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木造型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他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盛世時代,建立了在當時可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還開闢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礎。

  • 2 # 小江讀史

    首先得看漢文帝時期遺留的問題:①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漢初在地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也就是說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在政治上,諸侯王與皇帝有相似的權力,可以任免官吏,更換官吏,經濟上,諸侯王可以自行徵稅。②匈奴的問題。匈奴的問題一直貫穿著整個西漢的初期,朝廷只能透過和親來進行調解,但匈奴與漢王朝的關係時好時壞,始終是一個邊境的威脅。

    漢景帝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重用晁錯,進行改革。重視法律,利用法律打壓漢初軍功集團勢力。另外,諸侯王勢力的日漸強盛,威脅著國家的穩定,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晁錯提出削藩。對匈奴的政策還是以和親為主。

    第二、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七國叛亂的直接原因是晁錯改革,其打擊了漢初軍功集團加強皇權,但尚未成功便因袁盎受賄案案發、吳王謀反意圖洩露而被打斷,不得不提前削藩,導致七國之亂爆發,其後,軍功集團軍隊逼景帝誅殺晁錯。這一改革雖因晁錯之死而結束,晁錯雖然死,但大幅削弱了山東諸侯國,加強了中央集權。平定“七國之亂”後,大多數諸侯王國的實力相當於一個郡,漢景帝還刻意抑貶諸侯王的地位,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

    第三、繼續採取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實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方針,重視農業生產,積累了財富,到漢武帝時期,“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根據《史記》的記載來看,漢景帝時期國力是得到了一個很大的積累。

    總之,漢景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君主,繼承了他父親時候的一些基本治國方針,但又根據國家實際變化修改了一些,與其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這一時期西漢的國力得到發展,為後來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

  • 3 # 西海岸31

    景帝是個好皇帝,但是就是做人不行,刻薄寡恩,史書早有公論。景帝在治國方面和文帝一脈相承,無為而治,輕搖賦稅,任用賢能,崇尚節儉,基本和文帝沒兩樣;但是做人方面確實挺差勁的,因下棋爭執殺吳世子,殺忠臣晁錯,逼死功臣周亞夫,人品差。皇帝是個好皇帝,人品不好

  • 4 # YINGj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文帝劉恆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 ,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兒子,前157年繼位,在位16年,在軍事上削除藩王割據,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統治;在經濟上繼承發揚文帝的國策,勤儉治國、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生產,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

    七國之亂時,藩王們造反的理由是“誅晁錯、清君側”,景帝誤聽袁盎之言殺了功臣晁錯,本想著殺了晁錯藩王們就沒有了造反的理由,就可以平息叛亂保證國家安全,結果事情並沒有如他所願。 錯殺晁錯這件事確實是景帝的一大敗筆,一方面反映出了他剛當上皇帝時在政治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耳朵軟”性格特徵。景帝的“耳朵軟”還表現在他聽信館陶公主的蠱惑廢了薄皇后和太子劉榮,不過幸運的是因為他的“耳朵軟”卻成就了一代偉大的帝王漢武帝劉徹。休養生息,以蓄民力,恢復國家人口及生產力;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夯實邦本基礎;打壓地方豪強及削藩,加上中央集權,為國家長治久安消除隱患;最終選對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後繼之君。

    他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人無完人,景帝一生雖也有象錯殺晁錯這樣的錯誤,但瑕不掩玉,他仍不失為一代有作為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力發展農桑,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百姓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他還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將十五稅一降到了三十稅一,這一新的田租稅率從此成為西漢定製。他推遲漢朝男子服徭役的年齡,縮短服役的時間。而且他重用了周亞夫這樣的名將,並對他們十分尊重,實行馬政,使漢王朝的馬匹數量大大增加,為後來漢武帝徵匈奴奠定基礎。

  • 5 # 曾經故事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將漢文帝獨立,使景帝與武帝並列。而班固寫《史記》時,卻又將文景比肩,認為武帝才是個獨立的時代。從一個角度看,景帝在西漢的作用有些模糊,但是換個角度解釋,因為他處在許多重要事件的過渡期。

    首先,諸侯問題上:

    諸侯問題貫穿著劉邦、劉盈、劉恆、劉啟、劉徹五朝,這還沒算呂后把持朝政的幾年。劉邦時期的政策是“非劉不王也”,即大力推動同姓王的分封,對異姓王趕盡殺絕。所以到漢文帝時,諸侯王們統治的區域加起來要遠超中央,這時皇帝才看到危機。

    當時有一個著名政治家,名叫賈誼,他提出來兩點理論:1,同姓王不比異姓王靠譜,手裡有兵,也能造反。2,想要支付藩王,要一點點削弱他們勢力,即將其封地分給子孫,越分越小,有點類似於“溫水煮青蛙”,等他們反應過來,所謂的封國已經沒有造反的兵力了。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就是在賈誼基礎上改良推行的。但是從文帝,到武帝,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一環:諸侯們意識到中央削藩決心,奮起反抗。而這一環就是由景帝來承擔的。

    漢景帝重用晁錯,挑了實力最強的吳國試水,吳國反了,跟著七國之亂爆發。景帝派出周亞夫,僅用了幾個月即平定,事後收回大面積諸侯控制土地,中央所屬土地開始遠超諸侯。

    等到武帝繼位,那時的藩王已經集體沉默了。

    其次,是匈奴問題上:

