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來的時候

    因為李自成攻下北京後 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就夾在滿清和李自成中間了 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候他必須做選擇 他想過投降李自成 但是李自成打下北京後搜刮明朝官吏的財產後還加以虐待 吳三桂的家屬就被李自成的大將毛宗敏抓起來了 這個時候投降李自成這條路就已經斷了 於是吳三桂就只能倒向滿清 皇太極是相當有戰略眼光的人 他認識到這是個入主中原的好機會 於是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入關和吳三桂一道打擊李自成 李自成的農民軍本來就是烏合之眾 李自成慘敗撤到北京匆匆稱帝后又灰溜溜的跑 一觸即潰被追擊的狼狽不堪 最終死於湖北九宮山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局勢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成為滿清南下的急先鋒 他做了引清兵入關這一步的時候已經不在乎什麼民族叛徒的罵名了 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直到最後用弓弦勒死永曆皇帝徹底消滅了南明 至於吳三桂得到了什麼 他從一個在明朝身份卑微的總兵成為了一個讓滿清都忌憚三分的實權在握的王爺 地盤從山海關一地到整個雲南的土皇帝

  • 2 # 逢場作戲—戲如人生

    吳三桂原本是想引清軍入關,合力消滅李自成然後再把清軍給滅了,自立稱帝,李自成的起義部隊被消滅後,吳三桂也就被封了“平西王”這個稱號,最後他在康熙年間發動全國性叛亂,史稱“三藩之亂”。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在南方各省發動兵變,最後被康熙派兵鎮壓,因病逝世。

  • 3 # 江渚匹夫

    說實話,吳三桂一開始確實沒打算投降滿清,心裡的小算盤打得也是挺響的。農民軍逼死乃君(其實這個可有可無,但是政治上必須要有),囚虐乃父,霸佔乃妾,投降李自成那是不可能了。但是就這麼倒向關外的滿清,那也是好說不好聽的,咱畢竟也是要面子的人!

    所以吳三桂最初在和多爾袞秘密談判的時候,是想借清軍之手先報國仇家恨,趕走農民軍,再把清軍請出去。這樣既能報仇雪恨,又能以再造社稷的名義立個小皇帝,不但能賺足名聲,還能大權在握。豈不美哉!

    想法挺好,可是他忘了自己的處境,他手裡除了僅剩的關寧鐵騎和腹背受敵的山海關外,沒有其他的牌了。多爾袞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才敢吃定吳三桂,到嘴的肉怎麼可能再吐掉。一方面和吳三桂討價還價,一方面抓緊佈置,準備在吳三桂和農民軍互相傷害到最後的時候,一石二鳥。

    吳三桂耗不起啊,眼看著關寧鐵騎這點老本都快被李自成打沒了,山海關就要陷入大順軍之手了,哪裡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先投降滿清保命要緊吶!

    滿清八旗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拿下山海關,擊潰農民軍。接著緊追不捨,絲毫不給農民軍喘息之機。這時候,已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老吳哪裡還有其他歪心思,趕緊助攻向大清、向多爾袞多納點投名狀吧!好歹還能在新主面前謀個一官半職的。不過清廷也挺夠意思,封個平西王,放養在雲南,給自己留下個禍根。

  • 4 # 歷史不舊

    吳三桂投降清兵,開啟山海關,是因為老爹被下獄了,老婆被人搶走了,老家也完蛋了,所以降清以借清兵之力攻打李自成,報小家庭的奪妻抄家之恨。至於國家、民族怎樣沒去想,吳三桂心中想的是有奶便是娘,管他誰坐江山,先把仇報了再說。

    崇禎皇帝扛不住內亂外憂,內有李自成打到北京老窩,外有清兵虎視眈眈,趕緊封吳三桂平西伯,召其從山海關進京勤王護駕。吳三桂賊精,不慌不忙往京城走,等待局勢明朗。在豐潤得到訊息,北京城破了,主子崇禎皇帝殺完公主,然後把自己掛在了煤山樹上。路是趕不成了,就回山海關吧,至於幫崇禎皇帝復仇,有心就好,待價而沽才是王道。第一、李自成的態度

