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耳食記
-
2 # 南梔子ing
在滾滾歷史紅塵中,王莽一直是以狡詐狡猾、表裡不一的小人形象示人,因為王莽篡權奪位,在他也因此臭名昭著。很多人會疑問,王莽的家庭背景是怎麼樣的?為什麼他能崛起,成為位高權重的大臣,並且最終能奪取政權,建立新政,成為一國之君呢?在這裡為大家解答……王莽家族原本姓田,在漢朝時家道逐漸衰落,成為了平平常常的百姓,他們也因此改變姓氏。王家的祖先都是尋常人家的百姓,一輩子勤勤懇懇,沒有什麼大的出息,一直到王莽的祖父,才謀得了一個小官。王莽的祖父生有4女8男,其中長女王政君因為長相出眾,被選入後宮,後來成為了漢元帝的皇后,王家也因此升職發家,很多的成員都在朝廷中官居要職,而王莽的父親因為早亡,所以家族中的人多看不起王莽母子,時常奚落嘲諷他們。
王莽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積極向上,他細心照顧自己的母親,照看年幼的兄弟,並且拜陳欽為師,虛心求教。在王莽的伯父病重時期,王莽衣不解帶,日夜不分地悉心照料他,比他的親生兒子都勤奮,王莽的這份真情感動了伯父王鳳,於是王鳳在臨死前特地囑咐了自己的兄弟要好好照顧王莽,於是王莽的其他叔叔就在朝廷中為王莽謀得了一個小官,官位雖小,但畢竟在朝廷之中,升遷的機會還是會有的。王莽當上官後,一如既往的謙虛謹慎、清廉簡樸,為此他得到了很多朝中大臣的稱讚。王莽的一個叔叔也非常賞識他,於是他就向漢元帝上書,說自己願意把自己的封地分一半給王莽,漢元帝也知道王莽的為人,如果同意將王莽叔叔的封地分一半給王莽,從臉面上著說不過去,於是他就親自下令給王莽封了一塊封地,並且給王莽升職,於是王莽就這樣成功的成為了位居要職的官員,正式進入了權利的中心。
王莽位極人臣,他並沒有居高自傲,一如既往地謙卑勤懇。王氏家族的第七子,即王莽的叔叔是當朝的大司馬,當他晚年時,正打算找一個王家子弟來繼承自己的職位。王家發跡之後,很多子弟都沉迷於享樂當中,變得奢靡紈絝,只有王莽最為努力上進,於是王莽的叔叔就將王莽列為候選人之一,還有另外一個候選者就是王莽的表兄弟——淳于長。王莽知道自己的實力與淳于長的還相差甚遠,為了得到這個位置,王莽開始學會使用計謀,他在叔叔的床前無微不至地照顧叔叔,在背地裡就偷偷蒐羅淳于長的罪行。之後,一切都在王莽的謀劃之中,淳于長因多種罪行被處死,而王莽堂而皇之地任職大司馬。也許是權利的追逐使王莽喪失了理性,他開始肆意妄為、唯利是圖,最終還逼迫漢哀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他雖然當上皇帝,但是由於漢朝堆積下來很多的事情,他根本整理不過來,再加上連年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怨聲載道,各地英雄也紛紛打著討伐王莽的旗號揭竿而起,王莽就在這樣巨大得壓力下漸漸崩潰,建立的新政王朝也猶如曇花一現地土崩瓦解掉……
-
3 # 尋根拜祖
王莽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創造了多項記錄,本應該成為一位流芳千古的楷模。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竟成了反面典型。我斷定,他的歷史早晚會被改寫,他的形象早晚也會得以更正。我就按題幹說說他的家族,及他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一、王氏家族王莽家族本不姓王,而是姓田,是戰國齊國王室後人。秦始皇滅六國後,田氏後人為了躲避政治迫害,改姓王。漢武帝時期,王莽的曾祖父王賀,為逃避仇家追殺,舉家搬遷到元城定居。
王莽的祖父王禁有一大愛好:好色。因而他妻妾眾多,一下只生了八子四女,客觀上為王氏家族的興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中王莽的父親王曼,是王禁的第二個兒子。
使王家真正發達的是王莽的姑母,王禁的次女王政君。王政君因偶然的因素,被時為太子的漢元帝寵幸,並生下了皇長子劉驁。漢元帝繼位後,冊立王政君為皇后,劉驁為太子,自此王家以外戚的身份,走向大漢的權力頂峰。
