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談百家

    漢武帝雖強,但是卻仍有過失!應該說,他一身的功績,是以漢高祖,惠帝,呂后,文景四代帝王的積蓄,一次爆發的高潮。

    當然了,這樣說,並不是小覷武帝之功,只是強調應該客觀公正看待。

    至於,有部分人嚴重貶低漢武帝,這恐怕與自宋以後,文人輕武有關,宋之以前,文武並濟,宋以後,文強武弱,社會有些一定的病態了!

  • 2 # 何富紅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漢武帝: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就是說漢武帝和秦始皇是並駕齊驅的,都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漢武帝掌握大權之後,就頒佈了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王分封諸侯之為侯。使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這一法令的執行,就動了諸侯們的乳酪,諸侯們敢怒不敢言,對漢武帝充滿了仇恨。

    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籌錢。使得財政權集中於中央。

    在思想上,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上,漢武帝先平定了南方閔越國的動亂。然後採取了屈辱的和親政策,暫時緩解了北方匈奴的威脅。並派出了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深受打擊的匈奴帶著自己的家眷唱著憂傷的牧歌離開了祁連山山脈。

    漢武帝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陸上絲綢之路從此形成。

  • 3 # 九一居士

    對漢武帝的褒貶不一主要跟史學家的史學觀和作者的生活時代有關係。我挑幾個作品和作者來簡單地說一下。

    一、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他的宮刑就是拜漢武帝所賜,所以司馬遷對於漢室包括漢武帝難免會有一些個人色彩在裡面。但司馬遷迫於和漢武帝同時代,所以不便直接否定漢武帝。應該說司馬遷是對漢武帝不滿的,只有隱晦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事例:

    1.《項羽本紀》:一是把項羽歸入本紀應該不是十分符合規範,但項羽是劉邦的死對頭,這多少有點暗懟漢室的意味。二是在《項羽本紀》裡劉邦是配角,項羽卻是主角,而且還是反稱。以劉邦的陰險反稱項羽的耿直,可見司馬遷是對漢武帝有芥蒂,而遷怒於他的先人劉邦,由於不便直指漢武帝,所以借題發揮。

    2.《漢景帝本紀》:漢景帝是漢武帝的老爸,也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景帝,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司馬遷的筆下竟然寥寥數語,一筆帶過,不屑多費筆墨,可見他對漢武帝的芥蒂有多深。

    3.《漢武帝本紀》:由於漢武帝是他同時代的人,不敢造次,筆墨是足夠了。但我們來看他的筆墨都是怎麼分配的:漢武帝“信奉鬼神”、“求仙問丹”、“封禪祭禮”、“蠱惑之亂”等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卻是濃墨重彩,而且篇幅巨大。再看能夠顯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遠征匈奴”、“廣開三邊”等偉業,反而失去了光彩,成了陪襯。放大漢武帝的缺點,縮小漢武帝的優點,這也是司馬遷間接的表達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綜上,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褒貶有個人情緒,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史記》的客觀性以及它的歷史價值。任何一個人都不是聖人,難免有個人情緒,所有史書都無法避免。

    二、班固的《漢書》

    《漢書》是班固的父親班彪起頭,班固主筆,班昭收尾的一部一家三父子(女)先後接力完成的史學著作。和《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二十四史前四史”(簡稱“前四史“),也是正史當中最難懂得一部。

    由於班固一族受漢室厚待,而且與漢室有點姻親關係,所以《漢書》對漢室包括漢武帝是極力褒揚。其實這裡面除了政治因素以外,班固自己的個人思想也有所體現。

    《漢書》中極力體現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說他“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因此,班固對漢武帝是褒揚有嘉,這跟他們世代受恩於漢室是分不開的。

    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和司馬遷並稱“史學兩司馬”,他的作品《資治通鑑》和司馬遷的《史記》也並稱為“史學雙璧”,可見司馬光和他的《資治通鑑》的史學地位之高。

    司馬光是北宋人,距離漢武帝時代已經1000多年。所以評價漢武帝是相對客觀一些。司馬光總的來說對漢武帝的評價是:窮兵黷武。這個可能跟《資治通鑑》本身的寫作目的有關係。《資治通鑑》本身就是為了“以古為鑑”,所以這也多少影響到了司馬光對漢武帝的評價。

    但不管是司馬遷的隱晦表達不滿,班固的極力褒揚還是司馬光的客觀評價。我覺得都有道理,因為一個人的功過是非,特別是帝王的功過是非,在別人眼裡永遠都是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你無法左右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看法。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縱觀漢武帝一生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功在當時,利在千秋!所以在履行帝王職責,恩澤後世子孫方面,世人都會對漢武大帝表示敬意,溢美之辭千古不絕!

