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談歷史

    慈禧太后在奕訢一系人的全力支援下,終於擊敗了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取得了辛酉政變的勝利,得到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控制大局。這就必須獎勵功臣,懲罰政敵。

    一、對恭親王奕訢的獎賞

    咸豐十一年十月一日(1861年11月3日),授以恭親王奕訢議政王、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三大要職,次日又補授內務府總管大臣之職。奕訢集大權於一身,權傾天下。奕訢一系的其他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賞。這個時候,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新的權力中心就形成了。

    這之後又接連下旨,給恭親王奕訢一系列的殊榮:先是賞其親王爵世襲罔替,奕訢堅辭,改賜親王雙俸;接著下旨命大學士會同六部九卿詳議其生母康慈皇后配享太廟一事,使得康慈皇后能“享尊諡,升太廟”,了結了奕訢多年的心病;兩宮皇太后還賞其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並下旨晉封其女為固倫公主,留在宮中撫養;其子載瀓賞戴三眼花翎。奕訢一家集所有榮寵於一身,奕訢一派彈冠相慶。

    二、在封賞功臣的同時,對肅順集團也做了相應的懲處

    咸豐十一年十月二日,發上諭查抄了肅順在熱河和在北京的所有家產。並下諭旨命恭親王奕訢為首會議如何處置載垣、端華、肅順。經過幾天爭論,達成共識,十月六日下諭旨,昭示以載垣、端華、肅順為首的贊襄政務八大臣的罪狀,公佈了對八大臣的懲處決定。

    當天,載垣、端華自縊而死。肅順也被押赴刑場。其他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髮配,只對少數與肅黨往來密切的官員和太監進行了相應的處置。這是兩宮皇太后與奕訢對肅順集團處理的最高也是最終的決策。並沒有牽扯更多的人員,這使北京原本人人自危的緊張氣氛得以緩解。

    三、太后垂簾、親王輔政格局的最終確立

    慈禧太后、恭親王的寬大博得了輿論的讚譽。大權已奪,美名已博,接下來就是各方面所關心的政治體制的形式問題。

    關於如何垂簾,大臣們絞盡腦汁,商議再三,但他們所擬章程受清代祖制的約束,不能滿足慈禧太后“集大權於一身”的願望。

    因此,慈禧太后不得不以皇帝的名義明發上諭,明確點出垂簾聽政章程的要點,指令臣工們照辦。這兩道上諭內容可總結如下:“處理中外事務的奏章分六步。第一步是慈覽。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遞兩宮皇太后慈覽。第二步是詳議。慈覽後發交議政王、軍機大臣詳議。第三步是請諭。當日召見時,兩宮皇太后代表幼帝就諭旨內容發出具體指示。第四步是繕擬。根據請諭到的內容,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擬諭旨。第五步是閱定。諭旨擬後的次日經兩宮皇太后閱讀審定。第六步是頒發。閱定後發至內閣。”

    兩宮皇太后把上諭頒發權緊緊控制在手中。大臣們在又議了十多日後,不得不妥協,呈上了讓慈禧太后滿意的垂簾章程。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幼帝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改年號為“同治”。同年十一月初一日,舉行垂簾聽政儀式。兩宮皇太后、同治帝同御養心殿東暖閣,一簾紗屏,兩張御案,開始了有清一代從未有過的垂簾歷史。

    太后垂簾、親王輔政格局的最終確立使清王朝政局暫時得以穩定。但看似平靜的政局下蘊含著矛盾的暗流。隨著慈禧太后羽翼漸豐,這種隱藏的矛盾開始逐漸顯現出來。

  • 2 # 毛1937679

    辛酉政變完全是爭權奪利,蘭兒(還不是慈禧)勾結小叔奕忻一舉推翻了咸豐的遺命,把顧命大臣全部拿下,從此蘭兒登上了慈禧之位,展開了四十多年的政海生涯。正式的太后慈安只是傀儡,奕忻被封為恭親王,也從此成了慈禧的奴才。

    被拿下的顧命大臣肅順被殺頭,端華,戴垣賜自盡,匡源,杜翰等人發配充軍。其實肅順在親貴中是比較開明的,曾國藩等漢人都是他提拔的,只因為不能容忍奕忻,處處打壓,結果奕忻為了自保只好去和慈禧連手,肅順反而丟了性命。

