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校園欺凌案件越來越多,但是社會普遍對此缺乏意識,出現校園欺凌時,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家長們該如何做呢?學校和老師該怎麼辦?受害者的心理重建又該從何做起呢?
6
回覆列表
  • 1 # 故鄉那片雲

    學校:息事寧人。 老師:委屈球(求)全

    家長:指責索賠。 學生:你哭我笑。

    教育局:有磚家指導,我們準備處理老師;開會、寫預案,為下次處理做準備。

    公安:忠實執行保護未成年人犯罪人和保護犯 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所以不能保 護受害人。

    領導:我們正在開會研究,責成教育部門加強 管理。

    百姓:受害者不是領導的女兒,你能說咋辦?

  • 2 # 柔情似水1674969

    面對校園欺凌,只能這樣:一,把施害人送去給教育專家教育,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的專家嘛。二,根據以往的經驗,把校長免職,教師,學校分攤校園欺稜所有的費用。三,是把涉事老師調到撒哈拉沙漠充軍。四,讓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們刮狂風,下大雨。雷電過後,教師醒悟:孩子不是我家的,成龍上天,成蛇鑽草,與老師何干。既便是犯了法,自有公,檢,法。

  • 3 # 楷書13

    這裡牽扯兩個層面,校方和家庭。校方除制定校規校紀外,要與當地公安部門聯手,對施暴者,尤其是校外的,要嚴懲不貸。家庭方面要信任學校,有事不要感情用事,獨自處理。但家校雙方要多做防微杜漸的工作。學校暴力事件有一個漸進過程,很多時候是由於受害方的遷就忍讓逐漸迭加的,學校、老師、家長要教育孩子有問題及時告知老師或家長,特別是要相信老師,再邪惡的學生,老師也有辦法、有能力阻止。要知道,你的忍讓會讓熊孩子以為軟弱可欺,從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 4 # 冉冉媽媽

    現在霸凜事件層出不窮,那麼面對霸凜事件,作為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突發事件,特別是學生,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護好自己呢?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教會孩子當遇到校園突發欺凌事件時,孩子應如何保護好自己,孩子不應太過於軟弱,任人宰割,應找準時機,像人求救,面對施暴者的暴力,應反應迅速往人多的地方跑,或是大聲求救,儘可能的拖延時間,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一時間要告訴家長,有時家長的反應會有些過激,但是記住只有父母,才會真心實意的幫你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會和學校領導,老師溝通,嚴懲施暴者,安撫被霸凜著,多多的陪伴,讓孩子感覺到家得溫暖,把自己內心的壓抑恐懼正真的做到釋懷

  • 5 # 靜待書香花開

    園霸凌或欺凌(bully),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相當嚴重。在香港,有研究發現超過七成的高小及初中生曾遭受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還記得那位心牆爸爸嗎,孩子其實就是遭到校園欺凌。)在內地,去年上半年經媒體報道的校園霸凌事件就高達42起,國務院今年5月還印發通知對各地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在日本,學生因不堪霸凌而自殺的事件時有耳聞。最近,網路霸凌也成了常見詞彙,前段時間就有臺灣年輕藝人不堪網路霸凌而自殺的新聞。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會和學校領導,老師溝通,嚴懲施暴者,安撫被霸凜著,多多的陪伴,讓孩子感覺到家得溫暖,把自己內心的壓抑恐懼正真的做到釋懷

  • 6 # 九月V鷹飛

    一 學生在學校要叫幾個不錯的朋友,發生事時有人幫你。二 學會處理好同學關係。三 及時告訴老師,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屁用沒有,但萬一有用呢?原因大家都知道。四 一定及時告訴父母,它才是關鍵。

  • 7 # 希樸羊

    國內外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受欺負的兒童其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傷害,將導致兒童情緒抑鬱,注意力分散、孤獨、逃學、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行為。而對欺負者來講,如果其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矯正,其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都將受到阻礙,可能會造成以後的行為失調或暴力犯罪,因為欺負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現象。校園欺負行為是一種影響惡劣的現象,需要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來預防、控制和矯正。