    金無足尺,人無完人。人足會有些過失,英明如漢武大帝也是如此。漢武帝的過失並不是在他的政策方面,更不是在他的功業方面,而是在他的個人行事風格方面。

    眾所周知,成就大業,用人是關鍵!自古賢君用人有這麼一說“師強者王,師友者霸,師徒者亡。”

    師強者王,就是啟用才華卓越的人才,這樣才能建立千古傳頌的大功業。但是才華卓越的人難以駕馭,所以君王只能禮遇賢達,屈尊降貴。如此一來君王內心就會感到很鬱悶很壓抑。例如魏徵就讓唐太宗感到不爽!

    師友者霸,就是啟用靠得住有能力的人才,以兄弟手足般的情誼對待,因為意氣相投,所以君臣一體,肝膽相照,這樣就能成就一翻大事業。但是這樣一來,君王難免行為受牽制,處理事情也要瞻前顧後,甚至很多時候還拿兄弟們無可奈何。例如劉皇叔就對關公、張飛既喜愛又無奈,很多時侯只能私下搖頭哀嘆!

    師徒者亡,就是啟用自己能駕馭的有一定能力的奴才,這樣君王辦事就能隨心所欲,部下都會極為恭順而嚴格的執行自己的命令。君王會覺得既有成就感,心裡又很舒坦。但是如此一來,君王也容易犯錯,國策也極易走偏。秦始皇、隋煬帝…都屬於這一類帝王。

    漢武大帝也屬於師徒者亡的這一類帝王,漢武帝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功業,的確是因為他本人出類拔萃,才華卓越。之所以為某些人詬病,是因為他用的都是忠實執行他制定的計劃的奴才。這個一方面是因為漢武帝個人能力太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漢武帝天性驕傲,不太想聽他人意見。

    從漢武帝取得的成就來看,他的計劃都正確,規劃得也很完美。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不但耗盡了幾代人積攢起來的財富,還使得漢朝人口從五千萬出頭,下降至二千多萬。好在漢武帝,不愧為千古一帝,及時醒悟,立馬調整國策,從而成功的避免了大漢朝的衰亡!

    其實很多導致國家衰亡的君主,例商紂王、隋煬帝丶秦始皇…,都是才華卓越的帝王,只因個人太過傑出,因而目中無人,只喜用順眼的奴才,結果是師徒者亡。

    而那些個人能力不突出,而且有自知之名的君主,卻反而師強者王,建立了千古傳奇的功業,例如漢高祖劉邦丶周文王。

    漢武帝的最大毛病就是因為個人才華卓越,自視甚高。所以做人不謙恭,聽不得意見,只啟用能按他的意思辦事的奴才,由此造成了政策執行上的偏差,而無法自知,最終導致國家付的代價過於高昂。

  • 5 # 孤葉徐飛

    漢人政權一直是農業社會,小富則安。遊牧民族南侵,打退他,國人支援。漢武帝打很了,漠南無匈奴,並打到西域,過了,人力、財力消耗太大,所以,國人反對。

  • 6 # 何運超

    漢武帝的評價在個人願景和當時思想和後世思想存在幾層差異。漢武帝本人更傾向於效仿秦始皇的法治酷吏和王霸思想,包括帶有理想色彩的長生求仙。對他最大的政策誤解在於認為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是後世史家最大的誤讀。漢武帝根本沒有多少尊重儒家,董仲舒本人不算儒生,而是陰陽五行思想,只不過漢景帝和田蚡等人一度傾向儒學,董仲舒本人十分投機,吧五行和儒學聯絡起來,借用了一些儒家思想解讀,漢武帝看重的是儒學尊君思想,也就是君主專制思想。事實上漢武帝是隻要對他有利,他都會重用,所以酷吏橫行,理財家受重用,勇將型重用,不管是張騫這種探險家還是東方朔這種怪才,或者霍去病李廣利這種裙帶關係很重的人,更有一個個方士,甚至後面像金日磾這樣的匈奴人,對漢武帝來說其實什麼出身都無所謂。