    最得利的是安得海,人稱小安子,從此深受慈禧信任,風光了十幾年最後還是性命不保,囂張過頭被丁寶楨所殺。

  • 3 # 黑句本

    這個問題有的聊。

    慈禧主政四十八年,發動過三次宮廷政變,一次是辛酉政變,一次是甲申易樞,一次是戊戌政變。值得說的是,宮廷政變一起,歷來都是血流成河,株連極廣的,但一介女流慈禧發動的這三次宮廷政變,卻沒有大開殺戒——辛酉政變只誅殺了“三奸”;甲申易樞只端鍋,不殺人;戊戌政變原定也只殺八個,跑了兩個後,慈禧沒有怒不可遏,將“戊戌六君子”處決後便及時收手了。

    大事見根本。

    從這個角度講,慈禧絕非後世所議的昏庸無能之主,至少她不濫殺、有格局,懂得收拾人心,以懷柔平衡手段駕馭天下。

    毫無疑問,在慈禧發動的這三次宮廷政變中,辛酉政變最兇險,難度最大,影響也最深遠,借這個問題,咱們就來講一講辛酉政變中的慈禧。

    咸豐是個命運多舛的皇帝,民間說他是“跛龍”。想當年,他在高師的指點下,刻意表現“仁孝”以博得道光皇帝的好感,最終打敗了鋒芒畢露的六弟奕訢。也許是即位即得太幸運,登上大寶後,咸豐雖然也有銳意進取之心,怎奈好運氣已經用光,英法聯軍打進京城後,只得落荒而逃,成了清朝入關以來首位逃出京師的窩囊皇帝。

    出逃前一天,咸豐任命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全權大臣,留守京師處理與英法聯軍的換約和好事宜。咸豐此舉本是扔燙手山芋,結果卻成全了曾經的皇位競爭者,恭親王奕訢。

    議和期間,因為恭親王素有才智,留京辦事大臣如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老臣周祖培等人,迅速聚攏到奕訢周圍,從而形成了以奕訢為首的京城權力集團。

    咸豐逃到承德後,萎靡不振,很快就死於恥辱。

    臨終託孤時,咸豐雖將恭親王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苦心設計了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相互牽制的權力格局,但因為對京城恭親王權力集團缺乏認知,咸豐的帝王之謀最終只是一張薄紙,只要兩宮與恭親王聯手,這張薄紙一捅即破。

    果不其然,咸豐駕崩後,二十六歲的慈禧為擺脫顧命八大臣,問鼎皇權,果斷選擇了與奕訢暗中聯手。

    肅順本是開明幹才,但為人行事太過剛猛,也太過自信,在慈禧與奕訢暗中聯手時,他不僅沒能對奕訢保持足夠的警惕,而且屢次犯下了輕視慈禧的致命錯誤。

    慈禧聯手奕訢向顧命八大臣發起挑戰,是由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拉開序幕的,芝麻小吏董元醇是個投機者,他聞風上奏,恭請太后垂簾、親王輔政。

    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奏摺,為此他們在兩宮面前大吵大鬧,並以不理朝政相威脅。

    面對顧命八大臣的咄咄之勢,慈禧沒有以硬碰強,而是選擇了示弱麻痺對手。

    顧命八大臣見佔得了上風,更加目中無人,以為就此已將兩宮控於鼓掌。

    但這只是假象。

    將顧命八大臣穩住之後,奕訢立即返回京城,著手政變佈局、排兵佈陣;慈禧也沒閒著,她充分利用顧命八大臣的傲慢輕敵,先是順水推舟地拿掉了肅順等人的關鍵兼差,而後又以小皇帝年幼不堪長途顛簸為由,甩掉肅順,抄小路提前四天抵達了京城。

    這是政變成功的關鍵。

    一八六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兩宮太后抵達京郊後立即召見奕訢,次日回宮後再次召見,從而敲定了發動政變的步驟。

    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后在眾臣的簇擁下向顧命八大臣攤牌,之後連下三道諭旨——

    第一道諭旨,“以不能盡心和議,力阻大行皇帝迴鑾,於皇太后垂簾之議嘵嘵置辯,並擅自改寫諭旨”等罪名,著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肅順“解任革爵”;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逐出軍機處。