    不少研究發現欺負行為的發生率因學校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不是兒童個體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與學校的文化有重要關係。心理學研究者Smith 認為,學校是否有反欺負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欺負的普遍性。不同的學校準則和學校風氣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兒童欺負行為的發生率。此外,心理學研究者Olweus研究結果發現,課餘時間監督的教師越多,欺負發生率就越低,在欺負情景中,教師對欺負的態度和行為,也影響著欺負行為的產生。

    因此,根據眾多對校園欺負行為進行長期干預的心理學研究者的報告,建議您在校園內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第二, 制定和完善反欺負的校園措施,包括制定反欺負的制度,干預課程的設定和設計,校園環境的改善,校園行為的監督和管理。

    第三, 鼓勵學生將欺負問題報告出來,以促進反欺負工作的開展。

    第四, 開展和完善校園心理諮詢工作,保證受欺負學生及時得到心理老師的幫助。

  • 8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欺凌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遭受過欺凌的兒童與青少年在社會心理適應方面更容易出現問題,出現抑鬱、焦慮與社交恐懼等症狀(Storch, Masia-Warner, Crisp,& Klein, 2005)。長期、多次的欺凌,會對青少年的自尊自信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受害者容易陷入自怨自艾、膽小退縮的惡性迴圈,直至出現抑鬱,甚至自殺想法(劉小群等,2013)。

    在中小學校園裡,欺凌者與受欺凌者往往是同校、同班,甚至同宿舍的同學,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換句話說,欺凌一旦發生,校園對孩子來說就成了“地獄”般的恐怖存在,欺凌受害者往往是在學校相對弱小的一方,憑一己之力很難躲避欺凌帶來的傷害。而此時,父母與家庭就是孩子重要的“避風港”。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父母有必要,也有義務在此時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並且回家告訴了父母,首先,不管孩子先前的表現如何,這都是一個明確的求助訊號:我的身心在學校受到了傷害,並且我自己一人無力應對,需要我的親人的幫助。此時,父母也應當及時肩負起這個責任。這裡有幾點建議與注意事項:

    1.不懲罰、苛責孩子。此刻本身就是孩子最脆弱的時候,懲罰與責備無疑只能起到反作用。

    2.不過度保護。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家長義憤填膺,衝上前去報復欺凌者、狀告學校等情況也不乏有之,但這樣做也是不適當的。一來以暴制暴不是處理事情的正確方式,二來,父母的過度保護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力感,之後孩子遇到類似事件,只會更加退縮,或是仰仗父母的“靠山”,無法自己應對。

  • 9 # 鵜鶘心理陳小康

    面對校園欺凌,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應該怎麼做,這是個好問題,值得大家的反思,因為當前校園欺凌案件頻發,嚴重威脅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校園欺凌作為當今社會與國家、學校、教師和家長必須承認、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各方該如何做才能解決校園欺凌呢?

    1.國家社會:必須制定法律法規,肅清網路媒體的不良影響,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說實話,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對校園欺凌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外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鑑的。例如::早在2003年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規,要求學區採用反欺凌政策,處理欺凌和其他騷擾;英國許多地方設立了針對兒童問題的熱線,請自願者和專業人士協助解決包括欺凌在內的兒童問題。

    2.學校與教師:學校在反校園欺凌方面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學校與教師應該:第一,創造尊重、支援和關懷的校園氛圍,堅決抵制校園欺凌;第二,學校全體成員應該共同起草和解釋全校反欺凌政策,並加強宣傳;第三,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完善設施,設計操場環境、建全監控網路、設立安全室等;第五,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性教育,對“欺人者”進行早期行為干預,防範欺凌團伙的形成。

    3.家庭方面:父母要為孩子營造安全、溫暖、穩定的家庭氛圍,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衝突矛盾,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採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促進孩子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當得知孩子被欺凌時,應給予孩子支援和幫助,傳授孩子應對技巧,減輕孩子的恐懼情緒,必要時向校方尋求幫助。

