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頭魚樂
-
2 # 瘋人院裡瘋言瘋語
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 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在成親當天,新郎到 了晚上才醉醺醺地進入洞房,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不會是喝了一天變成這樣的吧?其實不是這樣 的,因為古時候,人們是在黃昏的時候舉辦婚禮的。
從結婚的“婚”字我們也可以推斷出古人的結 婚時間。“婚”字是“女”加“昏”,古人寫結婚的 “婚”是寫成黃昏的“昏”的。在上古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期間,流行搶 婚這一習俗。所謂的搶婚就是男子叫上自己的夥伴,趁著黃昏出去搶奪婦女,並逼迫她們和自己成婚。在 《周易•屯》爻辭中記載道:“屯如遭如,乘馬班 如,匪寇婚媾……乘馬班如,泣血漣如。”意思是說 一幫貌似強盜的馬隊過來搶奪婦女,不願服從的婦女 泣淚漣漣,拼命呼喊。後來這種搶奪婦女逼迫其結婚的習俗被人們拋 棄,但是其中的某些儀式卻保留了下來,比如我國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和國外的一些地區仍然有搶婚的習 俗,只不過“搶婚”變成了結婚的儀式。而在黃昏 這個時間結婚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為了將結婚的 “婚”和黃昏的“昏”區分開來,所以在其旁邊加了 個“女”字,就成了現在的“婚”。
迎親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 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別。新娘到 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開啟轎門請下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 (也多為女性)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兩人互牽著紅繩走進 禮堂,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娘一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女童手 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拜堂是婚禮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儀賓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拜 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見公婆,新 郎也要將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然後,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 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家中的一員,婚禮正式結束。
-
3 # 天下論談
古代婚禮舉行時間應該是黃昏,也就是傍晚。
《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於先民的親迎禮於黃昏時進行,此時,日月漸替,含有“陽往陰來”之意,講究天人合一的華夏先民選擇了這麼一個微妙的時刻,巧妙地詮釋了婚義,同時也給這個儀式帶上了神聖虔敬的情愫。後來,當“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寫作“婚禮”的時候,親迎不再限於靜謐的黃昏了,當然這一儀式的神聖意識也逐漸淡去。
大家可以從古代拜天地的用詞中體會一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
關鍵是最後一句送入洞房,一般拜完天地就要入洞房睡覺覺了,當然得是晚上。
看看《西遊記》中唐僧父親陳光蕊成婚一段的記載
適值陳光蕊在樓下經過,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繡球拋下,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猛聽得一派笙簫細樂,十數個婢妾走下樓來,把光蕊馬頭挽住,迎狀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時出堂,喚賓人贊禮,將小姐配與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畢,又拜了岳丈、岳母。丞相吩咐安排酒席,歡飲一宵。二人同攜素手,共入蘭房。這可以說明,起碼在吳承恩所在的明朝,婚禮的時間還是在傍晚的。
-
4 # 瀟瀟子
古時候的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
“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
-
5 # 海里全是水1
據史料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也就是說,晚上舉行婚禮才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古代一直有“上午接親,晚上拜堂”的說法,中國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黃昏以後。“結婚與黃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結婚的例證,古時候的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我也是百度的。。。
-
6 # 樂器空間
古人的婚禮是在黃昏舉行。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想想以前結婚也應該黃昏時刻,拜完堂就送入洞房了,要是上午結婚,那新娘子要在洞房中呆一天的。
後來隨著民族融合,就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了,現在很多地方頭婚要上午,二婚是下午。但是也有頭婚是晚上的,各地的情況不一樣,尊重當地風俗就好。
-
7 # 悠然布衣
根據史料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
在古代的時候,婚禮都是晨迎昏行。
早上男方到女方家裡去接新娘。
到了黃昏,在男方家裡舉行婚禮。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
婚可以拆出女和昏,昏就是指黃昏。
《孔雀東南飛》中有這麼一句話: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
嗯……就是劉蘭芝嫁到新的夫君家裡的時候自盡前的一句描述。也可以看出是在黃昏時結婚的。
-
8 # 北國寒雪皓月當空
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
古時候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婚”字可拆為“女”,“昏”,其中“昏”可得其意
-
9 # Scorpion記錄圍城
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的中國,經過幾千年的不斷髮展進步,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傳統文化和禮儀。這其中,婚姻禮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就算到了現代文明社會,也還有很多地方婚姻也還沿用了古代的婚姻禮儀,比如:媒婆搭線、提親、拜堂等等有關婚姻的傳統禮數。
我國古代,一段姻緣要完成,必須經過從議婚到完婚,整個過程整整有六種禮節,這六個禮節分別是:採納、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個步驟缺一不可,必不可少。而且,最早從周朝就已經開始,這也就是後面我們常說的“周禮”之一。
採納: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男人想娶心儀的女子為妻。那麼首先就是要請媒婆到女方家提親,即媒妁之言。得到女方家答應和允納之後,再請媒婆正式到女方家以示女方家“採納”。
問名:這就現代人我們經常也提到的“生辰八字”,即男方要請媒婆到女方家詢問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知道女子的生辰八字後,然後回帖,再卜吉合八字。
納吉:就是媒婆到女方家問好名字和生辰八字,最後合八字後,把卜出來的吉兆和具體情況告知女方。
納徵:徵,在漢語詞典中有“討”的意思,那麼納徵,即現在我們通俗的就是送“聘禮”。聘禮內容很多,可以是金銀首飾,各種珠寶,也可以是衣物絲綢綿帛,這看男方家當時的經濟狀況而定。
請期:看詞義就應該知道是選好日子,現在我們做很多事情,都還是需要“看日子”,比如:出遠門、開業、進新屋等等,都需要即選個良辰吉時,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當然也少不了!在古代,請期就是要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去通知女方家屬迎娶女方的日期。
親迎:我們現代人說的迎親!即新郎穿上婚禮盛裝親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回家。
至此,經過上述六個步驟以後,婚姻才算是正式成立!其實,每個步驟放在當代社會的很多地方,都還是必不可少,也許,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所在,就算經過數千年的不斷洗禮也還是能深入人心,磨滅不了。
-
10 # 婚慶小當家
古時候的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
-
11 # 穿插游擊隊
今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結婚都是在上午,並且一定要在正午12點之前,只有二婚才會在下午辦婚禮。但是天津除外,據說天津市區裡的人都是在下午舉辦婚禮。而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在下午甚至晚上結婚。那古人結婚是在什麼時間呢?