漢成帝繼位後,讓他的幾個舅舅“輪流坐莊”,以大司馬領尚書事的身份,實際掌控國家朝政。王家一門,在漢成帝一朝出了十個侯,五位大司馬,權傾一時。
二、王莽的身世不過,與王家兄弟顯赫一時相比,王曼一家比較另類。王曼有兩個兒子,長子王永,次子王莽。王曼跟兄弟們不大合群,志趣也大不相同。兄弟們追求名利,王曼喜歡隱居修行,而且他死得早,在漢成帝登基前就已經離世。
所以,當王家兄弟們沐浴皇恩時,王莽一家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封侯落不到他們頭上。後來王永又不幸英年早逝,王莽一人承擔起了照顧母親、寡嫂、侄子及妻兒的家庭責任。
大概受父親的影響,王莽內心恬淡,根本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他一心讀書,安於平淡的家庭生活。
有人說王莽自幼生活貧困,我覺得不大可能。我個人分析,王曼在世的時候,尚能受到王禁的蔭護,至少可以過得很“小康”。王曼和王禁去世後,兄弟間情感的紐帶肯定會疏遠很多,王莽一家生活水準,可能會大大下降,但作為皇后的侄子,他家再窮也不至於貧困。
這段時期,王莽沒有職業,他們一家人除了吃父親的老本,田產肯定是有的,王莽至少可以耕讀養家。大概就是耕讀養家的辛苦,讓王莽體會到了底層社會民眾的艱辛,是他“人生平等”思想的誕生基礎。
作為外戚,王莽得到了一個對他至關重要的優惠,他可以和皇室子弟一起,受到良好的教育。關於王莽的老師,史書交代很少。但可以肯定,王莽是個好學生,他的學問很出色,他後來的行為,處處顯示出一個高尚的儒家學者形象,跟他這段時間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
三、王莽的脫穎而出1.與家族成員和諧的關係
與父親王曼不一樣的是,王莽與家族成員的關係非常和諧。縱觀王莽一生,他除了和六叔王立勢同水火外,跟其他王家人關係都非常好。王莽對長輩們很孝順,對兄弟們很友愛,對子侄們很關照。
史書記載,大將軍王鳳病重的時候,王莽一連數月衣不解帶,伺候在左右。因此王鳳很受感動,臨終前一再拜託王政君照顧好王莽。班固以鄙視的視角說,王莽這是拍馬溜鬚,我不太贊同。但凡拍馬溜鬚之人,一定是用得著的人圍著轉,用不著的人鼻孔朝天。但王莽對所有人都很好,所以絕不是拍馬溜鬚。
王莽的叔叔們為了這個侄子,甚至主動要求削減自己的封地,用來獎勵王莽。這些事例充分證明了王莽並非諂媚之徒。
事實上,王家很多人都是王莽的“鐵桿粉絲”!
2.出眾的品行王莽高潔的品行飛出了家門,被社會名流所承認。當時眾多的朝臣和名流,多次上疏朝廷,要求給予王莽嘉獎,這些名流包括陳湯、戴崇、金敞等。
年紀輕輕就能獲得如此高的讚譽,絕不是史書說的一個“偽”字能做到的。比如說王莽的簡樸,即便後來他發達了,也一直保持這個傳統,他的夫人穿著簡樸得被人誤以為是下人。他把自己大量的收入都用於接濟窮人,幫扶親屬,而且一輩子都是如此。想想看,一個做偽的人怎麼可能堅持一輩子?凡是做“偽”,總得有一個“真”作比較,如果一輩子簡樸,你非得說他本性是“奢”的,證據何來?
王莽的品行像一道耀眼的光芒,在王家追名逐利的人群中,顯得那麼卓爾不群,成為王氏家族,乃至那個社會最傑出的代表。
3.出色的行政能力
關於這一點,史書隱沒了很多具體事實,失色不少。西漢末年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一群空談理論,甚至道德敗壞的腐儒充斥朝堂,往往真正有能力的人,卻因為“學歷”不夠,得不到重用。
王莽則是當時罕見的學歷、品行、能力“三優生”。從他後來執政所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來看,他的能力雖達不到開國皇帝的水準,但作為首輔,他足堪大任。
4.王政君和漢成帝的賞識
漸漸地,王政君和漢成帝也意識到王莽的價值。他們先給了王莽第一份工作——黃門郎,後升任射身校尉。幾年後,漢成帝追封王莽為新都顯侯,並由王莽繼承父親的爵位,同時出任騎都尉,侍中光祿大夫,逐步走入政壇核心圈,這一年王莽29歲。
綏和元年,大司馬王根病重,他強烈推薦王莽接替他擔任大司馬。在清除了野心勃勃且道德敗壞的淳于長後,38歲的王莽步入帝國政壇的頂峰,出任大司馬領尚書事!