    總之,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10 # 心理諮詢師四四

    校園欺凌是現代社會需要直面的嚴峻問題,能夠給予孩子幫助和保護的最終還是家庭和學校。許多孩子受到欺凌結果被傷害致深,大多都是因為學校或者家庭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情。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和孩子最走心的關心,父母是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第一項技能的人。在家庭教育時就應該明確告知孩子什麼是校園欺凌,假如自己的遭遇到了校園欺凌該怎麼做,向誰尋求幫助,家長給孩子教育到位了,孩子在學校遭遇傷害時就知道該怎麼辦,不會孤單無助。另一方面,平時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就應該注意和孩子多交流學校的事情,傾聽孩子的情緒上的傾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一味只關心孩子的成績。當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了沒有原因的傷痕,孩子又不願意說出怎麼來的時,家長就該警惕自己的孩子是否遭遇了校園欺凌。

    學校方面,給學生普法是一個基本的環節,許多孩子在玩笑和人身傷害的尺度上分不清,很多時候他們只認為自己在開玩笑,卻真實的傷害了另一個孩子的自尊心。老師發現學生經常被指示去做一些過分的事情時,就應該警惕起來,班級裡的小群體很容易對班級裡性格懦弱,家庭條件差的孩子發生欺凌。主動和孩子溝通,建立起信任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被人關心和保護的,有事情可以和老師說。

    面對實在的校園欺凌,最重要的就是取證和追責,對法律知識的淡薄,會讓不明世事的孩子做出後悔不已的事情。家長積極面對,保護孩子,幫助孩子尋求司法援助和心理援助,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反思和總結管理中漏洞。

  • 11 # 暖心理

    校園欺凌是一個大家都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就拋磚引玉,談談自己的看法,供朋友們參考。因為這個問題裡面有幾個小問題,為了方便起見,我就逐一談談自己的看法。一、面對校園欺凌,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應該怎麼做?這個問題我認為,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都應該堅決的對校園欺凌說不,盡最大的可能杜絕校園欺凌可能產生的土壤和苗頭。具體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採用。

    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識,要對校園欺凌的危害有充分的認識,加大宣傳和教育,加強對各自的要求,從我做起,全民共管,形成一股”校園欺凌,人人喊打”的勢頭。

    二、校園欺凌案件越來越多,但是社會普遍對此缺乏意識,出現校園欺凌時,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家長們該如何做呢?對待這個問題,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家長,面臨的孩子不同,所以採取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比如說,施暴者的家長,應該對自己的孩子加強教育,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施暴會給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必要的時候,讓他體驗一下這種傷害的苦痛,從而幫助孩子徹底改變施暴的想法和行為。對於受害者的家長,則需要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關心和支援,也可以藉助社會資源,比如說,求助心理諮詢師,幫助孩子化解心結,化解傷痛,這個時候,受害者的家長切忌再批評指責自己的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很受傷了,已經很弱小了,特別需要家長的溫暖和支援。

    並且,這個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受害者的孩子,往往心理受害更大,往往在他的心裡會形成很大的心理創傷,而要化解和療愈這個心理創傷,往往需要較多的時間和努力。家長和孩子一定要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有充分的耐心,千萬不可急躁,不然,就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孩子會面臨被家長再次否定的心理傷害,這個傷害也同樣的對當時處於弱小可憐的受害者來講非常的巨大。所以一定要切記,切記切記。

  • 12 # 李建學心理諮詢

    世界各地每天總會發生一些校園欺凌的事件,經常聽到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一些屬於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校園欺凌不僅給“受傷者”造成傷害,還會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廣州心理諮詢為您解讀。

    汪暢(化名),女,15歲,初二。父母反映孩子最近兩週精神萎靡,神情一反常態,不願意說話,悶悶不樂,且不願意上學。

    焦急的父母不斷勸說,孩子卻一步都不願再踏進學校,甚至對父母大吼大叫。父母很無奈,只好求助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據瞭解,因為個頭大,有點男孩子氣,桀驁不馴,汪暢成為學校裡的“大姐大”,經常欺負看不順眼的同學,加上拉幫結派,幾年下來手下也跟隨了多個好姐妹兒。此次為替同班好姐妹出氣,這個人高馬大的初二女孩子在廁所裡掌摑了隔壁班女生,並將這名女生的褲子扯了下來作為笑料。這事情讓被欺負者的堂哥知曉,為了“教訓”汪暢,堂哥對她拳打腳踢一番,又扯掉她的外套,拿洗髮水往她身上亂倒。

