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ce-峰張開峰
-
2 # 寧姐小廚房
牛肉就是牛肉並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美國的牛肉價格會比中國低那麼多。原因自然是美國養牛成本明顯低於中國。
具體情況:美國的規模化飼養減少了牛均成本是重要原因,目前國內的肉牛大多數還是散養在農戶家中,每戶幾頭牛的飼養方式大大提升了飼養成本。而在國外養牛發達國家的牧場中,上千頭牛隻需幾個人管理的模式非常普遍,美國甚至有28人養25萬頭牛的規模化牧場,成本自然降低。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大規模養殖肯定是中國養牛業的主要形態,但這其中涉及土地流轉等很多現實問題。
飼料成本問題
有人以牛的主要飼料玉米舉例,美國種植玉米的成本大約每噸摺合人民幣800元,而中國農戶種植的玉米成本高達2400元。“如果靠買農民種植的玉米養牛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在飼料種植方面也必須實現規模化,即打通整個養牛業的產業鏈才能夠有效降低成本。”他介紹,科爾沁曾試點了集約化玉米種植,已經能夠做到每畝的成本650元左右。“如果實現畝產750公斤玉米,飼料成本就不比美國高了!”
因此,解決國內牛肉成本高的原因,一方面要加大肉牛養殖的規模化,另一方面要打通從牧草和飼料種植到肉牛養殖再到後端牛肉加工、銷售的整條產業鏈,有效降低全過程的成本,才能與養牛發達國家的產品相抗衡。
-
3 # 硬貨爹
歐洲古代人口不像中國那樣密集, 非常適合放牧,因此遊牧生活的成本比農業社會低,尤其是羅馬被蠻族入侵後,蠻族帶進來大量的遊牧生活習慣。在加上羅馬本身是商業文化,不是像中國以農業為主業。因此歐洲就逐漸以遊牧民族的飲食習慣為主流。 2 歐洲的宗教都起源於中東。古代中東地區由於氣候溼潤,農業發達,更加上處於歐亞交界的關鍵位置,繁榮的商業使他們非常富有。而富有的生活如果以豬肉為主食就會使脂肪在體內積聚,不利健康,容易得很多心腦血管疾病,高學脂,糖尿病等等。因此起源於中東的宗教都反對吃豬肉。 因此歐洲由於基督教的傳播,也接受了這個飲食規定。現在中東自14世紀歐洲航海後, 商業利益急劇下降,導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中東人越來越窮,因此很多宗教觀念不強的人又開始吃豬肉了,因為同樣多的錢買豬肉得到的脂肪要多很多, 而窮的人食品結構中最缺的往往就是脂肪。 3 中國人對豬肉的喜愛程度,隨著中國經濟富裕境況的起落,歷史上也有很大的變化。在商代,貴族主要以商業為主(這也是我們今天稱商人的原始含義)。西周時代開始逐漸轉變成農業社會,對豬就更重視,因為農業勞動消耗大量的體力,需要補充脂肪,肉食就很重要,而所有肉食中,豬的成本最低,可以對比一下豬圈和草原的面積就可以知道了。到了唐代,社會日漸富裕,對豬的喜愛程度就下降,今天流傳的很多唐詩中都對豬和豬肉有很多鄙視的詞。宋以後,中國的人口急劇增加,人均土地面積下降,需要廣大草原的牛羊在中原逐漸被豬取代。從晚清到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近200年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導致人民喜歡豬肉尤甚。但90年代以後的這20年,隨著經濟發展,高脂肪飲食導致的疾病的增高, 現在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高收入人群已經逐漸不再吃豬肉,而改以牛羊肉、魚肉等等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而排斥高脂肪的豬肉。類似的,在這些城市白酒銷量的下降也與此因素有關。 因此可以預測,中國經濟如果再高速發展20-30年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豬肉的地位將逐漸減少,牛羊肉魚肉的位置將佔更大比例。
-
4 # 四囍食記
Hi~你好,我是四囍。
的確,歐洲有非常多頂級肉牛的品種,比如來自西班牙的加利西亞紅牛,作為既是奶牛又是肉牛的混合種,養殖戶通常會養殖這種牛8-15年,時間遠超那些盎格魯撒克遜品種。這種牛常年在海邊肥沃的草場上悠然自得的吃草,脂肪在牛肉的肌肉內外生長,含量高且混雜著香料和海鹽的特殊香氣,屬於最頂級的品種之一。此外還有法定餐區(AOC)的梅贊細脂肪牛,梅贊不是牛的品種名稱,而是產區,包括薩萊斯牛,夏洛萊牛,奧布拉克牛和利木贊牛等多個品種,產區位於法國中央高原東部,草料富含豐富的長纖維,養出來的牛肉質細嫩含有草香和小香芹的香味,但是需要用慢火長時間烹飪才能體現這種特質,是的沒錯,西餐的牛肉,遠不止牛排這一種做法。同樣帶有香芹味道的肉牛還有來自蘇格蘭西北部高地的高地牛,這裡植被貧瘠環境惡劣,卻也能養出肉味濃郁色澤鮮紅的高地牛。