    對功業來說,漢武帝長期開疆拓土,東南西北都有,不要說真正中國華夏民族主體漢人的深遠影響了,中華多民族國家的根基其實也是漢武帝奠定的,因為絕大部分中華疆土都是漢武帝奠定的,但是,漢武帝長期的戰事,尤其對匈奴好像已經打退以後,在西域對大宛李廣利的後期戰事勞民傷財,當時以及後世史家對漢武帝批評,這是最大的誤解。漢朝以及資治通鑑司馬光的批評都是站在中原漢族的立場,尤其是所謂儒家仁德懷遠的思想,希望修養生息的保守立場,這也是漢武帝與太子劉據最大的矛盾。但是,漢武帝是君王,是站在當時整個漢朝需要聲威遠播,要讓當時新近歸附的西域小邦都真正感受到漢朝能夠保衛他們的角度,是真正中華一體的思想,大宛、樓蘭這些都是匈奴的死黨,所以漢武帝不得不做出積極的反應,但是,大部分漢朝官員以及後世史家看不到這一層,所以才會對漢武帝的勞師遠征不贊成。結果就是征服大宛雖然損失巨大,但這一戰天山以南都結好漢朝,烏孫解憂公主送兒子萬年到莎車,女兒第史結親龜茲,都成為親漢朝的邦國,斷匈奴右臂的策略才基本成型。後來漢昭帝時,霍光派傅介子斬殺樓蘭王,親匈奴勢力基本肅清。

    漢武帝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功業最突出的皇帝,思想遠超時代,雖然迷信色彩很重,同時也很有浪漫氣質,就像西方同亞歷山大那種人。所以喜歡儒家思想的兒子劉據不像他,漢武帝對太子不滿,最後被江充利用引發巨大的宮廷風波,用來打擊衛家勢力。之所以會發生第二次巫蠱事件,本身就有漢武帝與太子在事業上治國上重大分歧為基礎,江充迎合了皇帝。本質上漢武帝的確更喜歡霍去病那種帶著激情崇尚功業的人,霍去病就是他的化身,是大漢王朝的利劍,可惜霍去病死的太早,李廣利遠遠不如衛霍很多理想再沒有人為他實現。

    司馬遷本人就不理解漢武帝的思想,但司馬遷看到漢武帝的偉大抱負,本身史記的出現就是漢武帝這一偉大時代的文化成果,只不過今天史記裡今上本紀不是司馬遷原文,只是就封禪書做很大的批評,只是看到漢武帝神仙思想的一個方面,忽視了他的成就對國家和後世的重大影響。

    漢武帝不是沒有寬厚政策,實際上漢武帝對當時養老孤寡,救濟窮人做了很多事,這一點比漢景帝做得多,只不過都被忽視了,最後為什麼蘇武會被匈奴放逐?那一次漢武帝派蘇武常惠去匈奴本來就是希望他們臣服和解,但是匈奴不願意,當然只有繼續打下去。包括漢武帝的輪臺詔的誤解,漢武帝沒有停止作戰的意思,而是暫時休整,司馬光本身就對漢武帝無法理解,帶著一廂情願的色彩認為漢武帝晚年有“悔過”,漢武帝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是異常自信的人,當然的確勞民傷財,但他的策略帶來當時國家威望和鑄造中華一體,實在功業太過超前,也就是黃仁宇這樣的歷史家的判斷,中國統一太早了,對後世影響太大了。一個秦皇一個漢武,從此奠定了中國歷史的軌跡,後人永遠都繞不開他們的烙印。漢武帝評傳,漢武帝傳今天有很多,只要綜合起來才能夠認清真實的漢武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eep在健身圈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