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酌酒論道
-
2 # 水墨江南2020
師徒五人代表哪幾種心念?
1.唐僧
他的一個人信念的象徵!
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取經,雖然只會念緊箍咒,其他都不會!但他經受住了生命危險,兒女私情,金錢權貴,威脅色誘等幾乎所有人的慾望考驗,絲毫沒有動搖過自己取經的信念!
他是能力的象徵!
雖然他本領高強,有七十二般變化,大鬧天宮,斬妖除魔,上天入地幾乎無所不能。但他任性妄為,不知天高地厚,無知無畏,目空一切,最終被壓五行山下,500年後助唐僧取經才得以釋放,經歷八十一難才由猴性轉變成人性!
3.豬八戒
他是人的慾望的象徵!
雖然也有些本領,但沒能經受住色的誘惑,而且好吃懶做,貪生怕死,在八十一難中受盡折磨,百般磨鍊,才改掉種種惡習!
4.沙悟淨
他是勤勞本分的象徵!
本領最差,但他任勞任怨,規矩本分,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性格老實,但能力有限!
5.白龍馬
他是權貴的象徵!
他雖然身份尊貴,但觸犯天規,同樣受到懲罰,就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戴罪立功成了唐僧的坐騎,身份變得最低,經過取經磨難,也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從他們師徒的排輩等級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人到底什麼最重要,信仰——能力——勤勞本分——慾望——權貴!
-
3 # 經典思維
西遊記是一部佛道儒三教的書,裡面內容包含了佛學,道學和儒學!
一、唐僧
代表人的本來面目,佛家稱為本性,道家和儒家都稱為無極。
二、豬八戒
豬八戒是慾望的代表,貪吃貪喝,甚至還貪美色!
四、沙僧
可能還有的人不明白為什麼說孫悟空,是顆搖曵不定的心?大家看孫悟空大鬧天宮,玉帝封他做弼馬溫,他嫌官小,做了齊天大聖嫌有官無䘵,代管蟠桃園還是不安份,居然偷吃,進滛池又偷餚酒,又偷仙丹,所以說人心無知足,像火一樣搖曵不定,這樣說該明白了吧!
至唐僧帶領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代表:
一個人思維分成四個人,來敘述而已
-
4 # 禪悟淨慧
師徒五人是唐僧的五種心念,那麼這五種心念具體是指什麼呢?
我想是指佛教中的,眼,耳,鼻,舌,身。代表著唐僧的五種心念,首先眼代表火眼睛的猴頭,耳代表沙僧只是聽從,八戒好吃鼻子當然好使,唐總愛磨嘰代表舌,白龍馬千里不辭辛苦代表著身。
(西遊記)有人說是降魔篇,不如說是修心書。唐總的五種心念,各自代表著五個人的心理素質。
如果按原著來分析,唐總起初根本沒打算去西天取經。因為原著中是這樣說的;“”得蒙聖上恩寵,不得不盡忠報國“。“不得不”,說明了什麼,就是壓根不想去,逼得沒辦法了。
況且唐總還收了人家唐王的禮了,禪杖袈裟。俗話說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得為人家消災啊!所以硬著頭皮磨磨蹭蹭的去了。
一。唐總取經的意志不堅定,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是靠著磨磨嘰嘰,來維持漫漫長路。膽小如鼠,患有老年痴呆症。
二。猴頭精明強幹,缺乏鍛鍊,缺乏修忍辱的能力,雖然眼裡不揉沙子,但是也多次失敗在這火眼睛上了。猴頭熱衷於西天取經,原因是他要根紅苗正,修成正果。
三。沙僧對取經是赤膽忠心,為什麼呢?因為沙僧只有透過這次鍍金,才能永遠的擺脫做妖怪命運。別看他不說什麼,不發表意見,內心是有數的。
四。八戒除了吃,就是美女,對於取經的事,是取也行,不取也好。反正不管我什麼事,混日子。
五。白龍馬對於取經的事是積極向上的,它是為了贖罪,早日修成正果。任勞任怨,從不有什麼條件取捨。
以上是師徒五人的五種心念,幾百年來古人其實早就領悟到了。古人的情商智商我想要比我們高明多了。
所以我們還是多多學習古人的文學,古人的文化。
-
5 # 巖上古柏
對於很多事物的過份解讀,導致原本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每個人因文化,認識,教養,道德等的不同會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與看法產生各自的不同觀點與論調,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抑或思考總是會有不同的結果。