    劉邦剛建國時,正好趕上匈奴的冒頓單于,實力強大,因此智慧選擇低調的和親政策。文景時期,貫穿這一政策,一方面外交上謙卑低調,另一方面在國內休養生息。漢景帝為了養百姓,調整了稅收,將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同時,把徭役的年齡往後延了三年。西北地區養馬,僅國家所有馬匹高達四十萬。

    以上種種,直接讓武帝登基時,有兵、有馬、有糧、有錢。

  • 6 # 伊耆角木

    漢景帝是一個成長型的帝王,在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衝動少年逐漸成長為成熟領袖,犯過不少錯誤,但最終完成了蛻變,把一個強盛的帝國交給兒子。

    一、未經苦難,儲位天降

    漢景帝劉啟運氣很好。當年呂后專權,呂后死後,眾大臣聯合劉氏宗親誅殺諸呂,因擔心功勞最大的齊王劉襄妻族太強成為第二個呂氏,便舍劉襄而擁立劉邦仍然活著的最年長的兒子代王劉恆繼位,也就是漢文帝。劉恆在做代王時與代王后共生四子,但四個嫡子皆早逝,代王后也在劉恆繼位前去世。劉啟是劉恆剩下四個兒子中最年長的,因此被立為太子,那一年,劉啟僅八歲,母親竇氏也母憑子貴,獲封皇后。劉啟不似祖父劉邦自己打天下,不像父親劉恆從小不受待見又要擔心被呂后所害。劉啟是從小無憂無慮,儲君之位就順利落在他頭上。所以,劉啟缺乏憂患意識,也為後來埋下禍根。

    二、少年氣盛,闖下大禍

    因為從小無憂無慮,想來也讓劉啟養成了驕傲的性格,眼裡揉不得沙子,結果闖下大禍。吳王劉濞派其太子劉賢入京朝賀,與皇太子劉啟下棋,因不恭敬竟被少年氣盛的劉啟用棋盤砸死。文帝無奈,命人將屍首送回吳國。劉濞大怒,拒不接收屍體,命送回長安,從此對朝廷大加抗拒,不再入朝覲見。後來景帝年間,正是劉濞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不能說完全是因為劉賢之死導致的,但卻一定是一個重要原因。

    三、好酒貪杯,衝動行事

    劉啟繼位後,衝動的毛病並沒有明顯改善,主要表現在應對藩國問題上。隨著藩國勢力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景帝信任晁錯,毅然削藩,但是吳王劉濞等立刻以“清君側”名義起兵造反,劉啟又採用袁盎的建議,馬上殺了晁錯。雖然此事卻有晁錯逃避責任的問題(他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則留守長安)。但殺晁錯無疑等於承認自己有錯,且對緩和局勢毫無用處。這種先削藩再殺建議削藩的大臣的衝動反覆行為顯現出年輕的景帝在政治上還相當不成熟。

    不僅如此,私下裡,景帝好酒貪杯也是出了名的。時常喝的酩酊大醉,酒醒後又後悔自責。不過其酒醉最著名的一次事件反而“因禍得福”,延續了漢祚近二百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劉發正是景帝酒後的“計劃外”產物。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寵幸程姬,一次酒醉後一定要召幸程姬,恰逢程姬月事,景帝酒醉又不管不顧,無奈用侍女唐兒替代自己,一夜之後,唐兒懷孕,終生劉發。但劉啟不喜歡他們母子,一直冷落,劉發的封地也很小,以至於要在進京朝賀時婉轉表達才獲得加封。

    另外,景帝曾在與弟弟梁王劉武宴會時酒後失言,說出自己去世後傳位給梁王的話,造成劉武與母親竇太后此後多年一直蠢蠢欲動,給皇位傳承造成了嚴重的不穩定因素。

    四、平定叛亂,韜光養晦

    雖然景帝在剛繼位時並不成熟,但經歷了七國之亂的問題,他的成長是迅速的。景帝迅速提拔周亞夫為太尉,主持平叛事務,果然在三個月內解決叛亂。

    而在之後的帝王生涯中,景帝越發成熟。他延續父親劉恆的韜光養晦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對父親文帝廢肉刑的法律進一步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外交上儘量不與匈奴發生衝突,採用和親手段穩住關係。但在軍事上仍然注重選拔人才,啟用李廣、程不識等一批優秀獎領,並在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新型騎兵充實邊疆,為兒子武帝打贏匈奴奠定基礎。

    五、容母赦弟,為子鋪路

    面對更為棘手的皇室內部問題,景帝也發揮了自己的隱忍。因為曾有傳位弟弟的酒後失言,竇太后與梁王劉武一直對皇位蠢蠢欲動。尤其是劉啟廢太子劉榮後,劉武更是加緊了動作,竇太后也一直從中蠱惑。最終在大臣們的堅持下,劉啟還是立了劉徹做太子。劉武惱羞成怒,派人刺殺那些官員,被發現。劉啟礙於母親的情面,最終寬恕了劉武,但是逐漸疏遠,沒有鬧得很大,讓國家再次陷入危難。

    而對儲君人選的選擇上,原本的太子劉榮,由於其母慄姬不能容其他後宮女子和她們的皇子,最終讓劉啟明白,只有廢太子 愛能保證其他兒子和他們的母親的安全,最終改立劉徹為太子,也一心為劉徹鋪路,終於締造了漢武帝的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喜劇之王》真的只是夢嗎?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