    事後汪暢放學回家,父母並未察覺到異常。幾日之後聽同學說起,才知曉此事。因女兒經常在學校打架,父母已經習慣了。母親像往常一樣把女兒訓斥了一頓,希望女兒從此長教訓。孩子當時情緒比較沮喪,不願意聽,嫌母親煩,將母親關在門外。父親也就沒有再提這件事情,更未深思這件事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汪暢父母關係不好,經常為小事兒吵架打架。對女兒的教育屬於簡單粗暴型,媽媽不是哭就是責備,爸爸則經常打她,嫌她太調皮。自幼兒園時,汪暢開始經常打人,老師曾教育過,也找過家長,父母雖然呵斥教訓了,但無太大的改善。多次之後,父母也很無奈,又無更好的改善方法,心中便有些放棄了,常常嘆息“管不了”。

    父母諮詢目標:讓孩子正常回到學校上學。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心理諮詢師——邱伊環老師

    汪暢雖曾是“校園欺凌”的施暴者,但同時也是這次事件的受害者。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霸道稱王的感覺令其內心得到極大滿足,越發自我膨脹,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欺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被欺凌者的傷害更不可小覷,他們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並且容易留下陰影難以平復。

    現在汪暢處於創傷應激反應期:內心產生恐懼、恥辱等情緒,自己感覺威信掃地、顏面盡失,難以面對以往跟著她的一班姐妹兒,所以不敢也不想回到學校。

    1、支援性傾聽

    一個孩子突然不願意去上學,在這之前必然經歷了一些事情。

    對於突發事件的衝擊,雖然家長非常急切,希望孩子一見到諮詢師就能敞開心扉,但我並沒有馬上探尋造成來訪者目前心理狀態的原因,而是默默地注視著她,靜靜地聽著,聽她說自己的家庭情況、成長史、學習情況、社交情況等等。來訪者非常需要一個讓她比較信任、能夠接納她、不對她有評判的人去聽她的述說,包容她的無助、恐懼、羞愧、傷心、流淚,在長長的傾訴中她得到一些釋放。

    在第一次諮詢中給予支援性傾聽,給來訪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傾訴環境,使她信任、有安全感、解除阻抗,這非常重要。

    2、恢復自我價值感

    在接下來的訪談中,我瞭解到造成她目前心理狀況的原因——從小到大父母總是打罵自己,不曾給予自己需要的關愛和肯定,好不容易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大姐大”,在同學面前有成就感、價值感,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現在卻被一個男生那般侮辱,旁人一定都會覺得自己活該,看自己笑話。她說:“這個世界怎麼這樣,做人還有什麼意思!”

    被一個比自己強大暴力的男生這樣羞辱,對於一個孤立無援的女孩子來說,不亞於一件災難性的事件,其打擊程度可想而知。而放大這種感受的是一些不良的認知:打贏才能解決問題——父母沒有樹立好的榜樣,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只學到暴力解決問題這一途徑。

    根據她與朋友的交往細節,在共同探討中,她看到了:身邊的朋友之所以願意與她交往,是因為她願意為她們付出,關心她們,有一些共同的話題,面對分歧和矛盾時她也做了一些理解和讓步。在人際交往中她也會使用包容的態度及和平溝通協商的方式跟同學互動,而不單單靠逞強、打架。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個人魅力和閃光點,而非只有武力讓他人震懾、崇拜。 這些是她自己及她的父母都不曾關注到的,而透過諮詢師這面鏡子,讓她更加看清認識自己,改變她及其父母對她的看法,提升她的自我認同度,同時學會良好的人際交往模式。

    我給她佈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讓她回去試著聯絡自己最好的朋友,看看對方是怎樣的反應。如果對方問及自己不想回答或不知道怎麼回答的事情時,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可以不回覆或回覆“過兩天再說吧”。經過嘗試之後,她發現多數朋友還是很關心她的,希望早日見到她,根本沒有取笑她的意圖。她內心輕鬆了不少,對回學校也沒有那麼恐懼了。

