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北一

    2009年,考古人員進入被認為是曹操墓的安陽市西高穴村曹魏大墓,在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一具嬰幼兒的遺骸,經過學者們的一致論證,認為該遺骸正是曹操小時候的遺骸,此墓確為傳說中擁有“七十二疑冢”的曹操墓!當然,大家也能看出來,這其實就是網路上關於曹操墓的一個段子,但這也能反映出曹操墓確實是存在眾多的關注和爭議。

    從三國時期開始,曹操墓就在民間被謠傳的神乎其神,一說曹操有“七十二疑冢”,又說曹操墓中,陪葬品過於寒酸,不符合曹操的身份等級。

    因此,在西高穴村的曹魏大墓被認定是曹操墓時,許多人對此抱有疑問。然而,根據歷史記載來看,曹操墓裡陪葬品寒酸也是能夠理解的,畢竟曹操爭霸時,為了籌措軍餉,挖了不少帝王墓葬。

    為了避免自己的墓被後世盜掘,曹操便提出薄葬,制止了秦漢以來厚葬之風。據古籍記載,曹操臨死前就曾下令喪事從簡,不封不樹。

    挖人墓太多,曹操歷來主張薄葬,他臨終前就曾留下《遺令》:表明身後事“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而這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同時,墓葬中出土了記載垓墓為曹操墓的石碑,因此多方印證,證實此墓確為曹操墓。

  • 2 # 大白讀史

    曹操作為盜墓派的祖師爺,他是第一個將盜墓這件世人唾棄的事情變得有組織性、紀律性的人。曹操特意設定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組織了多支專業的盜墓團隊,偷盜前朝古墓,拿古墓裡的財寶貼補軍餉。所以,後人十分好奇,這樣一位盜墓專家的墓究竟在哪,有沒有一些防止被發現、盜墓的措施。

    曹操疑冢說法的誕生

    據《三國志·魏書·魏武帝》記載,早在曹操去世前的一年多,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曾下令給自己預設壽陵:“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

    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死於洛陽,靈柩也運回鄴城安葬。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的傳記中,也有他們將曹操靈柩安葬在西門豹祠西原上的記載,可以作為曹操葬於鄴城附近的佐證。且三國魏晉時期的史料,都沒有發現曹操有疑冢的記載。

    關於曹操墓的位置,歷經西晉、十六國、南北朝,直到唐朝還有記載。唐太宗李世民遠征高麗,路過鄴城時,還特意來祭奠曹操,並寫下《祭魏太祖文》。

    可到了北宋時期,曹操的形象被醜化。宋史將他評價為一代奸雄,隨之誕生了72疑冢的說法,對曹操墓的記載也變成了“不詳”。然而,“不詳”並不代表不知道地址,可能即便知道的曹操墓的地址,人們也不敢確定是真墓。

    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讓曹操奸詐無比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且《三國演義》在描述曹操下葬時,也提到了疑冢的概念。到清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冢》再次點出曹操的七十二個疑冢,致使“曹操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盜,設立七十二個疑冢”的觀點被人們接受並流傳,也給曹操墓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曹操墓找不到的原因

    正如《三國志》記載的那樣,曹操並沒有秘葬,確實葬在鄴城西門祠的西邊丘陵。更沒有傳聞中的七十二疑冢,後人之所以很難找到曹操墓的原因有兩點:

    一,曹操沒有選擇厚葬,而是選擇簡葬,所以曹操墓沒有封土,更沒有建立陵園。公元209年,曹操在《終令》終寫道:“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並在臨終前《遺令》中表示,他死後穿平常的衣服下葬,且不要隨葬貴重珠寶。這可能與曹操的“職業修養”有關,他知道自己厚葬的話,容易被盜墓賊惦記,不如選擇簡葬,免得被“徒子徒孫”打擾。

    正因為曹操喪葬從簡,祭殿很早就損壞了,沒有封土建陵導致曹操墓沒有明確的地標建築。隨著數百年的風吹雨淋,地貌發生變化,曹操墓的地址也就無人知曉了。

    二,曹操奸詐的形象和他盜墓祖師爺的身份深入人心,人們不相信歷史上對曹操墓的記載,認為是曹操保護自己墓地,而刻意製造出的假象。

    所以,即便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當我國考古學界一致確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的安陽高陵就是曹操墓時,仍有不少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曹操的疑冢,而並不是真正的曹操墓。