古人結婚多是在黃昏傍晚時分,結婚的“婚”字,最初就是代表黃昏的意思,“婚”字是通“昏”字的。唐朝的《儀禮註疏》就說:“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在下午黃昏結婚,是自周朝就有的悠久傳統。
古人下午結婚並不是草率的決定,而是沿襲了上古時代搶婚制度中的傳統。早期人類社會的婚姻制度並不成熟,也沒有明媒正娶一說。最初都是群婚,還是族內群婚,就是說你的老婆都是你的姐姐妹妹們。總在一個群體裡結婚,時間久了,多少有些視覺疲勞。而且有時候部落內的女人還不夠用,畢竟蛋糕太小了不夠分。作為補充,原始居民就到族外其他的部落搶女人回來結婚,稱為掠奪婚,也叫搶婚。
搶婚的時候,部落的男子組隊衝進對方部落,看見型號差不多的婦女,扛起來就跑,搶回去就是自己的媳婦。既然是搶,就要選擇夜色漸暗的黃昏,這樣的天色有利於行動隱蔽。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那半夜去搶豈不是更好嗎?月黑風高啥也看不見,更隱蔽!是啊,半夜啥也看不見的確隱蔽,但搶媳婦時臉也看不見,搶回來是個大媽咋辦?萬一搶回來個男的豈不更糟心?所以上古時代的搶婚都選擇在黃昏。後來的婚姻制度演進為明媒正娶了,但婚禮的時間依舊沿襲了上古的傳統。
其實人類的很多行為與傳統都對映著上古時代生活的影子,婚禮習俗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說自古以來傳統的中式婚禮中,新娘子都要頭戴蓋頭。有的學者就認為:戴蓋頭的目的是矇住新娘的眼睛,防止新娘認出回家的路,其目的和土匪綁票時矇住人質的眼睛是一個道理。
黃昏結婚是古代中原地區的傳統,後來,隨著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原先中原地帶的漢族人便衣冠南渡,遷往江南地區。他們在南遷的同時,也將中原文化和習俗帶到了南方,所以今天很多南方地區就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區的風俗習慣,結婚也多選擇在下午進行。而北方胡漢雜居,原有的一些中原的傳統習慣也就漸漸消失了。
今天,古老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在南方地區保留較多,特別是廣東、福建。從某種角度講,傳統文化越往南越漢化,越往北越胡化,胡漢結合,就是當今的中華文化。
最後,我們再來解決本篇開頭的問題:為何天津地處北方,卻也選擇下午結婚呢?難道天津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並非如此。婚禮的時間選擇,既有先天傳統的遺留,也有後天因素的影響,天津就屬於後者。天津下午結婚的習俗與碼頭文化有關。天津過去是繁忙的碼頭,人們的生活與碼頭密切相關。很多天津人上午都在碼頭忙活做事,沒有時間幹別的事,只有下午才有空聚在一起舉行婚禮。久而久之,天津人就形成了下午結婚的傳統,並延續至今。
總結下來,最初的結婚之所以都是在黃昏,因為不是結婚,而是“劫昏”!
-
12 # 甘肅世華洛尊爵婚紗
古代人的婚禮一般在黃昏舉行。
“在原始社會群婚制度逐漸向對偶婚轉化的階段,獲取配偶常用搶親方式,搶親多會選擇夜晚,所以構成了早期昏禮在黃昏之後舉行的初始因素。到了殷商時期,昏禮這個名詞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並反映在了甲骨文中。”
周禮文獻《儀禮•士昏禮》中明確了“昏禮”二字與婚禮儀式的內容,“經過了華夏文明的漫長髮展,黃昏之禮有了更為豐富積極的含義,最終構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婚禮名詞由來”。
回覆列表
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
迎親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別。
大花轎。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為佳 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開啟轎門請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也多為女性)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 二人之間互牽著紅繩走進禮堂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娘一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
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拜堂是婚禮的正式部分。
在堂前,由儀賓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見公婆,新郎也要將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 然後 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了這家人,婚禮正式結束。
婚後 新郎還要準備謝媒人的錢 叫做謝媒禮 也可以鬧媒人等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