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
2 # 嶽劍
首先,兩國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不一樣,趙國是保衛戰,而燕國則是乘人之危,一個是同仇敵愾,一個是內部不合。
其次,是兩國的將領的能力不一樣,趙國有廉頗,戰國四在將之一,並且身經百戰,而燕國的慄腹雖有才華,可與廉頗還是差得比較遠。一隻獅子帶領一群羊是可以打敗一隻羊帶領一群狼的,何況趙國計程車兵不是羊。
-
3 # 老貓談史
謝邀,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長平之戰使我國戰國末年最大規模的大軍團對決,由於趙軍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導致趙國在這次大戰大敗而歸,秦將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使得趙國元氣大傷。沒過多久,燕國以為趙國在經歷大敗後實力會非常衰弱,因此燕軍大軍壓境,想要滅亡趙國,沒想到趙國將燕軍打的丟盔棄甲,甚至還包圍了燕國國度,長平之戰後,實力大減的趙軍為什麼能將來勢洶洶的燕軍打退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燕軍發起的戰爭是一場“不義”的戰爭,這一舉動激發了趙軍的怒火為什麼這麼說呢?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的確實力大減,此時的趙國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這時候的趙國要儘量避免對外用兵,誰知道此時的燕國來了使臣,目的就是要跟簽訂友好互不侵犯,互幫互助的條約。這一下子可樂壞了趙國國君,誰知道燕國相國此次出使趙國的目的就是來做間諜活動。
燕國相國一看趙軍計程車卒之中皆為老幼,以為趙軍弱小可以欺負,遂立馬向燕王上疏,趙軍羸弱,可以一舉滅趙。燕王被這條上疏樂的衝昏了頭腦,全然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硬是湊出來了幾十萬大軍滅趙,趙軍聽聞此事怒火中燒後氣的直咬牙,在國難來臨的時期,趙軍在老將廉頗的指揮下空前的團結,一舉擊潰燕軍。
雖然趙軍打輸了長平之戰,但基礎實力還是有的你以為邯鄲是趙軍唯一的政治軍事中心嗎?那可就錯了,趙國國內有三大軍事基地,它們分別是邯鄲,晉陽城和代郡。邯鄲不用我多說,趙國首都嘛,晉陽城在三家分晉時期就是晉國著名的雄城,它以城池堅不可摧而聞名天下,他一度被認為是趙國的陪都,而且為了應對秦軍的壓力,晉陽城是趙軍的一個著名軍事基地。而代郡在趙國北邊,是趙國最北邊的區域。趙國軍事天才李牧耗盡畢生精力將代郡建設成為了趙國第三大軍事基地。此地的兵力強盛,足以勝任保衛北部邊疆的任務。
燕國相國只看到了趙國邯鄲的一個情境就斷定趙軍羸弱,這是他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正因為這一點導致他坑了“主子”。
而且趙國幾十年的胡服騎射政策不是白實行的,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正是有了這一政策,才保證了趙軍強盛的戰鬥力,由於空前團結、名將廉頗的指揮和在國難來臨的時期,使得趙軍“暴捶”了燕軍。
-
4 # 窯峰禾口王