    李自成是非常看重吳三桂的軍事實力,只要爭取到吳三桂,等於把山海關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清兵死死的按在了山海關外,對中原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李自成放出吳三桂的好友張若麒,帶四萬兩白銀和糧草去犒勞吳軍,以解吳三桂匆忙入關錢糧的燃眉之急,並且還有一封其父吳襄謄寫的勸降信。由於家人都在北京城,忠君無望的情況下,吳三桂自然選擇做個孝子來保全家人性命。於理,李自成還算漢人,也算漢室的自然更替,吳三桂這時選擇了李自成也就不算奸臣、賣國賊。李自成的隊伍實在是不長進,一進城就開始瓜分戰利品,對明朝京城的文武官員進行派餉追贓,吳家也沒能倖免。這李自成一邊招安,手下人卻在逼供,一打一撫的矛盾可見李自成的隊伍有多亂,紀律有多差。不僅搶了五千兩白銀,還把吳襄拷打下獄,甚至劉宗敏直接霸佔了豔名遠播的陳圓圓;李自成見招降不成,率領十萬大軍親征吳三桂。這泥菩薩還有三分火氣,吳三桂一聽之下直接開啟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共攻李自成,奪回陳圓圓,報仇雪恨。

    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此誕生,委屈了一個女子,背了一世罵名。第二、清兵的態度。

    多爾袞也比較看重吳三桂的身份,拿不下吳三桂,就進不了山海關,要嘛就要付出十倍血的代價,所以多爾袞一直偏向招安吳三桂。吳三桂在李自成來攻的時候,還沒有投降的打算,畢竟與清兵兵戈相見百餘次,雙方手上都有彼此的鮮血,於情於理都拉不下面子。所以只是派人試探多爾袞,向清朝借兵,允諾事後給予錢財補償,割地求和。多爾袞正想趁機入關,兵發中原,自然答應。清兵抵達關外時,吳三桂正與李自成相持血戰,消耗戰下吳三桂肯定最後會敗於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多爾袞成竹在胸,不再滿足“不唯財帛,將裂地以酬”的條件,而是要吳三桂剃髮投降,成為臣子,才會加入戰團。騎虎難下的吳三桂別無選擇,只好剃髮降清,開啟山海關,與清兵共同攻擊李自成部隊,李自成敗走,清兵入關,從此滿清正式入主中原。

    第三、吳三桂封王康熙採用孝莊太后的以漢人治漢的政策,封平西王,並下旨吳三桂清剿漢人反抗勢力。為換取清朝的信任,吳三桂殺李自成餘部,西北鎮壓農民軍和皇室舊部,並於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兵發緬甸,俘獲南明永曆帝。1662年,於昆明殺南明永曆帝,斷絕明朝皇室最後血脈,被封平西親王。康熙統治穩固後,削藩收權,殺吳三桂親子吳應熊,吳三桂叛清,1678年稱帝,該年秋病死。

    吳三桂得一時權勢榮華,負千古罵名,這就是他所得的,也應該的!

  • 5 # 慕藩怪談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導致了大順和南明的滅亡,才有了之後的清王朝。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家恨;

    陳圓圓

    清初詩人吳偉業的《圓圓曲》說到“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難道真的就如吳偉業所說的,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而賣掉整個國家嗎?想必是不會這麼做的。吳三桂身為一名封疆大吏,絕對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使自己背上千古罵名的。而且中國史書利來習慣把所有的罪惡,歸咎於女人身上如“導致商朝滅亡的妲己和烽火戲諸侯,所以這個原因的可能性很小,這種理解和解釋也是片面的、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實行追贓助餉的政策,這個政策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減少百姓負擔,打擊明朝的貪官汙吏,但是這一政策實行的太過火了。攻破北京之後,李自成任命劉宗敏為追贓助餉政策的總負責人,但是劉宗敏到達北京之後,“舊人換新顏”完全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拼勁,只知道貪圖享樂。他不分青紅皂白的在明朝官吏中全面實行,吳氏一家也難以倖免。由於大順政權大多是農民起義軍組成的,他們的戰略眼光短淺且缺乏文人志士。此時的吳三桂手握重兵,直接關係到李自成能否統一天下、穩定社會。劉宗敏卻對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嚴刑拷打,直接觸怒了尚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怒髮衝冠,決定“頓兵山海城,規復京師。”[二]國仇

