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睇瞴眰眼睛
-
2 # 登天神秀
文字的本質是視覺產物,
音樂的本質是聲波產物。
舉個例子:有人跳崖前發出恐懼的吼聲,如果是看文字,只能得到跳崖人結果,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跳崖的恐懼感!而聲音的高低起伏卻能瞬間把人拉入到現場的氛圍裡。
文字的作用是記錄一件事情的過程
聲音的作用是還原一個現場或動作的片段
文字是資訊的基礎,音樂是畫面的昇華
-
3 # 老郭弦論
音樂是人的精神世界裡最純粹的東西,一首好的音樂,能勾起人心裡對或美好或回憶或傷感情愫的漣漪,是靈魂逃離了軀殼去恣意綻放的存在,微妙之極,所以文字難以描述我們精神昇華的情愫狀態!這種神經共鳴的感覺,只有用內心空靈的方式去品嚐!
-
4 # 弗蘭克內爾
音樂是一直觀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看影視一樣。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腦海當中會想象到那一畫面,我們只需要追尋著音樂那動人的旋律,或想象那江河湖海,或想象到名山大川,或聯想到鳥語花香,或聯想成海市蜃樓。
那優美動聽的旋律,飄過了安靜幽遠的大山,飄過了清澈見底的小溪,飄過了鱗次櫛比的城市,飄過了蔚藍深沉的海洋,來到了你的身邊,風輕輕地吹散面前籠罩的薄霧,慢慢地開啟那段屬於你的塵封的往事。
所以我們在傾聽音樂的同時彷彿在聽一段故事,或是講訴童年,或是在敘述愛情,或是在歌頌友誼,或是在描繪未來。我們跟著音樂不知道要飄向何方,沒有方向,但是她又另我們沉醉,讓我們的思緒跟著起伏。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海上鋼琴師》,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著1900來寫的。他演奏著鋼琴曲讓人陶醉,他也一直覺得他就是為此而生的。特別是他對於愛情的那次靈感的觸動,彈出來的音樂真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大概就是音樂的力量吧。
-
5 # 劉倬明
美好的音樂韻律是合乎於道的層面的。語言文字是用來描述道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能表達出來的,就已經不是那個完整的道了。 層面不同,所表達的內涵當然也不相同。
-
6 # 荊棘楚楚
文字和音樂都是精神食糧,在看到一句很好的話或者聽到一首歌的時候,會突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有人懂得自己的難過和悲喜。
比如我特別喜歡鄧紫棋的《泡沫》,因為在我十分難過,為男女感情所累的時候,鄧紫棋的旋律和歌詞瞬間給了我關懷。“但愛像泡沫 如果能夠看破 有什麼難過 早該知道泡沫 一觸就破 就像已傷的心 不勝折磨”這段歌詞和旋律尤其給了我極大的心理關懷。當時年紀小,總覺得愛情就是一切,很重要,如果沒有了愛情,自己和行屍走肉一樣了。這首歌表達出了我的心痛和情傷,當時我單曲迴圈了好久,甚至它是我學會彈唱的第一首吉他曲。
但是隨著自己閱歷的增加,方才明白過來,這一切不過就是人生必須經歷的東西罷了!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很多的歡喜,都是需要一一嘗過的,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嗎?“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都會出現在你自己身上”。這些都是閱歷,用心對待,都會有很大的收穫。
所以,沒有必要將文字和音樂區分的那麼明顯,他們都是精神食糧。當你覺得自己沒辦法用文字形容聽到的音樂的感覺的時候,說明這首歌擊中你的心了,他關懷了你。
-
7 # 健之