佛羅倫薩T骨牛排世界聞名,這道菜的原料來自世界上最古老的肉牛品種--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契安尼娜山谷出產的契安尼娜牛,最初這種牛也跟中國一樣,是用來耕地勞作用的,所以油脂不多,纖維稍粗,但是肉香及其濃郁,非常適合炭烤。同樣擁有古老血統的還有法國的巴薩岱牛,英格蘭長角牛,古老品種的肉牛早年多半用於耕種,因此多半肉色深紅,脂肪含量較少,肉味濃郁肉質緊密。
現在的人牙口是越來越不好了,對於牛肉的追求也從肉的香味轉移到了柔嫩多汁的口感,因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雜交品種,比如瑞士的西門塔爾牛,源自瑞士西門河谷,肉質富有彈性,脂肪在肌肉的紋理間形成美麗的大理石紋,口感非常豐富。而曼塞勒牛和英國杜倫牛的雜交種紅色草原牛在肉質細嫩多汁方面更勝一籌,這種牛長相和西門塔爾牛非常相似,只不過一個紅毛白花,一個白毛紅花,,紅色草原牛也被稱作緬因-安茹牛,成熟期短容易增肥,可以說是牙口不好人士的首選了。
以上所有肉牛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身高兩米的博斯普里米仁牛斯,它有一個短一點的名字--原牛。在原始社會,尼安德特人就開始狩獵這種動物,一萬多年以前曾經遍佈亞歐大陸,但是由於人類的捕殺和馴化,到了2000多年前就只在歐洲中部才有少量分佈。8000多年前原牛被人類馴化,而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土耳其東南部馴化出了家牛,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保留了原始瘤牛的模樣。隨著人口流動,馴化的牛被帶到了歐洲和當地的野牛品種雜交,進一步根據需求進行了品種改良。諾曼底地區以出產黃油為主,佛朗什-孔泰地區主產硬乳酪,佛蘭德地區產奶,夏洛萊產肉。從16世紀起英國人開始發展自己的農業和畜牧業,牛的飼養以產肉為主,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英國的牛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牛種。而法國最初對肉牛的養殖並不成功,只在中部和南部有肉牛品種,整個歐洲就只有英國的畜牧業一路高歌猛進越養越鮮美。直到三四十年前法國的養殖戶才突然開了竅,轉而研發古老品種,這才開始累計了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
關於歐洲牛的歷史和品種還有很多,我對此也算不上了解,略知皮毛而已,至於歐洲的牛肉文化,我想大約是跟農業型別有關。亞洲自古以來以農耕為主,但凡有耕地都用來種了糧食,牛羊對草料的需求極大,沒有天然牧場就很難大量飼養,牛的繁殖效率又低,不像豬似的一年兩胎一胎十個,所以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耕牛都是非常金貴的勞動力。即使有著秦川牛,晉南牛,南陽牛,魯西牛,延邊牛等多個優良品種,吃牛的文化始終不長。蒙古地區草場遼闊遍地牛羊,因此有著豐富的奶產品和牛羊肉產品,但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在食物的質量上相對來說沒那麼講究,對食物的需求關鍵在於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上。歐洲地處高緯,草類肥沃營養豐富,非常適合養殖牛羊,加上人口相較亞洲算得上是稀少,即便是三五年才能養大一隻牛總歸還是夠吃的。
以上,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博斯普里米仁牛斯,就是原牛
-
5 # 我的旅行為了吃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的肉食習慣,與種族特性、氣候環境、生活習慣有關。
歐美人普遍身材高大,飲食中熱量和蛋白質需求較東方人更多,如何才能保證攝入與消耗更合理呢?在種族進化中,歐美人選擇了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牛肉,而牛肉的氨基酸可全面滿足人體需要,吃同樣份量的牛肉和豬肉,前者的熱量更大。
歐美人不是傳統農耕民族,所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發展畜牧業。翻開地圖可以看到,歐美等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和降水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牧草養牛的成本低、收益大。因此牛羊肉自然成為餐桌上的首選。
在生活習慣上,歐美各國的烹飪不求精細,但求快捷,很多國家的飲食都是“暗黑料理”。因為烹飪手法簡單甚至粗糙,牛羊的這種食料單一的家畜更符合歐美飲食文化。遊牧民族出身的歐美人,也更喜歡飲用熱量更高的牛羊奶和奶製品。
回覆列表
我是養牛的!說起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