    安陽高陵是曹操墓的證據

    考慮到民間對曹操墓的爭議比較大,考古學家多次對安陽高陵進行論證,在充分證據的支援下,於2009年12月27日,一致確認安陽高陵就是曹操墓。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從史料對曹操墓的記載來看,關於西門豹祠的位置,《水經注》上有所記載:“祠東側有碑,隱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修也。”而這塊碑於在鄴城舊址西7.5千米的地方發現,證實安陽高陵符合《元和郡縣誌》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曹操墓西距鄴城西15千米,東距西門豹祠約7.5千米。

    二、從墓中結構和年代來看,安陽高陵的地面沒有發現封土,墓道沒有石刻、碑刻,符合曹操遺令。整體的墓室結構與東漢的劉暢墓、曹休墓有一些相同之處,且墓室開口也屬於漢代末年的文化層,進一步證明這是一座漢魏時期的墓;

    三、從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陶器、透雕虎都是典型的東漢器物,且出土的大量文物上有龍的形象,標誌著墓主人的帝王身份。曹操去世時,雖未稱帝,但早已經享受帝王的特權和禮制;安陽高陵出土大量的兵器和書案、陶硯證明墓主人能武能文,符合曹操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的身份。數塊圭形牌上刻有“魏武王”三字,更是直接點出曹操的身份,可以說是證明安陽高陵是曹操墓的直接證據;

    四、從墓中的三具遺骨來看,其中一具遺骨為六十多歲的男性遺骨與曹操去世的年紀極度吻合;第二具遺骨為五十多歲的女性遺骨,有二次合葬的痕跡,符合史料對武宣卞皇后的記載;第三具遺骨為二十歲左右的女性遺骨,也與史料對曹昂生母劉氏的年紀描述相仿。曹操墓中之所以會出曹昂生母劉氏的遺骨,是因為據《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曹操曾於病危時,決定給曹昂和其生母有個安排。

    綜上所述,安陽高陵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墓。但遺憾的是,由於安陽高陵發現較晚,作為盜墓派祖師爺的曹操終究還是“晚節不保”,被徒子徒孫多次“拜訪”,僅剩下一些不值錢、破碎的陪葬品。

  • 3 # 本昌談歷史

    臨淄是周代齊國都城,長達800年,眾多王侯將相葬於此,形成了龐大的臨淄墓群,因年代久遠,其中很多墓主是誰頗有爭議,舉例如下:

    齊桓公墓

    巜水經注》記載,齊桓公和齊景公墓都在臨淄城南的三山口,稱為"二王冢”,現在二王冢還12米多高,南北長19O米,東西長320米,宏偉高大。但1984年,根據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考古發現,二王冢並非春秋時期的古墓,是戰國時期的墓,那麼一代霸主齊桓公的墓到底在哪裡一直是個迷。

    淳于髡墓

    淳于髡是先秦時期稷下學宮的元老,"一鳴驚人”的著名典故就是他的傑作。鄉間一直流傳他死後葬在了臨淄故城南的窩託村,原墓高32米。1978年因電廠建設,對該墓進行了挖掘,結果是一座"中"字型漢墓,其中有五個陪葬坑,出土文物1200O多件,根據墓型規模丶形制和文物考證,墓主人為西漢齊哀王劉襄。

    齊景公墓

    在齊故城的東北部,1964年發現了一座春秋大墓,墓中殉馬就有600多匹,考古專家根據齊景公生前喜歡馬的史料,認為這是齊景公墓,但是,巜水經注》《山東通志》等史料都記載齊景公墓在臨淄故城南二十多里的三山口處,到底哪個是真的呢?

  • 4 # 寂靜漫談

    秦始皇陵墓(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年-前210年)的陵寢,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墓處於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陵墓,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寶座,直到最後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後,武皇一方面消滅異己,一方面卻也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細的雕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於高宗,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的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武皇是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於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有的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唐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鑑於此,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人能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並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麼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后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寶貝圖圖小泰迪狗走了,我痛苦的不行每一天都思念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