢“。
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上過”課外班,補習班“之類的校外培訓班,倒是因為個人興趣去練籃球。
兒子喜歡歷史,古詩詞,”國家寶藏“,”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每期必看。有時間會帶孩子去博物館看各種文物展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暑假時還冒著酷暑特地帶他跑去了”河南博物院“。
法布林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鼓勵並支援孩子的正當愛好,培養良好的個性發展,
彼此信任,自我約束
但是手機的使用有”約法三章“,完成作業前絕對不可以玩手機,遊戲只有在週末完成所有作業後才能玩,但有時間限制。
這樣做既是對孩子的信任也是對他的考驗,培養自我約束的能力,鍛鍊與同學間的溝通交往能力。
家長應該給孩子適當空間並信任孩子,給孩子機會讓他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允許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試錯”,實際教育遠勝於家長的單純說教。
以身作責,以己為鑑
進入高年級,孩子的功課作業也多了起來。在孩子學習時,電視是堅決不看的,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看手機打遊戲,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都會停止下來。
有時孩子放學回家會談論起學校的一些事情,一些老師和同學。作為家長應該站在公正的角度去看待,不盲目發表個人不當言論,針對或偏坦某一方,做出合理分析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愛心培養,責任擔當
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一分擔當。孩子也是,即使年紀小,並不意味著做事可以不負責任沒有擔當。
那天兒子回家告訴我,在學校裡看到一個低年級同學做值日用水桶提水,他主動幫助這個小同學提了水並送他上樓回班。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說明兒子是個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量變是會產生質變的。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如同一張白紙般純淨,如何在紙上畫出美麗的圖畫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思考的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家庭應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應該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眼界。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從小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紮實基礎的打下也是和父母息息相關的。
多蘿茜·洛·諾爾特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到,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的事,他說: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回覆列表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特別很多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我覺得特別像是一種及其親密的關係,就像是你把自己與孩子的關係當作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更別提有些媽媽還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人生理想放在孩子身上了。
所以,想要你知道的兩個點。
1)你把孩子當作人生中很重要的關係,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2)你想要孩子像你愛他那麼愛你,孩子也能夠感受到的。
但是,他還是個孩子。對他來說,世界是美好的,新鮮的,他不會像你一樣把百分之百的關注放在媽媽的身上。所以有時間你會覺得,你需要孩子,你在意孩子,但是他其實並沒有那麼需要你。
嗯,他感受到壓力了,他可能會想逃跑,他覺得跟爸媽在一起不那麼舒服,他可能也會想逃。
所以,需要你考慮的一個點是:
孩子對於你來說是什麼?你想要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其實,如果你是孩子的話,是不是也想逃離開如此重負的父母呢?
如果你考慮清楚,從你的答案裡就可以得出你要怎麼和孩子相處。
另外最後再回答一下:怎麼很好得跟孩子相處這個問題。
我的想法是:尊重孩子,他有獨立的人格,他雖然是你的孩子,但是他首先是他自己,允許孩子是他自己,有自己的主見。
我覺得這樣的話,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會說開心的,放鬆的,受到尊重的,他也更加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