    3、化解內心積壓的憤怒與無助

    在汪暢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及周圍人對她的評價:“沒有女孩樣兒”、“假小子”。這影響了汪暢的性別自我認同,導致她雖知自己是個女孩子,但又不屑做個“女孩兒”。“別人怕我,我就不會被欺負。我才不要做被人欺負就哭鼻子的乖乖女。”

    在汪暢的感覺和記憶中不曾被父母愛與關心,常被打,越哭被打得越慘;也常常被小朋友欺負,覺得很無助,後來就反擊,發現打贏了就不會再被欺負,後來就一直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在諮詢中我用“內在小孩”療法引導汪暢去關愛她內在的小孩,回到當時的情境,引導她將當時的委屈、憤怒在諮詢室裡表達出來。同時引導她去關愛那個小女孩,給予她理解與呵護。在諮詢中她哭著與內心的那個小女孩對話,面對那個可憐無助弱小的小女孩,她感到很心疼很心酸,現在的她特能理解小女孩那時出手打人是多麼無奈多麼無助也是多麼恐懼。她不再責備小女孩以這種粗暴的方式保護自己。

    在意象中我引導她去安慰、擁抱小女孩,告訴小女孩“不用害怕,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我來保護你,你再也不用使用拳頭了,我有更好的方法來保護我們。”她們就如何保護自己討論了很多很多方法(有可行的也有不是那麼靠譜的),但這種與內在對話的方式讓汪暢的內心變得溫暖、有力量,不再那麼孤獨、混沌、無助;思維變得開闊,看到了更多的解決方法。

    我讓她回去後也多與內在小孩對話,遇到困擾、難受的事情沒人能理解或幫助的時候就與內在的小孩對話,然後再做反應。經過幾次的訓練,汪暢面對事情的時候變得平和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般衝動、急躁。

    4、家庭治療,改善親子關係

    我也將諮詢的部分情況反饋給父母,與他們探討孩子身上好的方面,讓父母學會欣賞孩子、肯定孩子,改善親子關係。

    母親小學便輟學打工以支援困頓的家庭,對於婚姻經營、孩子教育無太多的意識和良好的方式,遇到矛盾衝突,不善於溝通、理解、包容,多抱怨、責罵。對於汪暢,母親更是一肚子苦水,抱怨孩子與她敵對,經常跟她對吵。父親比較粗獷,不善於情感的表達,又被生活所累,因此對妻子和孩子也無法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關心,諮詢的目標也是強烈希望孩子儘快上學,彷彿孩子一回到學校,事情就結束了。

    鑑於父母自身的侷限、家庭經濟狀況、孩子學業的問題,我將諮詢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諮詢較多,家庭諮詢部分所佔的比例較小,因此,對父母的引導也會少一些、淺一些。

    針對父親的性格特質,我跟他們分析了孩子現在回到學校會面對的情況——如何面對朋友,如何面對那些對自己有敵意的同學,如何面對老師校長的盤問,尤其是如何面對打自己的那個男生。我把問題拋給了父母,讓父母給予一些解決方案。看得出,父母從未想過孩子回到學校會遇到哪些事情,自然也一直搞不清楚孩子為何不願意去學校。面對回學校的各種情況,父親一籌莫展,低頭連連嘆息,母親焦慮不安,又準備抱怨孩子太能惹事。

    在校長的主持下,兩個家庭就孩子欺凌事件進行洽談,化干戈為玉帛。

    經過這段時間的諮詢,汪暢重新獲得自信,也回到了學校,保證今後不再以暴力的方式欺負他人,而用諮詢中學到的人際交往方式與朋友、同學、老師互動。母親也反應這段時間母子吵架的次數少了很多。

    父母也認識到女兒已經長大了,而且是個女孩兒,不能像對待男孩子那樣粗暴的對待女孩子,保證不再打孩子而是用更溫和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夫妻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你坐過時間最長的高鐵和火車是什麼時候?時間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