    李自成圍攻北京,逼死崇禎帝這讓深受崇禎帝恩惠的吳三桂非常痛心,所以這更是進一步促使他導向滿清。在北京城破之後,李自成令牛金星起草吳襄手寫招降吳三桂文書,吳三桂卻覆信說“兒與父決,請自今日。”表示已無相斷絕父子關係,李自成見招降不成,便將吳三桂全家殺害,這對吳三桂來說是間國仇家恨於一身了,倒向滿清也就理所當然了。

    此時處於山海關的吳三桂,僅有有兵馬五萬餘人,既不能與李自成相抗衡,也不也難以與滿清爭雄。既然投降大順已經無望,那也就只能向滿清借兵了,之後吳三桂派出郭雲龍、楊珅、孫文煥等“請兵於大清。”終於在山海關戰役中的一片石激戰中打敗李自成並迫使其退出北京。

    但山海關戰後,卻出現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局面,多爾袞率清軍進駐山海關,並以協助為名派遣英親王阿濟格一同追擊農民軍,逐步控制了吳三桂,此時的吳三桂任憑他再不甘心,也無力阻止滿清的腳步,只能暗中積蓄力量。

    綜上所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國仇家恨所導致的,他也並非是賣掉了整個國家,而只是他的計劃再也跟不上現實了。

  • 6 # 尋找不答應

    吳三桂想請清軍幫忙打李自成,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自己又和李自成死磕後軍力大傷,而清軍坐山觀虎鬥成了最後贏家。

    清軍的數量不是很多,明朝的軍隊不是不能打,關鍵是將領們都最後都去給清軍賣命了,做了帶路黨,並且直接對付反清勢力,事實上反清勢力實際硬抗清軍的機會很少,都是對上叛徒了。

  • 7 # 黑水布衣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首吳偉業的《圓圓曲》直接把吳三桂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這一切都是吳三桂想做的嗎?當然不是,如果我們在吳三桂那個位置上,我們也真的不好選擇。

    吳三桂出身很好,父親是錦州總兵吳襄,舅舅是祖大壽,自己還是武舉人出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根正苗紅的革命青年。而他的命運也不錯,作為軍人,他趕上了遼東亂局,逐步憑軍工成為遼東總兵,可謂顯赫一時。

    不過,雖然他拼命抵抗這清軍,但國內卻被起義軍弄得狼狽不堪,最後李自成直接攻進了北京城。從此刻開始,吳三桂變得無比尷尬。

    在他的眼前只有兩種選擇,降大清或是降大順,因為以他的一畝三分地,且受著兩面的威脅,是無法自立的。從情感上,吳三桂當然更傾向於李自成,畢竟皇帝輪流做,姓朱的不在了,姓李的也可以。一般認為,自從吳三桂在京中的家屬(包括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走,吳三桂便傾向了大清。這僅是是其中原因之一。在當時,吳三桂其實和雙方都有接觸,他其實也在猶豫。

    再看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 ,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好景不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這一切,我想多多少少傳入了吳三桂的耳裡吧。在吳三桂看來,李自成絕不是個能成大事之人,王朝更替殺戮難免,但忙著搶奪財物的,其實就是土匪,哪有併吞天下之心?同時,李自成拿人質要挾著吳三桂,自己又率領六萬大軍逼近三海關,這令吳三桂壓力山大。於是吳三桂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從這裡來看,吳三桂最早不想降清,只想自保)。但多爾袞耍起了手腕,敷衍著吳三桂,直到吳三桂梳起了辮子徹底降清。這才是吳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

    至於吳三桂得到了什麼?只不過是大清的“劊子手”的稱號(當然不止他一人),當然清廷對他也不錯,讓他成為了平西王,自治雲南。不過他後來的境遇,大家都知道了,由於不滿清廷的削藩政策,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不知道曾經誅殺永曆帝朱由榔的吳三桂這時候是怎麼想的?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幾十年來一場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較唯美的短句有哪些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