首先我要亮明觀點,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恐怕有一點這個提法是貼譜的,文字沒有聲音(這裡指的是聲波的震動)。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他曾寫過小說叫《松濤》或是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二十年前看過的書(這裡我就不去找原著核對了,算作不嚴謹吧)。川端用語言來描述顏色和聲音,當時就把我看服了。
用文字解讀音樂,無外乎就是用筆來描寫聲波,它透過聽覺器官而對我們大腦的刺激過程。這和用文字表達顏色,大有異曲同工之契合吧。
比如人們常談起的《貝五》交響曲,就在描寫它的時候,開始的兩個三連音樂句,經典地被寫成是——命運的敲門聲。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對於樂聲的描寫不能不說真實貼切入木三分吧。如果說對於從未聽過音樂的人,我們來用文字描述樂曲,他不能理解。那麼,這和一個盲人聽著聲音描述顏色有區別嗎。
我嘗試著寫一下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的頭兩個樂句。
慢板,三拍子,像是在空靈之中……由鬥這個音柔和地開啟,漸漸地向上爬到了啦又從啦向下探頭兩個音,休止了一拍(用了兩個小節)。第二句仍然重複著第一句的句型卻是在爬向高音時比前一句高了一個小三度,再向下探頭下行兩個音(又一次用了兩個小節)。
這種從低向高的爬行,到高音處折返下來兩個音的形式,在古典音樂中是典型的追問句型。似乎莫扎特在追問什麼,什麼呢?我們結合全曲進行個人的理解。當然旋律是很美的,而這種美的感受是超驗地早就在我們的腦中,那個美的感受的地方存著的。
-
8 # 覓瑤
文字有時候只停留在字面,想象有時是有限的,但是音樂中的意境有時讓人回味無窮,彷彿在聽自己的故事,催動人心底最深的情感
-
9 # 青草安青
我生來五音不全,羞於張口,但愛聽音樂,常常被音樂裡的曲調和歌詞感動的熱淚盈眶。至於為什麼感動,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只覺得好聽就行。記得有一次觀看文藝演出,我是流著淚看完了同事們表演的大型舞蹈《紅旗頌》,聽著這首曲子,最大的感受是內斂鬆弛有度,層次分明,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隨音樂起伏跌宕,激越奔騰的氣勢讓人熱血沸騰,更被音樂中那些先烈們為新中國浴血奮戰、不屈不撓的精神所震撼。每當雄壯的國歌響起時,我也心潮澎湃,昇華出無限的熱愛祖國之情。《義勇軍進行曲》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時刻照耀著我們前進。
好的音樂不僅曲調美,歌詞也美,應該是一“聽”鍾情。我們都能在好的音樂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音樂中學會淡然的面對,學會樹立為人處事的哲學和心態。
熱愛音樂的人就是熱愛生活的人。
-
10 # 益歌的公益之路
中國的文字在字義上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一種語言形式。 很多文字都能夠把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完整的表達出來,西方的文字就沒有我們中國文字所能表達出的意境和全面,而音樂更是人類精神層面上的一種感悟。同樣的一首樂曲不同的人聽了以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是高山流水。當音樂與你靈魂深處碰撞的時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出來的,他是深入骨髓的同頻與共振。
-
11 # 填格
謝邀!
什麼是音樂?盧梭曾定義:「將聲音組合起來,使之悅耳的一門藝術」。但是我們知道,有些禮儀音樂、軍樂,戲劇音樂,其作用並不是為了悅耳的,況且,它們有種族、文化背景;亞伯拉罕.莫爾認為音樂「不是隨意偶然的聲音組合」。這個定義也有缺陷,承認有組織的、經過構思了的聲音成為音樂,那麼,任意選擇幾個音,經過排列都是音樂了,口語等同音樂?