《西遊記》這部古典文學作品實質上就是唐僧一行四人還有白龍馬歷經重重險阻,眾多磨礪,最後取得真經,終成正果的一部長篇神話大作。它所要表達的是,想要得到大成功,大功德都不會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西遊記》更深一步解讀理解,那就是作者透過這篇神話故事來寄寓:“統治階級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勞苦大眾渴望平等,自由的生活,以及勞苦大眾面對強權的反抗精神”。反映了社會所存在的現象或社會所存在的問題。
-
6 # 炎戌先生
《西遊記》中的四師徒其實就是講的人的四種狀態,身體、思維、情緒、本我。
豬八戒代表人的身體,有著很多欲望,對美好的事情貪戀,對不好的事情憎惡,身體會覺得累,嘴巴會覺得味道好吃,耳朵喜歡聽美好的聲音。這些其實就是講人的眼耳鼻舌身,人的五感。修行的道路中需要破除這種骨感上的貪念。
孫悟空代表著人的思維,人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非常心猿意馬,人的思維也容易偏差很多,但是人的思維再怎麼高明,他也逃不過這個大道之內,在西遊記中比喻孫悟空永遠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人的思維也是在修行中的一大障礙,很多事情是想到,但做不到,也就無法修成正果,所以思維必須要被控制住。
然後沙僧代表的是人的情緒,情緒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影響,所以沙僧每次都說,大師兄說的對,二師兄說的也對,還是聽師傅的吧。人的情緒是沒有主見的,它會隨著外界的環境變化而變化,這體現為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要破除的。
最後就是唐僧了,它代表著是我們的“本我自性”,我們人的本我自信容易受身體思維情緒的矇蔽和欺騙,所以唐僧經常性的好壞不分,不會辨別真假妖怪。在修行的道路上需要破除干擾見到本我自性。這也是修行的最後一步了。
其實古人是非常理解《西遊記》的師徒其實代表人的五種狀態,包括作者吳承恩老先生,也是懂得的,不然他不會將一個人的故事編寫成師徒四人取經。
-
7 # 昨夜夢迴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
在傳統文化一途上,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誰對誰錯,只會永遠的爭論下去。
比如題主的一人五念,這又何嘗不是對《西遊記》的另一種解讀呢?
在解讀名著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些人,喜歡特立獨行,亂搞一通。我就曾見過,別人說豬八戒,他被貶下凡,是因為諧音,篡改了一個字,由“罪該當誅”變成了“罪該當豬”,所以他變成了豬。還有觀音給豬八戒取名“豬無能”,是暗示豬八戒“無能”。
是不是覺得很扯?
當然,這種解讀,只是博眼球罷了。
但也說明一個道理,解讀傳統名著,就如那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只要認真品讀,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
唐僧一人五念,何嘗不是如此呢?
只要分析得恰當,能夠自圓其說,不管怎麼解讀,都可以的。
至於題主說的幾百年來沒有領悟,確實有點搞笑,因為只需立足原著,就能把一人五念給推翻。
就拿豬八戒來說,他其實,不色,不懶。
我們說豬八戒好色,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豬八戒自始至終,身邊最多隻有一個女人,這很正常不是嗎?
豬八戒懶嗎?他的懶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吃飽。
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西遊記》第十八回
三五斗米飯,百十個燒餅。
取經路上,豬八戒吃飽了幾次?吃不飽,哪有力氣做事?