王莽的脫穎而出,既是他個人能力和價值的必然體現,也是他那個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歷史給了他一個廣闊的舞臺,他也給歷史留下了一篇絢爛且不朽的篇章!
回覆列表
王莽所在的王氏家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王家本來是戰國時那個奪了姜姓齊國社稷的田氏後裔(田氏代齊)。秦末亂世時,六國舊貴族紛紛復起,其中便是以楚國的諸項與齊國的諸田最為耀眼。後來秦亡之後,項羽實行分封,三分齊地,把戰國時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封為了濟北王。到楚漢爭雄劉邦勝出後,這位田安失去了王位,但因為當時的齊人依舊稱呼他們家為“王家”,他的後代便以王為姓了。
到了王莽的祖父王禁時,家族已經人口眾多了。這位王禁是個“好酒色”之人,娶了很多妻妾,育有八子四女。就在這群子女中,出了一個對這個家族的崛起非常重要的人物,便是次女王政君,也就是未來漢元帝的皇后。
王政君成為皇后的過程很具有傳奇性,也是非常的機緣巧合。總之吧,在漢元帝即位的時候,她便成了皇后,而且兒子被立為了太子。王氏家族有了外戚身份。
漢元帝死後,太子即位,是為漢成帝,漢成帝對他那群舅舅非常照顧,曾在一天之內,把五個舅舅同時封了侯,王家從此更加興盛:
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再加上早已封侯的王鳳、王崇,王莽父親這一輩八個男丁,七個封侯,只剩下一個王曼,正是王莽的父親。
而王曼之所以沒有封侯,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很早就過世了,沒有趕上好時候。
這樣,在這個王家,王莽這一支就成了最為弱勢的。他那些堂兄弟們盡是列侯子弟,驕奢淫逸,奢靡成風;而相對來說,王莽幼年喪父喪兄,守著寡母與寡嫂生活,家境也比較貧寒。
但在此時,王莽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表現出了一個深入儒家推崇的君子模樣,給自己贏來了非常大的名望。
在其他王氏子弟成天鬥雞走馬的時候,王莽身著儒服,非常勤奮地跟隨著儒家學者陳參學習《禮經》,有“博學”之名,學問甚至超過了那些五經博士。這是好學。
王莽父兄早逝,家中只有寡母、寡嫂以及他亡兄遺下的一個孩子,他盡心照顧,撫養孩子;同時對王家的其他伯父、叔父也非常恭敬。這是事親。
王氏其他子弟因為家中顯貴,對人處事非常驕橫,而王莽卻折節恭儉,與人交往時非常謙恭講禮。這是知禮。
王莽雖然家中不富,卻經常拿出錢財去供養貧寒的儒士,直到自己“家無餘財”,受到當時人們的交口讚譽。這是仁義。
當時儒家思想已成了官方的意識形態,在這種種深受儒家讚揚的行為之下,王莽的名聲傳了開來,成了當時王氏子弟中名頭最響的一個。
後來,王家的家長,也是王莽大伯父的王鳳生病了,王莽知道後,前去侍奉,表現得比王鳳的親兒子還要好,親自嘗藥,衣不解帶地照顧了幾個月,弄得自己蓬頭垢面的,盡心侍奉這位伯父。王鳳深受感動,便在死前專門把王莽託付給了太后和皇帝,王莽得以受封官職,這便是王莽發跡的開始。
後來,因為外有名望,內有才學,再加上外戚的身份,王莽一路青雲直上,很快就被封了侯,官也越做越大,在三十八歲那年便成了大司馬。就算如此,他反而表現得越來越謙恭,為了表現出這點,連帶著他母親在家都只能穿著粗布衣裳,在有客人時端茶送水像一個奴婢一樣。
這就是“王莽謙恭下士時”,且不去管他是真心誠意如此,還是發揮了優秀的表演天賦,總之吧,凡事太過於悖離人情,就有點虛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