    第二道諭旨,以載垣等“肆言不應召見外臣,擅行攔阻”恭親王等入宮陛見為由,稱“前旨僅予解任,實不足以蔽辜”,著恭親王奕訢、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傳旨: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問,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並會議如何垂簾。

    第三道諭旨,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將肅順即行拿押來京。

    因為此前的佈置滴水不漏,三道諭旨未遇兇險,均得到了有力執行。

    一場速戰速決,猶如暴風驟雨的政變,就此大功告成。

    十月初一日,參與支援兩宮政變的關鍵臣工,均獲得了重賞: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支援太后垂簾聽政的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都入軍機處;那位以密信方式將熱河行在動靜密報給恭親王的親信軍機章京曹毓英,也因參與政變有功,被任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慈禧明面上的重賞,有值得細品的地方,尤其是針對恭親王奕訢的。

    表面上看,辛酉政變後,叔嫂平分權力,清廷走向了“同治”。其實不然,雖說奕訢獲得了“議政王”這一頭銜,但此前叔嫂密謀時,慈禧許諾奕訢的是接近“攝政王”的權力待遇,現在政變成功後,慈禧卻將“攝”字改成了“議”字,這一字之差,可謂天壤之別,歸根到底,奕訢還是隻有參政權力的奴才,慈禧才是擁有最終決策權的主子。

    這一表面皆大歡喜,背地暗藏玄機的賞賜,也為後來的叔嫂權力之爭以及“甲申易樞”奕訢被逐,埋線了伏筆。

    除了明面上立竿見影的重賞,慈禧還有慢賞的佈局以及心照不宣的封賞、不賞。

    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當時的醇郡王奕譞。正如溥儀所言,老醇親王發跡的真正起點就是辛酉政變時助慈禧抓捕了肅順,從那以後,奕譞一路高歌猛進,先後被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職。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被加封親王銜,再隨後便取代了不聽話的恭親王。

    還有安德海,因為在辛酉政變中充當了慈禧與恭親王之間的信使,隨後成為總管大太監,若不是同治八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擒殺,此人很可能成為晚清的權監。

    另值得一說的是,慈禧對功臣的賞賜雖不吝嗇,但也有足夠深的“帝王心機”——

    一,投機小吏,慈禧沒有給予賞賜,因而在辛酉政變中立有首功的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竹籃打水一場空,從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二,恃功驕縱者拒不姑息。辛酉政變時,手握重兵的勝保曾有過近乎兵諫顧命八大臣,力挺護衛兩宮的大功勞,但後來當他恃功妄為時,慈禧絲毫不念舊情,十分冷酷地將其賜死了。

    講完賞,再來說罰。

    十月初六日,兩宮下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立決,景壽革去御前大臣,仍留公爵,兵部尚書穆蔭發往軍臺,吏部右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卿焦祐瀛均被革職,免發遣。

    注意,慈禧只殺了罪魁禍首肅順以及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三人,剩下的五人只給了革職發配的處罰,另外,受到牽連的大臣、太監,也不多,只有十六人,而且只按從犯從輕發落。

    用仁覆狠,慈禧似乎天生就是權謀大家。

    另值得一說的是,慈禧在處罰顧命八大臣的時候,還玩了一手頗有曹操風範的梟雄舉。肅順被抓後,從其家中抄出了大量的信函,臣工見此人心惶惶,慈禧很乾脆,一把火將信函付之一炬了。

    更難得的是,曾國藩等一批漢臣皆是肅順提拔起來了,慈禧在這一關鍵處,不僅具有胸襟魄力,而且頗能審時度勢,她沒有因人廢政,相反對曾國藩等人更為器重。

    可以說,慈禧雖靠陰謀上臺,但在同治初年,確也具有英主之風。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的同治中興,才會有後來近半個世紀的眾臣皆服。

    還是那句話,大事見根本。

    慈禧不簡單。

  • 4 # 是個人物888

    你別逗了,再能幹也是女人,大姨媽一來什麼事也幹不成,而且破壞朝綱,貪圖享受,沒有勵精圖治的作為,四萬萬人的國家被一個遠道而來的英法聯軍羞辱,使大清逐漸走向末日,牛比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鎮衛生院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