哲學家Roger Garaudy的對音樂的定義靠譜:「信仰的定義與藝術的定義一樣,都不是屬於概念範疇,而是行為範疇。」說它靠譜是指音樂具有普遍性-即複雜的聲音體,既不具任何意義,也沒有外部參照物。闡述了語言不是音樂,即使有聲調的語言也不是音樂。
在所有的文明中,音樂的發展是同它的社會中的功能聯絡在一起的,這也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古典音樂,J.S.巴赫、維瓦爾第,或是海頓、莫扎特。前者服務於宗教,後者服務於王公貴族娛樂。
實際上,音樂需要文字。Robert Schumann(舒曼)。舒曼曾經說:「為何有如此多的文字描述音樂?對於音樂,最好的評述即沉默,走開吧,音樂雜誌!」但頗具諷刺的是,舒曼自己創辦了一本音樂評論雜誌,自己任主編長達十一年。當然這不能說大名頂頂舒曼虛偽。這是因為,音樂是如何運作,音樂在聽者中產生了何種效果,音樂究竟想表達什麼等等問題總是不斷被提出,必須承認-從未得到徹底解答。由此,我們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對音樂的描述永遠不夠,每一個寫作者都潛在地做出他們的貢獻-音樂的發展是大多數有價值的想法對某個題材堅持不懈的質疑和執著的思考下發展起來的,且推動了音樂不斷完善、提高音樂自己~
-
12 # 艾娜茶文化
音樂有曲調,有韻味,是語言的另類,語言是一個人表達說法的,音樂表達感情的,文字雖博大精深,音樂卻有無法形容的魔力
真正的音樂能表達文字所不能表達的內容。在音樂面前,文字可以說只是一種可憐而貧乏的工具,它是出於人們相互理解和共同需要而產生的。可音樂呢,僅僅幾個音節,幾個短短的聲響,就能使人們震驚、感傷、舒暢、激動。人類內心裡每一種微妙的情感,它都能生動地展現、表達出來。
-
13 # 手機使用者雲品薈
用文字形容音樂,準確的說是文字表達音樂。正是文字表達的魅力。白居易之《琵琶行》堪稱精典。“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此美妙的文字讓人歎為觀止。人們往往讀此詩時就會在腦中響起琵琶聲,而聽琵琶演奏時定會聯想到詩中的文字描寫。
實際上音,詩,畫在文化表達上是相通的。一首好詩可以想象為一幅好畫,一段好音樂。一段音樂亦可想象為一首詩,一幅畫。一幅畫也可想象為一段音樂,一首詩。這通常就是所說“形象思維”。文化門類中的轉換是形象思維的結果。
從這一定義出發,形象思維及思維轉換是創新的基礎,不僅文化創新,在科技創新就更離不開形象思維與思維轉換。
-
14 # 昀朔
文字是視覺,文字透過描寫讓你聯想到其他感知和意象,可以描寫的知覺比如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所以文字是間接的。
但音樂是直接聽到的。
-
15 # 趣聊百事
音樂和美術一樣是一種獨特的藝術,音樂是靠聽覺去體察去感悟,而這一切都和聽者的人生經歷、文化水平、修養等等各方面相關,所產生的音樂感知也不盡相同,而文字屬於一種可視性符號,往往有時候對一個人對音樂的感知是無法用現有的詞彙或詞句來進行準確的表達,也就換句話說音樂的感知是一種抽象的內心體驗,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16 # 健養中國美好生活
文字是人類感知的記錄工具,它能夠傳遞一定量的感知。文字的把握需要訓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備豐富的描述能力,所以想把音樂用文字表達就有基礎門檻。音樂的傳遞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它是你情感堆積和認知的綜合體現。同時音樂也自然界裡無形的物質,它高於我們的認知,每個人的對音樂的解讀都具有個人屬性 ,所以對音樂理解我們用心感受就好了,不要一定追求完美解讀!
-
17 # 雪梅文學
為什麼有時候用文字無法形容出音樂?
據瞭解,人類最先會運用的是聲音,在古時候人類會透過發聲來進行集體捕獵,從發聲到聲音的變化到運用工具如:樹葉、發明古琴、笛子、鋼琴……慢慢的演變曲子需要漫長的過程。
文字,據我國最早的記載甲骨文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歷史。
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字都是人類為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都是人類發明的結晶。也是人類區別動物不同的證明。
其實為什麼有時候感覺到用文字無法表達音樂,我個人覺得是自己讀文學方面書籍太少的原因,‘用時方恨少。’比如我國博大精深的詩詞歌賦有表現音樂方面的都有很多如《琵琶行》其中就有一句“猶抱琵琶半遮面”就把一個彈琵琶的美少女的形象勾勒出了。還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是關於知音和音樂和詩的故事。
無論是文字也好,音樂也罷都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如今人類越來越聰明,透過音樂和文字結合起來 變成一首首動人的歌曲給人以最美的藝術享受。
透過音樂和朗誦有效的組合在一起,更能表達人的思想感情,這何嘗不是一種人類偉大的發明?
回覆列表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瞭解一下。儘管統稱文化藝術。各有各的表達方式,音樂是用耳朵來聽的,不是用眼睛來看的,要不然就成了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