戰國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秦趙兩國大戰於長平,趙國因紙上談兵的將軍趙括指揮不力,慘敗於長平,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餘人。
兩國北方都是少數民族,有時還要聯合作戰。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在邯鄲為自己辦了個生日宴,當時的燕國國君派宰相前往燕國賀壽。宰相至趙國都城後,發現趙國長平之戰後確實國力不如從前,國內大多隻剩下老弱病殘,宴會後立即回到燕國,向燕王喜彙報了自己的結論。燕王聽了宰相的彙報之後,大喜,燕國位於中原版圖的東北方,也就有趙國和齊國兩個鄰國,戰事並不多,而燕國也樂得安逸,雖然國土並不肥沃,但也算是韜光養晦。如今燕王發現趙國衰弱有利可圖,貪圖利益的燕王喜如何能放過。
當初由燕國投奔趙國的大將樂毅的兒子樂間因為比較熟悉趙國,被喜召見,樂間以趙國人驍勇善戰為由反對對趙戰爭,燕王嗤笑樂間膽子小,說:“我燕國出動於趙國兩倍的兵力,何愁不勝?”樂間毫不猶豫表示反對,燕王又說:“那我出動多於趙軍五倍的軍隊!”,樂間還是表示反對。利令智昏的燕王不聽樂間的意見,轉而詢問其餘大臣,大臣們也都是一丘之貉,紛紛表示贊同。於是燕王大喜,立即出兵攻打趙國。
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慄腹率領的四十萬燕軍,一路由慶秦率領二十萬燕軍合力伐趙。趙王得知此訊息,心急如焚,重新啟用大將廉頗,令其與將軍樂乘分兵抗敵。在面對數倍於己的燕軍,趙將廉頗運籌帷幄,與樂乘相互配合,大敗燕軍,並且擊斃燕將慄腹,俘虜慶秦。燕王喜聽聞燕軍大敗,頓時就慌了神。而此時廉頗不愧為戰國名將,他帶領趙軍一路追擊燕軍,居然一路到了燕國都城並且包圍。此時的燕王喜總算醒悟了,心急如焚的他也不顧屈辱,最終派使者出城求和。
其原因不在乎以下幾點:
趙國人四面八方都有鄰國,西有秦國,北有狄戎,東有燕國,南有魏國,趙國四面都是敵人,長期如此也就養成了尚武好戰的民風,加上胡服騎射之後,趙軍戰鬥力再一次提升,足以於秦軍虎狼之師分庭抗禮,而燕國地處東北,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平時並無什麼戰事,久而久之,燕國軍隊戰鬥力逐漸下降,史料記載,在少有的燕國對外戰爭中,鮮有勝績。所以兩國對比,雙方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一個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僅僅依靠士兵的匹夫之勇,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一個出色的指揮官,燕趙之戰,趙王重新任用廉頗為將與樂乘相輔相成,而燕國派出的是狂妄自大的宰相慄腹,廉頗為何人想必大家都應該瞭解,戰國中無數將星閃耀,廉頗算是其中一個,其用兵之道堪稱無雙,所以慄腹兵敗乃至被殺都屬於正常。
-
5 # 探索真歷史
我們先看下這場戰爭,再詳細分析。
燕王喜四年,燕王派國相慄腹和趙國簽訂友好盟約,還獻上黃金五百鎰為趙王祝酒。 估計慄腹看到趙國孤兒寡婦比較多,回國之後對燕王喜說:“趙國在長平慘敗後,青壯年被秦國坑殺殆盡,孩子們還沒長成,此時正是我們進攻趙國,奪取城池的好機會。我請求大王派兵出擊。”
燕王喜就詢問昌國君樂間:“你怎麼看?”
樂間卻給燕王喜潑了一盆冷水,說:“大王,不可,趙國地處四戰之地,趙國百姓經常作戰,軍事經驗豐富,不能進攻。”
燕王喜又問:“我們以多打少,兩個人打一個呢?”
樂間回答:“不可以。”
燕王喜又問:“我們五個人打他一個呢?”