在高老莊,豬八戒吃飽了,所以做事那叫一個勤快。
一進門時,倒也勤謹: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來。——《西遊記》第十八回
看到沒,吃飽了的豬八戒,做事不用喊。
-
8 # 非典型大叔
首先從你的問題來分析,你問得很好,用的是“解讀”這個詞。解讀就是人們把自己的理解摻揉進原作。換句話說,就是透過與原作裡面的內容相結合,表達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你提的一心五唸的說法我也看過,是不是有道理不論,姑且算作是一家之言吧。
其實不只是西遊記,您仔細想想,我國的四大名著,包括論語、道德經等等流傳廣泛的書籍,與之相關的註釋,批註,講解等等書籍和文章的數量超過原作何止萬倍!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因為名著流傳廣泛,讀者眾多,千差萬別,每個人解讀出來的東西也是各有千秋,都摻雜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但是再想想,名著的讀者雖然有億萬人,但是作者卻是隻有一人。作者在寫書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要表達億萬人解讀的東西,可能只是想單純的寫書餬口!作者寫書的時候,最多也就摻雜自己對當時社會的理解。即便是孔聖人門徒合力編纂的《論語》,也不可能摻雜進今人如此多的理解。
我們同幾百年前的古人無論在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更加開放和包容,這些見解被交流碰撞,產生新的火花,這些是古人所無法比擬的。可是在近代之前,中國社會的發展是相對緩慢的,古人所處的時代環境更加接近作者的時代環境,可能更能理解作者本來想表達的意圖。
即便是當時真有人想到了一心五唸的說法,可是無據可考,我們也無從所知。所以我更相信這是今人的理解。
-
9 # 木華濤
巜西遊記》原名《西遊釋厄傳》,最早的版本是世德本的序中,陳元之在其序中說過其《敘》以為:孫,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三藏,以為郛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攝。是故攝心以攝魔,攝魔以還理。還理以歸之太初,即心無可攝,此其以為道之成耳。此其書直寓言者哉!
其實在最早的《西遊記》版本,世德本,陳元之早就說過,孫悟空代表的是人的心,豬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慾念,沙僧代表的是人的本性。白龍馬代表的人的意念。而唐僧代表的是每一個心生佛念,求取正果的人。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並非是空穴來風,自有他的道理。
這不是一個古人這麼說,在明朝中葉巜西遊記》出版後,凡是閱讀過此書的人,都有的共識。大家都說巜西遊記》是證道書,是釋厄傳,是性命圭旨。
何以大家如此出奇的一致,又不盡相同。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佛家言佛,道者說道,各站在己方的利場去看待問題,亦然是錯,還要再起爭執,去爭誰對誰錯,誰高誰低,各自做了偏解。
其實,巜西遊記》融儒釋道三家與一爐,奪天地造化之功,演無上妙法。是一部真正的無字天書!可惜,太多的人陷了進去,各執一端,實際上能看懂此書的人寥寥無幾。
歷史上很多人都曾對《西遊記》做過認真解讀,像李卓吾評西遊記,劉一明作西遊原旨,陳士斌作西遊真詮等等。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參考參考。
回覆列表
看西遊記的角度不一樣,有人從文學著手,有人從故事著手,也有人從裡面的禪機道理著手。吳承恩算是半個道士吧,對與佛法、道法都有所涉獵,所以西遊記中很多禪機自然也就引人遐想了。要說古人沒有解讀到一體五心,那也是冤枉了古人,這其中必然有一些西遊愛好者會有那樣的想法。實際上誰也不能確定那一體五心,就不是古人的觀點。只不過在西遊成書的那些年,並不像現在書這麼便利,小說要成書,被人閱讀和接受,是很麻煩的事。另外,西遊記有段時間被列為禁書,人讀了都是偷偷摸摸的,哪敢公然議論。再者,那時候可沒有網際網路,訊息閉塞,就算有人讀出了點禪機,能流傳下來,被廣為人知的也是極為有限的。