樂間回答:“還是不可以。”
燕王喜詢問眾臣,眾臣都認為可以進攻,燕王喜真的喜了,派出兩千輛兵車,慄腹率領一路攻打鄗,卿秦率領一路攻打代。
這時,大夫將渠阻止說:“我們和趙國簽訂盟約,還用五百鎰為趙王祝酒,使者一回來,我們就去進攻他,如此背信棄義,我們是不會成功的。”
燕王不聽,親率側翼部隊出發,將渠拉住燕王衣服,哭著說:“大王不要前去,我是為了大王啊!”燕王大怒,一腳將將渠踢開,率軍出發。
趙王聽到訊息,即憤怒又好笑,沒想到燕王喜膽挺肥的,打秦國我打不過,打你還不是小菜一碟,廉頗,你教訓教訓他。
廉頗領令,率軍出擊,三下五除二就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卿秦、樂間,燕軍潰退,為了讓燕國長點記性,趙軍一路追殺五百里,包圍了燕國的都城。
燕王喜這才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趕緊獻出五座城池求饒,趙王覺得燕王喜認錯態度挺好,下令廉頗撤軍,封廉頗為信平君並代理相國。
由此看來燕國和趙國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我們從以下四方面比較一下:
1、士兵:趙國方面,趙國常年對外作戰,士兵經驗豐富;燕國方面,燕國戰事相對較少,士兵經驗不足。
2、將領:趙國方面,趙國名將眾多,別說還有李牧,單單一個廉頗就把燕國打的落花流水;燕國方面,燕國有啥名將啊?就慄腹這樣的?……
3、道義:趙國方面,趙國自衛反擊,名正言順;燕國方面,燕國剛和趙國簽了盟約,墨跡未乾就背信棄義,在背後捅刀子,簡直是不信不義。
4、腦子:趙國方面,趙孝成王腦子雖然不怎麼樣,但是在這場戰役中他不需要用腦子;燕國方面,燕王喜利令智昏,手下有明白人勸阻,他卻聽不進去,不僅之前送的黃金五百鎰打了水漂,還損失了五座城池。
-
6 # 壯哉中華民族
“長平之戰”,大家是不是很熟?關於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打小我們就學習過,那時候僅僅是聽個故事、感嘆一下白起的牛B,趙括的書生氣質。可現在再回過頭去再想想,毛骨悚然!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一次殲滅戰,白起一夜坑殺四十多萬趙軍,這是何等的心性和心理素質!再者,如此規模的戰爭,在經濟還不發達、道路也不通暢的2000多年前,國家動員能力、後勤保障能力就已經一流了嗎?即使是很多史書、歷史學家給出了一些解釋,我感覺還是很不可思議、感到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為我們古人的牛B點贊!
言歸正傳。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51年,長平之戰後九年,燕王派遣大臣慄腹和趙國訂立盟約。慄腹回國後,表示看到趙國的主力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中損失殆盡了,燕王大喜,決定對趙國趁火打劫(由此看出,盟約得有多不靠譜!),派慄腹帶軍攻趙,趙國啟用名將廉頗率兵抵禦,慄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割五城求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
趙國為什麼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那是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弱,是相對秦國而言;至於燕國,跟趙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為什麼這麼說?
一、優秀將領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趙國有廉頗、龐煖、李牧三位名將,燕國自樂毅之後再無名將。各位來看,戰國四大名將的兩位廉頗、李牧都在趙國(另外兩位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夠牛吧?廉頗是誰?對,沒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典故的主角,軍事統帥力沒得說,如果不是趙王中了離間計由紙上談兵的趙括撤換了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還很難料、中國歷史可能由此改寫!可惜後來被小人離間,逃至魏國,在魏不得志又跑到楚國,客死他鄉。李牧是誰?李牧是戰國末期各國中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是比肩白起的偉大存在。他一生戰功無數,無論是早期抗擊匈奴,還是後期回朝抗秦,都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可惜最後還是被小人害死。龐煖雖然沒有上兩位名氣大,但也是一個牛人:趙武靈王時期就被重用的四朝元老,廉頗出走魏國後,挑起了趙國軍事大梁,他死後,才輪到李牧走上了名將的歷史舞臺。這三位,都為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短暫中興立下汗馬功勞、做出了重要貢獻。反觀燕國,兵弱將寡,攻趙鎩羽而歸,典型的“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二、趙國的軍事強國底蘊仍在,越挫越勇。這要從“胡服騎射”說起。自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不顧外界反對和嘲笑走上了“胡服騎射”道路開始,趙國就開啟了強國的開掛生涯,一躍成為當時的頂尖軍事大國,成為了六國中敢和秦國正面硬幹的國家,此時的趙國到達了巔峰期。即使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奄奄一息,第二年又經歷了邯鄲大戰,遭受了巨大損失,但趙國軍民“哀兵必勝”扛過了這一劫(也有盟友的支援),反而使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激發了趙國軍民計程車氣、將士之間更加團結,“瘦死駱駝比馬大”!這個時候燕國攻趙,焉能不敗。只能說:“沒有最弱,只有更弱!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形容的就是燕國。
有優秀的軍事將領指揮,軍人戰鬥力遠勝於燕國的趙國,即使經歷了長平之戰、邯鄲大戰的重大挫折後,打敗燕國沒商量。不僅如此,李牧還在後來的戰爭中重創秦軍,不得不說趙國的軍事實力確實不錯!
回覆列表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贏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